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定慧三学【戒定慧三学的含义】

更新:08-26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佛学常识:什么是戒、定、慧?

佛教中经常讲戒定慧三学,你究竟什么是戒、定、慧呢?

戒就是戒律,定就是心定,慧就是智慧。我们向佛陀学习,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开启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觉悟人生,获得生命的圆满解脱。戒是手段,定是功夫,慧是结果。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这是佛教修学的三个步骤,

为什么先要修戒呢?因为我们烦恼未断,福慧不足,所认知理解的都是错误的,往往把错的看成对的,把对的看成错的。而圣贤佛菩萨都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人,都是已经开启自性智慧的过来人,他们所说所讲的,都是自性智慧的流露,是没有错误的。所以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按照他们教导的去做,这就对了。

戒,总的来说,就是八个字: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无论儒家、道家,还是佛家,讲的都是一样的,文字不同,但意义相同。比如佛道两家讲的基本五戒是杀、盗、淫、妄、酒,儒家讲的仁、义、礼、智、信,不杀就是仁,不盗就是义,不淫就是礼,不饮酒就是智,不妄语就是信,道理都是一样的。还有孔子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都属于戒,这都是为了保护我们,避免我们犯错的。

只有知道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们的心才能定下来,否则就是妄念纷飞,乱七八糟的。现在网络信息发达,言论自由,五花八门,什么观点都有,如果我们不知道戒,就被这些信息搞乱了,心就定不下来,哪里还能生智慧?

古代私塾都教小孩子读经,从小就读《三字经》、《百家姓》这些,为什么呢?不仅仅是为了背诵这些内容,而是为了帮助他们修定。因为小孩子活泼好动,心气浮躁,很难静下心来,就得通过读经的方式,让他把心定下来。读经的时候,如果心里还有妄念,还胡思乱想,那就读不下来,读一会儿就不知道该读哪一行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因为读书百遍以后,你的心就定下来了,智慧就慢慢显露出来,书中的内容也就自然领悟了。

我们去寺庙,经常看到念经的场面,一般都读得很快,不熟悉的话,根本听不清念的是什么。其实这就是在修戒定慧,念经就是众善奉行,这就属于戒;念经的时候必须专心,这就是修定;念经的时候,从头到尾,不能念错一个字,不能漏掉一个字,字字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就是修慧。所以念经就是戒、定、慧三学齐修。

当然,修行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需要长时间地修行,才能把心定下来,智慧才能从清净心中流露出来。心定下来一点,智慧就会流露出一点,我们就会觉悟一点,只要持之以恒,就会积小悟成大悟。

易经智慧:人有两大福行,不可不修;两大凶念,不可不止

艮卦在历史上的影响非常大,除了墨家,儒家、道家、中国化佛家都非常重视艮卦的意思——止:儒家讲要“止于至善”,要“知止而后有定”;道家讲“致虚极、守静笃”,它其实跟佛家的“戒定慧”三学有密切关系;而中国化的佛家,比如天台宗有个“止观法门”就是讲止。唐代著名佛学学者李通玄说过,用一个字来概括《华严经》就是“止”,叫“故止一处,无事不办”:只要止在一个地方的话,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隋代大儒王通(文中子),是魏征、房玄龄、 等的老师,他写过一本书叫《止学》,强调“大智知止,小智惟谋”,大智慧就是要知道止,小智慧就是一天到晚去谋划,他还说“以智止智,智也”,以智慧止技巧,是一种真正的智慧,都强调了“止”。

艮卦从山引申到止,止实际上是一种最高境界。这里“止”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要停止,主要是制止邪欲、妄动;另一个意思是达到,比如止于正道、止于本分,就像《大学》里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要达到至高至善的境界。

下面,我们来看卦辞: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艮其背”:要制止自己的后背,这里为什么说一开始要停止在后背,而不是停止在胸、手或者脚?因为“背”有背离的意思,同时又有制止的意思,这里是说人应该与邪欲彻底背离。“不获其身”:不要让它沾在自己的身体上,就是说不要让私欲沾上自己的身体。为什么“行其庭,不见其人”:行走在有人的庭院里面,但是又没有见到那个人?就是因为相背离。实际上这里说看不见那个人是指看不见邪欲,为什么呢?因为制止住了,所以“无咎”:没有灾祸。

《彖传》解释: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 无咎也。

“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艮卦就是静止、停止、制止。应该静止的时候就要静止,应该前进的时候就要前进。无论动还是静,都不要失去应有的时位,这样它的前途就是光明的。艮卦所说的“止”,是要止于合适的处所、时位。

“上下敌应,不相与也”:上下都是敌对的,而不是互相交和的。因为艮卦下卦和上卦都是艮卦,所以相对应的爻位全是不相应的,比如一爻和四爻都是阴爻、二爻和五爻都是阴爻、三爻和六爻都是阳爻,所以这样就不相应了,不相交往。“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因此不要让私欲沾到自己的身上,好比走在庭院里面,是两两相背,看不到那个人,就是看不到邪欲,结果怎么样呢?“无咎也”:没有灾祸,因为把邪恶、邪欲抑制住了。

《象传》解释: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兼山,艮”:两座山重叠,下面一座山,上面一座山,构成了艮卦之象。“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君子按照这个卦象,思考的问题不要超出自己的本位,这也是止的一个意思,就是止于本分,止于正道。

下面,我们来看艮卦的六根爻,都是围绕“止”来做文章的,是讲了止的一个过程,从下到上,止的六个阶段: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停止脚趾的运动,没有灾祸,有利于守持正道。

因为初六爻是刚刚开始,是阴爻居在开始的位置,所以这时要静止。“艮其趾”:从脚趾开始,我们前面好几个卦都讲到了,一般如果第一根爻说人体,对应的就是脚趾头,如咸卦一开始就“咸其趾”:感应从脚趾头开始感应。这里也一样,“艮其趾”:如果脚趾一开始的时候就停止住了,一开始就不会走邪路。

《象传》解释: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不会失去这个正道。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腓”是小腿肚子,这里是停止腿的运动,不要跟随着上级一起行动,以致于心中不畅快。

“不拯其随”:不要随着上面动,上面指什么呢?是九三爻。因为六二爻是第二根爻,又中又正,符合中正之道,所以要静止住,不要跟随着九三爻动。九三爻是指腰部,是根凶的爻,所以如果六二爻跟着九三爻一起动,心中就不会畅快。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熏心。

要停止住腰部的活动,裂开了背脊上的肌肉,就会有凶险,就像熏烤着自己的心一样。

“九三,艮其限”:九三爻是比较凶险的,它是阳爻居在阳位上,是下卦的最高位,阳爻主动,而艮卦是要静,所以它在停止的时候是突然停止。这时候已经到了腰部,腰部本来在动,而它突然停止,好比一个发布政令的权利突然停止或者被强制止住了,这个时候就会发生危险。发生什么危险呢?“列其夤,厉熏心”:背脊上的肌肉会裂开,就像熏烤着自己的心一样危险。这根爻从反面告诉我们止的关键在于当止则止,应当静的时候要静,应当动的时候要动,应当行的时候要行,应当止的时候要止,当然要合理的止,不能戛然而止。

六四,艮其身,无咎。

停止上身的运动,就没有灾祸。

这时候又往上了,从腰到身体,身体要停止运动,同时还预示着我们的身上不要被各种邪欲和污染沾染,也就是抑制私欲,安守本分,就没有灾祸。

《象传》解释:

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要抑制住自己的各种私欲和行动。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六五,艮其辅”:“辅”本来是指上牙床,在这里指嘴,这是又往上升了,要抑制住嘴巴的妄语。六五爻处在上卦的最中间,是一个尊位,又是阴爻处在阳位上,这时要禁止说话,叫“戒妄语”:不要说空话、假话、大话、奉承人的话,止语是最难做到的,“祸从口出”,所以这时要止住,老子说“塞其兑”,把嘴闭上。“言有序”:如果要说话,一定要说有条理的话,就是要按照天理、天道来说一些正理、正法,这样的话就“悔亡”:悔恨就会消亡。

上九,敦艮,吉。

以敦厚的品德止住邪欲,就会吉祥。

上九爻是最高一根爻,是阳爻,阳爻一般都好动,这时候要保持住,所以用了一个“敦”,不仅指敦厚,而且指要保持初心,因为它已经到最后了,最后还要守住一开始那种静止的品德,这样才能大吉大利。所以宋代理学家程颐说:“天下之事,唯终守之为难。”

艮卦启示:

艮卦从正反两方面给我们启发:第一是要止住邪欲和妄念,第二是要安于本分和守持正道。综合看一下艮卦的六根爻,分别指人体的六个部位,是从下往上的过程:从脚趾到腿肚子,到腰,到上身,再到嘴,这是一个逐渐停止的过程;现在也有人把它看成练气功,练功的时候要静,先从脚开始静,然后慢慢往上一直到头;当然也可以看作一个人从低到高六种静止的不同程度。

六根爻里为什么有吉有凶呢?比如九三爻是凶险的,为什么呢?因为它在止的时候是戛然而止,没有处理好止和动的关系,所以它就凶险。上九爻也是阳爻,为什么吉呢?因为它是“敦艮”,用敦厚的品德来止,是慢慢静止,知道时位的静止,所以吉。从整个卦可以看出,只要处理好动和静这对辩证关系,肯定是吉的,处理不好就凶。其实止的目的也是为了动,比如“止邪”——止住邪欲,同时也就是要“行正”——行为、行动端正,所以这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该停止的时候要停止,该行动的时候要行动;反之,如果不该行动的时候行动,不该停止的时候停止,就凶。

易经智慧:人有两大福行,不可不修;两大凶念,不可不止

艮卦在历史上的影响非常大,除了墨家,儒家、道家、中国化佛家都非常重视艮卦的意思——止:儒家讲要“止于至善”,要“知止而后有定”;道家讲“致虚极、守静笃”,它其实跟佛家的“戒定慧”三学有密切关系;而中国化的佛家,比如天台宗有个“止观法门”就是讲止。唐代著名佛学学者李通玄说过,用一个字来概括《华严经》就是“止”,叫“故止一处,无事不办”:只要止在一个地方的话,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隋代大儒王通(文中子),是魏征、房玄龄、 等的老师,他写过一本书叫《止学》,强调“大智知止,小智惟谋”,大智慧就是要知道止,小智慧就是一天到晚去谋划,他还说“以智止智,智也”,以智慧止技巧,是一种真正的智慧,都强调了“止”。

艮卦从山引申到止,止实际上是一种最高境界。这里“止”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要停止,主要是制止邪欲、妄动;另一个意思是达到,比如止于正道、止于本分,就像《大学》里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要达到至高至善的境界。

下面,我们来看卦辞: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艮其背”:要制止自己的后背,这里为什么说一开始要停止在后背,而不是停止在胸、手或者脚?因为“背”有背离的意思,同时又有制止的意思,这里是说人应该与邪欲彻底背离。“不获其身”:不要让它沾在自己的身体上,就是说不要让私欲沾上自己的身体。为什么“行其庭,不见其人”:行走在有人的庭院里面,但是又没有见到那个人?就是因为相背离。实际上这里说看不见那个人是指看不见邪欲,为什么呢?因为制止住了,所以“无咎”:没有灾祸。

《彖传》解释: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 无咎也。

“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艮卦就是静止、停止、制止。应该静止的时候就要静止,应该前进的时候就要前进。无论动还是静,都不要失去应有的时位,这样它的前途就是光明的。艮卦所说的“止”,是要止于合适的处所、时位。

“上下敌应,不相与也”:上下都是敌对的,而不是互相交和的。因为艮卦下卦和上卦都是艮卦,所以相对应的爻位全是不相应的,比如一爻和四爻都是阴爻、二爻和五爻都是阴爻、三爻和六爻都是阳爻,所以这样就不相应了,不相交往。“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因此不要让私欲沾到自己的身上,好比走在庭院里面,是两两相背,看不到那个人,就是看不到邪欲,结果怎么样呢?“无咎也”:没有灾祸,因为把邪恶、邪欲抑制住了。

《象传》解释: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兼山,艮”:两座山重叠,下面一座山,上面一座山,构成了艮卦之象。“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君子按照这个卦象,思考的问题不要超出自己的本位,这也是止的一个意思,就是止于本分,止于正道。

下面,我们来看艮卦的六根爻,都是围绕“止”来做文章的,是讲了止的一个过程,从下到上,止的六个阶段: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停止脚趾的运动,没有灾祸,有利于守持正道。

因为初六爻是刚刚开始,是阴爻居在开始的位置,所以这时要静止。“艮其趾”:从脚趾开始,我们前面好几个卦都讲到了,一般如果第一根爻说人体,对应的就是脚趾头,如咸卦一开始就“咸其趾”:感应从脚趾头开始感应。这里也一样,“艮其趾”:如果脚趾一开始的时候就停止住了,一开始就不会走邪路。

《象传》解释: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不会失去这个正道。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腓”是小腿肚子,这里是停止腿的运动,不要跟随着上级一起行动,以致于心中不畅快。

“不拯其随”:不要随着上面动,上面指什么呢?是九三爻。因为六二爻是第二根爻,又中又正,符合中正之道,所以要静止住,不要跟随着九三爻动。九三爻是指腰部,是根凶的爻,所以如果六二爻跟着九三爻一起动,心中就不会畅快。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熏心。

要停止住腰部的活动,裂开了背脊上的肌肉,就会有凶险,就像熏烤着自己的心一样。

“九三,艮其限”:九三爻是比较凶险的,它是阳爻居在阳位上,是下卦的最高位,阳爻主动,而艮卦是要静,所以它在停止的时候是突然停止。这时候已经到了腰部,腰部本来在动,而它突然停止,好比一个发布政令的权利突然停止或者被强制止住了,这个时候就会发生危险。发生什么危险呢?“列其夤,厉熏心”:背脊上的肌肉会裂开,就像熏烤着自己的心一样危险。这根爻从反面告诉我们止的关键在于当止则止,应当静的时候要静,应当动的时候要动,应当行的时候要行,应当止的时候要止,当然要合理的止,不能戛然而止。

六四,艮其身,无咎。

停止上身的运动,就没有灾祸。

这时候又往上了,从腰到身体,身体要停止运动,同时还预示着我们的身上不要被各种邪欲和污染沾染,也就是抑制私欲,安守本分,就没有灾祸。

《象传》解释:

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要抑制住自己的各种私欲和行动。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六五,艮其辅”:“辅”本来是指上牙床,在这里指嘴,这是又往上升了,要抑制住嘴巴的妄语。六五爻处在上卦的最中间,是一个尊位,又是阴爻处在阳位上,这时要禁止说话,叫“戒妄语”:不要说空话、假话、大话、奉承人的话,止语是最难做到的,“祸从口出”,所以这时要止住,老子说“塞其兑”,把嘴闭上。“言有序”:如果要说话,一定要说有条理的话,就是要按照天理、天道来说一些正理、正法,这样的话就“悔亡”:悔恨就会消亡。

上九,敦艮,吉。

以敦厚的品德止住邪欲,就会吉祥。

上九爻是最高一根爻,是阳爻,阳爻一般都好动,这时候要保持住,所以用了一个“敦”,不仅指敦厚,而且指要保持初心,因为它已经到最后了,最后还要守住一开始那种静止的品德,这样才能大吉大利。所以宋代理学家程颐说:“天下之事,唯终守之为难。”

艮卦启示:

艮卦从正反两方面给我们启发:第一是要止住邪欲和妄念,第二是要安于本分和守持正道。综合看一下艮卦的六根爻,分别指人体的六个部位,是从下往上的过程:从脚趾到腿肚子,到腰,到上身,再到嘴,这是一个逐渐停止的过程;现在也有人把它看成练气功,练功的时候要静,先从脚开始静,然后慢慢往上一直到头;当然也可以看作一个人从低到高六种静止的不同程度。

六根爻里为什么有吉有凶呢?比如九三爻是凶险的,为什么呢?因为它在止的时候是戛然而止,没有处理好止和动的关系,所以它就凶险。上九爻也是阳爻,为什么吉呢?因为它是“敦艮”,用敦厚的品德来止,是慢慢静止,知道时位的静止,所以吉。从整个卦可以看出,只要处理好动和静这对辩证关系,肯定是吉的,处理不好就凶。其实止的目的也是为了动,比如“止邪”——止住邪欲,同时也就是要“行正”——行为、行动端正,所以这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该停止的时候要停止,该行动的时候要行动;反之,如果不该行动的时候行动,不该停止的时候停止,就凶。

【戒定慧三学【戒定慧三学的含义】】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戒嗔(戒嗔戒痴) 下一篇:戗害 戕害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