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生抱柱,形容人坚守信约,用“抱柱信”等指相爱男女订的期约
初阶学习部分:
世间所称道的贤士,就如伯夷、叔齐。伯夷、叔齐辞让了孤竹国的君位,却饿死在首阳山,尸体都未能埋葬。鲍焦着意清高非议世事,竟抱着树木而死去。申徒狄多次进谏不被采纳,背着石块投河而死,尸体被鱼鳖吃掉。
介子推算是最忠诚的了,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晋文公吃,文公返国后却背弃了他,介子推一怒之下逃出都城隐居山林,也抱着树木焚烧而死。尾生与一女子在桥下约会,女子没有如期赴约,河水涌来尾生却不离去,竟抱着桥柱子而淹死。
后用此典故形容人坚守信约;也以“抱柱信”等指相爱男女订的期约。
看到这个典故,我想到了另外一个关于的民间故事,传说中白无常名叫谢必安,黑无常名叫范无救,也称“七爷”、“八爷”。据说,谢范二人自幼结义,情同手足。有一天,两人相偕走至南台桥下(注意,也是桥下),天将下雨,七爷要八爷稍待,回家拿伞,岂料七爷走后,雷雨倾盆,河水暴涨,八爷不愿失约,又因身材矮小,被水淹死,不久七爷取伞赶来,看到八爷状况,痛不欲生,吊死在桥柱(所以很多白无常的形象是伸著长长的红舌)。后来爷感念这对兄弟信义深重,嘉奖他们为城隍的神祗,专司捉拿不法之徒。
也有人说,谢必安,就是酬谢神明则必安;范无救,就是犯法的人无救。
------------------------------------分割线,以下是进阶部分---------------------------------
典故的来源:
《庄子·盗跖》:“世之所谓贤士;伯夷、叔齐。伯夷、叔齐辞孤竹之君,而饿死于首阳之山,骨肉不葬。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介之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典故的用法示例:
【信如尾生】西汉 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走,抱柱而死。”
【尾生抱柱】明 汤显祖《牡丹亭》:“尾生般抱柱正题桥,做倒地文星佳兆。”
【抱梁】南朝宋 鲍照《幽兰》之三:“结佩徒分明,抱梁辄乖忤。”
【抱梁期】南朝梁 萧衍《秋歌》之二:“当信抱梁期,莫听回风音。”
【抱桥】宋 刘筠《又赠一绝》:“风波若未乖前约,一死何曾更抱桥。”
【抱柱信】唐 李白《长干行》:“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桥下期】清 黄景仁《庐州客舍寄宜兴万黍维》:“抱柱曾惭桥下期,买舟未果山阴访。”
【水至不去】唐 李白《秦女卷衣》:“水至亦不去,熊来尚可当。”
【尾生抱柱】唐 张祜《途次扬州赠崔荆》:“尾生从抱柱,颜子也酺糟。”
【柱下留期信】唐 骆宾王《代女道士灵妃赠》:“只言柱下留期信,好欲将心学松蕣”
抱柱之信,生死相许
抱柱之信,字面意思抱住柱子坚守信约。一般引用都表示坚守信约的意思,不了解这个典故的来历理解起来确实有点困难,话不多说,上正文。
话说春秋时候有一个叫尾生的小伙子是个孤儿,以种田砍柴打猎为生,二十五岁的那年他在山中打猎,忽然隐约听到远处有女子的声音在呼救,尾生于是顺着声音的方向赶紧跑过去。看见一个眉清目秀的少女手里拿着一根棍子驱赶着两只狼,少女的腿好像受伤了,一边挥舞着棍子驱赶着狼一边一瘸一拐的后撤,额头隐约有汗,目光慌乱又无助。尾生冲上去三下五除二的赶跑了两只狼,又把女子搀扶进了附近的一个打猎时他常休息的山洞,查看她的伤情。发现少女的腿骨折了,于是尾生外出寻找疗伤的药草和树枝帮她正骨疗伤,这期间尾生每日外出采药寻找食物,尾生紧守君子之礼,从未有过逾越轻薄之事。少女告诉他:她是陈氏之女,生活在一个大家族中,每日抬头只能看见四角的天空,身边能接触到的只有父母兄长。这次趁家人外出的机会偷偷溜出来玩耍,不小心走远了,才发生这样的事,也知道这世界原来不止于自己抬头所看见的一片天空。尾生也告诉了他自己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人渐渐的互生情愫,他们在山洞里生活了一个多月,等少女伤势恢复的差不多了准备离开,分开之时少女亲吻了他的额头,与他约定如果父母同意,尾生则上门提亲,反之,则与他私定终身,去别的地方生活。少女回家后告诉了父母自己的遭遇,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因为陈氏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陈国。后来陈国被楚灭掉,陈氏才流落到此地生活,但是每一代陈氏家族的人都以恢复祖上的荣耀为目标,他们准备和各大诸侯家族联姻,获得支持,以便重新建立陈国。于是他们自然不允许女儿嫁给一个前途暗淡的普通人。少女无力反抗,派人给尾生传信,约定十五月圆之夜于蓝桥下相见,与他远走高飞。结果到了十五那天少女被父母偕同一起参加家族晚宴,无法脱身,一时之间又找不到人传信。尾生则于十五的夜晚于南桥下苦苦等待,直至潮汐发生,大雨倾盆,水面上涨。尾生为了信守诺言坚持不肯离去,最后竟然抱着桥柱溺亡了。这就是抱柱之信的来由,典故出自于《庄子·盗跖》。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我们无法以上帝视角来简单的评判他人,或许尾生上岸回家会有不同的结果,但是我们毕竟不是他,无法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他能为了坚守对方的约定而放弃自己生命(姑且不困对错是否愚蠢),能做到这样的人,真的屈指可数,万中无一(古人评价: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也)。如果那一晚,如果那晚没有大雨和洪水,尾生能等到心爱的女子吗?可哪里有如果呢?世间本多风雨,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
【抱柱之信 抱柱之信是成语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