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说:此心不染,你如此,我亦如此。引发6段禅门大师开悟公案
禅宗的传承,从西土迦叶尊者到达摩祖师,一共在西土传了二代。传到菩提达摩之后,达摩东渡传法,禅宗落地中国,其间共有六位祖师。六祖慧能之前,禅宗一直以佛祖袈裟作为传承信物,代代单传,传到六祖就没有再传了。
慧能大师广收门徒,佛教史上公认慧能座下是五大嗣法弟子,就是五大徒弟——青原行思、菏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南岳怀让,形成禅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岳、青原两家弘传最盛。本篇主要讲的是南岳怀让一脉六位禅师顿悟佛法的故事。
南岳怀让禅师,姓杜氏,金州人也,于唐仪凤二年四月八日降诞,感白气应于玄象,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见,奏闻高宗皇帝。帝乃问:“是何祥瑞?”太史对曰:“国之法器,不染世荣。”帝传金州太守韩偕亲往,存慰其家。家有三子,唯师最小。炳然殊异,性唯恩让。父乃安名怀让。年十岁时,唯乐佛书。时有三藏玄静过舍,告其父母曰:“此子若出家,必获上乘,广度众生。” -——出自《五灯会元》
怀让禅师从小天资聪颖,十岁就特别喜爱佛书。在玄静法师的引导之下,于荆州玉泉寺宏景律师座下出家,二十岁后拜谒嵩山慧安大师(五祖弘忍大师的门徒)。慧安大师知怀让将来定为禅门龙象,便指点他到曹溪参礼六祖大师,习学无上心法。
六祖问他:“从什么地方来?”
禅师回答说:“从嵩山来。”
六祖又问:“什么东西如此而来?”
禅师回答不上。
于是过了八年,忽然有所省悟,就对六祖说:“我有个理会处。”
六祖问:“怎么样?”
禅师说:“说像一个东西就不准确了。”
六祖进一步问:“还可修证吗?”
禅师马上不假思索地回答:“这念心非关修证,亦无法污染。”
六祖即为怀让印可,说:“只此不染污的这念心,即是诸佛之所护念。你是这样,我也是这样的。”
师徒以心印心,怀让禅师这回是真正悟道了。六祖接着又说:“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曾预言:‘在你门下将出一匹马驹,这马驹一出世,便会踏杀天下人。’这件事情你要牢牢记在心里,不要急着说出来。”
得到印证的怀让禅师,留在六祖身边侍奉十五年之久。直到唐玄宗先天二年,六祖入灭后一年,怀让禅师才离开曹溪。唐朝先天二年去衝山,留住般若寺。
“说中国佛教离不开禅宗,说禅宗离不开南禅,说南禅离不开南岳,说南岳离不开怀让,怀让是南禅的祖师。”(原中国佛教会长赵朴初先生评)
衡山是我国五岳之一的南岳,有连绵七十二峰,山中道场林立,四处充满修行的风气。有一位道一法师,在南岳山终日坐禅。
怀让禅师知道这位年轻法师是佛门法器,一日,怀让禅师去禅房看他。
怀让问:“年轻人,你在这里坐禅,究竟图什么?”
道一说:“成佛。”
南岳怀让便找了块砖头,在墙上磨。
道一问:“和尚磨砖干什么?”
怀让说:“做镜子。”
道一说:“磨砖岂能成镜?”
怀让说:“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
道一问:“那要怎么样?”
怀让说:“牛车不动,该打车,还是打牛?”
道一答不上来。
怀让说:“你自己好好想想,到底是要学坐禅,还是要学做佛?如果学禅,禅非坐卧;如果学佛,佛无定相。像你这样整天坐禅,这不是学佛,是杀佛。”
马祖道一如醍醐灌顶,顿悟。
怀让不愧为惠能的亲炙弟子,确实已得六祖的真传。实际上禅宗的宗旨,就是心性本净,佛性本有,无念为宗,见性成佛。这一点,惠能说得很清楚: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
这就是怀让不主张坐禅的原因。禅是车,心是牛。牛不肯走,你打车干什么?佛就在你心中,怎么不去找?当然,牛若肯走,车也可坐,否则仍是执迷。
因此禅宗的修行主张是: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
百丈怀海是马祖道一的传法弟子,曾侍奉道一六年,得到印可。道一去世后,怀海住大雄山说法,大雄山岩峦高峻挺拔,故又称百丈山,百丈怀海由此得名。
怀海在马祖身边侍奉的第三年,一日陪马祖出行,听到野鸭子的叫声。
马祖问:“什么声音?”
怀海回答:“野鸭的叫声。”
过了一会,马祖问:“刚才的声音哪时去了?”
怀海不假思索回答说:“飞过去了。”
马祖回过头抓住怀海的鼻子猛拧一气,怀海痛得高声叫唤,马祖说:“再说飞过去!”
怀海当下顿悟。回到禅房后怀海号淘大哭一气,同室僧人惊讶,却又问不出个所以然,只得去请示马祖。
马祖说:“是他悟了,你们自己去问他。”
僧人回宿舍对怀海说:“大师说你悟了,叫我们自己问你。”
怀海呵呵大笑。
僧人们问:“刚才哭得那么伤心,现在怎么又笑起来?”
怀海回道:“刚才哭,现在笑!”
禅门清规创始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百丈清规》是怀海禅师在江西百丈山制定的,它包含了禅宗“丛林”体系一切的行为约束,大到僧团组织形式,小到行坐卧生活生产,事无巨细都系统性地进行了规定,也是因为百丈禅师制定了这一清规戒律,后来禅宗一直流传一句“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的名言。
黄檗希运,福建人氏,幼年投黄檗山寺出家。后来渐渐长大成人,生得身长七尺,姿貌丰硕,最奇特的是额头上有个圆珠,宝相非凡。
禅宗自六祖惠能以后“花开五叶”,涌现出了许多高僧,其中不乏言行高迈、特立独行者。尤其是“棒喝”与“机锋”,简直成为禅门的重要标志,黄檗宗的创始人希运禅师,更是“棒喝”宗风的承上启下者。
黄檗希运禅师行脚云游京师,因受人启发,前往江西洪州向百丈怀海禅师处拜师参学。
一天,百丈禅师问黄檗禅师:“什么处去来?”
黄檗答道:“大雄山下采菌子来。”
百丈再问:“你还见到大雄山的老虎了吗?”
这次,黄檗禅师默然不答,只张口作出虎吼之声,百丈禅师也作出提起斧子斫劈之势。
两人就这样在原地彼此相对峙,黄檗禅师突然挥掌掴了师父百丈禅师一掌。徒弟打师父,这还得了!可是,百丈禅师全不见怪,还吟吟大笑,然后抛下黄檗禅师,回到自己的禅堂里去了。
到了禅堂里,百丈禅师上堂召集众学僧,对大家说:“大雄山下,有一老虎,正在伺机噬人。汝等在座诸人,也必须好自提防看护。百丈老汉今日便亲自遭它咬了一口。”
黄檗禅师突然掴了百丈禅师一掌,那就是“临机不见佛,大悟不存师”的表现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上堂开示颂》 黄檗希运
义玄禅师俗姓邢,山东人。从小出家,约三十岁出游各地,先参黄檗希运禅师,后又拜谒大愚、灵祐等禅门宗师,接着返回黄檗处得到印可。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到河北镇州创建临济院。义玄生平惯用吆喝激发禅机,机锋峻峭,与德山宣鉴并称“德山棒,临济喝”,门下弟子众多,法脉绵延流长,宋以后基本上成为禅门主流。
义玄初参黄檗,首座睦州和尚见义玄行业纯正,便要他直接请教黄檗。
义玄找到黄檗问:“什么是佛法大意?”
语音未落,黄檗便打。
义玄回来见到睦州,睦州怂恿他再去问。
义玄又问黄檗又打,这样三度发问,三度遭打。
黄檗指示义玄去大愚处继续参学。
义玄到了大愚处,大愚问:“从何处来?”
义玄说:“从黄檗处来。”
大愚又问:“黄檗有什么话吗?”
义玄回答说:“我三次问他佛法要旨,三次被他痛打,不知我有错没错?”
大愚道:“黄檗这么婆婆妈妈的,为你都弄得累死了,你还来问对和错!”
义玄忽然心中大悟,自话道:“原来黄檗的佛法也没多少呀。”
大愚抓住他喝道:“你这个尿床的小鬼头,现在又说黄襞没有什么佛法,你到底知道了什么,快道!快道!”
义玄并不示弱,冲大愚肋下打了三拳,大愚推开他说:“你老师是黄檗,关我何事?”
义玄回到黄檗处,把大愚的话重复一遍,黄檗假作动怒,说:“大愚这老汉,见面要打他一顿!”
义玄马上道:“说什么见面便打,我现在就打你!”说着上前便打。
黄襞说:“这疯颠汉竟来捋我虎须!”又吩咐众人:把这个疯子引去僧堂吧。”这算是印可了义玄。
临济义玄入灭公案:
唐咸通八年(867),临济留下传法偈说:
临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
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
又对众人叮嘱:“我灭后,不可灭了我的正法眼藏!”
三圣和尚出众说:“怎么敢断送和尚正法眼藏呢?”
义玄问:“以后如果有人问道,你向他说什么?”
三圣就喝了一声。
临济叹道:“谁知我正法眼藏,在这瞎驴边灭却了!”
说完端坐而逝。
宋代圆悟克勤禅师拈出禅门著名公案一百则,加以评唱,集为《碧岩录》十卷,影响很大,人们通过圆悟的解释来理解公案,而不再亲自去苦心参究。于是,慧宗火烧《碧岩录》,禅林为之震动,大慧在谈到其中原因时说:
“如果让我开始时给弟子们拖泥带水地说老婆禅,等他们一朝真正开悟后,肯定会把我骂死。所以古人说:我不看重先师道德,只看重先师不为我说破。”
赵州从谂在做沙弥的时候就参访行脚,从山东行脚到安徽的南泉院,马祖道一的大弟子普愿禅师在此处修行。普愿禅师是马祖八十几个大弟子中最著名的弟子之一,马祖的师父是南岳,南岳的师父就是六祖,所以说赵州和尚是六祖以后的第四代。
有一次,赵州和尚向普愿提一个问题:“什么是道?”
普愿说:“平常心是道。”
赵州又进一步问:“既然说平常心是道,还可趣向否?就是说能否接近它,能否靠拢它?”
普愿说:拟向即乖。就是说你想向它走去就不对了。道就在目前,你向哪里去呢?你越想接近它,你可能离道就越远,因为道就在平常的日用中嘛!
赵州在普愿这样的答话之下,当下就开悟了,就好像一下子把窗户纸捅破了,窗外的青山绿水看得清清楚楚。
赵州和尚就是因为平常心是道这句话而开悟的, 所以这就成为他平生修行的一个主要思想。他说:百岁老翁如果不会的话,我可以教他;七岁的孩子如果他比我强,我可以向他请教。
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无处青山不道场,何须策杖礼清凉;
云中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时非吉祥。
从谂禅师80岁时行脚至赵州,受信众敦请驻锡观音院,即现在的柏林寺。弘法传禅40年,僧俗共仰,为丛林,人称“赵州古佛”。赵州禅师住世120年,圆寂后,寺内建塔称特赐大元赵州古佛真际光祖国师之塔、赵州塔,供奉衣钵和舍利,谥号“真际禅师”。
吃茶去
“赵州茶”公案
师(赵州)问新到: “曾到此间么?”
曰:“曾到:”师曰:“吃茶去。”
又问僧,僧曰:“不曾到。”
师曰:“吃茶去。”
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
师召院主,主应喏。
师曰:“吃茶去。”
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日:“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
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
然据先祖达摩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日: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出自《六祖坛经》
六祖慧能圆寂前,弟子问大师衣钵将交付给什么人。
大师说:“我讲的佛法被弟子们抄录在《坛经》流行于世,你们要好好护守此经,代代相传,超度众生,按这部佛经修行就是正确的佛法。我给你们解说佛法,不再传授袈裟,因为你们的修为可以胜任传授佛法的大事。根据先祖菩提达摩大师所传授诗偈的意思,袈裟也不应该再传下去了。”
南岳下数传形成沩仰、临济两宗;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世称“五家”。其中临济、曹洞两宗流传时间最长。
虽然五宗在禅法研究各有不同,参禅方式也是大相径庭,但都将达摩禅法“直指人心,见佛成性”作为核心要义,被五宗用不同的方式传播,开创了佛教盛世。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时至今日都受到很多人的推崇。
正好印证达摩的偈语“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武则天为何请不动六祖慧能
武则天的圣旨,今藏南华寺
在六祖慧能的同门师兄弟中,神秀、老安、智诜等都被武则天请进宫中供养,尤其是神秀,武则天不顾君臣之礼,向神秀跪拜,所以,后来张说为神秀写碑文时称他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奇怪的是,当武则天请六祖慧能入宫时,慧能却婉言谢绝了。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武则天为何要请六祖慧能入宫?武则天是个喜欢佛教的皇帝,她在位时请过很多高僧入宫问法。当她请神秀、老安入宫时,安秀两人就郑重地向武则天推荐慧能,说慧能才是真正接衣钵的六祖,今在南方弘法,应该要请他入宫。于是,武则天就派薛简去请慧能。契嵩本宗宝本《坛经》记载说:“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师表辞疾,愿终林麓。”这就是武则天诏请六祖慧能的原由。
但六祖慧能婉言谢绝不去。《祖堂集》和《曹溪大师传》录有慧能辞赴的表文:“沙门慧能,生自边方,长而慕道。叩承忍大师付如来心印,传西国衣钵,受东山佛心。伏奉天恩,发中使薛简,诏慧能入内。慧能久处山林,年迈风疾。陛下德包物外,道贯万邦,育养苍生,仁慈黎庶,恩是弥天,钦仰释门。恕慧能居山养疾,修持道业,上答皇恩,及诸王太子。谨奉表陈谢以闻。释沙门慧能顿首,顿首,谨言。”
现在要回答六祖慧能为什么不奉诏入宫。我以为有这样的原因:
第一,继承禅宗祖师不奉诏、不当国师的传统。在禅宗历史上,唐太宗仰慕四祖道信,很想一睹其风采,于是连续四次下诏邀请,甚至以不来就杀头威胁,但道信拒不奉诏。唐高宗也曾下诏请五祖弘忍进京,他同样也不奉诏。慧能作为传宗大师,对于前辈祖师这一传统,自然要遵行。所以王维在《六祖能禅师碑铭》中说“禅师子牟之心,敢忘凤阙;远公之足,不过虎溪”。
第二,慧能深知在皇帝身边就无法创造和发挥自己的理论。因为身在皇宫,偶有不谨,轻则问罪,重则杀身。只能唯唯诺诺,遑论高谈阔论。其实五祖弘忍与慧能分别时就特别提醒:“亲附国王大臣,蔽我正法。”所以,慧能深知其中的道理。
第三,六祖慧能的禅法面向大众,走的是平民化、通俗化的路线,扎根于大众之中,而不是上层的路线。如果依靠上层统治者,一旦统治阶层不喜欢,就会失去支持甚至遭受打击。后来的历史证明,慧能的选择是对的。到会昌年间,武宗反对甚至要毁灭佛教——会昌法难。经过这次法难,佛教很多宗派遭受打击而日渐萎缩,只有慧能的南宗禅一家独盛。
第四,有些人认为还有一个理由是慧能觉得自己形象不佳,北方人士可能不喜欢,不会受到重视:“吾形不扬,北土之人见斯短陋,或不重法”。
虽然慧能不奉诏,但武则天听了薛简的汇报后,更加敬重六祖慧能,与唐中宗一道再次下诣表扬六祖慧能,赏赐很多物品供养,并把慧能的故居赐为国恩寺,诏书如下: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赐赉
六祖大师宣诏
师以通契无为,德光先圣。入大乘之顿教,表无相之真宗。既而名振十方,声誉四海。万机无恼,八识俱安。功超解脱之门,心证菩提之序。
朕以身居极位,事继繁煎。空披顶戴之诚,伫想 醐之味,恨不超倍下位,侧奉聆音,倾求出离之源,高步妙峰之顶。
师以宏扬之内,大济群生。横舟揖于苦海之中,究沉溺于爱河之岸。今遣中书舍人吴存颖专持水晶钵盂一副、磨衲一条、白毡两端、香茶五角、钱三百贯,前件物微,少伸供养,以表朕之精诚。仍委韶州节加宣慰安恤僧徒,勿使喧繁寺宇。
万岁通天元年 敕
师辞老病,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金粟阐弘大教,传诸佛心,谈不二之说,杜口毗耶,声闻被呵,菩萨辞退。师若此也。薛简传师指授,受如来知见:一切善恶都莫思惟,自然得入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朕积善余庆,宿种善因,值师之出世,顿悟上乘,佛心第一。朕感荷师恩,顶戴修行,永永不朽。奉摩衲袈裟一领,金钵一口,供养大师。
【慧能大师传-慧能大师传奇在线观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