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学合一”及其历史价值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庙学是古代传承至今的儒学物质载体。“庙学合一”(孔庙和官学合一)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规制,是在官学设孔庙,且属于国家推动之行为。其起源可追溯至周代“祭教合一”的悠久历史传统,自汉代发端,魏晋南北朝继承发展,唐代正式形成并制度化,孔庙祭孔与古代教育和科举制度融为一体。宋元明清因袭这一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之实存、代表和象征。清末民初,新学兴起,庙学分离,这一古代教育制度解体。
“庙学”一词,最早出自韩愈的《处州孔子庙碑》:“惟此庙学,邺侯所作。” “庙”是指孔庙。“庙”,《说文》云:“尊先祖貌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汉代郑玄笺曰:“为立宫室,四时祭之,若见鬼神之容貌如此。”孔庙亦是遵此规制,由孔子后代(如子思)及孔子弟子所建,为尊先祖及老师孔子之貌。此亦是孔庙特殊之处,即不仅仅是尊先祖,亦是尊老师之所。这在古代社会是极为特殊的存在。故孔庙在创建之初,便具有了祭祀先祖和老师的双重意涵,也为汉代皇帝祭祀以及孔庙走向全国学校奠定了合法性基础。
“学”则指学校,这里的学校亦非泛指所有学校,而是指国家创建的官学,主要包括京师国学(太学、国子学)以及全国各地府、州、县学。故“庙学”实即古代孔庙和学校的一体化。不过,“庙学合一”历经了很长的历史进程。“庙学”在古代实是先有“学”,后有“庙”,起初是“庙”“学”分离的。孟子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夏商周三代并没有孔庙,但都有国家大学,用以明人伦道德(故后世庙学皆有明伦堂或明德堂,北京孔庙国子监称彝伦堂)。周代大学里要祭祀的先圣先师,皆是开国之君及辅佐其创建功业之重臣。春秋时期,孔子去世,始于曲阜阙里建孔庙,弟子以六代之乐祭祀。为表彰孔子对教育文化事业所作的巨大贡献,汉代开始于曲阜阙里孔庙祭孔,由汉高祖刘邦开其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策议“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儒学上升为官方经学,孔子地位日益尊荣。其后,汉明帝将祭孔推向全国学校,魏晋南北朝亦于国家最高学府太学辟雍释奠孔子(颜回配享)。东晋开始于太学设立祭祀先圣先师的庙宇(夫子堂),可称为中国第一所建造在国家最高学府的孔庙,可谓“庙学合一”规制的雏形。南北朝时,北齐于地方郡学立孔、颜庙,已经非常接近于“庙学合一”之规制。隋唐特别是唐代时,儒学逐渐制度化,孔庙由国子学、太学逐渐推广至全国州、县学。“庙学合一”教育规制正式形成,并为宋元明清沿袭。
通过历史考察可知,在古代,“儒学”与“庙学”是一体的,甚至“庙学”即是作为实体存在的“儒学”。“庙学”与“儒学”之密切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庙学兴衰系于儒学。庙学制度之形成与发展,与儒学和孔子地位不断升级密不可分。在儒学经学化、制度化的同时,祭孔亦逐步常态化,终致唐代庙学合一制度化,宋元明清因袭之。儒学教育、孔庙祭孔与科举制度遂合一,庙学发展长盛不衰。儒家的思想义理教育、礼乐教化皆在庙学中进行,庙学乃儒学的物质载体和教化场所。清朝末年科举废止,新学兴起,儒学式微,庙学分离,即孔庙和国家各级学校分离。国子监划归学部,古代学校大都废弃,建立了新式的各大、中、小学校。随着帝制结束,古代制度和经学制度解体,儒学教育式微,庙学亦逐渐丧失其政教、文教职能。其次,庙学是儒学倡导尊师重教之重要场所。古代学校中建立孔庙是为了尊孔,其实质是尊师。古代国学是国家各级官学,其实质是重教,重视社会教育教化。尊师必尊孔,孔子是先师,是教师这一职业的祖师。重教亦要先尊师,不忘先圣先师之恩泽。所以天子临雍讲学,一定先去孔庙跪拜释奠先师,再去国子监辟雍给文武百官和国子监师生讲学。最后,庙学体现了儒学在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庙学合一”的教育规制是一个重要历史现象,它与科举制度一起,在中国古代延续长达1300年之久。
庙学(国学)作为祭孔讲经之圣地,礼乐教化之要地,古代教育之重地,科举制度之基地,儒学、经学(学统)与道统的物质载体,治统(政统)与道统、经学(学统)与从祀制度交汇之地,其历史意义重大。
第一,“庙学合一”的教育规制承继了夏商周三代祭祀与教育合一的历史传统。“祭教合一”(其实包括教育、祭祀、和多种功能合一)早在前“庙学合一”时代已经出现,具有浓厚的“报本反始”“崇德报功”意识。后来,由于孔子在教育文化事业上影响极为深远,所以释奠的对象逐渐以孔子为主。汉明帝开始,孔庙祭孔走出邹鲁,走向天下学校,潜在地有将孔庙与学校合一之势,唐代正式实现“庙学合一”制度化。也即是说,孔庙祭孔与学校教育的合一是中国教育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庙学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祭祀与教育合一的悠久历史传统,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第二,“庙学合一”教育规制是汉代以来儒学经学化、制度化,祭孔讲经逐步常态化、制度化的充分体现。“庙学合一”教育规制是儒家思想得到官方高度认可的具体体现。从汉高祖、汉武帝、汉明帝再到魏晋南北朝,读经、讲经和尊孔、祀孔逐渐成为一种惯例和制度。这种制度在隋唐时期得到延续和全面定型。
第三,“庙学合一”教育规制是孔子地位以及儒家道统谱系确立的重要标志。唐代正式创立“庙学合一”的教育规制,本身便是对孔子所代表的儒家道统之承认和重视。“庙学合一”的发展历程表明,这里的“庙”最终必然指向孔庙,而孔庙的主祀对象便是孔子,如房玄龄、朱子奢所建言“庠序置奠,本缘夫子”。当然,这也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政统与道统二分在唐代的制度化体现。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三节合一话清明
来源:光明
春山访友图(局部) 黄山寿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张萱
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有一个节日兼具节气与节日二重属性,兼有自然与人文两层内涵,又兼备哀伤与欢乐双重情感,这就是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节”融合而成的岁时节日“清明节”。清明节以“农事生产”“祭祖怀远”“游春祈福”为核心节俗,饱含着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感恩”“传承”“立德”的主题,反映出人们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与追求。
寒食祭祖 敬畏生命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以纷纷暮春雨中的神伤,与灼灼杏花林下的酒肆,勾勒出一幅交织着哀思与生机的清明之景,被人们千古传诵。关于清明节的描绘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因为唐代是清明正式成为民俗节日的时期。唐宋以来,清明节逐渐融合寒食祭祀、上巳游春等节俗,传承至今。
唐代以前的清明,是作为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而存在的。清明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民间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农谚。这体现了人们顺天时而动、相地利而为,使生命节奏与自然节律和谐共振的智慧。
清明自唐宋以来融入寒食祭祀先祖的节俗后,便不再仅仅是标志自然时间的符号,而成为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时间节点。作为清明节重要来源之一的寒食节由来甚久,历史可以上溯到周代。寒食节一般在清明前一两日,其禁烟火、吃冷食的节俗,源于上古时代的“禁火”“”旧习。古时,人们在未完全掌握生火技能时,常保存火种用以生火,在季节更替时,换不同种类的木头钻取新火。但春季气候干燥,易产生火灾,所以古人在此时举行祭祀仪式,并禁火一段时间,期间只吃冷食,以避灾难。《周礼》记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先秦时期已经有了严格的禁火制度。汉代以后,民间将寒食禁火附会以介子推割股啖君、焚身绵山的传说,这一传说使介子推忠义、淡泊的隐士形象深入人心,遂逐渐成为对寒食节由来的主流解释,增添了寒食节的纪念意义。
清明节扫墓祭祖这一核心民俗,亦源于唐代寒食上墓之俗。唐代民间寒食上墓之风盛行,且得到朝廷大力支持。《唐会要》记载,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四年颁布政令,设“寒食、清明四日为假”,而后休假时间又延长至七日,这为人们扫墓祭祖提供了条件。唐代,寒食与清明并重,实现了清明“节气”与“节日”的融合升华,清明节也因拥有了扫墓祭祖这一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品格直接相连的核心民俗,而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清明节扫墓祭祖在形式上既有家祭,又有。前者主要是对家族祖先与已故亲人的祭祀,作用是表达思念,并通过强调家族的血缘关系,提升家族的内聚力;后者则主要是对人文始祖与民族先贤的祭祀,作用是表达感恩,并通过追忆共同的历史,增强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陕西黄陵清明轩辕黄帝典礼,传承至今仍颇具影响力。清明节的祭祀追远,反映着中国人的生死观念、忠孝思想与祖先崇拜意识,这些都体现着人们对生命的深刻认知。
游春踏青 禳灾祈福
清明时节不仅弥漫着追远怀人的幽思,更充盈着万物生长的喜悦。清明节游春踏青、禳灾祈福等重要节俗,亦源于古老的寒食节与上巳节。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节期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与清明节气相近,魏晋以后则固定在三月初三,此时正是春游的大好时节。早在先秦时期,人们便在上巳节进行迎春游嬉、滨水宴饮、沐浴祓禊等春游活动。祓禊是上巳节俗的重要内容,即临河洗浴。古人认为生命的起源与水有关,以春水洗礼便可祓除不祥,获得生命的力量。妇女们在上巳节到河边沐浴,亦有祈求生育平安之意。上巳节郊游、求子的习俗,兼有男女交往、野外游乐性质,可视为古代的一种情人节、求育节。早期的上巳节,也以祭祀高禖为主要活动。高禖是掌管婚姻和生育之神,因其神祠大多在郊外,而亦称郊禖。传说高辛氏之妃简狄于高禖神坛下食神鸟遗卵而生下商始祖契,后世遂拜祭高禖祈求生育,且产生了上巳节临水浮卵的习俗,即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随波飘浮,拾者食之。如今许多地区仍流传着清明节吃鸡蛋的风俗,但其目的不再只是祈求生育,更是祈求平安健康。
上巳节临水浮卵的古俗后来又演化出曲水流觞的形式,即投杯于水之上游,听其流下,止于何处,则其人取而饮酒,并赋诗一首,这成为魏晋以来文人雅士水边宴饮赏春、愉悦身心的风雅活动。唐代此风犹盛,之后逐渐淡化。历史上最著名的关于上巳修禊、曲水流觞的记载,当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上巳节的兰亭雅集中,王羲之仰观天地、体悟人事,因感叹人生之苦短,更珍惜当下之欢娱。
魏晋南北朝以后,上巳节的习俗表现出更为多样化的形式,并在唐宋期间逐渐与寒食、清明的活动连为一体,形成内容丰富的清明节俗。除祭祀、踏青活动外,人们还在清明节进行蹴鞠、拔河、斗鸡、荡秋千、放风筝等游艺竞技活动,也有食子推燕、青团、润饼、节蛋等食俗。这些继承了古时禳灾祈福遗俗的活动,不仅渲染了清明的节日氛围,更使人们的身心得到放松。
清明插柳,亦是人们消灾祈福、催护新生的重要活动。柳条是清明节的象征之物,古人认为柳的强大生命力能够催生阳气,便将柳条编成圈戴在头上,以驱疫辟邪。也有说插柳之风源于唐代的制度,即经历寒食禁火,待到清明出新火,朝廷便会举行赐火典礼。因皇帝会用柳条将新火赐予群臣,柳条便被赋予了吉祥之意,后人遂加以仿效,相沿成习。不论是哪一种解释,都表明清明节的插柳习俗源于人们对生命的关护与珍爱。同样出于对生命的关爱,清明节亦有植树习俗。清明前后是植树的最佳时节,农谚说“栽树莫要过清明,种上棒槌也发青”。
总之,不论是沐浴祓禊、临水浮卵、曲水流觞的古俗,还是传承至今的植树插柳、郊游踏青、饮食游嬉,清明节的丰富游春活动,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使人们在亲近自然中提升对生命的感知,传达着人们珍爱生命、享受生活、护佑新生的生命关怀意识。
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
中国文化中的“清明”,不仅指自然物象的清洁明净,更引申为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与人文修养的清净明理,这一自然与人文的共通品质,是人们共同追求的道德标准。自古以来,中国人重视清明节,最深层原因,就是将其作为关于生命教育的节日,使人们从对自然和先祖的敬畏、感恩情感中,从对万物更迭、四季轮转的体悟中,从对肉体生命的有限与精神生命的永恒认识中,生发出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从而明确自身之于家族、之于社会、之于民族的责任担当。
清明节祭祀先祖,是建立人伦秩序的必要仪式,是回溯生命之源、回报养育之恩的重要时机,更是饮水思源、报本反始观念的集中表达与传承途径。儒家认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人们在清明节恭敬地追思已故的亲人、地敬奉生命所从出的祖先、崇敬地祭祀立德立功立言的圣贤,进而继承先人遗志、传承祖宗德业、弘扬民族精神。
如今,我们也在清明节举行活动,以缅怀纪念为民族独立、解放和国家富强、幸福而献身的。也有许多民众在清明节自发前往陵园悼念,表达对的怀念感恩之情。而慎终追远之所以能“厚民德”,就在于人们希望以积极向上的生活和生命价值的实现来告慰先人与英灵。
“清明”对“道德”的表征,是清明节得以不断传承的一个重要因素。千百年来,人们以介子推的传说解释清明节的源流,在清明节纪念介子推,使其忠臣形象深入人心,也推动了寒食、插柳等清明节俗的流行。这都是因为传说子推割股啖君之忠、功成身隐之德,与中国人所追求的忠君爱国、淡泊名利的高尚人格相符合。
气清景明的清明时节,也为人们亲近自然、体悟生命提供了天时地利的条件。我国自古就有暮春时节“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雅趣,这便是在自然之美中提升个人修养。清明节对于生命的启悟如春风化雨,使人们在万物更迭中领会生命绵延不绝的意义。个体生命上承先祖,下接子孙,形成生生不息的生命长链,以个体生命融入民族生命、以精神生命超越肉体生命,这便是子子孙孙无穷尽,愚公移山终始成的道理。
在新时代,我们更当以追思、寄语、赏春、饮食、诗歌、植树、体育活动等符合时代文明新风的节俗形式,表达对亲人、先祖的怀念与崇敬,提升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关怀,净化身心、坚定生活、展望未来,内化性地传承“生命意识”这一清明文化的精神内核,这才是我们过清明节的应有之意。
(作者:王卫华,系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徐睿凝,系民族大学民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东西问丨唐志强:清明节为何独具悲喜两面?
中新社北京4月4日电 题:清明节为何独具悲喜两面?
——专访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唐志强
中新社记者 应妮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清明;“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这也是清明。作为中国唯一以节气命名的节日,清明既有慎终追远的感怀、礼敬祖先的庄重,又有出游赏春的快乐、清新明丽的景象。
清明节为何独具悲喜两面?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秘书长唐志强日前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细述个中缘由。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清明最早是一个基于自然环境变化而制定、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节气,它如何成为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节日?
唐志强:据史料,清明在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管子》中就已出现,其中“三十时”的第五时便是清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就是清爽明净之风。
公元前104年,二十四节气被纳入太初历推行全国,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的时间指南,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比如清明节气可以开始准备养蚕,这一节气10日后,采取催芽法可使生姜发芽早而整齐。
清明节作为一个节日的起源演变,还与古代的寒食节、上巳节密不可分。
寒食习俗源自远古先民在春天。远古时期,由于火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古人认为“火”有神灵,因此会举行祭祀。各家的祭祀之火每年都要止熄一次,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称为。无火的日子里只能以冷食度日,故称寒食。汉代也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唐代将祭坟扫墓正式纳入五礼之中,寒食节成了祭扫日。在后世的发展中,寒食节中逐渐增加了祭祖、插柳、咏诗等习俗。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关联体现在时间上紧密相连,一般只差一两天。
上巳节则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的重要节日,所谓“祓除”,是把被视为陈旧污秽的东西从身边带走,使自己变得清新吉祥,后来发展成为集消灾祈福、踏青郊游、求子求偶等含义于一身的节日。上巳节与寒食节、清明节的时间也很接近。
唐代以后,三节被囊括到同一个假期内,人们把寒食禁火与清明出新火贯通起来,久而久之,三节的民俗和文化融为一体。由此,清明节从一个代表天文时间的节气,经过一步步删繁就简,演变成了兼具节气和节俗双重内涵的综合节日。
2023年4月5日,清明节假期,中国传统服饰爱好者在北京园博园游园度假。侯宇 摄
中新社记者:清明节的一面是慎终追远,祭祖扫墓,另一面是欢乐舒畅,踏青游春。您如何理解这一节日悲喜两面的矛盾统一性?
唐志强:作为传统上的三月之节,清明阳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特别是上巳节传统的加持,使郊外踏青和游春更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此同时,作为气清景明的美好时节,清明肩负着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尤其是寒食节的传说和民俗文化融入后,慎终追远的意涵更加丰满,又成为重大的春祭节日。
清明节不仅有告别故旧的火种熄灭、禁烟禁火,而且有代表新生的重新钻木取火、出新火,更有庆祝重生的戴柳插柳、赏春踏青,以及缅怀祖宗先辈恩德的祭祖扫墓,呈现出浓厚的送旧迎新、报本反始意味。人们既慎终追远,又怡乐融融。正如南宋吴惟信这首诗所描写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集庄重和舒畅于一体。我认为,当我们感恩先辈、扫墓祭祖的时候,当然应该慎思、庄严肃静,展现对先辈的尊崇敬重;但忧伤并非扫墓祭祖的主基调,追忆怀念才是。通过祭祖扫墓的仪式,人们传承追念前贤的传统。清明节这种矛盾统一性,彰显了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的意味。
2023年4月5日,清明节,人们来到长沙唐人万寿园悼念院士。杨华峰 摄
中新社记者:清明节的习俗文化内涵和当下民众的生活有什么关联,传统节日如何“出新”?
唐志强:清明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空气清新,降水增多,大自然展现勃勃生机。这一时节也是很多花的花期,赏花成为人们踏青郊游的重要内容。
节日是一个民族最集中的文化体现、最生动的文化表情。清明节融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已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经过历史的淘洗,有极强的人文内涵,充满了触动人心灵的力量。发掘传统节日动人的文化魅力,是其“出新”的关键所在。
时下问候,人们常说“清明安康”,这体现了对古老节日人文内涵的传承。事实上,快乐文化也是清明人文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明节的郊游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植树、插柳、蹴鞠、斗鸡、拔河、蚕花会、儿女亲家互送赠礼等习俗,无不洋溢着亲友欢聚、儿女情长、轻松快乐的节日氛围。因此,我提倡清明节也可以大力弘扬和传承快乐文化。
2023年4月5日,清明节,市民来到苏州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踏青游玩。杭兴微 摄
中新社记者:海外尤其东南亚一些国家也过清明节,在习俗上有什么差异?
唐志强:海外很多华侨华人也在年复一年举行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活动。由于气候差异,海外一些地区的郊游踏青等习俗较为罕见,祭祖习俗得到不断强化。比如,除了保留故土的祭祀祖先习俗,还发展出了以宗祠或同乡组织为单位,年年为告慰先人而展开的集体扫墓活动。
在新加坡,每逢清明时节,很多华人家庭会出行扫墓;在马来西亚的华人社区,人们会在清明节挂风筝寄托对先祖的思念,也会上山扫墓。
在日本、韩国和越南,清明节氛围更加浓厚。越南清明节又称为汤团节,是民间祭扫先人墓和踏青的日子,人们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吃凉食,如汤圆、汤团。清明节也是韩国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带上鲜花祭祖,在墓前摆放祭品,也会栽树表达对祖先的怀念。日本也有和中国的清明节相似的节日,叫盂兰盆节,人们会扫墓祭祀,也有跳舞等习俗。
2019年7月21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寺庙,当地民众准备参加盂兰盆舞表演,以迎接盂兰盆节。刘关关 摄
应该说,清明节起源于中国,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播,成为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共同文化财富。(完)
受访者简介:
唐志强,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研究馆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二十四节气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组主要成员。主编《中国农业文化精粹》《五千年农耕的智慧》《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智慧》《中国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二十四节气深阅读》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农书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之子课题“综合类古农书的搜集、整理与研究”。
【报本反始 报本反始典故】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