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成王败寇?看看隋末唐初5位帝王的墓园,你大概会有所感悟
文|格瓦拉
正所谓“成者王侯败者寇”,逐鹿天下的成功者,就算最终做不到一统华夏,但至少也可以实现割据一方称帝称王的梦想。但作为失败者,除了性命难保,死后的境遇自然是异常凄凉。成败胜负两种情况的强大反差,在他们的墓园方面表现的尤其明显。比如,隋末唐初5位称王称帝者身后的遭遇,便是鲜明的例子。
唐高祖李渊,隋文帝发妻独孤皇后的外甥,隋炀帝的表兄,官至太原留守。617年,李渊举兵反隋,并在次年创建唐朝。李渊称帝后,派次子李世民、堂侄李孝恭等人征战群雄,用了6年时间终于统一天下。李渊在位晚年,因无法调和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最终酿成玄武门之变。626年,李渊被迫禅位给李世民,以太上皇身份闲居,9年后因病驾崩,终年70岁,死后葬于献陵。
唐献陵
献陵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徐木乡永合村,依照东汉光武帝原陵的规格修筑。由于初唐国力不足,因此献陵的规制并不大,就连石刻的工艺也比较粗糙简单。根据现有资料记载,献陵座北朝南、呈覆斗型,以封土为陵,长约150米、宽约120米、高约20米,周围分布有67座陪葬墓,墓主均为唐初后妃、皇族、功臣、贵戚。
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在唐朝创建和统一的过程中居功至伟,堪称帝国实际上的创立者。唐太宗在位23年,对内与民休息、厉行节约,恢复并发展被摧毁的经济,开创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攻灭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等国,重新开通西域之路,并因此被尊称为“天可汗”。除此之外,唐太宗还以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获赞誉,被史家称颂为“尧舜之君”。
唐昭陵
649年,唐太宗因病驾崩,终年52岁,死后葬于昭陵。昭陵位于今陕西省礼泉县西北九嵕山上,为太宗与长孙皇后的合葬墓,规制宏伟,比献陵明显要气派很多。由于昭陵内的藏品丰富,且多为稀世珍品,因此在历史上曾遭多次盗掘。今日的昭陵,占地面积达2万平方千米,共有180余座陪葬墓,是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
隋炀帝杨广,隋文帝杨坚的嫡次子,604年继承帝位。隋炀帝在位14年间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曾西讨吐谷浑、三征高句丽,结果导致国家元气大伤,百姓死伤惨重,经济近乎崩溃。在这种情况下,无以为生的流民、饥民揭竿而起,各地豪强也纷纷趁乱举兵,导致中原混战不休,而帝国也在风雨飘摇中走向崩溃、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行宫被大将宇文化及弑杀,终年50岁。
隋炀帝陵
隋炀帝遇害后,被萧皇后葬于行宫西院流珠堂的地下,与同时遇难的幼子杨杲一起,被装在同一口小棺材里。宇文化及率众北上后,右御卫陈棱为炀帝发丧,并将他改葬于吴公台下,数年后,唐太宗下令以皇帝的礼仪改葬炀帝于雷塘(今江苏省扬州市北)。2013年,扬州市邗江区一处房地产项目施工时发现了隋炀帝的陵墓,该墓南北长4.98米、东西长5.88米,规格之小甚至还比不上古代一般有钱人的墓地。
夏王窦建德,贝州漳南县人,自幼务农,三征高句丽时曾做过二百人长,因不堪忍受隋炀帝的暴政,遂在615年揭竿。窦建德与李密、杜伏威并称为隋末三大农民军首领,占据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并建国称王,国号大夏。唐军进攻郑帝王世充时,窦建德率军援助,结果在虎牢关一战惨败并被俘,随后被押赴长安问斩,时在621年。窦建德死后,夏国随之灭亡。
窦建德墓
窦建德死后,追随者收集他的尸骸,并将其葬于今河南省太康县后刘村西北。新中国成立前,窦建德的墓地前还立有石牌坊,但后来被砸毁,仅存墓冢旧址。如今,窦建德的墓冢遗址高2.6米左右,直径10米,周围生长有杨树和野生小灌木,看上去极为荒凉。
魏公李密,出身关陇贵族,凭借父荫任左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袭爵为蒲山郡公。李密虽然跟隋朝皇室关系密切,但由于受到隋炀帝的猜忌,被迫加入、瓦岗农民军,并因战功赫赫被部下推举为魏公。618年,李密与宇文化及在中原进行混战,结果损失惨重、势力大衰,不久被王世充击败,遂率残部投降唐朝。619年初,李密因不满受到唐高祖的冷落而反叛,结果在逃亡途中,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
李密冢
李密死后,据传葬于今河南省孟津县朱仓村东,俗称“李密冢”。墓冢曾被严重盗掘,现存旧址略呈方形,规模高大,封土高达15米。不过,据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近年来的发掘考察,该墓冢其实是东汉早期诸侯王的墓地。如此一来,李密极可能死无葬身之地,可谓凄凉至极。
【时光流觞】-成王败寇的深度诠释·成语中的历史故事-82
沐猴而冠 mù hóu ér guàn
【成语解释】:沐猴而冠:沐猴指猕猴,而冠指戴帽子,意为猕猴戴帽子。比喻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也常用来讽刺依附权势、窃据名位之人。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说(shuì)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这里说者意为用言语劝说别人的人。
有一个成语叫成王败寇,意思是古代在政权争夺中,成功了称帝称王是合法,失败了则称为贼寇,更糟心的是失败者即使活着,还有口难辩,任人贬损。不过今天要讲的不是成王败寇这个成语,而是对这个成语能够深度诠释的另一成语沐猴而冠。历史上刘邦和项羽那场波澜壮阔的楚汉相争,刘邦成功以汉高祖流芳千古,项羽则失败自刎乌江(今天安徽和县东部乌江镇的长江边上),一代西楚霸王被后人用沐猴而冠这个成语讥讽几千年。
项羽的实力曾经远远强过后来汉朝的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开拓者之一的刘邦,为什么最后演绎出自刎乌江的悲剧呢?根据前人潜心研究,认为最主要的是项羽的性格缺陷造成的。
项羽小的时候,据说从不好好读书,大概就是“读书读书皮,看文看标题”之类的吧,说白了应该就是不求甚解。后来改学剑,也不甚用功,没有精益求精的恒心。为此他叔父很生气,常常训斥他。而项羽却说读书无甚大用,只能写写名姓而已,剑术再精也只能抵挡一人或数人,我要学的是能抵挡万人的本事。看来,项羽并非是胸无大志之人,只是没考虑自身的本领是否能支撑这个大志。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秦朝末年的乱世中,项羽和刘邦是主要的军领袖,而且事实上也是两位大英雄,这个从推翻秦王朝的过程就有迹可寻。前期在义帝(楚怀王,但不是战国时的那位怀王)的主持下,弄了个怀王之约(这个约定明确规定,大家必须一致推翻秦王朝,而不是互相残杀;谁先杀入秦都,谁就获得秦王朝曾经统治区域的统治权。)随后项羽和刘邦各司其责,合力对秦王朝形成了致命的打击。结果刘邦凭借进攻路线精准和有效的指挥,率先攻入咸阳(秦朝都城今陕西咸阳市),并俘虏了秦王子婴,结束了秦朝的统治。按怀王之约,刘邦应该获得统治权。但当时项羽实力远比刘邦强大,刘邦也知道项羽自然不会遵守约定让自己称帝,所以当时即便率先进入秦都了,也只敢说自己只不过是先打探打探而已,然后明智选择撤出咸阳,待机以图后举。
按照项羽当时的实力,只要他不在秦王子婴被俘,秦王朝实际已经推翻的关键时刻,采取错误的决策,刘邦即使想以图后举,应该也是没有多少胜算。刘邦撤出咸阳后,项羽带兵进入咸阳,杀了秦王子婴,烧了秦宫阿房宫,大火三月不息。随后收拾了秦王朝所有宝贝财物准备东归。这时有明白人劝项羽说关中地方险要,土地肥饶,可以建都称霸。但项羽见宫殿都被自己烧了,又急切想赶快衣锦还乡,便振振有词的说富贵了不回乡,就像穿着锦绣衣服在黑暗中行走一样,谁会知道呢!其实项羽这一不能穿着好衣服在黑暗中行走的理念,充斥着沽名钓誉的特质,必然会促成战略上的短视,导致决策失误。果然,项羽决然带着秦王朝大批宝贝财物一路往东,最终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把关中这块极为关键的战略要地留给了刘邦,有力的帮助刘邦为建立汉朝奠定了坚实基础。
就是这次关键决策,使得项羽在楚汉相争中,战略上大多处于被动地位。在项羽决意离开咸阳之际,那个劝他建都关中称霸的人私下对人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意思是人说楚人像是戴着帽子的猴子,表面上看起来像个人物,实际上缺乏真正能力及品德,徒有虚名,果然不错。不料这话传到了项羽耳朵里,听后暴跳如雷,竟然将那人投入鼎镬(古代烹煮食物的器具)中给活煮了。这一煮,项羽是解气了,可正是这个使“沐猴而冠”流传下来变成成语,让后人讥讽他几千年。沐猴而冠,并非指猴子沐浴后戴上帽子,“沐猴”原本是当时楚国人说猕猴的发音,这便使讥讽的意味更浓烈了。
一些史料还记载了发生在项羽身上的几个惊人举动,或许为后人了解项羽的某些性格特点有些启发。
项羽在乌江自刎前一刻,乌江亭长劝他说我这里有一只小船,愿将您送过江去,江东虽小,却也方圆千里,人口几十万,落下脚来潜心经营,也可以称王啊。可项羽却说不是我无能,是天要亡我,当初带着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而来,现无一生还,无颜见江东父老,还说什么称王呀!其实这位亭长的话很有道理,体现了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亘古真理,可项羽刚愎自用,听不进,还不承认自己的失误,把这一结果归结为老天,悲乎!
前206年在项羽收复六国旧地并向秦地进发时在新安(今河南省义马市南的千秋镇二十里铺村西南)取得重大胜利,这也是继项羽率几万楚军和诸侯联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县西南)之战消灭秦军四十万后的又一大胜仗。这本是乘勇追穷寇的极佳时机,可项羽在新安活埋了已经投降的二十多万秦军,引起了关中秦民的愤慨,民心大失,促使关中秦民更加拥护刘邦。这次活埋,在项羽看来可能有诸多不得不做的原因,但他残忍的性格客观上得到一次深刻的体现,完全得不偿失,等于把广大关中秦民送入了刘邦怀抱。
前202年,楚汉相争正处于拉锯战状态。恰在此时,项羽在一次作战中活捉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直接在阵前拉出刘太公,威胁刘邦说如你不投降,就要用大鼎煮了刘太公。不料刘邦却坦然对项羽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意思就是我们曾经结拜为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父亲,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他,别忘了分我一杯羹。刘邦这个回应,的确很无赖加流氓,但却在客观上向自己的部下传递了一个信号:即使在极端情况下,自己也不会屈服,为鼓舞士气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而项羽虽然读书不努力,但毕竟接受过贵族教育,算个读书人,在面对刘邦说出这番无赖加流氓的话语时,一时无法有效应对,最终在部下特别是叔父项伯的劝说下,把刘太公还给了自己这位结拜兄弟。
由沐猴而冠这个成语生发开去,或许既深刻揭示了项羽和刘邦两位都具有领袖特质的不同性格,也深度诠释了成王败寇这种根深蒂固的民间意识。
成王败寇是道家哲学
成王败寇漫相呼,直笔何人纵董狐。
道德法律皆狗屁,谁做皇帝谁知道。
在古老的战场上,尘土飞扬,战鼓雷鸣。士兵们挥舞着刀剑,为了他们的领袖,为了那至高无上的权力。在这个世界里,只有两种人:胜利者和失败者。胜利者被冠以“王”的称号,而失败者则被贬为“寇”。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游戏规则,简单而残酷。
在这场游戏中,没有人关心,没有人在乎正义。那些试图用笔记录历史的史官们,他们的笔被权力所左右,他们的声音被胜利者的荣耀所淹没。董狐,那个传说中的史官,他的名字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关于真实与权力斗争的符号。
在这个世界里,道德和法律不过是权力的附属品。它们可以随时被践踏,被扭曲,以适应那些坐在宝座上的人的需要。没有人真正关心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只有权力的较量和胜者的宣言。
最终,谁能够坐上那个至高无上的宝座,谁就能决定一切。皇帝的秘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权力,他的决策,他的野心,都隐藏在那金碧辉煌的宫殿深处。而外面的世界,只能看到那表面的辉煌,却永远无法窥探那背后的。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写照,一个权力至上,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的直接和赤裸裸,没有掩饰,没有借口,只有无尽的权力游戏。
【成王败寇 成者为王败者寇下一句怎么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