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鲁迅与泰戈尔见面,晚宴中途拂袖而去,说:一塌糊涂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这句话出自于《飞鸟集》,它的作者是堪称20世纪印度最伟大的文学家的泰戈尔。其一生佳作无数,譬如《吉檀迦利》还有《园丁集》和《新月集》等等,语文课本中也零星的收入了几篇他的著作。
曾评价泰戈尔称:"泰戈尔不仅是对世界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天才诗人,还是憎恨黑暗、争取光明的伟大印度的杰出代表"。
那么泰戈尔究竟做了什么,会赢得如此高的评价,他在文学领域以外还有什么成就呢?下面就来说说泰戈尔的一生和他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1861年印度加尔各答的一户贵族人家,迎来了自家最小的孩子,此人正是泰戈尔。整个家族的人都很钟爱他,因此给他取了个昵称叫拉比。宠爱归宠爱,但大家并不溺爱小拉比。不论是父母还是家族里的其他长辈,对拉比的学业都十分关心,尤其是他的哥哥姐姐。
他们不希望弟弟长大后成为一个无所事事的纨绔子弟,因此不停的给他换学校还整日将其带在身边,拉比不到十岁就已经换了四无所学校,在他看来,学校里学到的东西还不如在家里学到的多。
可见,家庭学术氛围对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这个年幼的孩子颇有些"早熟",大抵是天生就有着对自由的热爱,他不仅讨厌学校更讨厌英国殖民者。在13岁时还发表了长诗《野花》和《诗人的故事》来讽刺那时的社会,标榜自由精神。
虽是讨厌,但他的父亲和兄长还是建议他到英国读书,毕竟在那里才能获得长足的进步,拉比一想也是,反正"师夷长技以制夷"。
1878年,17岁的泰戈尔踏上了不列颠的土地,在那里他认识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结识了令他受益终生的老师。回到国内以后,泰戈尔的诗歌变得愈发浪漫主义,其中又兼具着批判精神。
别看他是一个贵族,但心里装着的却是贫苦百姓,看着那些佃户们辛苦的劳作,一年到头只拿到勉强维持温饱的收入。
泰戈尔心中十分难过,不仅想方设法的为其争取利益最大化,还写诗登报为他们博得关注。泰戈尔是一个非常有家国情怀的人,不仅仅是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充满了同情,对于反和反孟加拉分裂,他也一直在为此不停的抗争着。
1905年印度的民族独立情绪彻底被煽动起来,泰戈尔亦加入了示威者的行列。不过泰戈尔本人是比较温和的,他十分反对以极端暴力的方式来反抗英国。因为与抗议者领袖的意见相左,泰戈尔选择了退出这个行列。
不过他仍然在用笔,掷地有声的反抗着。在中国也有一位伟大的作家与泰戈尔一样都想着用文字发声,此人堪称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天花板,以不到一米六的身高撑起了文学界的半壁江山,他就是鲁迅。两人有着非常多的共同之处,倘若碰到一起定会摩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虫一般"。鲁迅的这番言论,是如此的慷慨激昂是如此的振奋人心。
那么认为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的鲁迅先生,与认为"和对"的泰戈尔,在1924年见面后,鲁迅为何在晚宴进行到一半就拂袖而去,还说了四个字"一塌糊涂"?泰戈尔自从191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就成了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国家的"香饽饽"。
来邀请他访问的国家,络绎不绝,其中就包括了中国。他的一生中三次访华,声势最浩大的莫过于1924年那次。当时第一次踏上神州大地的泰戈尔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最后又去往北京,此间林徽因与徐志摩全程陪同。
至今三人的合照还在网络上流传。这期间恰好碰上了泰戈尔的生辰,徐志摩等人为这个远道而来的好朋友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宴席。席间去了当时中国大半个文坛的人物,而鲁迅碍于情面也到场出席。
在泰戈尔的生日宴会上,徐志摩等一众人极尽谄媚不停的恭维着泰戈尔,而一旁的众人也跟着一同吹捧。鲁迅坐不住了,他没有想到这些看起来道貌岸然的人,一个个竟然这么会"装"。于是,鲁迅在晚宴中途就愤然离去。
临走前说了四个字"一塌糊涂"。即使知道这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但鲁迅不愿再让自己的身心备受折磨。可能在他看来这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其实,从后来鲁迅的文章中可以知悉,他这么做是对事不对人。
正如鲁迅后来在杂文《骂杀与捧杀》中所提出的观点,捧杀要比骂杀更为恐怖,而徐志摩等人的行为近乎于捧杀。鲁迅本人其实是很尊重泰戈尔的,也很认同他在反事业上所建立的伟大功绩。
但对席间中国文人的那副嘴脸,鲁迅只能用"耻为伍"来表达。鲁迅知道泰戈尔很伟大,也承认其优秀,但想不到那些平日里道貌岸然的文人们竟然会如此的"自轻"。鲁迅所追求的是与泰戈尔的平等交流。
大家可以互换写作经验、可以为彼此讲述自己的国情和对未来的看法,这才是真正的平等相处。而不是像徐志摩这样,说一些溢美之词,好像是能从泰戈尔身上得到什么似的。所以说鲁迅并不是看不起泰戈尔,而是看不起徐志摩这些人。
其实不仅仅是鲁迅,当时以及后来都有许多文人很看轻徐志摩。金庸先生是徐志摩的表弟,从小就听闻表哥的那些风流韵事。所以,在金庸的眼中表哥是个"坏人",也正因如此,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中但凡涉及到表哥,就都是负面形象。
泰戈尔曾写下"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样的绝美诗句,他的文学功底的确十分深厚。也正因此有人认为,鲁迅是忌妒泰戈尔刚刚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所以才会"文人相轻"。
事实并非如此,倘若鲁迅是这么想的,那他就不是鲁迅了。那么,从鲁迅的拂袖离去以及他的态度,能给世人怎样的启示?首先,与人交往当平等。像泰戈尔那是远道而来的客人,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来到中国大家客套的一番也无可厚非。
但凡是都应该掌握一个尺度,不能为了讨好他人把自己的身份拉到那么低。何况,徐志摩等人并不是真的想从泰戈尔身上学到什么东西,只是来拿泰戈尔的光环来映衬自己。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如果真的是看到有人比自己优秀,那想着像他一样是对的,但不能太不把自己当人。鲁迅就认为,大家应该平等的交流一番。他本人也十分尊重泰戈尔,但看到一旁的中国文人都在过度的吹捧,心中那股思绪也就荡然无存了。
鲁迅并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只是他的性格太过刚毅。其次,不应该盲目追从。当年的徐志摩还有梁思成和林徽因等,都将泰戈尔奉若神明。在其看来泰戈尔到了中国,就像"文曲星下凡"一般。
可以因为泰戈尔的作品而崇拜他;也可以因为他的事迹对其肃然起敬,但不应该毫无原则的将其视若神明。就好比大家都说泰戈尔很出名很优秀,所以连一本他的书也没有读过他的人,就会跟着去吹捧他。
这种现象如今依然存在,比如好多已故的艺人在世时的确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时隔多年,新一代的年轻人们还是在吹捧他们,可是这些吹捧之人中又有多少是真心喜爱其作品,又有多少是人云亦云呢?
话说回来,泰戈尔的确是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也在反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他的身上有很多东西值得人学习,但如果盲目追从对中国的文坛丝毫没有益处。鲁迅愤然离去,是因为在徐志摩等人的身上,他看不到未来中国文坛的希望。
文人们都应该是不卑不亢铁骨铮铮的,可这些人的骨头的确是"有些软"。这样的人写出来的作品,肯定会趋炎附势而忘记了反抗。因此,见贤思齐是对的,但不能抛弃了自己的原则。
也不能看着别人都"追星"自己连那个"星"的作品都没看过,就跟着一起去追了。"此后如竟不再有炬火,我将是唯一的光",鲁迅的言语过了近一个世纪仍然萦绕在人们的耳畔。
这位积极的抗争着和先驱式的人物,倘若当时真的可以与泰戈尔坐下来面对面的交流,想必定能脾气相投。
“末代皇帝”解放后生活:遇人跪拜拂袖而去
中科院植物园内,这排灰色平房中,有一间就是溥仪和工友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末代皇帝溥仪被新中国特赦后,获得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植物园做一名“花工”。溥仪自己后来说,植物园的日子是他有生以来非常重要的一段时光。因为在那里,他第一次“享受”到了普通公民的权利。
半个世纪之后,溥仪居住的宿舍还基本保持原貌,然而这些房屋长期用作库房,观众还无缘走进旧居。市委员万建中建议,管理单位应尽快腾退旧居,可以把溥仪当年在植物园工作时的照片和资料等历史信息进行集中展示,帮助观众了解那段尘封多年的历史。
现场探访
溥仪旧居成研究室仓库
香山南麓,初夏的植物所北京植物园,花圃里的牡丹刚刚凋谢,芍药又绽放开来“接班”。在通往花圃的旁,立着一块标牌,爱新觉罗·溥仪几个字在标牌上很醒目,引得不少游人纷纷驻足。从1960年2月16日至1961年3月6日,溥仪在这里劳动锻炼了383天。
“这里就是当年溥仪住过的宿舍。”植物园的王湜老师指着标牌后的一排排灰色平房介绍着。“当年溥仪和两位工友就住在其中一间。”
北京晨报记者看到,房子整体保存完好,但房门上有锁,门缝里黑漆漆的,一般观众无法进入参观。王湜说,溥仪住过的房子一直没有人再住,作为研究室的库房,里面存放着一些试验用品。未来植物园方面将对旧居进行腾退修缮,并有望开辟为展室,以便观众了解那段尘封多年的历史。
五十年代温室可寻遗迹
在溥仪先生宿舍东侧,并排建有多座花卉温室。如今,溥仪当年负责的那栋温室已经进行了改造,而旁边的温室还保留着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原貌。
温室砌着厚厚的水泥墙,墙边是1米多高的水泥台,上面摆着各种盆栽花卉。水泥台以上都是玻璃结构,顶棚由手动滑轮控制,可以闭合。据王湜介绍,这些“老古董”都是当年参照苏联的温室技术建造的,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它们也见证了植物园的发展历程。
溥仪先生的宿舍距离温室不过二三十米,有一条直通过来。温室外的院门仍在当年的位置没有改变。五十年前,溥仪每天都要穿过那道花圃的小门,走进温室,和其他工人一样从事最基本的工作。
委员建议
真实还原溥仪生活
溥仪在植物园的旧居长期用作库房,显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历史价值。如果将旧居开辟为展室,该展览哪些内容呢?
市委员万建中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表示,溥仪在植物园的时光只是很短暂的一段时间,没有必要把他前半生的经历都展示出来。“重点要把他当年在植物园的生活场景复原,当年使用的劳动工具也可以搜集出来向公众展示。”
万建中还建议,溥仪在回忆录中也谈到了他在植物园的工作和生活,也应该有一些照片记录了当年的情景,这些文字图片材料都可以作为展览的一部分。
万建中说,展览的目的就是要真实还原那一段历史。当年很多人都在接受新中国的改造和教育,而溥仪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他受教育的过程是什么样子,这是公众想要了解的。
资料
周安排溥仪进植物园
据资料记载,溥仪到植物园工作是周恩来直接安排的。特赦后回京不久,周在全国政议室接见了溥仪一家。问溥仪,特赦后有什么打算,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溥仪说,自己在战犯管理所的医务所帮过忙,对医学感兴趣,想当个大夫,可周却不赞成。还有人曾建议安排溥仪到故宫去劳动,周也不同意,他说:“故宫每天那么多游客,如果都来看‘皇上’,怎么办?”
最终,1960年2月16日,溥仪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来到位于香山的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园参加劳动。在植物园,溥仪学会了如何融入社会。
追忆“花工”溥仪
生活细节
衣服常系错扣子
年过八旬的卢思聪老人是溥仪先生在植物园劳动生活的见证者。卢思聪说,溥仪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而在植物园工作又必须自食其力,结果闹了不少笑话。
“他有时候出门,衣服扣子扣错了,衣襟斜着就出来了。”卢思聪说,还有时候,他想把衬衣系到裤子里面,可往往只把前面系进去,后面还露在外面。去食堂买饭的时候,他对钱和粮票是没有概念的,就一把把粮票钱票都掏出来,让大师傅自己去挑。
有一件事卢思聪印象比较深刻,就是溥仪先生不会洗衣服,别人教他要来回搓洗,结果他就拼命搓洗一个地方,把衣服都洗破了。“我们就都看着他笑,说溥先生您怎么这么大力气呀!”
工作态度
认真但并不擅长
卢思聪说,溥仪先生在温室的一项工作就是用胶皮管子往水缸里蓄水。由于胶皮管子长度不够,就由两段连接,中间是一段铁管。有一次,溥仪在给水缸蓄水的时候,光顾着拽管子了,不想把两段胶皮管子接口拽开了。他手忙脚乱地跑过去,可怎么也接不上,浑身都湿了。脚下一滑,结果摔倒在了水坑里。“溥先生毕竟年纪大了,我们都赶紧跑过去把他扶起来。”
卢思聪回忆,虽然在工作上总犯“错误”,可溥仪和同事们的关系还是非常好的。闲暇时,大家就让他给讲当年宫里的趣事。他说小时候喜欢吃春饼,一次吃多了,撑得慌,两个太监一个抓着腿,一个抱着肩膀,向地上,帮着他消化。
过往插曲
遇人跪拜拂袖而去
对于溥仪的到来,当时植物园非常重视。卢思聪回忆,就在溥仪到园的前几天,专门组织全园职工在食堂开了一次会,要求溥仪来了以后不能围观。对外要保密,不要让外面的人知道,称呼他为溥先生,而不能叫,还有国家机密不要跟他讲。
周边住着的一些旗人,不知怎么知道溥仪在植物园劳动,“闹”了一回事。卢思聪说,那时溥仪每两周可以回城一次,他要坐公交车回城里。当时只有一班公交车,车站设在离植物园不远的四王府村。 一天溥仪刚从公共汽车上下来,一些聚集在站台上的旗人忽然跪倒一片,还口称“皇上”!溥仪当时气得够呛,训斥道:“解放都这么多年了,还来这一套!”说完,冲出人群走了。记者王歧丰 吴宁
新婚夜,新郎官因庶妹生病便拂袖而去
新婚夜,新郎官因庶妹生病便拂袖而去。
独留我被门客奚落。
为了维护尊严,我找人唤来了喜欢我十多年的门客,告诉他:“你来,我许你余生。”
却换来了那人的贴脸嘲讽。
“你以为自己?”
他也在照顾庶妹。
而一炷香后,新郎和门客一齐搀着庶妹出现。
新郎甩了我一巴掌。
“淑婳都病痛难忍了,你却还要怨她!你这蛇蝎!”
我被扇倒,撞翻了在宾客席,弄得满身满脸都是饭菜。
门客拉着庶妹往后退了一步,掩袖捂鼻。
我的父母也上前指责我:“你的洞房有那么重要吗?淑婳出事可怎么办?”
我心如死灰,准备放弃他们。
没想到,他们却又都后悔了。
——————————————————————————————————————————————————————
身体倒飞出去后,我一下子就砸翻了礼桌。
霎时,浓油酱赤撒了我满身。
绿油油的菜叶粘在脸上,酸味传来,我才意识到,自己被我的新郎肖云帆当众扇了一巴掌。
转头看向爱了我十多年的门客傅以琛,我希望他能带我离开这个地方。
但却收获了白眼和冷嗤。
肖云帆厌恶地看向我,冷冷开口:“安淑颖,你有意思吗?淑婳从小体弱,头疼发作,稍不注意就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你呢?还要怨她怪她?”
鼻血一滴滴的流了下来,在地面形成了一个小血坑。
我摸了摸鼻子,是满手的血。
肖云帆审视般的盯着我:“莫要觉得自己多可怜,要不是淑婳识大体以死相逼,求我与你完婚,你以为我会和你拜堂吗?”
他又推倒了几张桌子,任由碟碗瓢盆倒在我的身上,脸上。
之后,他抢了宾客手中的酒泼了过来。
“你不是想喝合卺酒吗?这就让你喝个痛快!”
犹嫌不够,他拖出桌底的酒坛子,从上倾倒而下。
“就这么想和我同房,你配吗?”
红色的嫁衣被酒液浸湿,粘在了我的身上。
很难受。
我想起身,却又被吓得跌了回去。
肖云帆把酒坛砸在了我的手边!
坛子碎裂开来,瓦片飞溅,我的眼睛不幸被戳中。
捂着眼睛,我疼得想哭,再也分不清红的是嫁衣还是我流的血。
傅以琛抱手站着,对我的惨状无动于衷。
像是在看杂耍一般津津有味。
他的身后,是害怕缩在他身上的安淑婳。
就在气氛僵持时,宾客一阵喧哗,原来是我的爹娘来了。
我正要开口告诉他们事情原委,却被打断了。
“淑婳,你没事吧,是不是安淑颖欺负你了?没事,母亲给你做主!”
张开的嘴又合上,我转头对准了父亲。
但他也没有看我,而是双手作揖,朝着所有宾客鞠躬。
“诸位,实在抱歉。这次亲事怕是结不成了。让大家看笑话了,事后我会再向诸位赔礼道歉。”
等宾客走的差不多了,他才拉过了母亲的手,拥住了安淑婳。
从头到尾,他都吝于施舍我一个眼神。
他们三人依偎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幸福的圆圈。
仿佛,他们才是一家人。
可明明我是他们的嫡女呀!
“没事了,淑婳,爹娘来了。”
安淑婳偏着头,含着一泡泪,扶着腮,期期艾艾地说:“爹娘,你们不要为难嫡姐了。”
她虽失态,却依然优雅高贵。
银白圆润的珍珠坠在她的发髻上,配上她红红的眼眶和纤细的身材,仿若弱柳扶风一般。
仿佛,她才是府邸里娇养的嫡女。
一句话,就把这一切都归于我的错了。
肖云帆深情凝望着安淑婳,眼里的温柔刺痛了我的眼。
他从来没有这样看过我。
对于我,除了年少的温柔,就算是讽刺和指责。
傅以琛看了一眼还在地上挣扎了起来的我,嘀咕了一句。
“幸好淑婳没事,不然,我可不知道会不会对安淑颖做些什么。”
我只当没看见他们的反应,继续挣扎。
我支着手肘,顶着狼狈,还是一步步站了起来。
然而,没走几步,脚腕却传来了如针刺般的疼痛。
估计是刚刚被扇翻,不小心崴到脚了。
忍住疼痛,我点着那只跛脚,只想赶快离开这个地方。
然而却被人拉住衣袖,又重新跌回了地上,是傅以琛。
他满眼失望,颇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淑颖,你怎么变成了这样的人?我原以为你是很大度的人,没想到居然会用这样下作的手段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你占了淑婳的婚事就罢了,还要在这个时候来刺激她!现在,折腾了所有人以后,还想拍拍屁股一走了之?”
眼中溢满泪水,我没想到他竟然会这样看我。
我和他算得上是青梅竹马。
他家和我家祖上是表亲,他家道中落以后,便养在我家。
寄人篱下,他的处境与不受宠的我很像。
我虽然是嫡女,但父亲和母亲却偏爱身为庶女的安淑婳。
虽然我们才是血亲,我却觉得他们更像是一家人。
大概是心有不甘,我总是学着把一切都做到最好。
高门仪态,琴棋书画,我都反复练习,就是想父母能多关注我一些。
傅以琛为了出人头地,也是如此。
类似的处境拉进了我们的关系,我们常常给予彼此安慰。
我没对他动过心,但也不禁被他的理想和报负所吸引。
朝夕相处,却落得了这样的评价。
他不信我。
“我说了什么?我不就是挽留了自己的婚事吗?这也有错?”
我直视着傅以琛,想要从他眼里看出心虚的痕迹。
却失望了。
但,有人替他说我的错处。
“你既然决定嫁给我,照顾我,本来就是天经地义。你不是也喜欢我吗?为什么不能拿出来当主母的气势,替我圆了面子?”
“我走了就罢了,你还要找男人带你走,你把王府的面子置于何处?”
肖云帆鹰隼一般的锐利眼神锁定了我,句句都在指责。
我一时失语。
因为我喜欢他,便要理所应当地忍受他原则上的错误吗?
是,他是王爷,与安家有婚约,我也喜欢他。
但,曾经他说过,要一双一世一双人呀!
那个少年,哪里去了?
当初,我被安淑婳说是家族的工具,绝对不会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气得跑到书房哭。
却遇到了我的十岁的他。
肖云帆摸着我的头,安慰我:“有什么好哭的嘛。大不了你就和你喜欢的人私奔,一双一世一双人,这不就好了?”
从那天后,他成了我的北辰星。
我努力练琴,想要用才华打动族老,赢得一个谈判的机会。
我熟读兵书和商经,想要扩大家族产业,用实力来说话。
然而,人世易变,世事难料。
十年后,他成了那个高高在上的王爷,我却还是当年那个一心仰慕着他的我。
我的琴声,在他眼里是用来哗众取宠的工具。
我的苦心经营,成了他眼里的谄媚世故。
在他来提亲的那天,他看着我,留下了一句。
“汲汲钻营的小人罢了。”
当时我不懂他为什么要这样说自己即将过门的妻子,只以为他是在掩饰新婚的害羞与喜悦。
现在看来,不过是我自以为是罢了。
原以为肖云帆是因为喜欢我,才把订亲对象从安淑婳换成了我。
但后来,我才知道,这场我曾梦寐以求的亲事,不过是肖云帆为了扩大自己夺嫡盈面的手段罢了。
自古以来,夺嫡都是一件站错队便要掉脑袋的事。
我爹想要从龙之功,为了拴住肖云帆,自然是需要嫁出去一个女儿的。
但,万一肖云帆失败了呢?
到时候王妃肯定会死。
所以,为了保全安淑婳,他们把结亲的对象改成了我。
我明知道这场婚事有蹊跷,却不信他对我没有一点情义。
所以,我答应嫁给肖云帆。
仿若飞蛾扑火一般,我还是上了花轿。
可到头来还是个笑话。
心若死灰,我的听力恍惚了起来。
仿若听不到肖云帆说了什么,我急忙擦掉嫁衣上肥肉和茶水。
女子出嫁,本该是娘亲准备嫁衣的。
但母亲在我提起这件事时,总是顾左右而言他,没有办法,我用了半年,才绣好了这幅凤披霞帔。
那些点着油灯熬眼睛的日子怎么能被辜负呢?
最起码,要对得起自己吧?
穿着嫁衣跌跌撞撞地跑了出去,我下意识地走到了奶娘所在的城尾。
奶娘是唯一温暖待我的人。
她会在我被父母惩罚以后,用她宽容的大掌安慰我。
也会在我被安淑婳欺负以后,为我说话,为我出头。
但,相同的地方,相同的门,却没了熟悉的人。
“你有看见赵氏吗?”
“那个老婆子吗?她早就死了半年了!”
那醉汉眼看我湿着衣服穿着嫁衣出来,不耐了我一把。
“哪里来的疯婆娘?”
原来,在我自以为嫁给爱我的人时,真正爱我的人已经死了!
心仿若被人掏空了一个洞,冷风呼呼地灌进来,吹得我泣不成声。
不知道到底到哪里去,脚步带着我走到了湖边。
后面一股推力传来,耳边响起了小孩子的叫声。
“水鬼!死去吧!”
脚下踉跄,我不幸跌入水中,呛了一大口水。
剧烈地咳嗽着,嘴里满是咸味。
流着泪,我有些悲哀地想:现在,再也没有人会给我送上锦被了。
当初,安淑婳恃宠而骄,常常作弄我和傅以琛。
有一次,她支走傅以琛,叫我去给她取落在湖边的香囊。
之后却找丫环把我推进了湖里!
隆冬腊月,我像只落汤鸡一样瑟缩在寒风里,是傅以琛给我送来了温暖。
他捂着我的手,朝它们吹气,抬头,眉眼坚定:“淑颖,我一定会好好读书出人头地,让她为今天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的!”
我信了他的话,为他默默搜集名家经典,为他买了上好的石墨笔砚,甚至为他求了爹爹的朋友。
就等着他高中以后,为我和他讨回这些年的委屈。
然而,放榜以后,他转眼就到了我家做门客。
他堵了安淑婳的门,笑眼盈盈:“二小姐,这次,我就是为你而来的。”
之后,更是凑到了安淑婳的耳边低语:“你当初给我的屈辱,我都要在你身上讨回来。”
安淑婳红着脸娇笑着跑开。
傅以琛转身看见了我,却不打算给我一个解释。
我愤怒地问他是不是忘了我们曾经的约定。
他反讥道:“我高中只因为我有真才实学,与你有什么关系?才子自然应该要配佳人,我不找二小姐,难不成找你这个满身铜臭味的?”
后来,他还和肖云帆说了这件事。
肖云帆也训斥我道:“你怎么能和淑婳比?她天生性子就娇俏,本就该万众期待,被人捧在手心里宠,是不可多得的妙人儿!哪里是你这种凡夫俗子可以相比的?”
亲身父母更是敲打我:“你这一身不过都是钻营出来的,哪里有淑婳那样天然的纯真?”
我甚至还看见过母亲在茶桌旁捂着头叹息:“要是淑婳是我的女儿就好了。”
好像我的存在,是多余的。
他们的世界,大抵只要一个安淑婳就明媚了。
而我,就是阳光下的阴影,总是透漏着阴冷,让人生烦生厌。
不再想理会这些了,我只想好好地睡一觉。
花了所有钱租了一个院子,我住在了离安府不远的山脚下。
但还没消停两天,傅以琛就找上门来了。
他开门见山:“淑颖,给淑婳道歉!淑婳因为你这几天什么饭都吃不下,要是因为你害得淑婳有什么三长两短,我们以后再也不用做朋友了。”
“凭什么?我哪里做错了?”
“你一上来就给淑婳甩脸子,洞房夜还拉着肖云帆不让他走,你差点就让她的头更疼了!这么大的错,你还觉得自己做的很对吗?”
见我不动,傅以琛还上前来拉我的手,强硬道:“伯父伯母都说了,你要是不给淑婳道歉,你以后就都别想回去了!”
我甩开他的手。
“我不回去了。”
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傅以琛抱胸看着我:“你不回去安府,你还能去哪里?承认自己的错误就那么难吗?”
不再想说话,我拿起了锄头,抵着他让他退了出去。
“我不想和你说话,你走吧。”
大概是我从来没有这么明确地拒绝过傅以琛,他愣住了,之后又甩袖转身。
留下一句。
“你等着吧!等肖云帆来了,可就不是这样了!”
果然,肖云帆是直接把刀抵在我脖子上,逼着我去道歉的。
大抵是天家这样逼迫平民太难看,他还是给了我一次反悔的机会。
“你要么自己上了轿子回去给淑婳道歉,留个体面,要么就被我押回去道歉,你自己选!”
带着几个人高马大的士兵,肖云帆用刀指着我。
眼前发黑,我的视线渐渐黑了起来。
这几天,我想了很多。
最终看明白了自己的心。
正要开口和肖云帆、傅以琛还有安家划清关系,我脚下一虚,却直直往刀上撞去!
利刃划过皮肤,嫣红的血流了出来。
明明是疼痛,我却感受得到了痛快。
看着肖云帆惊恐的脸,我产生了一种扭曲的得意。
就这样结束,也不错。
【拂袖而去 拂袖而去的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