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扬汤止沸还是釜底抽薪?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近段时间以来,西方舆论频频“关切”新疆,特别是描述新疆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的用语中,甚至出现“宗教迫害”“搞集中营”等严厉指控。中国和西方都面临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现实威胁,如今各自选取治理路径,何以厚此薄彼至此?
依据法律来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暴力恐怖犯罪,各国都采取诸多措施;但在近年实践中也可看到,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难以根除,却极易死灰复燃。也因此,联合国大会关于《全球反恐战略》(60/288)的决议,提出应致力于“消除恐怖主义蔓延条件,预防和打击恐怖主义”。
如以中国成语来描述,打击是扬汤止沸,防范才是釜底抽薪。真正的难处,即在于“既顾当前,又虑长远”的“去病根”。
“9·11”以来,甚至更早之前,西方世界已经将扬汤止沸的策略用到登峰造极。这包括美国以“反恐”之名发起阿富汗,以及2011年开始的中东和北非地区动荡中,西方以其价值观鼓动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等国一些民众,推动政权更迭。
中东、北非地区性危机久拖不决,外溢效应最终引爆欧洲难民危机。数以十万计规模的难民潮冲击欧洲各国,有关分歧难以弥平。有欧洲政要、学者在反思:难民潮源自美国军事干预以及在阿拉伯世界大力鼓吹、支持“”,最终自尝苦果。
当下,欧洲难民危机难以解除,少数西方媒体及人物却又以其固有意识形态对中国新疆事务大加指摘。这就难免令人生疑:你们主张的方法和路径是否缓解了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现实威胁,是否保障、提升了相关地区民众的福祉?
中国新疆探索实践预防性反恐措施,推动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帮教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员,避免其成为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另一受害者和品。近日,为回应外界关切,新疆高官及中国媒体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承担这项工作的机构及培训方式等情况。
相信中外人士都会由此看到,培训工作与“宗教迫害”“搞集中营”等指摘的距离不可以道里计;也会看到高层、新疆官方在应对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威胁时“为功”的决心和意志。
事实会说话。今日新疆,从地方到民间社会,都能感受到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带来的社会氛围的改变,尤其南疆四地州基层村镇正破除极端主义的绑架、胁迫,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逐步确立。
风物长宜放眼量。有效的治理也非一日之功。关心新疆的中外人士,不妨多到新疆走走看看,多与各界人士接触交流,看看到底是中方选择的路径化解了矛盾、构建了祥和的共同家园,还是西方的主张能够保障免于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安全威胁?记者 刘舒凌
今日成语典故:扬汤止沸
“扬汤止沸”——用勺子从锅中舀出滚汤,髙举着倒回锅去使暂不沸腾。这是比喻宽缓急难的一句成语。刘廙〔yì〕写信给曹操,感谢不杀之恩,信中有过这样的话。
刘廙,字恭嗣,南阳郡(今属河南省)人。他的哥哥刘望之,被“荆州刺史”刘表所杀,他于是投奔曹操,在曹操部下当一名秘书之类的属员。曹操和曹操的儿子曹丕(即后来的魏文帝)都很器重他。当时,有个名叫魏讽的,反对曹操,阴谋进行袭击,被人告发后,曹操就把魏讽处死。刘廙的弟弟刘伟,是魏讽的同党,因此同被诛戮,按当时法律 刘廙因弟弟牵连,也当获罪,并应全家抄斩。可是曹操爱惜人才,同时也了解,刘廙为人,和他弟弟刘伟根本不同,刘廙还曾劝过刘伟别跟魏讽往来。所以曹操下令,特别宽恕刘廙,没有判罪。刘廣很感激曹操,于是恭恭敬敬地写了一封信给曹操,据《三国志•魏志•刘廙传》载,信的原文有一段说:
臣罪应倾宗,祸应覆族,遭乾坤之灵,值时来之运,扬汤止沸,使不焦烂,起烟于寒灰之上,生花于已枯之木,物不答施于天地,子不谢生于父母,可以死效,难用笔陈。
大意是说:我的罪,理应灭绝祖宗和家族,幸而遇到天大的好运,蒙您扬汤止沸,救了我的命,真好比使冷灰重新冒起烟来,使枯树重新开出花来一样;这样的大恩,等于天地缔造万物、父母养育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的,今后我只有拼死为您效劳,在这封信里,实在写不尽我感激的心情。
早于刘廙的司马迁,在《史记•酷吏列传》中,也曾说过“吏治若救火扬沸”的话,“扬沸”,实际就是“扬汤止沸”。东汉董卓《上何进书》也有“扬汤止沸,不如去薪”。
“去薪”,是说抽去锅下烧着的柴火。《吕氏春秋•数尽》:“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淮南子•原道训》:“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其火而已矣。”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作“抽薪止沸”。后来一般都作“釜底抽薪”,例如《懦林外史》第五回就有这样的说法。
“扬汤”不能彻底止沸;要彻底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因此,“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彻底;“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代作家叶圣陶《城中》:“根本的对付方法,还在釜底抽薪。”
【成语扬汤止沸;成语扬汤止沸指的是什么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