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击破李自成、张献忠,却拥兵自重,坐视明朝覆灭
明朝末年,北方逐渐崛起的后金与全国各地频繁爆发的农民让早已腐朽不堪的王朝走向了覆灭的深渊。不过,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当时确实有许多名将涌现,其中就包括了我们今天要讲的左良玉。作为一名曾经击败李自成、张献忠的名将,他战功赫赫,却拥兵自重,坐视明朝覆灭,后来甚至举兵“清君侧”,令人难以评价。
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左良玉生于东昌府临清州,也就是现在山东省临清市一带。关于其早年经历,《明史》中并没有记载,只知道他自幼丧父,被叔父养大。长大之后的左良玉身材高大、面色赤红,尽管目不识丁,但骁勇善战、能左右开弓,且智谋出众,善于安抚士卒,因此逐渐当上了辽东车右营都司。
然而,由于受到崇祯元年(1628)时爆发的宁远卫牵连,左良玉惨遭撤职。两年后,左良玉官复原职,并被“诸路勤王大军”的马世龙派去随同游击曹文诏与清军交战。崇祯四年(1631),清军进攻大凌河,山海总兵官尤世威因为要守卫皇陵无法出兵,因此委派了左良玉率军前去支援。
在随后的战斗当中,左良玉发挥出色,功劳排在了第一位。次年,农民军攻入河南,意图占领怀庆,左良玉奉朝廷之命前去平定,并在河南巡抚樊尚瞡的安排下驻扎在了河南、山西交界地带,以便随时四处支援。此后数年,左良玉一直在中原地带与农民军作战,而在四处平乱的同时,他也一直在伺机招揽降兵,发展自己的势力。
在积蓄了一定力量后,志得意满的左良玉甚至开始轻视来自上级的调遣,常常故意不准时服从命令。崇祯八年(1635),军攻破颍州等地,毁坏了位于凤阳的明祖陵,当时左良玉就驻扎在不远处的许州,却并没有前去援救。后来,应天巡抚张国维曾经三次下令左良玉前往滁州、和州一带的山中平乱,但左良玉不但没有奉命,还纵容麾下士兵劫掠妇女。
崇祯十一年(1638)正月,左良玉在战斗中遭遇农民军领袖张献忠。交战过程中,他连射两箭,射中张献忠肩膀,随后又挥刀攻击,差点就将其当场诛杀。不久之后,张献忠上书请降,当时河南、山西等地军务的熊文灿不顾左良玉反对坚持接受。一年多之后,张献忠果然背叛,左良玉前去追击,却遭遇埋伏,损兵折将。
崇祯十三年(1640),督军杨嗣昌向朝廷推荐道:“良玉虽败,有大将才,兵亦可用。”于是,朝廷将其封为了平贼。得到朝廷册封后,左良玉更加目中无人,甚至不愿听命于对其有推荐之恩的杨嗣昌。另一方面,当时贺人龙屡建战功,于是杨嗣昌私下许诺贺人龙取代左良玉成为新任平贼。
然而,随着左良玉在接下来的玛瑙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杨嗣昌只得通知贺人龙从长计议。对于杨嗣昌的言而无信,贺人龙感到非常不满,于是直接将此事原原本本地告知了左良玉。自此之后,左良玉对杨嗣昌也非常不满。结果就是,后来的战事中杨嗣昌九次发檄要求左良玉与自己合击农民军,左良玉丝毫没有反应;三次发檄要求贺人龙与自己会师,贺人龙也始终按兵不动。
崇祯十四年(1641),独木难支的杨嗣昌在听闻张献忠顺顺利利攻下襄阳后惊惧交加而死。次年,左良玉被李自成大败于朱仙镇,此后不断撤退避战,甚至一度在九江屯兵二十万观望局势。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朝廷加封左良玉为宁南伯,还将平贼的大印赐给了其子左梦庚。同样在三月,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明朝宣告灭亡。
很快,福王朱由崧在众臣的拥立下于南京即位,建立了弘光政权,而坐视了明朝灭亡的左良玉则以舰船封锁长江,不允许诸将提议前去归附。朱由崧深知左良玉的实力,于是先是升其为侯,又加封其一子为锦衣卫正千户,将长江上游全权委任于他。不久之后,左良玉趁着李自成兵败山海关的时机收复了荆州、德安等地,拥兵八十万,且与湖广巡抚何腾蛟、总督袁继咸关系友善,势力可谓相当稳固。
不过,此时的左良玉一方面手下精锐悉数损失于和李自成的几场恶战,另一方面自身逐渐年老体弱,实际上已然称得上是外强中干的“纸老虎”。此前,左良玉曾得到东林党人侯恂的举荐,而弘光政权中掌权的马士英、阮大铖等人极力排斥东林党,害怕东林党联合左良玉对自己不利,于是对他一直十分提防。
顺治二年(1645),左良玉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沿长江而下,意图除掉排挤自己的马士英等人,但刚刚出发没多久,他便死在了途中。左良玉死后,其部属共同推举其子左梦庚为主,而左梦庚则在不久后顺应大势投降了清朝。
客观来说,左良玉有能力、有功绩,也有自负的个性和不小的野心。作为将领,他屡建战功,说明其实力不俗,但与此同时他却并不服从朝廷,明朝灭亡后也没有前去辅佐弘光政权,可见其并不忠诚。兵败朱仙镇后,他不敢再与李自成作战,可见他也并不勇敢。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左良玉既没有匡扶社稷的壮志,也没有称霸天下的雄心,归根到底其实不过是一个自私、自傲的凡人。
历史上手握重兵的三位大将,为何下场竟相差甚远?
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武将一直都是一个高危职业,
好不容易在战场上拼死拼活,躲过了敌军的刀枪,却防不住自己人的暗箭,
一旦威名远扬并手握重兵就有功高震主之嫌,辉煌的战绩却成了他们的催命符,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说(估计勾践是怕别人把他事迹说出),
也更有“伴君如伴虎”“最是无情帝王家”等血淋淋的忠告,
帝王的喜怒无常,斗争的险恶残酷,让很多功臣名将都绞尽脑汁思考保全性命之法,
但真的是功高震主引起帝王杀心的吗?
放眼当今社会有嫉妒自己员工才能的老板吗?
.
1 员工会抢了老板的风头?
中国古代帝王多如牛毛,有自主权的(不是傀儡)无非三种类型,
一是有所作为的明君,
二是凑合能看的庸君(能力成绩一般),
三是烂泥扶不上墙的昏君,
咱们找几个典型的说说。
千古一帝秦始皇,这位爷的大名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横扫天下,威震宇内什么的都不提了,他不是今天的主角,我们今天我们就单纯谈谈他的大将王翦,王翦?
秦灭六国,王翦与其子王贲攻灭五国(除韩国)。
咱们换位思考一下,你是秦始皇你手下一对父子,一直打胜仗,还手握重兵,尤其是王翦灭楚之战,带去了全国,你会有什么想法。
有人说是王翦机智,假意贪财,以安始皇之心,真的是这样吗?
当王翦出征时一而再,再而三地求田问舍,表现的贪图富贵,就能让秦始皇的心里踏实了?(机智如你)都看出来了,秦始皇看不出来?
王翦要秦始皇安心,秦始皇又何尝不是让王翦安心呢。
.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说的好听,要是王翦夺取天下后,什么都是他自己的了,秦始皇给的那点东西又算什么,要是你你不担心奥。
但为什么秦始皇还是放心让王翦独自带兵呢,原因就是圈子与格局。
再说说我们敬爱的岳帅,很多人都说他敏感度低,主张“迎请二帝还朝”,威胁到赵构的地位,导致高宗猜忌最终被杀。
这个说法我曾在文章中说过,这招金人曾经用过,当时岳飞也用行动向所有人交上了一副满意的答卷,(后人不知道为什么没看到)当有金人扶立“丙午元子”
(钦宗之子)企图动摇赵构统治合法性的图谋后,岳飞不但从此绝口不提“迎还二圣”,而且聪明的改变对钦宗的称呼,称其为“天眷”(身份就仅仅是皇帝的家属而已),“迎请二帝还朝”其实就是高宗提出的,故作姿态而已。
退一万步讲,别说迎不回来,就是迎回来,二帝就能威胁高宗的帝位吗?
熟知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太上皇都是怎么回事,看看唐高祖,唐玄宗,(那些太远了)就说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好了。
你看看宋徽宗传位给宋钦宗后,再下的圣旨还有没有人理他。
各地官员当时对宋徽宗的圣旨置若罔闻,宋徽宗也被宋钦宗软禁起来。
皇帝,说白了其实就是个身份而已(在法理上得到认可),一旦成为太上皇就是过期食品,皇帝身份已然作废,即使这样岳飞还是周全的照顾了高宗感受,怪不得高宗一直很欣赏他。
由此可见其对的敏感性和对皇帝的心态想法考虑的多么周到。
岳飞在上的谨慎、低调、而且一直公事公办,私下与主和派官员关系也很好,这是有史可考的(比如赵鼎)。
.
岳飞与王翦相比更谈不上拥兵自重,即使他指挥者南宋五分之三的,可他远远谈不上掌控。
他才征战多少年,中兴四将就他最小,将领的任免权也在赵构手里,准备供给也在赵构手里,赵构才是大军的实际掌控者。
岳飞也是南宋将领中最听赵构话的,南宋大将中,吴阶基本上不鸟赵构,张俊墙头草不靠谱,刘光世才是拥兵自重,韩世忠脾气太爆,动不动带兵跟刘光世打,赵构都劝不住,唯独岳飞跟个乖宝宝似的。
岳飞也与朝臣关系比较好,他为人低调,对主和派说话也很注意措辞,那为什么他还是落得冤死风波亭的下场呢。
咳咳,请听下回分解。
再说说兰陵王高长恭,一代名将,爱兵如子,骁勇善战,为人低调。
为避免功高震主也是绞尽脑汁,《北齐书》载:长恭“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
门口常有行贿的人进进出出,十分高调,搞得民心尽失。
他真的是贪财吗?
《北齐书》载: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
“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
长恭未答。
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
长恭曰:“然。”
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
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
相愿曰:“王前既有,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
从此,长恭每遇战事,便称病不出,降低存在感。故意“有疾不疗”,以求借此避祸。就是这样也逃不过鸠杀的凄惨结局。
高长恭为人十分低调,邙山大捷后,皇帝赏其功,为他买来美妾二十人,可他“唯受其一”,就是害怕太过张扬,遭人嫉妒。史载:长恭“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也就是说在他临死前,烧掉了别人所有欠他债的借据。
邙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及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据《北齐书•卷十一》
很多史学家认为,高长恭的那句“家事亲切”,是招来高纬猜忌的主要原因,他是宗室子弟,后主高纬猜忌拥有兵权的兰陵王想取而代之,所以毒杀了高长恭。
孰不知,高长恭已在家归隐很久了,而且在高长恭死前一年,北齐的重臣老将斛律光,不也是被无辜引诱入宫、用弓弦残忍勒死的吗?
.
2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为什么,同样是手握重兵的大将结局竟相差如此之远呢?
我们来谈谈这些老板的格局,秦始皇为雄主,赵构好歹也保住了半壁江山,北齐后主当然是昏君了,秦始皇不杀王翦是因为强主驭强将,他的志向不单单是一统六国,还要北伐匈奴,南击百越,
他需要王翦这等将才,他不能因为猜忌葬送了自己的江山梦想,而王翦的同事也是李斯(他还是挺有本事的),蒙恬等有抱负的能臣名将,他们是想着齐心协力跟着秦始皇干一番事业的,志同道合做事自然事半功倍。
赵构刚开始都被金人撵到海上去了,为了保命他不得不奋起反抗,男人了一阵子,等到基本上稳定下来,他就不想继续打了,何必呢他没这个抱负没这个需求,偏安一隅就是他的生活追求。
.
你岳飞瞎起哄什么,不打了,岳飞身边就那么几个有抱负的将领,后面有一帮子扯后腿的大臣,没事说几句坏话,岳飞又不被老板需要,又被同事诋毁,这结果也在意料之中。
至于兰陵王也是煞费苦心低调行事,隐藏自己了,可还是难逃此劫,原因无他,看看他的圈子,好不容易有个志同道合的老将斛律光还被宰了,自己的老板根本不需要他们。
看看他,身边尽是些溜须拍马之人,本就是个纨绔子弟,还能指望他干什么。兰陵王眼瞅着公司要倒闭了,也不走,下场肯定不言而喻。
被使用才会有价值,当你不被需要时,试着换个环境吧,良禽择木而栖。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钟嘉俊
清朝皇帝更猜忌满人:太平天国后因拥兵自重被杀的大臣是满人
大家好,我是兰台。
列宁曾经说过沙俄帝国是俄罗斯各民族的大监狱,其实清朝也是中国各民族的大监狱,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满族人。
很多朋友都认为清朝皇帝因为是满人,所以猜忌汉人,重用满人。
其实这是事实,因为雍正帝都说过,他用人,同等条件下“先宗室,次满人,再次汉军,最后才是汉人。”
但是,这不代表清朝皇帝不猜忌满人,甚至可以说,相比汉人,清朝皇帝更猜忌满人。
有朋友会问了,你说清朝皇帝优先重用满人,又说清朝皇帝猜忌满人?这不自相矛盾吗?
这不矛盾。
清朝皇帝重用的是八旗这个群体,但是不代表不猜忌八旗之下个别大臣。
甚至因为清朝历代皇帝鄙视汉人的武力,所以他们内心深处更猜忌的其实是那些能干的满臣。
清朝皇帝对于能干的满臣的猜忌并不是放在明面上的,这些大臣也不存在所谓“职场天花板”;清朝皇帝会用摆弄这些能干满臣后代子弟的方法来尽可能的削弱这些个别满人家庭的影响。
鄂尔泰画像
以雍正朝的满臣鄂尔泰为例,鄂尔泰在雍正朝深受雍正帝信任,雍正帝甚至说过鄂尔泰是他的知己:
朕含泪观之,卿实为朕之知己。
乾隆帝登基后也说过,鄂尔泰是雍正朝满蒙大臣们的领袖,是政坛巨鳄:
鄂其中巨擘,内外勤宣久。初政命,顾问备左右。
而《清史稿》也说鄂尔泰是雍正最信任的大臣之一:
鄂尔泰稍后,委寄与相埒。庶政修举,宇内乂安,遂乃受遗命,侑大烝,可谓极心膂股肱之重矣。
那么,清朝皇帝是怎么摆布鄂尔泰的儿子们的呢?
众所周知,鄂尔泰他的遗产主要是在“文官”这个体系呢,假设鄂尔泰的儿子想要继承鄂尔泰的遗产,是不是至少要考一个进士?
事实上鄂尔泰长子鄂容安本人就是雍正十一年的进士,乾隆八年的时候还担任了国子监祭酒。当然,这应该是看在鄂尔泰面子上给予的优待。
乾隆皇帝
但是,等鄂尔泰一死,鄂容安的优待也就没有了,先是从外放担任巡抚,之后更是以“年力方盛,勇壮晓畅”这样不是理由的理由,任命鄂容安这么一个满族读书人担任定西,结果在乾隆二十年战死在战场上,“班第自刭。鄂容安腕弱不能下,命其仆剚刃於腹,乃死。”
鄂容安阵亡消息传到北京,乾隆帝也不得不假惺惺的说了一句“用违其才,实予之失”。因为乾隆帝把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满人文臣派去前线打仗,实在离谱。
但是,另一方面来说,鄂容安一死,能继承鄂尔泰遗产的人就没有了;因为鄂尔泰其他儿子全部都是走的武职。
在清朝,系统与文官系统完全是两个毫不交际的系统,最能继承鄂尔泰遗产的嫡长子死在前线,其他儿子全都是武职,这就等于是鄂尔泰所遗留的影响力就彻底消散了。
我们再来看看鄂尔泰的汉人同僚张廷玉,张家可是三代人都是文官领袖,张廷玉的父亲是康熙朝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张廷玉自己有多显赫我就不多说了,看过《雍正王朝》的朋友都知道,张廷玉的几个儿子全是进士出身,嫡子也做到了礼部尚书。
我们再来看乾隆朝另一位著名满人文官尹继善,相信看过二月河先生小说的人对这个名字应该不会陌生。
乾隆
尹继善算是满人官员里文化水平很高的了,和鄂容安一样,是正经进士出身,云南、川陕、两江总督,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尤其是两江总督任上,尹继善是乾隆皇帝最满意的两江总督,因为他的才华确实不凡,即使放在江南也毫不逊色,乾隆帝甚至亲口赞扬过尹继善是“八旗读书人”。
但是,尹继善的儿子里最像尹继善的嫡子庆玉,考中举人后就再也考不上进士,后来最高也只做到湖北布政使(藩司)就因病回京修养。
反而是尹继善第四子庆桂改走武职,反而仕途非常顺畅,在嘉庆朝还做到了军机大臣,文渊阁大学士,要知道庆桂是纯粹武职。
清朝皇帝就是通过这种文武来回调换,不让任何一个满人家族“坐大”。
有人问,那乾隆朝的傅桓与福康安呢?
傅桓与福康安两代受宠,那是因为乾隆帝还活着,他自信驾驭得了。
而乾隆帝一死,福康安的儿子就被嘉庆帝百般折磨,很像当年乾隆帝折磨第二代怡亲王弘晓;而且傅桓孙子这一代几乎没有一个受到重用的,虽然傅桓父子四人在乾隆朝显赫一时,但是到了嘉庆朝就迅速沉寂了下去。
其实上面这些还算好,更惨的是乾隆朝第一猛将海兰察。
海兰察作为索伦马甲(索伦骑兵),能从一介小兵做到一等超勇公,可以说不让狄青媲美于前。
但是由于海兰察实为乾隆朝第一勇将,而且从军接近四十年,可以说门生故吏遍布军中,偏偏海兰察又是索伦人,而索伦人又是清朝中晚期,清廷最倚重的一支力量,由于海兰察在军中影响力过大,结果就是他的继承人,嫡子安禄居然在嘉庆四年一场普通的剿匪战斗中莫名其妙的就战死了。
战死之后,嘉庆帝还在诏书中说风凉话:海兰察在皇考时,功绩懋着。今安禄甫至军,即奋不顾身,追贼阵亡,海兰察九泉之下亦当自喜有子。
而清朝皇帝猜忌满臣最明显的表现则属太平天国时斩杀满臣胜保。
其实在太平天国时,拥兵自重,对朝廷阳奉阴违的大臣很多,曾国藩和李鸿章都常干这种事情;甚至在第二次时,面对要曾国藩率军北上勤王的诏书,曾国藩都想办法搪塞了过去,事后清廷也没有做什么处理。
胜保犯的错比曾国藩拒绝北上勤王可要轻多了,他就是想要把被他招抚的苗沛霖调往西安平叛,结果他这种企图“拥兵自重”的行为犯了清朝皇帝大忌讳,结果就被清朝皇帝找了一个借口治罪处死。
真要说起来,胜保最大的罪,不就是身为满人,想要拥兵自重吗?
综上所述,清朝皇帝从整体上说当然是猜忌汉人重用八旗,这没有错;但是具体到“人”,清朝皇帝反而是信任汉大臣,猜忌满大臣。
汉臣里三代当文官的有很多,比如张廷玉、曾国藩、李鸿章,但是满大臣里别说三代文官,就是三代武官都不多,清朝皇帝是绝不会让任何一个满人家族能够轻易扩大自己影响力的。
END
【拥兵自重,拥兵自重下一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