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慎终追远呢?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害怕;终,结果;追远,指找当初的动机和原因。正所谓凡人怕果,圣人怕因。曾子的意思是:如果凡人都能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动机和初衷,并且能想到这样做的后果。那么民风就能厚淳,就能少做错事。(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这是百度百科上的解释。
杨伯峻先生译为:慎重地对待父母的死丧,追念远代的祖宗,就可以使老百姓的德行趋于忠厚老实了。
可能还是杨先生的理解更为接近曾子的原意。
但是百度的解释更符合现代潮流意识:每个人还是多问问自己内心,我想要什么?遵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去做,成为你自己想成为的人。
我们一直在说,论语上这一段一段的语录,当时说的时候都是针对特定的人。
能够有条件慎重对待父母死丧,追念远祖的人必得是贵族,因为普通老百姓没有这个能力啊,慎重也只能在内心里。
那么内心里慎重不慎重,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
阮籍的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正在和人下棋。家人来通报,老太太殁了,快回去吧。人家对手也投子不下了。可是阮籍根本不在乎,非要拉着对手下完这一局。下完棋还不算,还得喝酒。大家都知道阮籍是个酒腻子,没酒不行。听到母亲咽气了他还得先喝上两坛。到了母亲出殡,他还得先吃上烤乳猪,再喝上两坛子酒,才行动。
这就很不庄重啊。
其实阮籍对待母亲还是非常好的。他自幼丧父,由寡母带大。八岁既能诗文,稍微大点就能弹琴长啸——啸在那时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技能,不会啸都不好意思称名士——如果没有一个了不起的母亲,阮籍也不会成为朝野相传的名士。
所以,他听到的母亲去世的消息,吐血数升,整个丧葬期间,他整个人都脱了形,几乎也没了命。可见他内心其实还是非常难过的。
也就是说,内心的事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外人没法妄加揣度。即便揣度,既不能证伪,也不能证实。最终还是揣度人自己的主观认为。
所以曾子告诫自己的弟子,父母丧葬期间还是要慎重的按照葬礼的要求按规矩做,到了季节也按照祭礼的要求祭祀列祖列宗。如此,老百姓才会有样学样,也会遵守规矩。
如果你非要不按规矩出牌,一副名士范,人家老百姓可不知道你这是摆pose耍大牌啊。那么老百姓有样学样,就会认为规矩无所谓。遵守规矩反而要付出成本,谁还遵守?
每日一句之慎终追远
hello,大家好,好久不见,我又回来了。今天开始,我尽量保持一天一句的每天更新,或者两天一更吧。
今天带来的是论语中的学而篇。
论语-学而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
学而篇之八
儒家很强调“孝”这方面,对待父母跟祖先一定要恭敬孝顺,“终”指的就是父母去世的时候,要慎重的对待父母的丧事,“远”指的就是祖先,“追远”就是要祭祀祖先。儒家非常重视丧祭之礼,他们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认为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大家都这样做了,那么民众的德行就变得淳厚了,俗语说厚德载物,就是要人的德行变得淳厚。
但是还有一种对“慎终追远”等解读是这样的,“终”代表事情的结果,“慎终”则就是指真心慎重的对待事情的结果,不是随意无所谓的态度,“追远”则是说从以前的事情中可以去借鉴与判断,会更好的接受当下的结果。或者说,更好的指导当下要做的事情。
无论是哪种解释,我觉得“追远”都是很重要的,祭祀祖先可以对自己的下一代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何教导孩子们的孝道?身体力行绝对是最有效果的。祭祀祖先不仅能够教导他们,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与鼓励,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学习和借鉴以前的事情,能够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具有指导作用,吸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与大家共勉。
ps:最近听了一本书,感觉可能对大家会有作用,叫做《睡眠》,书中改变了我们以往的每天要睡够8小时的认知,提出最小90分钟的睡眠周期,认为人只要每天的睡觉时间能够有睡眠周期的整数倍,一般在5个周期即可,同时书中强调了,睡眠一定要满足周期的整数倍,这样能够休息的好。
【慎终追远的意思、慎终追远的意思是什么呢】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