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的赵州桥建于哪个朝代,我国著名的赵州桥位于哪里?

更新:08-26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一千四百年屹立 游河北赵县赵州桥

来源:经济-中国经济网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一座弧形单孔石拱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城洨河上,它是当下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

赵州桥始建于隋开皇十一年至开皇十九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桥旁边立有他的雕像。

在历史岁月中,赵州桥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却依然巍然屹立。

赵州桥全长五十多米,九米多宽,历史上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赵州桥 浮云若海 摄

赵州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桥下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30多米宽的洨河河面上。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都不会受到影响。

赵州桥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中国石拱桥》中写到: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的智慧和力量。

赵州桥的传说浮雕 浮云若海 摄

李春像 浮云若海 摄

赵州桥华诞记 浮云若海 摄

赵州桥 浮云若海 摄

赵州桥 浮云若海 摄

赵州桥 浮云若海 摄

赵州桥 浮云若海 摄

赵州桥 浮云若海 摄

探访千年古桥赵州桥:“天下第一桥”迎来新生机

享有“天下第一桥”美誉的赵州桥(航拍)。 翟羽佳 摄

中新网石家庄12月1日电(李晓伟 俱凝搏)场地平整、测量放线、基坑开挖……冬季的河北赵县,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赵州桥畔,工人们仍在忙碌。一项旨在建设一座“隋桥古镇”,把赵州桥景区由单体公园打造成为多元化赵州桥文化产业园的工程正在推进中。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当地人称之为“大石桥”,始建于隋朝,是世界上现存最早、跨度最大的单孔圆弧敞肩石拱桥,享有“天下第一桥”美誉。1961年,它与故宫、长城等一起入选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赵县当地努力发展旅游业,使这座千年古桥迎来新的生机。

赵州桥科技馆馆长姚义怀介绍说,选址科学、设计合理、做工讲究是赵州桥千年不倒的重要原因。特别是赵州桥设计师李春创造的“敞肩拱”结构,在两侧桥肩各挖出两个小拱,一来减轻桥身对地基的垂直压力,二来增加泄洪能力。因为赵州桥首创敞肩拱桥这一世界桥梁史上的崭新结构型式,对古今世界桥梁工程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了现代许多钢筋混凝土桥的鼻祖。

“正如一些外国学者的评论,‘中国弓形敞肩拱桥确实领先达千年以上,因为到了铁路时代,西方才出现了一些可以与之相比的桥梁’。”姚义怀说。

因为村边的这座千年古桥,赵县大石桥村村民们颇感自豪。

68岁的村民张月辰说,赵州桥一直是当地一条重要的道路,直到20世纪70年代,为更好地保护古桥,当地修建了一座新桥替代赵州桥供通行。以来,当地修建了赵州桥公园,开始搞旅游。

“是赵州桥让村民们第一次有了旅游的概念。”张月辰说,村民们开起了餐馆招待游客,胶片时代时,还有很多村民在桥头给游客照相。

但多年下来,张月辰也发现了当地旅游经济下存在的问题:“只有一座桥,游客游玩半小时就走了,时间太短,对村里经济带动有限。”

几年前嫁到赵县的山西姑娘吴婷也发现,“赵州桥在全国知名度很高,很多人都会哼唱几句赵州桥民歌《小放牛》,但是景点单一,难以吸引游客专程前来。”

如何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下?除了中外闻名的赵州桥,赵县还拥有中国禅宗史上重要祖庭——柏林禅寺,同时还是“中国雪花梨之乡”。当地正利用赵州桥、底蕴绵延的柏林禅寺、生态宜人的万顷梨园等旅游资源,实现“景区游”向“全域游”转变。

同时,与知名旅游开发公司合作,围绕赵州桥桥文化,建设赵州桥文化产业园,打造“隋桥古镇”品牌,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元素,努力盘活“桥”资源、恢复“隋”风貌、留住“老”记忆。

据统计,赵州桥2019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200万元。赵县古桥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经理王玉峰说,赵州桥文化产业园一期预计明年6月底建成,五年内预计年接待游客量可达530万人次,年旅游直接收入达5.3亿元。

“我看好赵州桥的旅游前景。”吴婷说。(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屹立了1400年的赵州桥,还是一开始的赵州桥吗?

在河北省石家庄赵县有一座可以说是中国最有名的古桥,赵州桥。

由于小学课文里,超过半个世纪的教育,这座地方桥梁,因其秀美、古老,给几代中国人带来了莫大的荣耀感。我们也来回顾一下它的“事迹”。

在古代,赵州是南北交通的要道,交通十分繁忙,可是却被一条洨河阻断了畅通,当遇上洪水的时候甚至不能通行。

由于渡船效率着实低下,隋代决定在此修建一座横跨近40米的大桥。公元595年,工匠李春受命建桥,于公元605年竣工。赵州桥落成以后,往来货运都可以在桥上通过了,极大节省了通行成本。

赵州桥从此屹立了1400年,这之中,也受到过很多威胁。

据资料统计,在这1400多年里,赵州桥经历了10次水灾,8次以上的地震考验,1966年发生在邢台的7.8级地震依然没有震垮它,又承受了古往今来无数人畜车马的倾轧,饱经了风霜,却仍存于洨河之上。

今天的赵州桥

当然,遇到了问题自然就要修缮,不然它也不可能来到我们的面前。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了8次(一说9次)。

唐朝贞观年间一次:当时大水冲毁了一小部分桥体,栏板被冲掉,重新复制的新的栏板,因为唐朝离隋朝很近,修复基本和建造时的水平相当。往后宋代修缮过一次,明代修缮过四次,清代修缮过一次。

30年代,梁思成率先发现了赵州桥的巨大问题,有垮塌的风险:“现在桥多残破,……如果不急速修葺,一旦桥券全部崩毁,则损失必更大”。到了50年代,由河北省公路局建议、牵头,开始了赵州桥最大的一次整修。

梁思成拍摄的1933年的赵州桥,已经有多处损坏

当时,文化部从北京派出专业考察组,考察了赵州桥的损害情况,给出的修葺方针如下:

太长不看版:

1、在古桥外观上,要尽可能地保存旧貌。原则上,损坏没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券石不要更换,超过的,可以用水泥修补旧石再装回。

2、在结构上,券石堆砌仍采用原桥的旧技术,但在桥面与桥拱之间要以一层铁骨或钢筋混凝土加固,并以做好防水措施,弥补原桥在承重设计上的不足。

原文(滚动查看):

“应该极力保持赵州桥桥的旧观为主旨。只有风化残毁非常严重的石块才须更换新的石料,古桥东侧的大券和小券倒塌的三道单券应该扶起栽按原式加铁榫重新修砌,而只对残破的券石更换新的石料。大小券石中那些残毁约三分之一的才进行新石的更换,那些略有残毁石料应先用水泥进行镶补,那些稍有残缺的石料应该保持原状不动。桥体的东侧开裂欲坠之大小券石二道,须重新安砌,俱按原式用铁活。大小券石既是用二道单券组成,则在券背上必须加固,使成一整体。最有效最易施工,最不伤大券石的方法即是在券前上‘伏石’的地方改做铜骨水泥的伏券,不过要多加几道伸缩缝(如果动工时发现大券石尚坚致时,也可有数段用伏石加铁榫做,不过以少凿大券石为是),原有伏石仅保露出桥面部分,桥面上亦用钢骨水泥路面,上铺石板保持原状,仅将凸出部分落平。凡水泥内均酌用避水粉,以便防潮防水。最要小心的就是券底皮石缝仍然要露出二道券来。不能让水泥灰浆将券石底皮沾污。单券间的灰缝要勾进很深才好。”

但最终,这份方案并没有被河北省公路局采纳,当地担心沿用旧式结构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通行问题,存在安全隐患,于是使用了一套新的方案。

工艺上,新方案摒弃了原有的纯石砌建筑工艺而使用了压力灌浆的工艺——在灌入高标号水泥砂浆后,使两侧拱券不单单以石头堆积分散压力,而是以水泥粘合,打入钢筋填补空隙,极大加强了拱券的整体性。

打个比方,如果原来是一块块拼接的积木,现在更像是一体化的模型。

其次,桥的历史面貌基本未能得到保存,而是“焕然一新”。据施工队评估,约87%的石料被替换,许多可用可不用的旧石也被废弃。

梁思成对赵州桥如此“焕然一新”深感遗憾,1963年,梁思成公开撰文,“相当克制地”表达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不同意见:

“直至今天,我还是认为把一座古文物建筑修得焕然一新,犹如把一些周鼎汉规用擦铜油擦得油光晶亮一样,将严重损害到它的历史、艺术价值。……在赵州桥的重修中,这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

今天的赵州桥,除大拱外侧显露处(即两层黑钉处)使用原貌设计,其余部分都修葺一新。

并且,梁思成还给出了自己的一份可行的设计方案:

太长不看版:

1、需要修复后桥身的强度满足现代交通工具的通行需求,只需要劵拱支撑的桥面上增添一层钢筋混凝土即可。

2、可用可不用的旧石不要扔掉,高度损毁的旧石如在桥面,可拆他处健康的旧石替换,同时用新石给拆卸处打上“补丁”,承载桥身压力,保住古桥易见部分的原本面貌。

50年代赵州桥修缮施工现场

原文(滚动查看):

“在这次重修中,要保存这桥外表的饱经风霜的外貌是完全可以办到的。它的有利条件之一是桥券的结构采用了我国发券方法的一个古老传统,在主券之上加了缴背(亦称伏)一层。我们既然把这层缴背改为一道钢筋混凝土拱,承受了上面的荷载,同时也起了搭牵住下面二道平行并列的单券的作用,则表面完全可以用原来券面的旧石贴面。即使旧券石有少数需要更换,也可以用桥身他处拆下的旧石代替,或者就在旧券石之间,用新石‘打’几个‘补钉’,使整座桥恢复‘健康’、坚固,但不在面貌上‘还童’、‘年轻’。今天我们所见的赵州桥,在形象上绝不给人以高龄1300岁的印象,而像是今天新造的桥——形与神不相称。这不能不说是美中不足。

不难看出,梁思成的这套方案,与当初文化部给出的方案基本类似,最大的目的就是两点:最大限度保留古代面貌,满足文化价值延续;以现代材料替代承重部分构筑,满足在现代的实用性。

其实,当时用这种灌浆工艺,取代古桥原来采用的“干摆砌筑”工艺,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得已的选择——以原工艺重新修砌这样一座古桥,以50年代的条件是不现实的,技术和经费方面都面临极大困难。所以这是一个两难的局面:

新桥实用、坚固,若不以现代方法修缮,我们今天可能不会在语文课本里读到它,而是在历史课本里;旧桥美观而充满古韵,文化部和梁思成提出的方法虽然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它不也靠更“原始”的工艺存在了1400年吗?

重修前的赵州桥,摄于五十年代初

文末,小编想引用一个古罗马时期的哲学问题——“特修斯之船”:一艘可以远航数百年的船,通过不断更换损坏的木板来保证航行,最后所有的木板都被替换过了,那么这艘船还是一开始的船吗?

后来有哲学家进一步升级了这个问题:如果把换下来的木板再组装成一艘船,那么哪艘船才是一开始“特修斯之船”呢?

注: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本文部分图文整理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删除,谢谢!

【我国著名的赵州桥建于哪个朝代,我国著名的赵州桥位于哪里?】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我和邮票的故事;讲述我与邮票的故事 下一篇:我国首部暗夜星空保护地方性法规出台,世界第一大暗夜星空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