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的指桑骂槐,跟桑树槐树有关系吗?
“指桑骂槐”这个成语时常被人运用,它原本比喻明指甲而暗骂乙,也就是指着张三骂李四。有人要问了,这与桑、槐有关系吗?实际上,“桑”、“槐”二树可真是背了千年的黑锅,这事压根儿和它们毫无瓜葛。
“指桑骂槐”不同于“瓜田李下”,后者的确发生于瓜田间、李树下,多少跟瓜、李有些关系。而“指桑骂槐”却只是借用了桑、槐的名字符号罢了,本身与桑槐没有什么关系。
和“指桑骂槐”意思相似的成语还有:指桑说槐、指东说西、指猪骂狗、指鸡骂狗、捉鸡说狗等。它们都是人们约定
俗成的用法,结构也相似。可能是由于桑槐、东西、猪狗、鸡狗等事物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故而人们在表达指此说彼的意思时便自然用到了这些词语,以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吧。
“指桑骂槐”也是兵书《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指桑”,本意是指间接地训诫部下,以使其敬服的谋略。此计还引申为运用各种和外交谋略,而“骂槐”,向对手施加舆论压力以配合。
对于弱小的对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诱的方法,不战而胜;
对于比较强大的对手,则可以旁敲侧击威慑他。
中国成语故事第70集——《指桑骂槐》
#分享成语# #历史# #古人之志#
(zhǐ sāng mà huái)
指桑骂槐是中国汉语中的一则成语,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
意思是指着桑树数落槐树,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骂那个人。
指鸡骂狗、旁敲侧击、借题发挥。
直言不讳、直截了当、指名道姓。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那一个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的抱怨。”
连动式;作主语、谓语、状语;含贬义。
《红楼梦·第五九回》:“那是我们编的,你老别指桑骂槐。”《官场现形记·第一三回》:“只有文爷见了统领,听了隔壁闲话,知道统领是指桑骂槐,已经受了一肚皮的气。”
蔡辉:用“停职停薪”来制止不同声音,表面看很给力,可这么一来,将来谁还敢提意见?连指桑骂槐都不行,犯颜极谏恐怕更没人敢试。
春秋时期,齐景公任命田穰苴为将,带兵攻打晋、燕联军,又派宠臣庄贾做监军。穰苴与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在营门集合。第二天,穰苴早早到了营中,命令装好作为计时器的标杆和滴漏盘。约定时间一到,穰苴就到军营宣布军令,整顿。可是庄贾迟迟不到,穰苴几次派人催促,直到黄昏时分,庄贾才带着醉容到达营门。穰苴问他为何不按时到军营来,庄贾无所答,只说什么亲戚朋友都来为我设宴饯行,我总得应酬应酬吧?所以来得迟了。穰苴非常气愤,斥责他身为国家大臣,负有监军重任,却只恋自己的小家,不以国家大事为重。庄贾以为这是区区小事,仗着自己是国王的宠臣亲信,对穰苴的话,不以为然。穰苴当着全军将士,命令叫来军法官,问:“无故误了时间,按照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道:“该斩”穰苴即命拿下庄贾。庄贾吓得浑身发抖,他的随从连忙飞马进宫,向齐景公报告情况,请求景公派人救命。在景公派的使者没有赶到之前,穰苴即令将庄贾斩首示众。全军将士,看到主将斩杀违犯军令的大臣,个个吓得发抖,谁还再敢不遵将令。这时,景公派来的使臣飞马闯入军营,拿景公的命令叫穰苴放了庄贾。穰苴沉着地应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见来使骄狂,便又叫来军法官,问道:“乱在军营跑马,按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道:“该斩。”来使吓得面如土色。穰苴不慌不忙地说道:“君王派来的使者,可以不杀。”于是下令杀了他的随从和三驾车的左马,砍断马车左边的木柱,然后让使者回去报告。穰苴军纪严明,战斗力旺盛,果然打了不少胜仗。
有两个人在路上行走,其中一人指着桑树骂槐树,声称桑树的果实让人羡慕嫉妒,而槐树只是有一些普通的豆荚。另一个人则对这个人说,桑树和槐树各有所长,没有什么好比较的。
宋宁宗初年,外戚韩侂胄认为她积极助人。她武断地垄断权力,拒绝持不同政见者,这引起了许多法院官员的不满。韩侂胄北伐前,吹嘘海口胜利,但北伐彻底失败。为此,他一整天都非常沮丧和沮丧。那些不喜欢他独断专行的朝廷官员,在机会来临时,决定无辜地侮辱他。有一天,宁宗在宫中设宴,韩侂胄和大臣们都应邀参加。喝了三轮酒,几个演员上来表演。一个自称是樊迟的演员先上台,旁边的演员问:“谁给你起的名字?”樊迟:“孔子。”另一个自称是范哈的演员走上舞台,问谁取了他的名字。他回答说:“汉高祖”。最后,一个长得像韩侂胄的演员走上舞台,自称范昂,问这个怪名字的由来。他伤心地说:“范(烦)是他自己烦的。”参加宴会的人突然大笑起来。我知道韩侂胄这些演员的表演一定是受到了一些官员的启发,但是因为他没有指名道姓,所以没有好好攻击,只好一边喝酒一边受气。
我寻找出了一首有形容指桑骂槐的诗句,敬请大家欣赏。[呲牙][呲牙]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只懂得用它的飞絮蒙住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指桑骂槐,这两棵树犯了什么错?
“指桑骂槐”这个成语时常被人运用,它原本比喻明指甲而暗骂乙,也就是指着张三骂李四。有人要问了,这与桑、槐有关系吗?
没关,这两棵树什么错都没有,是躺着中枪。
“指桑骂槐”不同于“瓜田李下”,后者的确发生于瓜田间、李树下,多少跟瓜、李有些关系。而“指桑骂槐”却只是借用了桑、槐的名字符号罢了,本身与桑槐没有什么关系。
和“指桑骂槐”意思相似的成语还有:指桑说槐、指东说西、杀鸡儆猴、指鸡骂狗、捉鸡说狗等。
这些常用的成对指代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用法,结构也相似。可能是由于桑槐、东西、猪狗、鸡狗等事物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故而人们在表达指此说彼的意思时便自然用到了这些词语,以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吧。
“
“指桑骂槐”也是兵书《三十六计》中的一计。它是作战指挥者用“杀鸡儆猴、敲山震虎”的最有效的暗示手段,以此来慑服部下、树立威严。
通俗地说,作为一个有德、有信的军事指挥员,必须严明法纪、雷厉风行,要善于抓住一、二个突出的负面典型,从严处理,以使全体将士引以为戒。
此计还引申为运用各种和外交谋略,“指桑”而“骂槐”,向对手施加舆论压力以配合。对于弱小的对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诱的方法,不战而胜;对于比较强大的对手,则可以旁敲侧击威慑他。
文章来源:综合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文推荐
【指鸡骂狗是成语吗;指着鸡骂狗是什么成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