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忠、何进和贾似道启示录:才德不配位,站得越高,死得越惨
作者:闲客
杨国忠,本是无赖子,品行不端,放浪不羁,嗜酒赌钱,在家里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向来为族中人鄙视。后来,族妹杨玉环“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得了唐明皇李隆基宠幸,荣升贵妃,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家人都跟着沾光,几个姐姐都封为国夫人。
杨国忠善于钻营,拉紧族妹杨贵妃的衣襟,随之飞黄腾达,一路扶摇直上,李林甫死后,当上了右相,爵位卫国公,权高位重,声名显赫。
身位高位,杨国忠的才德不配显现出来,没有才略,趾高气扬,卖官鬻爵,跋扈专权,任用私人。两次征讨南诏,皆大败,使南诏脱离唐王朝的统治。
对内,由于开始站队李林甫,屡屡发难太子李亨,与太子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对外,和安禄山结怨,在唐玄宗面前打着安禄山的小报告,说他有谋反的野心和迹象。
你天天在皇上面前说安禄山谋反,没有制约机制,军事上又毫无防范,这不是逼他造反吗?
势力的不断壮大,逐渐滋长了安禄山的野心。安禄山造反前兼统三道节度使,拥有天下三分之一的兵权,还兼理民政和财政。安禄山也担心哪天唐玄宗真的听了杨国忠的话,把自己给免了,就像对待名将王忠嗣一样,落个暴死的下场。于是一不做二不休,起兵造反,名为诛杀杨国忠,实夺取唐朝政权。“渔阳鼙鼓动地来”,强大的唐王朝由盛转衰,开始走下坡路。之后,藩镇割据,权威江河日下,再也不复“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
安禄山造反,杨国忠不以为忧,反洋洋自得,说安禄山造反,没有人会跟从,自寻死路。等叛军到了潼关,又惊慌失措。哥舒瀚坚兵蹲守,李光弼等突击安禄山的老窝,形势有所好转时。杨国忠逼哥舒瀚出兵迎敌,结果兵败,失去了潼关,关中大门敞开,大好形势毁于一旦。
唐玄宗仓皇而逃,向蜀郡避难。走至马嵬,太子李亨和高力士等人暗中谋划,唆使乱兵杀了杨国忠全家、杨贵妃的几个姐姐,杨玉环也被逼自缢身亡。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书尽当时的凄凉。
“安史之乱”长达8年,给中国北方带来巨大的灾难,“数百里州县,皆为废墟”。据《唐会要》记载,战乱伊始,全国在籍人口900多万户,5年后,就剩下190多万户口。
安禄山的谋反,与唐玄宗的纵容、缺乏制约有很大关系。
李林甫为排斥异己,任用蕃将,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李林甫在位时,老谋深算,无德而有才,将安禄山看得死死的。安禄山见李林甫,“每见,虽盛冬,常汗沾衣”,并将李林甫的喜怒当作对他的态度,惶惶不可终日。到了杨国忠时,安禄山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杨国忠看不能制服他,就将矛盾激化,导致安禄山怕被玄宗猜疑,狗急跳墙,造反谋乱。杨国忠,德不足以服众,才不能,尸位素餐,天怒人怨,不死其何?
何进,本是一屠夫。因为妹妹当了贵人,并受宠于汉灵帝。何进被拜为郎中。何贵人当了皇后之后,朝中有人好做官,如同开了挂似的一路高升,后又沾了黄巾的光,很快当上了大,封了侯。
灵帝死后,何进与宦官的矛盾激化,由于天下受宦官之苦久矣,何进掌握着京师的兵权,身边也积聚了许多人才,后来成为一方诸侯的曹操、袁绍袁术兄弟等人都站在了拥护何进的一方,又征聘智谋之士逢纪、何颙、荀攸等才俊,与他们结为心腹,可谓是羽翼丰满。
在这种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对付宦官,可谓是拎刀切豆腐,轻而易举了。出乎意料的是,何进选择的方法与众不同,他要召集天下的将领和豪杰进京,威逼太后。
先不讲那些将领是否心怀叵测,召集诸将进就是杀鸡用牛刀,这么一折腾,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还有什么保密可言。君不密失其国,臣不密丧其身。
曹操当时听后就嘲笑道:一狱吏能够解决的事,弄得天下皆知,我看事情肯定不成。
十常侍得知后,惊恐万分。一方面在何太后面前求情示弱,一方面先下手为强,以何太后之名将何进骗到宫中,当场将其诛杀,并砍下了他的头。
董卓进京后,大杀四方,废了刘辨,立了刘协,不久又鸩杀了何后及刘辨。大汉王朝从此陷于军阀混战,饱受战乱之苦。
曹操在《蒿里行》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东汉末期全国人口7200万,到司马炎建立晋朝时,锐减至2400万。西晋时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迁时,汉族人口甚至不到1500万,中国开始了长达四百多年的分裂,中华民族进入最黑暗时期。
势力强大,人才济济,却丧命于几个小宦官之手,才不配位,方落得如此下场,可悲可怜。曹操形容他“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可谓是入木三分。
贾似道生在南宋晚期,年轻时走狗斗鸡,是个宠坏了的官宦子弟。宋朝偏安一隅,颓象四露。蒙古强盛,征服了亚洲大部分地区,建立了横跨亚非欧洲的大帝国。蒙古人对存在的南宋一直虎视眈眈,除之而后快。从蒙哥到忽必烈,都没有放弃对南宋的觊觎,一次次对南宋用兵,意欲一统中国。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贾似道以门荫入仕,做了一名小官。后来他姐姐做了宋理宗的贵妃,靠着这层关系,从此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二十年间十多迁,官至平章军国重任。当上高官后,他缺乏对当时形势的清醒认识,对内培植私党、打击异己,对外谎冒战功、奴颜婢膝,成为最终断送南宋江山的一代权臣。
1274年,贾似道领兵出征北伐,由于指挥不当,宋军大败,十三万溃不成军,逃散一空。江淮防线被突破,元军直逼临安,天下震动,朝野上下要求杀之以谢天下。在强大的压力下,谢太后将其贬至广东,途中为人所杀。
五年后,崖山之战,陆秀夫不愿受辱,背负9岁的小皇帝投海自尽,超过十万南宋军民不愿受蒙古人的奴役,亦随之跳海殉国,南宋灭亡,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
一个人的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就象范仲淹所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才,以德处人,生则富国安民,死则青史留名。不仅为官,亦是为人。否则,害人误国,贻害子孙,不亦悲乎!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典”亮百年丨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来源: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释义】
《资治通鉴》记载了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惨痛的用人教训,春秋末年晋国大夫智宣子错误地选择了多才少德的智伯为继承人,结果导致强大的智氏家族遭致灭族之祸。为此,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评论道:“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并提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的著名论断,意思是才能是德行的凭借,德行是才能的统帅。
司马光还按才、德的不同构成将人才分成四类:“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并提出发人深省的观点:“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因此,司马光的人才思想是以德为先。用人当先求有德,若才德不能两全,“宁舍才而取德”。司马光认为,才胜德的人对社会的危害,远比一个无才无德之人要严重得多。
【解读】
中国历来十分重视人才工作,在成长和发展历程中,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视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结合时代条件,汲取历史经验,我们党形成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思想;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同时,更加突出以德为先,把德放在选人用人的首要位置。
总多次强调选拔任用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明确指出什么样的人该用,什么样的人重用,都要把德放在首位。
根据新时代对干伍建设的新要求,总提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20字好干部标准,并深刻阐述:“好干部的标准,大的方面说,就是德才兼备。同时,好干部的标准又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历史时期,对干部德才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年代,对党忠诚、英勇善战、不怕的干部就是好干部。社会主义和建设时期,懂、懂业务、又红又专的干部就是好干部。初期,拥护十一届三中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知识、懂专业、锐意改革的干部就是好干部。现在,我们提出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等具体要求,突出了好干部标准的时代内涵。”尽管各个历史时期党对干部的要求不同,尽管不同时代的优秀干部各有特点,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是始终不变的价值底色,德才兼备是始终贯穿的价值主线。
2016年7月1日,总在庆祝中国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坚决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把党和需要的好干部精心培养起来、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
2018年11月26日,总在主持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严把德才标准。德才兼备,方堪重任。我们党历来强调德才兼备,并强调以德为先。德包括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干部在这些方面都要过硬,最重要的是品德要过得硬。
2020年6月29日,总在主持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时代组织路线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方针,就是强调选干部、用人才既要重品德,也不能忽视才干。有才无德会坏事,有德无才会误事,有德有才方能干成事。
总的重要论述继承了中华民族历史上重德的优秀传统,体现了我们党对于干部的一贯要求,同时赋予“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新的时代内涵。这些重要思想,抓住了干部工作的核心问题,为新时代选人用人提供了根本遵循。(作者丨杨立新)
他出身草莽,让李世民敬重,毛称此人才德远超姜尚
说起姜尚来,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周朝贤臣,辅佐周武王兴周灭纣,成为贤臣的榜样。后世经常将历代的贤臣与姜尚做对比,其中一位出身民间的山野村夫,竟然得到李世民的重用,成为宰相,他的一句良言,更是震古烁今,连毛都称赞此人的才德远超姜尚!但这位人物却罕为人知,他到底呢?且看【纵横五千年】的编者独孤雁一一道来!
此人就是唐朝贞观时期的一代贤相马周!对于广大读者来说,这或许是个陌生的名字,但他对于唐朝贡献非常大。马周的人生堪称一部励志传奇,他出身平民,自幼失去双亲,家境十分贫寒,但他勤奋好学,精通《诗经》、《春秋》。虽然如此,但乡里仍然看不起家境贫寒、放荡不羁的马周。
最初马周曾在博州担任助教,但他每日饮酒,不以讲授为事,被刺史赶走。之后马周一度流浪在曹、汴之间,期间被浚仪令崔贤所辱,于是西进关中,来到长安谋生,在将领常何家中做门客。一次李世民命文武百官上书谈论朝政,当他看到常何的奏章时,大为惊奇,召来询问,才知道是门客马周所写,于是命人召入宫中问话。
李世民深深被马周的见识所折服,立即加授官职,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要职。马周虽然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但他见识不凡,经常给李世民提出建议。比如李世民曾想加封功臣为世袭刺史,马周对此表示反对,并引经据典,最让让皇帝放弃这个想法。另外在选拔人才、与民休息、倡行节俭方面,马周都发挥重要作用。
同样是谏臣,但马周比魏征更会做人,李世民曾对近臣说:"我暂不见周,即思之。(我一会不见马周,就思念他)贞观十七年,出身草莽的马周被封为中书侍郎,成为唐朝的宰相,为贞观之治做出重要贡献。那么有人可能会说,马周既然那么厉害,为啥名声这么小呢?其实这和马周临终前的一项决定有关。
马周患病后,李世民派出良医治疗,还为马周修建新的宅邸,甚至亲自为他调药,派皇太子问疾。马周知道来日无多,命人将自己历年奏折的草稿全部拿来,亲手焚毁,他解释道:“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可以说马周宁可让自己默默无闻,但也要成全李世民一代贤君的美名。
当然马周依然有一些奏章流传于世,这些奏章可以说是句句珠玑,特别是《陈时政疏》中的一句话:“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畜多少,在百姓苦乐也。”(古往今来,一个国家的兴亡,不在于有多少积蓄,关键在于广大百姓的苦乐)是国富民穷,还是要藏富于民呢?细细读来,这句话至今仍然现实意义!
难怪毛在评阅史书时,评价道:“马周《陈时政疏》乃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对于马周的评价,欧阳修认为:“周才不逮傅说、吕望,使后世未有述焉”,但毛却不这么认为,他评价道:“傅说、吕望何足道哉,马周才德,迥乎远矣。”
马周的才能一直被史家所低估,其实那一句“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畜多少,在百姓苦乐也”,就道出了最广大劳动的心声!国之兴亡在百姓苦乐,且看隋朝粮仓丰盈,府库皆满,但百姓,这个王朝最终被还是被历史淹没!
--------------------------------
品读千年变革,感悟人生冷暖,更多精彩,请关注【纵横五千年】
微信公众号:纵横五千年
【才德(才德的妇人精选讲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