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败寇什么意思 现代成王败寇什么意思

更新:08-25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略评《吕氏春秋》孝行览第十四中的典故

孝行中典故:乐正子春(曾子的弟子。鲁国人)下堂而伤足,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人问之曰:“夫子下堂而伤足,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敢问其故?”乐正子春曰:“善乎而问之。吾闻之曾子,曾子闻之仲尼: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其身,不损其形,可谓孝矣。君子无行咫步而忘之。余忘孝道,是以忧。”故曰:身者非其私有也,严亲之遗躬也。

本味中典故:1、空桑伊尹贤得,商汤为得到他而娶有侁氏之女。推出君为得有道之士,可用任何方法。2、伯牙鼓琴子期听,高山流水遇知音。子期死,伯牙绝琴。推出贤者亦如伯牙,没有人以礼相待,如何尽忠。就像驾车人技术不行,千里马也不会自己驰骋千里一样。(用现代的话说,把奔驰让不会开车的人开,也寸步难行

3、伊尹讲述美味讲天子的成圣之道,必先懂得大道,懂大道要自身修为。然后审近而知远。

首时中典故:王季历(周文王)困而死,文王苦之,有不忘羑里之丑,时未可也。武王事之,夙夜不懈,亦不忘玉门之辱(周文王为迷惑商纣,在自己国家建玉门,修灵台,以美女相伴,击钟敲鼓为乐,以显示自己沉迷于酒色,虽使商纣放松警惕。但那种行为遭人唾弃)。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周武王于甲子日那天与商纣牧野决战)。时固不易得,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于渭以观之。伍子胥欲见吴王(指吴王僚)而不得,客有言之于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客请之于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适我所甚恶也。”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愿令王子居于堂上,重帷而见其衣若手(在重帷之下,只让王子光看到子胥的衣服和手),请因说之(请让我这样和他说话)。”王子许。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搏其手而与之坐。说毕,王子光大说。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任子胥,子胥乃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心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地名,今湖北江陵县附近)。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楚昭王)出奔随(楚的附国),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乡(通向,先前之意)之耕,非忘其父之仇也,待时也。

墨者有田鸠,欲见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见。客有言之于楚王者,往见楚王,楚王说之,与之节以如秦。至,因见惠王。告人曰:“之秦之道,乃之楚乎?”固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者。时亦然。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有桀纣之时,而无汤武之贤,亦不成。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

郑国子阳在人们追逐疯狗混乱的时候,被人杀死,齐国的高氏、国氏,在人们追赶逃窜的牛的混乱中,被人杀死。上面例子都是说明时机的重要,当时机合适时,狗、牛都可以成为对人发难的先导。

齐以东帝(指齐湣王,他在全期间,屡建武功,破秦、燕诸国,制楚、灭宋,与秦昭王并称为“东、西二帝”。前284年,燕联合秦、楚、韩、魏、赵五国攻齐,燕上将乐毅率领燕军攻入齐国都城,闵王同逃至至莒,被楚将淖齿所杀。)困于天下,而鲁取徐州;邯郸以寿陵困于万民,而卫取茧氏(战国赵肃候历经十五年给自己建起名为寿陵的陵寝,使国人疲困,从而使民心难于紧附。邯郸这里代指赵肃候。茧氏为赵国邑名)。

还是讲时的重要,在合适的时机,小国可以占到大国的便宜。没有合适的时机,再贤能的人也只能埋没,必须在合适的时机遇到合适的人,包括友人和敌人,才能成就一人一国之大业。

义赏中的典故

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从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对盛大的礼仪从不感觉满足);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

秦胜于戎而败乎殽(秦晋殽之战),楚胜乎诸夏而败乎柏举(吴楚柏举之战)【此段说对于自己的胜败,都要知道原因】

赵襄子出围(从包围中出来,指智伯联合韩魏围赵晋阳城),赏有功者五人,高赦为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中,赦无大功,赏而为首何也?”襄子曰:“寡人之国危,社稷殆,身在忧约之中,与寡人交而不失君臣之礼者惟赦,吾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襄子可谓善赏矣。赏一人,而天下之为人臣莫敢失礼。”为六军则不可易(统率六军不可轻易使用赏罚)。北取代,东迫齐。令张孟谈逾城潜行,与魏桓、韩康期而击智伯,断其头以为觞,遂定三家,岂非用赏罚当邪?

长攻中的典故

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余,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则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吴王将与之,伍子胥谏曰:“不可与也!夫吴之与越,接土邻境,道易人通,仇雠(音仇,通仇)敌战之国也,非吴丧越,越必丧吴。今将输之粟,与之食,是长吾雠而养吾仇也。财匮而民恐,悔无及也。不若勿与而攻之,固其数也。此昔吾先王之所以霸。且夫饥,代事也,犹渊之与阪,谁国无有?”吴王曰:“不然。吾闻之,义兵不攻服,仁者食饥饿。今服而攻之,非义兵也;饥而不食,非仁体也。不仁不义,虽得十越,吾不为也。”遂与之食。不出三年,而吴亦饥。使人请食于越,越王弗与,乃攻之,夫差为禽。“【这就是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说的,满纸的仁义道德,其实都是吃人。这些诸侯整天说仁政,可一仁就被别人给灭了。】

楚王欲取息与蔡,乃先佯善蔡侯,而与之谋曰:“吾欲得息,奈何?”蔡侯曰:“息夫人,吾妻之姨也。吾请为飨息侯与其妻者,而与五俱,因而袭之。”楚王曰:“诺。”于是蔡侯以飨礼入于息,因与俱,遂取息。旋舍于蔡,又取蔡。

越简子病,召太子而告之曰:“我死已葬,服衰而上夏屋之山以望。”太子敬诺。简子死,已葬,服衰,召大臣而告之曰:“愿登夏屋以望。”大臣皆谏曰:“登夏屋以望,是游也。服衰以游,不可。”襄子曰:“此先君之命也,寡人费敢废。”群臣敬诺。襄子上于夏屋,以望代俗,其乐甚美。于是襄子曰:“必君必以此教之也。”及归,虑所以取代,乃先善之。代君好色,请以其弟姊妻之之,代君许诺。姊已往,所以善代者乃万故。马郡宜马。代君以善马奉襄子。襄子谒于代君而请觞之。马郡尽。先令舞者置兵于羽中,数百人。先具大金斗,尽杀其从者。因以代君之车迎其妻,其妻遥闻之关,磨笄以自刺。故赵氏至今有刺笄之证,与反斗之号。

此三君者,其有所自而得之,不备遵理,然而后世称之,有功故也。有功于此而无其失,虽王可也。【这就是成王败寇的道理吧。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不惜亲朋友邦】

慎人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三日,请属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这段似乎和之前看过的内容并不太相同,古代写历史的文献也有许多差异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意思是煮的野菜里一颗米粒都没有)。宰予备(通惫,非常饥饿的意思)矣,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凌辱的意思)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益君子之所无丑也若此乎(君子竟是这样没有感到羞耻的事情吗)?”【看到这里,真是想笑,孔子的学生也可以这样八卦老师吗】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憱然(cu然,不高兴的样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召,吾语之。”子路与子贡入【八卦老师要被老师骂了。刚才就被老师给戴上小人的帽子了】,子贡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固守)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会稽。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孔子烈然反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故许由虞(快乐)乎颍阳,而共伯得乎其首。

遇合

七曰:凡遇(得到赏识),合也【论点】。时不合,必待合而后行。故比翼之鸟死乎木,比目之鱼死乎海。孔子周流海内,再干世主,如齐至卫,所见八十余君,委质( 呈献礼物)为弟子者三千人,达徒七十人,七十人者,万乘之主得一人用可为师,不为无人,以此游,仅至鲁司寇,此天子之所以时绝也,诸侯之所以大乱也。【孔子一生仕途潦倒,但他的学生有很多在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不能说孔子不如他的弟子,只能说孔并没有遇到合适的时机,由此可以知道,显达的不一定是真正有才能的,真正有才能的也不一定显达,这说起来也不得不让人感叹。英雄泪】乱则愚者之多幸也,幸则必不胜其任矣。任信不胜,则幸反为祸。其幸大者,其祸亦大,非祸独及己也【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故君子不处幸,不为苟(不做苟且的事),必审诸己然后任,任然后动。

凡能听说者,必达乎议论者也。世主之能识论议者寡,所遇恶得不苟(他所赏识的人,怎能不苟且偷生呢)?凡能听音者,必达于五声。人之能知五音者寡,所善恶得不苟?客有以吹籁见越王者,羽、角、宫、徵、商不谬,越王不善,为野音而反善之【真正好的东西不一定会被赏识,不好的或许会更受欢迎。由此可知,好与不好因人而异,并没有共通的标准。要说标准,或许就像管仲说的,君主喜欢什么,下面的人就都会跟风,君主的个人喜好,在一定情况下就成了标准,由此可看出人对权势的崇拜】

说之道亦有如此者也。人有为人妻者。人告其父母曰:“嫁不必生也。衣器之物,可外藏之,以备不生。”其父母以为然,于是令其女常外藏。姑妐知之,曰:“为我妇而有外心,不可畜。”因出之。妇母以谓为己谋者,以为忠,终身善之,亦不知所以然矣。【为人妇前,先就做好了被人家逐出家门的准备,那么怎么能不被人逐呢?这个故事中,出了坏主意的人,被当成了为自己谋划的善人。是非好歹,有几人能真正分得清呢?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宗庙之灭,天下之失,亦由此矣。

故曰遇合也无常。说,适然也。若人之于色也,无不知说美者,而美者未必遇也。故嫫母(古丑女,黄帝之妻)执乎黄帝,黄帝曰:“厉(磨砺)女(通汝)德而弗忘,与女正(通政)而弗衰(疏远你),虽恶奚伤(虽然丑,又有什么关系呢)?”若人之于滋味,无不说甘脆,而甘脆未必受也。文王嗜昌蒲菹,孔子闻而服之,缩頞(音恶,皱眉,頞,鼻梁)而食之,三年然后胜之(周文王喜欢吃菖蒲做的腌菜,孔子听说后也吃它,皱着眉头硬吃了三年,然后才习惯它)。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说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总有些人的喜好与众不同

说亦有若此者。陈有恶人焉,曰敦洽雠糜,椎颡广颜,色如漆赭,垂眼临鼻,长肘而盭(通戾)。陈侯见而甚说之,外使治其国,内使制其身。楚合诸侯,陈候病不能往,使敦洽雠糜往谢焉。楚王怪之,曰:“陈侯不知其不可使,是不知也;知而使之,是侮也;侮且不智,不可不攻也。”兴师伐陈,三月然后丧。恶足以骇人,言足以丧国,而友之足于陈侯而无上也,至于亡而友不衰。【这都是以貌取人的言论吧!陈侯既那样喜欢敦洽雠糜,难道他没有任何能力?若有能力而仅因相貌丑陋就被楚王讨厌至要灭人国的程度,就说明楚王太颜控了。历史上很多贤能之人相貌都是丑陋的。但如果敦洽雠糜真的没有什么能力,只是外形特别,那说明陈侯的喜好也太与众不同了!

夫不宜遇而遇者,则必废。宜遇而不遇者,此国之所以乱,世之所以衰也。天下之民,其苦愁劳务从此生。

凡举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三者弗能,国必残亡,群孽大至,身必死殃。

必己

八曰:“外物不可必(依仗)。故龙逄(关龙逄,桀时贤臣)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纣的奸臣,被周武所杀)死,桀纣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乎江,苌弘(苌弘化碧。敬王之臣,晋六卿之乱中,因帮范氏和中行氏,赵简子派晋大夫叔向对周敬王施反间计而被杀)死,藏其血三年而为碧;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武丁之子,遭后母䜛言,被放逐忧苦而死,后被称为孝子典范)疑,曾子悲(曾子很孝顺父母,却常遭父母责打,因此悲伤)。

庄子行于山中,见木甚美长大,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弗取。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以不材得终以天年矣。”出于山,及邑,舍故人之家。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雁飨之。竖子请曰:“其一雁能鸣,一雁不能鸣,请奚杀?”主人之公曰:“杀其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昔者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天年,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以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于材不材之间,材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道德则不然。无讶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而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此神农、黄帝之所法。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成则毁,大则衰,廉则剉,尊则亏,直则骫,合则离,爱则隳,多智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庄子又被学生问住了,一番狡辩[机智],庄子也是聪明,总是在学生问到要打脸的时候,能及时想到一番云山雾罩的狡辩之辞。很多时候,正是因为学生的刁难,才能成就老师的思想。包括孔子,昨天看到他被子贡子路八卦,气的骂他两是小人[捂脸],多些人问难,才能让思想更深刻更广博

牛缺(秦国人,声望很高很有学识的士人)居上地(地名,今陕西绥德一带),大儒也。下之邯郸,遇盗于耦沙之中。盗求其囊中之载,则与之;求其车马,则与之;求其衣被,则与之。年缺出而去,盗相谓曰:“此天下之显人也,今辱之如此,此必诉我于万乘之主。万乘之主必以国诛我,我必不生,不若相与追而杀之,以灭其迹。”于是相与趋之,行三十里,及而杀之。此以知故也。

孟贲过于河,先其五。船人怒,而以楫虓其头,顾不知其孟贲也。中河,孟贲嗔目而视船人,发植,目裂,鬓指,舟中之人尽扬(骚动)播(躲开)入河。使船人知其孟贲,弗敢直视,涉无先者,又况于辱之乎?此以不知故也。

知与不知,皆不足恃,其惟和调近之犹未可必。盖有不辩和调者,则和调有不免也。宋桓司马(指桓魋,任司马)有宝珠,抵罪出亡。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于是竭池而求之,无得,鱼死焉。此言祸福之相及也。纣为不善于商,而祸充天地,和调何益?

张毅好恭,门闾帷薄聚众无不趋,舆隶姻媾小童无不敬,以定其身。不终其寿,内热而死。单豹好术,离俗弃尘,不食谷食,不衣芮温,身处山林岩堀,以全其生。不尽其年,而虎食之。【似乎庄子里面有这个故事?忘记之前在哪个古代典籍中看过的了】孔子行道而息,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子贡请往说之,毕辞,野人不听。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说,相谓曰:“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如向之人?”解马而与之。说如此其无方也而犹行,外物岂可必哉?【子贡为救鲁,凭一张嘴能说动四国之间的。而面对农夫要回一匹马却做不到,可见游说对象也很重要

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见敬,爱人而不必见爱。敬爱人者,己也;见敬爱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必在己,无不遇矣。

十大元帅中,有两个人的“绰号”太奇怪了

提起《水浒传》,大家肯定都对梁山好汉们的“绰号”印象深刻,一看到“绰号”,就大概知道这位好汉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其实,在我军开国将帅中,也有不少人都有绰号,比如大名鼎鼎的十大元帅。

在十大元帅中,有些人的绰号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了,比如朱老总的“”,彭老总的“之狮”,林彪的“之鹰”,刘伯承的“军神”等等。不过,其中有两个人的绰号显得有点另类,一个叫“大姑娘”,一个叫“婆婆”,跟纵横疆场的元帅格格不入。

先说这位“大姑娘”,结合元帅们的性格,大家可能也猜到了,这个人就是林彪。

林彪的性格内向、腼腆,不善言辞,独来独往,身材长得也很瘦小。好像顶级名将都有这样的特点,比如粟裕,就好像跟林彪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这样的性格,在行伍中是很容易被人取笑的,但因林彪卓越的军事天才,在早期倒也没有人敢拿这个来说事儿。结束长征后,三大方面军在陕北会师,除了红一方面军的人早已习惯了林彪的性格之外,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很多人都难免对林彪产生了兴趣。

当然,这个“兴趣”也没有什么贬义,将领都是豪爽之人,互相之间开开玩笑也是很正常的,于是有些人就给林彪起了个绰号,叫“大姑娘”。

有时,大家正在一起聊天,忽然看见林彪走过来,就说一声:“哟,大姑娘来了!”然后大家就哈哈大笑。

林彪虽然性格有点内向,但心境是很宽广的,对这种小玩笑从来不放在心上。这些年来,很多媒体都在说林彪是个记仇的人,早年得罪过他的人,都在“”中被他打倒了。其实这是典型的“成王败寇”的思维,也是非常低劣的历史观,有操守的媒体是不会这么写的。

“大姑娘”这个绰号,大家叫了没多久就不再叫了,为什么呢?原因就是林彪的能力。

就像你们公司刚来了一个新同事,长得挺有趣,大家都会不自觉地开他的玩笑,但过了一顿时间之后,大家发现这个人能力超乎想象的高,简直成了大家学习的偶像,那你还会再继续取笑他吗?

林彪的例子也是一样,的高级将领哪个也不是吃素的,个个都战功赫赫,要想让他们服你,就得拿出让他们自叹不如的本事。而林彪恰恰是军事指挥上的顶级天才,对这样的大高手,谁还会继续叫他“大姑娘”?

所以,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当你被别人取笑的时候,不要怪别人看不起你,是因为你没有表现出让别人看得起的能力。

除了林彪的“大姑娘”,还有一位元帅的绰号很特别,就是罗荣桓的“婆婆”。

在十大元帅中,有性格豪爽的,比如彭老总、陈老总,也有处世低调的,比如徐帅、聂帅,但要说最低调的,则非罗帅莫属。

罗帅似乎天生就是一个优秀的副帅,1930年红一军团成立后,林彪被任命为红四军军长。因林彪个性太强,不善于跟人相处,因此派谁跟他搭档,成了一个不小的难题。毛遍览诸将,最后将目光落在了罗荣桓身上。

罗帅是一个天生善于团结的人,在他的辅佐下,林彪的军事天才发挥得淋漓尽致,更是将红四军的后勤、训练安排得井井有条。毛兴奋地说:“谁说林彪难缠?罗荣桓在四军,不是跟林彪团结得很好吗?”

从此,罗荣桓就跟林彪绑在了一起,从红四军,到红一军团,再到八路军115师,最后到波澜壮阔的第四野战军,“林罗”都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标签。

林彪是一个很难相处的人,为什么只有罗荣桓能跟他共事多年,而且从无芥蒂?用罗帅的“婆婆”这个绰号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了。

最后,再加一个很有趣的小知识,是有人总结的十大元帅的绰号——

朱德:老帅,彭德怀:猛帅,林彪:鹰帅,刘伯承:长帅,贺龙:胡帅,陈毅:儒帅,徐向前:猫帅(什么意思?),罗荣桓:卧帅,聂荣臻:隐帅,叶剑英:明帅。

更丰富、更有趣的历史故事,请加微信公众号:mashaohua108

成王败寇古典用语出自哪里,又说明了什么,失败就没有东山再起吗

成王败寇这个古典用语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历史典故,它传达了一种观念: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成功者往往能够获得权力和地位,而失败者则可能面临被边缘化或遭受惩罚的命运。

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成功者被视为王者,他们拥有权威和荣耀,而失败者则被视为寇贼,他们可能失去一切,甚至生命。这种观念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竞争和残酷性,也揭示了人们对于成功的追求和对失败的恐惧。

然而,成王败寇并不意味着失败就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尽管失败可能会带来挫折和痛苦,但历史上有许多例子表明,失败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许多伟大的人物都曾经历过失败,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重新振作起来,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东山再起意味着一个人在遭遇失败后能够重新崛起,重新找回自己的尊严和地位。这需要坚定的意志和毅力,以及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失败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面对失败并从中学习。只有那些能够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努力和奋斗的人,才能够实现东山再起的目标。

因此,成王败寇这个古典用语提醒我们,成功与失败并不是绝对的对立面,而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经历。无论我们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勇敢面对挑战,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人生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成王败寇什么意思 现代成王败寇什么意思】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成王败寇 成者为王败者寇下一句怎么说 下一篇:成王败寇的意思;成王败寇的意思简单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