慎始,谋定而后动
慎始,谋定而后动,告诫人们做事要慎始,慎始便是告诉人们不要随便開始去做一切事情,要事先盘算盘算。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谋定而后动,如果没有谋定就动了,怎么会有良好的開始呢?
什么事情开始就要做对,开始就说试试看,那是不对的。
职位越高,做事越谨慎,考虑事情越周到,越是战战兢兢,这才是对的。
慎始的意思:你要做任何事情多多地思考,才不会出差错;多面地顾虑,才不会造成自己的麻烦。
如人一出生的那口元气,一口气上不来,有再大的本事都没有用。谋的开始很重要的。
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谋定而后动,后动则从一,这就是十年如一了。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首先你得博观才能约取,你得厚积才能薄发,在你想跑之前要学会走。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坚定的走下去,遵守常识,遵守规律,遵守大势。
这样成功离你就不远了,不止要十年如一,十年是很重要,但是如一更关键,做好计划,谋定而后动,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谋定而动方能笃行致远,做任何工作,要重在“谋”字上下功夫。
古人云:世间事凡谋则成,不谋则衰;凡预则立,不预则破,谋划是行动的起点,只有立足当下谋未来、着眼长远谋发展,才能顺应时代发展。
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对待工作,不能太急于开干,而要学会先思考谋划,把细节想全、把情况摸准、把问题吃透,既要谋划“跳起来摘桃子”的目标,也要谋划“切实可行”的措施。
谋定而动,重在行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有谋划关键就是要行动起来。如果仅有“谋划”,而不行动,就等于是“空谈”,是“纸上谈兵”。谋定而动就是要把谋划好的事情变成具体的行动。
谋定后动,贵在坚持。方向和重心“谋定”以后,需要的就是保持定力。很多人开始的时候总是雄心壮志、宏图远大,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就没有了动力、没有了毅力,最终半途而废。古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谋事贵在坚持,只有保持坚忍不拔的意志韧性,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干事定力,不惧风吹雨打,不惧艰难险阻,无论距离多远、历时多长,以昂扬的斗志,紧盯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锤接着一锤敲,不松劲、不松手、不松气,方能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布局决定战局,遇事先冷静客观,不固执己见,不绝对肯定,不自以为是。
事情开始前,综合评估,分析判断,权衡利弊,对事情未来发展趋势有基本洞见,并未雨绸缪,三思而后行,有相应权变之法,能够进退有据,左右逢源。
人于仁,一个人要仁,一开始就要凭良心,要堂堂正正,才会亨通畅达,相反一个人没有良心,再大的能力也没用,德行定终生,道德良好是一个人成为一位君子的前提。
种子好,长东西好,种子不好,无论多么努力工作,还是不好,选择种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仁慈是非常重要的,有仁慈,会照顾别人,然后事情会非常顺利,非常繁荣。
仁者初心,是最好的开始,只有向善增长的方向才是好的开始,才是我们要的开始,如果是向恶增长的开始,那绝对是不允许的。
孟子说:“仁者无敌。”事业要有好的开始,初心需发乎仁念。仁人者,以利益社会的角度出发,而不单纯为追名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人当作人而不是物。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孟子说:“仁者无敌。”事业要有好的开始,初心需发乎仁念。仁人者,以利益社会的角度出发,而不单纯为追名逐利。
行百里者半九十。做事情,要博观约取,厚积而薄发,做人要沉得住气,韬光养晦,事情没有做成之前,不要大张旗鼓,四处张扬,而要埋头伏身,专注把事情做好。
坚持到最后的时候,更要细致谨慎,如履薄冰,精益求精,把细节做到极致,事情才能做到完美, 审时而度势,谋定而后动,方能初心不改,致胜未来。
不慎而始,而祸其终,无论是事业还是工作,开始的时候都要谨慎。《道德经》“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意思是说:“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告诫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不仅开始时慎重,还要将这种慎重延续下去,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欢迎大家品读中华大家读书会!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
感恩家庭幸福和谐厚德载物!
感恩万佛之祥光照耀神天共佑!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
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恩师谆谆教导!
祈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阖家幸福安康!
“慎始”才能“善终”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第三卷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做官犹如“一袭白袍”,一旦入乡“随俗”让白袍着了“墨”,便永远也洗不掉。这就是“白袍点墨,终不可湔”的由来。
这句格言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少到多,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是量变之始,质变之源,没有白袍点墨的“一滴之错”,便无以生出种种是非来。
万事皆有初,欲善终,当慎始。党员干部一旦心存“一次不要紧,下不为例”的侥幸心理,被“墨”所沾到,破掉“第一道防线”,第二次、第三次……就会接踵而至,进而“兵败如山倒”,“一溃千里”淹没掉自己。因此,白袍点墨,终不可湔,在警醒古人的同时,也警示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一袭白袍”,时刻保持慎始、慎终、慎独、慎微。
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反观近年来查处的干部贪腐、腐化案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干部没有管好自己的手脚,没有管住嘴,从接受点小礼品、贪点小便宜、收个小红包、办点小事情,慢慢发展到胆子越来越大,贪欲越来越强,一发而不可收拾。涓流不止,溪壑成灾。人生的“白袍”沾染了“贪腐”墨迹后,走上了不归路,直至走向犯罪的深渊,身陷牢狱才幡然醒悟,追悔莫及,殊不知早已为时已晚,无法挽回。
清正廉洁是人为官从政的底线。党员干部如果在“慎始”这一“小节”上出了问题,那么,所有的成绩和名誉都会毁于一旦。正因如此,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就是要求党员干部自觉守纪律、讲规矩,时刻把纪律刻在心中,把规矩立在心中,做到印刻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
守身如玉当慎初。小事、小节中有、有方向、有形象、有人格。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党员干部应当心存“白袍点墨”之戒,以先进典型人物为标杆,以反面典型为警醒,主动做慎始、慎终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心有所畏则言有所戒,言有所戒则行有所止。党员干部要始终把党纪国法挺在前面,不越“雷池”、不踩“红线”、不破“底线”,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节”入手,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做到上对得起党和,下对得起家庭和良心,永葆人清正廉洁的本色。
诚然,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对于党员干部而言,除自我“内部”约束外,还应有“外部”法律法规的监督督促。应健全完善干部监督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对党员干部进行经常性的咬耳扯袖、红脸出汗,让党员干部不犯、少犯错误,倒逼干部积极主动作为,并对相关违规违纪行为严肃处理,举一反三,警示党员干部时刻保持警醒,远离贪腐。
【慎始-慎始敬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