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桑骂槐
三十六计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原文是:“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易经地水师卦彖辞有“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之语,原是指师卦九二阳爻居中,上应六五,阳刚居中而有应,故即使行险,也能顺利。指桑骂槐之计引师卦彖辞,应主要是借用“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之语,用在此处,指的是用严格的法令来治军,就会顺从。
所以原文的意思是,为将帅者要慑服部下,可用警示的方法来引导他们。必要时可采用严厉的手段,以使部众顺从。
第一次粤桂,即旧桂系陆荣廷与粤军陈炯明之间的,爆发于1920年至1921年间,以陆荣廷失败而告终。当时在旧桂系中任营长的李宗仁所部被陈炯明收编,驻军横县,整军备武,以图再起。
当李宗仁部进入横县后,沿路看见军民尸体横陈道左,经过,得知是粤军过境时,军纪败坏,为当地所仇恨,地方民团不断袭击落伍的零星粤军,双方各有死伤,尸横遍野。李宗仁便以粤军尸体为例,告诫全军,务必秋毫无犯,并立下了严格的军纪。
当时李宗仁部驻横县百合圩,李宗仁派出军风纪律检查队上街巡逻,正好遇到一老太婆与一士兵发生纠纷。原来老太婆丢了衣服,正好士兵手里提着老百姓常用的包袱,她便怀疑是这个士兵偷了她的衣服,要打开检查,两人遂起纠纷。检查队上前劝解,并命令士兵打开包袱,内果有一套便衣,虽是旧衣,但干净整洁,便问老太婆是否是她丢失衣物,老太婆却吞吞吐吐,似乎不敢承认。检查人员见状,就未将衣物交给老太婆,但将这个士兵带到了李宗仁面前,向他报告了事情原委。
这里引用李宗仁回忆录中的原文:
我问那士兵:“你为什么偷人家东西?”
“报告”,士兵回答,“这些衣物不是偷来的!”
“哪里来的呢?”
“是前天晚上在寨圩的街上捡来的。”
这时我已决心整饬风纪,拟重办一、二犯法士兵,以儆效尤。所以我说:“不论你的东西是哪里来的,总是民产非法取来的,非法掳掠民财,我要重办你!”
那士兵闻言,当然发慌,哀泣认错。我说:“认错是不算数的,按军法还是要办。” 最后他更哀求说,他是我临桂县两江墟的小同乡,冀求分外宽容。我见他用同乡之谊来请求宽恕,我更要以同乡之名加以重办,庶几大公无私,军威可立。治军之道,原要恩威并济,如今军纪颓废已极,不立威不足以挽颓风,我乃决定这名士兵,以整饬军纪。
计划已定,我便命令号兵吹紧急集合号。瞬息之间,全军两千余人已在圩前的方场中集合,围成一四方圈。圈中置一方桌,我遂将犯兵押到桌前,我自己则站在桌上向全军训话。略谓:我军是一有光荣传统的,参加护国、护法诸役,俱立有辉煌的战绩,功在民国。今日行军至此,愧未能保国卫民,反而骚扰百姓,殊为我之羞。现在这个士兵违反纪律,偷窃民财,人证物证俱在,然渠竟以为是本的小同乡,冀图幸免。实属罪无可逭。当按军法议处,就地枪决。嗣后,如有任何违法官兵,干犯纪律,也必按律重办,绝不宽恕云云。语毕,遂命令将该士兵就地枪决。
这时全军寂静无声,四面围观的民众,也暗自咋舌,赞叹我军军令如山,纪律严明,为历年过往所未见。自从这番整顿之后,全军顿形严肃。令行禁止,秋毫无犯。所过之处,军民都彼此相安。
然而,最后的证明,士兵的衣物确是从废墟中捡来的。且未清楚前,也仅是有物证无人证,士兵罪不致死。如果那士兵不说他是李宗仁的小同乡,可能李宗仁也不会杀他。为了立威和整饬军纪,这个士兵死得多少有点冤枉。李宗仁说,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使用权术,竟用得如此残酷。数十年来,他每为此事耿耿于怀。
古来的,包括李宗仁的桂军在内的旧,其士兵不懂为谁打仗,也没有什么自觉性,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的纪律,类似李宗仁这样的带兵之人,就常用像指桑骂槐这样的权术,杀一儆百,以慑服部下,树立自己的威信,从而保证的战斗力。
只有用建军原则建立起来的,完全抛弃了存在于旧里的这些所谓的御兵之术。有高度的自觉性,组织性,从而也保证了纪律性,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新型,是中国最可信赖的子弟兵。
《小巷人家》:庄超英打骂筱婷,黄玲“指桑骂槐”背后的
引信:在《小巷人家》这部剧中,庄超英与筱婷的冲突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人措手不及。每当夜深人静,那些激烈的争吵和筱婷无助的哭泣声,总是回荡在小巷的每一个角落。而黄玲,作为旁观者,她的每一次“指桑骂槐”,又是否真的只是在发泄情绪?这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情感纠葛?难道,家庭的纷争,真的只能以这种方式来宣泄和平衡吗?
在《小巷人家》中,庄超英与筱婷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紧张。庄超英,一个性格暴躁、事业不顺的男人,将生活中的不如意一股脑儿地发泄在了筱婷身上。而筱婷,一个温柔善良、逆来顺受的女子,面对庄超英的打骂,除了默默忍受,别无他法。
每一次庄超英的暴力行为,都像一把锋利的刀,深深刺痛了筱婷的心。她试图反抗,但每次都被庄超英的暴力压制得无法动弹。筱婷的绝望和无助,成为了小巷里最沉重的秘密。
黄玲,作为筱婷的好友,目睹了这一切。她愤怒,为筱婷的不幸遭遇感到不公;她同情,为筱婷的软弱和无奈感到心疼。然而,黄玲的愤怒和同情,并没有让她直接站出来为筱婷发声。相反,她选择了“指桑骂槐”的方式,用隐晦的语言,表达着对庄超英的不满和对筱婷的关心。
黄玲的“指桑骂槐”,虽然看似轻描淡写,但却在小巷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人们开始议论纷纷,对庄超英的行为表示谴责,对筱婷的遭遇表示同情。黄玲的这种方式,虽然无法直接改变筱婷的命运,但却在一定程度上为她争取到了更多的同情和支持。
庄超英与筱婷的冲突,只是《小巷人家》中家庭纷争的一个缩影。在这个小巷里,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矛盾。然而,家庭纷争的根源往往在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理解。庄超英和筱婷之间,缺乏的正是这种相互理解和包容的精神。
要想解决家庭纷争,除了法律的制裁和道德的谴责外,更需要的是双方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只有当彼此都愿意放下成见,用心去倾听对方的声音时,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小巷人家》中的庄超英与筱婷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家庭纷争的残酷和无奈。黄玲的“指桑骂槐”,虽然是一种间接的表达方式,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家庭暴力的关注和谴责。
在现实生活中,家庭纷争和暴力行为同样存在。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谴责和同情,更需要的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无论是通过法律的制裁,还是通过双方的沟通和理解,我们都应该努力为每一个家庭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环境。
亲爱的读者们,你们是否也曾经历过或目睹过类似的家庭纷争呢?你们又是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些问题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们的看法和经历,让我们一起为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而努力吧!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原 典
指桑骂槐,语出自民间谚语。指桑骂槐的原意是指着桑树却骂给槐树听,借用来比喻对别人间接指责、批评的方法,后来广泛指以惩治、攻击某一个特定的典型敌人,来警告、规劝其他敌人的行为。
三十六计中,此计原文为“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即强大一方要慑服弱小一方,应运用警告的办法来诱导他。适当的强硬,可以得到拥护;使用果敢手段,可以令人信服。引申到军事上,是一种用胁迫、警告等暗示手段达到树立某种威严的谋略,既可运用于内部管理,又是一门对敌和外部势力斗争的艺术。
古代战例
春秋时期,齐国相国管仲决定降服鲁国和宋国,以此扩大齐国的势力范围和影响。
但管仲降服鲁国和宋国,并未采取以往诸侯国常用的发起直接军事进攻的手段,而是先灭掉了鲁国的弱小邻国——遂国。
遂国不仅是鲁国的邻国,还是其附庸国。齐国灭掉遂国后,感受到压力的鲁国领会了齐国的意图,立即谢罪求和,与齐国结盟。
而鲁国位于齐国与宋国之间,隔开了齐国和宋国,本是宋国抵挡齐国的屏障。但齐鲁结盟后,失去鲁国屏障,安全受到威胁的宋国也只得向齐国求和,以保证安全。
齐国相国管仲先是以灭遂国震慑鲁国,使得鲁国降服并与齐国结盟。又以齐鲁联盟,对宋国施加压力,降服了宋国。
现代战例
1958年8月23日中午12时,中国福建前线炮兵阵地万炮齐发,金门岛陷入一片火海。蒋介石忙向美军“求救”,美国随后决定为蒋军护航。9月4日,美国调来军舰与原先在台湾海峡的第7舰队会合,形成了一个作战集群。
9月8日,美蒋组成海上编队,由美舰护航蒋军舰船向金门开来。毛指示:“只打蒋舰,不打美舰。”中午12时,美蒋联合编队抵达金门料罗湾港口。毛下令:“立即开炮!”没想到我军大炮一响,美国军舰立刻丢下蒋舰向台湾方向逃去。9月11日,美国再次护送蒋军4艘运输舰、7艘作战舰向金门驶来。下午14时57分,我前线炮兵以强大火力射击驶近料罗湾的蒋军运输舰和金门岛上的目标。美军故伎重演,听到炮声后立即向外海撤退。通过这两次炮击,党彻底摸清了美国当局的战略底牌。
计谋分析
以上两个战例中,齐国相国管仲以弱小的遂国为“桑”,以较强大的鲁国和宋国为“槐”,不仅获得了遂国的土地,还以最小成本和代价争取到了鲁国和宋国的降服。如若直接攻打鲁国、宋国,容易在众诸侯国中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易引起其他强国的干涉,反倒会得不偿失。毛巧妙处理台湾海峡战事,以蒋军舰船为“桑”,以美国的态度为“槐”,不仅沉重打击了蒋军,又警告了美国当局,同时对美国的底牌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以上两个古今战例在运用“指桑骂槐”这一谋略时,都采用了敲山震虎的表现形式。即运用敲击山梁的办法来显示威风,从而达到震慑老虎的目的。管仲灭遂国,在战略战术上对鲁国形成压力,迫使其降服,又通过降服鲁国对宋国施加压力,进而降服宋国。炮击金门和台湾舰船也属于敲山震虎。毛下令炮击,迫使美军舰船为了自保放弃所谓的“同盟”伙伴,达到了战略上的威慑目的。
事实上,“指桑骂槐”还有两种形式,即杀鸡儆猴与旁敲侧击。杀鸡儆猴,即通过惩罚一方达到对另一方警醒的目的。旁敲侧击,即不直截了当指明问题,而是迂回地表达自己的责难或不满。这种方式在国际斡旋和外交谈判等场合被广泛使用。
“指桑骂槐”的谋略在不同时节、不同形势下的表现形式各具特色,想要运用好“指桑骂槐”之计,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正确处理好“指桑”与“骂槐”的关系。此计中,“桑”表示被惩罚或者打击的一方,“槐”表示被警告和震慑的一方,可以把“指桑”和“骂槐”分为四种。第一,实指实骂。即所指的“桑”和“槐”都很明确,并且对它们采取了实实在在的惩治措施;第二,实指虚骂。即所指的“桑”很具体,但所骂的“槐”并不明确;第三,虚指实骂。即表面上所指的“桑”不明确,但暗里所骂的“槐”却很明确;第四,虚指虚骂。即何为“桑”,何为“槐”,都没有具体指明,只是抓一件事借题发挥,目的在于引人警戒。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指”和“骂”,都应该明确“指桑”只是手段,“骂槐”才是最终目的,施行此计的关键在于,战场上出现了需要“指桑骂槐”的形势时要将“桑”与“槐”的分量衡量好,应注意“桑”轻“槐”重,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反向替代,要确保能成功“骂槐”。
二是指挥员要胸怀全局。无论是在、军事和外交中对于弱小对手的警告利诱,对较强大对手的旁敲侧击,还是在管理中用警告等暗示手段统领部下和树立威严,“指桑骂槐”计归根结底都带有“警”的底色,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战略上的威慑作用。这就要求指挥员对外要胸怀全局,对内要令行禁止、严明军纪。毛亲自下令炮击,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打击几艘蒋军舰船,更多的是对蒋介石集团所谓的“盟友”美国予以战略上的震慑,从而一举摸清美国力求自保的“纸老虎”底细。之后,要求中方代表在中美大使会谈中与美国当局进行了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从而粉碎了美国当局对的不良企图。管仲灭遂国,并不是真的看重遂国的土地,而是为了以此在战略上对鲁国形成威慑和压力,使鲁国降服。而降服鲁国后,又对宋国形成了战略威慑,进一步迫使宋国降服。
三是充分把握使用“指桑骂槐”的分寸。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指桑骂槐”之计在军事中运用比较普遍,但其并不是一种攻城拔寨、斩将杀敌的计谋,而是一种对外强调战略震慑、对内讲究“杀鸡骇猴”的“奇”计。话语权终究是需要硬实力、真“肌肉”的,在充满信息不对称的战场上,在敌弱我强的态势下,此计相对比较有用。而当敌我差距较大,敌优势明显强于我时,使用此计就可能导致“指桑骂槐”未成,反倒使得强敌恼羞成怒,事态恶化。因此,对于“指桑骂槐”计的使用,一定要掌握火候和分寸,确保达成战略或战术目的。
【指桑骂槐【指桑骂槐打一个准确生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