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梁伯聪和他的留法四弟子” 学术研讨会在广东梅州举行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杰友 记者 王若熙)为了学习、致敬和研究“大先生”,弘扬教育家精神,推动教育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广东省梅州中学建校120周年之际,广东开放大学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名人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与广东省林风眠艺术研究与实践中心、嘉应学院林风眠美术学院、梅州市梅江区梅州中学,于近日在梅州市联合举办首届“梁伯聪和他的留法四弟子”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名专家、学者参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为研讨会题写了会名。
中国美术家副、广东省美术家、广州美术学院党委林蓝表示,梁伯聪先生出身书香门第,才贯二酉,参加过清末最后一期科举考试,是梅州历史上最后一批秀才,先生以国文以书画启迪一届又一届学子,“梅州三剑客”林风眠、林文铮、李金发以及大音乐家李树化出其门下,4位弟子各领风骚,以创作教育汇中西精粹,以笔墨音声传时代精神,在中国艺术史写下浓墨重彩的千秋一笔。
何谓大先生?大先生是如何成就的?广东开放大学原党委、粤港澳大湾区名人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罗海鸥表示,梁伯聪毕生从事教育,在梅州中学任教长达34年,以其深厚的国学底蕴和精湛的诗书画技艺,启发和滋养了一届届学生,使学生具有崇高境界、诗性和远方,培养出诸多杰出艺术大家和其他文教名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钱初熹表示,林风眠的艺术道路始于东方,融合西方,进而又影响世界,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功样本。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兼秘书长马陆亭认为,梁伯聪培养了一批名师大家,一些人如林风眠,其成就、名气甚至超越了老师,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大先生”,这种现象值得研究。在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特别需要大先生、需要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实现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努力和贡献。
如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理解教育家精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原副校长邬大光表示,当前,党和国家正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古往今来,诸多先贤圣哲,在教化育人方面卓有建树,都能称之为教育家,其精神品格,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教育家精神。谈及教育家,不能不论及他们的弟子,如孔子和十哲七十二贤、马相伯和年谱里的二十四弟子、章太炎和章门弟子、叶企孙和两弹元等。梅州,人杰地灵,也有着梁伯聪和留法四弟子的佳话。老师的好,不止自身学问的好,德行的好,更有学生的好。教师与学生相互成就,同时也使传承有了可能。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陈先哲从“梁伯聪与丘成桐的渊源与精神根魂”“客家文化与教育家精神结合的优良传统”“客家文化与教育家精神结合的现代性转化”“地方文化与教育精神的国家意义”方面,对教育家精神进行了探讨。
大师能否被培养?怎样培养?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刘亚敏从梁伯聪从教34年的经历和成就中得出结论:第一,艺术教育扎根于文化;第二,艺术教育终究是树人的教育;第三,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是纯粹的;第四,艺术教育是地方、学校教育的底色,在育人中发挥着浸润作用。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罗必武分别从艺术学和教育学角度梳理和诠释了梁伯聪和他的留法四弟子在中西艺术融合、中西教育结合方式上的逻辑路径,在文化传承、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等方面带来了新的启示与思考。《梅州侨乡月报》主编刘奕宏认为,梁伯聪海纳百川的开放态度间接促成留法四弟子在美术、音乐、文学等领域大放异彩。
梅州中学为梁伯聪立像,梁伯聪的外孙、数学大师丘成桐院士与市区共同为梁伯聪雕像揭幕。与会嘉宾、代表参观了梁伯聪林风眠师生作品展、梁伯聪故居、林风眠故居和林风眠纪念馆。
作者:杰友 王若熙
中国名山——二酉山
二酉山,古秦人藏书处,位于沅陵县城西北15公里处乌宿对河,因山下有酉水和酉溪交汇而得名,乃大酉山与小酉山的合称。当地人以此为酉水、酉溪二水合流处故名。山梁起伏,状如书页,所以又称万卷岩,是中华文化圣山,道家第26洞天。
二酉山(名山图.明代木刻印刷)
《郡县志》:“大酉山有洞,名大酉。小酉山在酉溪口,山下有石穴,中有书千卷,旧云秦人避地隐学于此。自酉溪北行十余里,与大酉山相连,故曰二酉”。有“书通二酉”、“才贯二酉”,语出于《太平御览》。
二酉山(名山图.明代木刻印刷)
相传二酉山为历代皇朝收藏国家经典秘籍之处。伏羲曾在此制作龙书,黄帝曾在此藏书万卷,周穆王也曾在此收藏异书。善卷因避舜帝禅让,隐于此山守护黄帝藏书,并以之教化当地百姓。秦始皇执政,焚书坑儒,博士官伏胜偷运禁书五车,藏于山半石洞,直至秦亡,才拿出来献给汉高祖刘邦,终于保住春秋诸子百家不致断绝,为延续中华五千年文明立下不可磨灭的功。
翠山书院,是明朝进士董汉策所创办的沅陵第一所私人书院。董汉策,自称是汉代醇儒董仲舒的后人,在教书育人上,处处以董仲舒为典范。董仲舒学有“源委”,曾说过:“仁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汉策因此在书院堂上高挂“正谊”匾,时时提醒自己,鞭策学生。难得的是,从翠山书院出来的学生,都能秉持董汉策的教诲,重视人才培养。
妙华书院,则是明嘉靖丙戌年间进士王世隆从贵州副使任上告退归隐,慕二酉山之名气建起的第二座私人书院。从办起书院后,王世隆很少下山回家,与弟子们一起吃住,每日亲自为蒙童讲课七八个小时,课余则带领学生在山上开荒种地,感悟农人辛劳。他的事迹传到京城,朝廷官员们没有不表示钦佩的。兵部尚书、著名学者谌若水,还专门为书院写了篇短文,差人送到二酉山上。王世隆对这篇短文十分欣赏,将它装裱得十分精美,悬挂在书院的正堂,成为妙华书院的堂铭。
【才贯二酉,才贯二酉的释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