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觞】-成王败寇的深度诠释·成语中的历史故事-82
沐猴而冠 mù hóu ér guàn
【成语解释】:沐猴而冠:沐猴指猕猴,而冠指戴帽子,意为猕猴戴帽子。比喻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也常用来讽刺依附权势、窃据名位之人。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说(shuì)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这里说者意为用言语劝说别人的人。
有一个成语叫成王败寇,意思是古代在政权争夺中,成功了称帝称王是合法,失败了则称为贼寇,更糟心的是失败者即使活着,还有口难辩,任人贬损。不过今天要讲的不是成王败寇这个成语,而是对这个成语能够深度诠释的另一成语沐猴而冠。历史上刘邦和项羽那场波澜壮阔的楚汉相争,刘邦成功以汉高祖流芳千古,项羽则失败自刎乌江(今天安徽和县东部乌江镇的长江边上),一代西楚霸王被后人用沐猴而冠这个成语讥讽几千年。
项羽的实力曾经远远强过后来汉朝的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开拓者之一的刘邦,为什么最后演绎出自刎乌江的悲剧呢?根据前人潜心研究,认为最主要的是项羽的性格缺陷造成的。
项羽小的时候,据说从不好好读书,大概就是“读书读书皮,看文看标题”之类的吧,说白了应该就是不求甚解。后来改学剑,也不甚用功,没有精益求精的恒心。为此他叔父很生气,常常训斥他。而项羽却说读书无甚大用,只能写写名姓而已,剑术再精也只能抵挡一人或数人,我要学的是能抵挡万人的本事。看来,项羽并非是胸无大志之人,只是没考虑自身的本领是否能支撑这个大志。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秦朝末年的乱世中,项羽和刘邦是主要的军领袖,而且事实上也是两位大英雄,这个从推翻秦王朝的过程就有迹可寻。前期在义帝(楚怀王,但不是战国时的那位怀王)的主持下,弄了个怀王之约(这个约定明确规定,大家必须一致推翻秦王朝,而不是互相残杀;谁先杀入秦都,谁就获得秦王朝曾经统治区域的统治权。)随后项羽和刘邦各司其责,合力对秦王朝形成了致命的打击。结果刘邦凭借进攻路线精准和有效的指挥,率先攻入咸阳(秦朝都城今陕西咸阳市),并俘虏了秦王子婴,结束了秦朝的统治。按怀王之约,刘邦应该获得统治权。但当时项羽实力远比刘邦强大,刘邦也知道项羽自然不会遵守约定让自己称帝,所以当时即便率先进入秦都了,也只敢说自己只不过是先打探打探而已,然后明智选择撤出咸阳,待机以图后举。
按照项羽当时的实力,只要他不在秦王子婴被俘,秦王朝实际已经推翻的关键时刻,采取错误的决策,刘邦即使想以图后举,应该也是没有多少胜算。刘邦撤出咸阳后,项羽带兵进入咸阳,杀了秦王子婴,烧了秦宫阿房宫,大火三月不息。随后收拾了秦王朝所有宝贝财物准备东归。这时有明白人劝项羽说关中地方险要,土地肥饶,可以建都称霸。但项羽见宫殿都被自己烧了,又急切想赶快衣锦还乡,便振振有词的说富贵了不回乡,就像穿着锦绣衣服在黑暗中行走一样,谁会知道呢!其实项羽这一不能穿着好衣服在黑暗中行走的理念,充斥着沽名钓誉的特质,必然会促成战略上的短视,导致决策失误。果然,项羽决然带着秦王朝大批宝贝财物一路往东,最终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把关中这块极为关键的战略要地留给了刘邦,有力的帮助刘邦为建立汉朝奠定了坚实基础。
就是这次关键决策,使得项羽在楚汉相争中,战略上大多处于被动地位。在项羽决意离开咸阳之际,那个劝他建都关中称霸的人私下对人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意思是人说楚人像是戴着帽子的猴子,表面上看起来像个人物,实际上缺乏真正能力及品德,徒有虚名,果然不错。不料这话传到了项羽耳朵里,听后暴跳如雷,竟然将那人投入鼎镬(古代烹煮食物的器具)中给活煮了。这一煮,项羽是解气了,可正是这个使“沐猴而冠”流传下来变成成语,让后人讥讽他几千年。沐猴而冠,并非指猴子沐浴后戴上帽子,“沐猴”原本是当时楚国人说猕猴的发音,这便使讥讽的意味更浓烈了。
一些史料还记载了发生在项羽身上的几个惊人举动,或许为后人了解项羽的某些性格特点有些启发。
项羽在乌江自刎前一刻,乌江亭长劝他说我这里有一只小船,愿将您送过江去,江东虽小,却也方圆千里,人口几十万,落下脚来潜心经营,也可以称王啊。可项羽却说不是我无能,是天要亡我,当初带着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而来,现无一生还,无颜见江东父老,还说什么称王呀!其实这位亭长的话很有道理,体现了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亘古真理,可项羽刚愎自用,听不进,还不承认自己的失误,把这一结果归结为老天,悲乎!
前206年在项羽收复六国旧地并向秦地进发时在新安(今河南省义马市南的千秋镇二十里铺村西南)取得重大胜利,这也是继项羽率几万楚军和诸侯联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县西南)之战消灭秦军四十万后的又一大胜仗。这本是乘勇追穷寇的极佳时机,可项羽在新安活埋了已经投降的二十多万秦军,引起了关中秦民的愤慨,民心大失,促使关中秦民更加拥护刘邦。这次活埋,在项羽看来可能有诸多不得不做的原因,但他残忍的性格客观上得到一次深刻的体现,完全得不偿失,等于把广大关中秦民送入了刘邦怀抱。
前202年,楚汉相争正处于拉锯战状态。恰在此时,项羽在一次作战中活捉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直接在阵前拉出刘太公,威胁刘邦说如你不投降,就要用大鼎煮了刘太公。不料刘邦却坦然对项羽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意思就是我们曾经结拜为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父亲,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他,别忘了分我一杯羹。刘邦这个回应,的确很无赖加流氓,但却在客观上向自己的部下传递了一个信号:即使在极端情况下,自己也不会屈服,为鼓舞士气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而项羽虽然读书不努力,但毕竟接受过贵族教育,算个读书人,在面对刘邦说出这番无赖加流氓的话语时,一时无法有效应对,最终在部下特别是叔父项伯的劝说下,把刘太公还给了自己这位结拜兄弟。
由沐猴而冠这个成语生发开去,或许既深刻揭示了项羽和刘邦两位都具有领袖特质的不同性格,也深度诠释了成王败寇这种根深蒂固的民间意识。
做父母太难了,鸡系佛系到底哪样管用,其实还是运气管用
为人父母是天底下最容易的事,只要有那个功能就行。为人父母又是天底下最难的事,除去一部分天赋异禀,视生小孩等同于掉头发的爹妈以外,大部分父母,还是把小孩当成身上掉下来的肉,要么希望他能出人头地,要么希望他能健康快乐。
基于这两种希望,家长自动站成了三队,其一是以虎妈为代表的“鸡血”队,其二是没有代表的“佛系”队,至于第三阵营,就是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的“墙头草”队。
鸡血父母,例如虎妈蔡美儿,她那种教育方法,连成年人听闻也要随之一颤:
让7岁的小孩儿从吃过晚饭一直弹琴弹到后半夜,中间不许喝水,不许上厕所;要求孩子任何一么功课成绩都不许低于A,女儿考了第二,立马每晚加做20张卷子;不能看电视玩游戏也就罢了,连课外活动都不能参加,也不许女儿参加小伙伴举办的派对。
“鸡血派”父母,最喜欢抱团取暖。一来可以随时了解别人的孩子的动向,避免“闭门自鸡”,被拉下了一大截还不知道。
二来他们自有一套接头暗号,诸如“素鸡”、“荤鸡”、“四校八大”、“点招”、“自招”、“早培”……两个妈妈聊天,一旦发现自己说的黑话对方都懂,立马就生出了惺惺相惜之感,当“天王盖地虎”遇上“宝塔镇河妖”,那种找到了组织的快乐,一般人不懂。
真正的“鸡血”妈是不屑“佛系父母”的,在他们眼里:“不鸡娃,毋宁死”。不给孩子打鸡血的家长不是好家长;不把年收入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贡献给娃的父母,都是自私的父母;不让孩子超前学习的父母,都在耽误孩子。
鸡血父母的逻辑是:孩子还小,他懂什么。孩子不懂,父母还不懂吗?只有让小孩一路示范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一路读到常青藤、清华北大、985的本科和硕士,才不枉父母子女一场,才不至于让孩子阶级下滑,过不上父辈所过的日子。
佛系父母跟鸡血父母最大的区别,是他们没有代表,只有代表作,比如那篇火爆朋友圈的《我的学渣儿子,妈妈相信,你是来报恩的!》。
又比如,几乎人人都听过的江湖传闻:XX大舅表哥的邻居说,她娘家的侄子:爹妈只是农民/爹妈只擅长打麻将/爹妈从来不管小孩学习,结果孩子硬是考上了北大/清华。
佛系父母,往往没那么高调,他们信奉快乐第一,顺应孩子的天性,一切都会变好的。就像贾玲的妈妈李焕英,啥也不图,就图孩子健康快乐。做人嘛,最重要的是开心,佛系,不但孩子开心,父母也能很开心。
佛系父母往往还很有阿Q精神,他们总能一眼看到鸡血父母的各种缺点和不足:小孩精神压力太大,万一自杀了咋整?小孩提前学习,上课无聊开小差了怎么办?小孩太有出息,一口气飞到国外去,落地生根,父母成空巢老人咋办?
当然了,佛系归佛系,他们一般还是会幻想,万一孩子能有出息,那就赚到了。
其实铁“鸡”父母和铁“佛”父母,都是不多的。这两种做法都得带点儿偏执劲儿才能执行得下去。芸芸众生,更多的父母其实是墙头草,在这两者之间荡过来,又荡过去。
每当他们看到一篇文章,说鸡娃有害小孩心理健康,后遗症不胜枚举,他们就会自动往佛系靠拢一点。
又看到一篇文章,说高中升学率只有50%,给娃一个快乐的童年,孩子就会得到一个苦逼的成年,父母又忙不迭地向虎妈看齐。
孩子成绩下降了,老师找上门了,或者听说谁家用了某种学习方法,分数和排名显著提高了,父母也会自觉地掏出鸡血,默默地给孩子打上。
听闻有孩子因为不堪重负跳楼了,学出毛病了,父母自己工作忙起来顾不上了,他们又开始佛起来。
最戏剧性的是遇到小孩生病,父母一边担心一边认定,成绩算什么啊,健康快乐最重要了。过两天娃病好了,发现落下了一堆作业,好几课都没学懂,焦虑上头,父母就又忙不迭地鸡上了。
墙头草父母最大的特点就是经常两边倒,随时改变主意,随时抛弃昨天的自己。
每次一提到这个问题,家长群必然争论不休。直到我看到了一段话,才恍然大悟:
学历史的都知道一句话: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成王败寇,意思是只要胜利了,有了话语权,那写历史书的人做啥都是对的,放屁都是香的。
教育同理。
孩子成材了,父母的一切教育方式就是对的。
如果成功的是鸡血里泡大的孩子,那么就是父母让孩子学会了自律,托举孩子登上了更好的平台。
如果成功的是佛系父母养大的娃,那就是孩子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是父母的放手让孩子找到了内驱力。
孩子失败了,那父母的一切教育方式就是错的。
如果失败的是鸡血里泡出来的孩子,那就是父母过度的控制和压力导致孩子心理出了问题,让孩子迷失了自己。
如果失败是佛系父母养大的孩子,那么就是父母过度的放任变成一种放纵。
了解了这一套,父母反而可以放下焦虑了。因为不管怎么做,都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
孩子像薛定谔的娃,教育理念的实施完全是黑盒实验。小孩是不会给父母及时反馈的。你这一阶段输入的教育方针,可能要隔两三个月,甚至半年才会看到效果。
每一个父母都像黑盒工程师一样,瞎摸索着。反正你也不知道是哪个指令导致目标出现了偏差,就只能不断调整自己呗。
这么一看,就能看出墙头草父母的优势来了。教育忌讳太偏执,铁鸡和铁佛都比较难回头。孩子出了问题,父母视而不见,不踩刹车,最终就会变得难以挽回。
但无论父母采取哪种教育模式,运气才是第一要义。
所以咱们做父母的,还是放松一点,两头摸索着前进吧。相信孩子终归会变好的,就行了。
成王败寇古典用语出自哪里,又说明了什么,失败就没有东山再起吗
成王败寇这个古典用语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历史典故,它传达了一种观念: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成功者往往能够获得权力和地位,而失败者则可能面临被边缘化或遭受惩罚的命运。
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成功者被视为王者,他们拥有权威和荣耀,而失败者则被视为寇贼,他们可能失去一切,甚至生命。这种观念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竞争和残酷性,也揭示了人们对于成功的追求和对失败的恐惧。
然而,成王败寇并不意味着失败就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尽管失败可能会带来挫折和痛苦,但历史上有许多例子表明,失败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许多伟大的人物都曾经历过失败,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重新振作起来,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东山再起意味着一个人在遭遇失败后能够重新崛起,重新找回自己的尊严和地位。这需要坚定的意志和毅力,以及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失败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面对失败并从中学习。只有那些能够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努力和奋斗的人,才能够实现东山再起的目标。
因此,成王败寇这个古典用语提醒我们,成功与失败并不是绝对的对立面,而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经历。无论我们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勇敢面对挑战,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人生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成王败寇的意思;成王败寇的意思简单概括】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