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论功欣赏,暗设“杀棋”,看看萧何是如何见招拆招,轻松破局
大家认识萧何这个人,应该都是这么一句话得来的,叫做:
成也萧何败萧何
大致意思就是当年把韩信引荐给刘邦的,让其大展宏图的是萧何;后来功成名就后与吕后一起坑杀韩信的,还是他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一个人造成的,说白了即:包办命运。
其实啊,从他‘自创’的这一成语,不难看出,能够把一代军神玩弄于股掌之中,萧何这个人还是挺厉害的,厉害到刘邦专门为他设了一局“杀棋”,都被他给轻松化解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且听我细细道来。
故事要从秦朝末年开始说起,当时刘邦自泗水亭起兵后,一路过关斩将,最后死里逃生的他,最终也自封为了沛公,有了项羽一争天下之力。
而萧何作为他的得力助手(应该是左膀右臂),一直帮着刘邦打天下,可以说刘邦最后能够力挫项羽,夺得天下,建立大汉帝国,萧何可说功不可没,无人能出其右——
刘邦呢,也是个明白人,他当然知道没有萧何,就没有自己的今天,于是等到后来论功行赏的时候,便就给他最丰厚的赏赐。
然而,这样一来,其他将领就表示不服了:
我们在外面浴血奋战,抛头颅洒热血的,为什么他萧何坐在后方,只动动笔杆子,翻翻嘴皮子,最后竟然赏赐了他个头功......这合理吗?
刘邦听了之后,就问众将领:
“你们知道打猎吗?”
大家一片哗然:
“那玩意谁不知道——”
刘邦微微一笑,接着又说:
“大家既然知道,那你们应该就应该知道打猎必备不少的猎狗吧......”
众人皆都点点头:
“当然知道啊!”
刘邦笑着道:
“打猎的时候,虽然是猎狗追赶猎物,但是却是猎人指出来猎物所在位置......所以你们如今的功劳,就像猎狗......而萧何的功劳则等同于猎人!”(这就是成语功狗功人的由来,通常用来比喻立功的将士)
众人闻言后顿时鸦雀无声......
按照常理,当夸奖我们的时候,最少都应该推让一番吧,可奇怪的是,萧何却并没有有着这么做......而是理所当然的欣然接受了——
难道萧何真的不怕老板不高兴吗?
当然不是,其实他就应该这么做......因为这才是明哲保身的最好办法。
试问哪一个开国皇帝对功臣没有忌惮......刘邦当然也是如此:
萧何帮助老板打天下,自然也积累了一定的威望和人心,所以刘邦封赏萧何其实就是为了看看他在大臣们心中的地位到底如何......
如果大家都不约而同的去选择支持萧何,那就说明萧何很得人心,而反之大臣们都反对,就说明他其实不得人心——
如果是得人心,则必除之......反之,则可以借封赏激起其他人对于萧何的嫉妒,继而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
如此刘邦才能安心——
萧何自然深知刘邦的用意,,所以他才选择了闭口不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
——
其实,生活当中也一样,如果你觉得最近你好像有点太冒尖,引起了别人的不满不妨就学一学萧何,枪打出头鸟......
有时候自黑也未必不是一个不错的自保方式......您觉得呢?
谢谢观赏!
关注我,总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成也萧何败萧何
最近在看电视上热播的历史剧《楚汉传奇》,在对刘邦从一个小混混做成一番大事业,最后建立大汉王朝感到倍感崇拜之余,也对他的这些谋士和名将们特别关注。
首先来看萧何其人。
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个成语叫”成也萧何败萧何“,什么意思呢?
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其实最初韩信逃到汉中投靠刘邦之时并未受到重用,刘邦看韩信千里迢迢来投靠他觉得十分不易,于是就封了个管粮仓的小吏给韩信,因韩信在军界从未立过战绩,所以一直没有受到刘邦的重用。一天晚上正值明月当空,韩信心灰意冷准备离开汉营,正巧被萧何知道了,于是萧何骑马就去追韩信,费了好大力气才追回韩信,此典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后经萧何拼命举荐,刘邦才答应与韩信见面,他们二人畅谈一番后,刘邦便认定韩信就是他最理想的大将。没过几日,刘邦建了一个高大的拜将台,正式封韩信为汉军大将。而后韩信百战百胜,攻城略地,最终在九里山设下十面埋伏,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挫败于垓下,项羽败至乌江自刎。韩信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
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因此,韩信首当其冲。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
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
公元前215年(汉高祖十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自己的主谋。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了。
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后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韩信以及彭越等一类将领,认为自己对汉朝立有巨大功,称王并不过分,但从刘邦的观点看来,不消灭这些异姓割据者,即使政局暂时安稳也是不可能长久的,万一将来他们造反,天下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况且这些都是长期跟随自己征讨天下的功臣,他们幅员辽阔,物资充分,带兵的实力绝不是刘姓那些养尊处优的纨绔子弟能对付的,不如趁自己现在还有能力,索性逐一消灭掉,给刘家子孙一个平稳的环境,让自己的宗亲来取而代之,名曰同姓王,这样就算将来他们这些同姓藩王造反,天下还是刘姓的天下。萧何协助刘邦臣,不顾及长期的手足之情,削除异己,最后也落得被刘邦深为忌惮的处境。而事实证明,即使是同姓宗亲,也会造反的,正如后来刘邦死后不久的七王之乱。
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所以民间就由这个故事概括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俚语。宋人洪迈的《容斋续笔》记录下这句话,并简单探讨了它的成因。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解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