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天子以令诸侯(挟天子以令诸侯说的是哪个天子)

更新:08-31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品读|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建安元年(196),曹操迎接天子,建都许昌。此前,学界多强调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面。用一“挟”字凸显曹操的野心,似乎迎天子、建都许昌,唯在获取压倒其他军阀的优势,忽略了曹操此举对重建汉末王朝国家制度的意义。

中平六年(189),灵帝崩,少帝刘协即位,何进专权,汉室已经衰微。何进志大才疏,优柔寡断,谋诛宦官不成,不仅自己身死宦官之手,少帝也遭宦官张让、段珪劫持,奔走小平津,后经卢植奋力救驾,才狼狈不堪地返回京城。然而,回到京中,少帝旋即遭到董卓废黜。董卓另立陈留王,是为献帝。

董卓狼戾不仁,滥杀朝臣,宫闱,朝政更是混乱不堪,王权已经完全旁落。初平元年(190),关东起兵讨伐董卓,卓弑杀少帝、皇后,焚毁洛阳宫室,发掘汉室陵墓,迁天子于长安。初平三年(192),董卓被杀,其部下李傕、郭汜又攻陷长安,互相残杀,致使吏民死者万余人。更有甚者,李傕竟然将天子扣押军中,作为人质,“烧宫殿城门,略官寺,尽收乘舆服御物”(《三国志·董卓传》)。后来,灵帝虽侥幸出奔杨奉营中,并与杨奉、董承返回洛阳,途中又兵败于弘农曹阳,李傕等“纵兵杀公卿百官,略宫人”,最后天子恓惶进入洛阳,“宫室烧尽,街陌荒芜,百官被荆棘,依丘墙间。州郡各拥兵自卫,莫有至者。饥穷稍甚,尚书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饥死墙壁间”。正是在这时,曹操“乃迎天子都许”(《三国志·董卓传》)。

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出:第一,经过何进、董卓、李傕和郭汜之乱,两京倾覆,天子颠沛,如此狼狈,何曾有半点“汉官威仪”?第二,兵败曹阳之后,唯有“太尉杨彪、太仆韩融近臣从者十余人”,朝廷官僚体系摧毁殆尽,何曾存在半点“国家职能”?第三,朝廷官员回到洛阳,居食无着,宫中官吏竟然饿毙于残墙断壁之下,天子也命不保夕,何曾能行使半点“皇权意志”?第四,天子几乎深陷绝路,朝廷几乎彻底崩溃,而“州郡各拥兵自卫,莫有至者”,即使出身四世三公的袁绍,也不愿听从部下郭图的建议,迎天子都邺,何曾有一人真正“赴身国难”?

此时的汉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距离灭亡仅一步之遥了。正是危急时刻,曹操击破汝南、颍川的黄巾军,迎天子于洛阳,才使天子绝处逢生,王朝免于覆亡。后来,因洛阳残破,不得已迁都许昌,曹操将家中所收藏的宫中器物奉献朝廷,以恢复天子的汉官威仪(《上器物表》《上杂物疏》),同时着手重建朝廷的官僚体系,“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三国志·武帝纪》)。可以说,董卓乱政之后,是曹操将汉王朝从垂死的边缘拉回正常的国家轨道,恢复了丧失殆尽的国家制度和皇权意志。王夫之论曹操说:“出天子于棘篱饥困之中,犹得奉宗庙者二十余年,不但以折群雄之僭,即忠义之士,怀愤欲起。”(《读通鉴论》卷九)

建安年(213),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将“遂迁许都,造我京畿,设官兆祀,不失旧物,天地鬼神于是获乂”,作为“此又君之功”,称赞“君有定天下之功”(《三国志·武帝纪》),恐怕不仅是公文客套,也陈述了一个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如若没有曹操,汉朝王室恐怕早已万劫不复了。后来,因为曹丕禅汉建魏,历史学家或因史识有限,或因时代原因而别有寄托,将曹操这段历史贡献也一笔抹煞了。

曹操被封魏王后,献帝的一次次诏命,将其抬到准天子地位。对献帝来说,这固然有不得已的原因,但是平庸暗弱的个性、苟且偷生的心态、驾驭能力的匮乏使献帝最终放弃了“名义驭之”的机会。不仅如此,献帝诏令“设天子旌旗”“备天子乘舆”之类的赏赐,实际上默认甚至纵容了曹操的不臣之心,直接导致了其野心的膨胀。从某种意义上说,曹丕的江山乃是献帝拱手相让的。

摘自 | 《文萃》2021年7月下

稿件来源 | 《中原文化研究》

本文作者 | 刘运好

责任编辑 | 芜影

微信编辑 | 笺迟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招儿,为何只有曹操成功了?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千秋远

要论《三国演义》中,最有天下格局的战略谋划,那非“挟天子以令诸侯”莫属。正是这条大计,决定了中国北方的统一。

熟悉三国故事的朋友都知道,这条妙计是曹操的谋士毛玠进献的,原话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堪称曹操版的“隆中对”。

一、毛玠

有必要说一下毛玠这个人。毛玠这人在正史里是个文官,后来给曹操当过人力资源总监(东曹掾),按说这是个肥缺,可他却是个反贪先锋,连带举荐的人才,也都是些爱惜名声不要钱的主。用曹操的话说:有他在,我放心。(“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此古所谓国之司直,我之周昌也。”)

但是在《三国演义》里,这个老毛,摇身一变成了一员战将,在赤壁之战中接替蔡瑁、张允的就是他和于禁。此外,他的出场次数也不少,但基本都是武将形象。只不过,“奉天子以令不臣”这句话,在《三国演义》中是没有的,直接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且也没提是老毛说的。

至于罗贯中为啥这么干,大概也许可能——这人真的文武双全。

二、天下诸侯的“机遇”

其实,“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事,在当时环境下,可不仅仅是摆在曹孟德一个人眼前的胡萝卜,而是全天下诸侯共同的“机遇”。

比如,最早掌握东汉朝政大权的董卓,其实是最早近距离获取“机遇”的人选,可是董卓对朝政的掌控能力实在太差,既玩不转朝廷大臣,也搞不定地方诸侯。最后不但没能号令天下,反而找来了天下诸侯的反对。

还有李傕、郭汜,以及后来的杨奉、韩暹,他们都曾与汉献帝亲密接触,可是他们拿着皇帝这块招牌,却只会给自己加官进爵、抢占地盘,完全不知道怎么好好利用。他们的脑回路,在这种大事方面,实在是经常性的短路,根本不够用。

此外,当时天下诸侯之中,势力比较庞大的,要数袁氏兄弟——袁绍、袁术。这对活宝兄弟,在这件事上的反应,也是十分的滑稽。

先说袁术吧,当他听说汉献帝一直被西北军阀挟持,昔日光鲜亮丽的帝王,几乎是一路要饭从长安跑回洛阳的,这段时间的皇帝过得简直就像个乞丐。

此情此景,在“淮南王”袁术的脑袋里形成了一副相当“喜感”的画面,这哥们脑门一抽:诶呀,皇帝都混成这样了?要不我来当吧?

而且,从此称帝这个想法,就像种子一样,在袁术的脑袋里生根发芽,并最终引导公子“自绝于天下,一命呜呼”。

再来说袁绍。当他的谋士沮授听说汉献帝的遭遇,立刻就去找袁绍,他说的话跟毛玠差不多,甚至直接建议袁绍迎献帝,迁都至邺城(“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沮授这主意,不但好,而且早——他比毛玠更早认识到汉献帝这块金字招牌的光亮度。

可是,袁绍却对这事拿不定主意——事实上,袁绍几乎在所有的大事上都是举棋不定。又找人商量,结果郭图和淳于琼俩二货却说:你把汉献帝弄过来,很尴尬啊。你说你听他的吧,你相当于弄了个爹来供着;你要不听他的,那你这不就是面子工程吗?而且别的诸侯没准会像打董卓一样打你!

本就脑容量不足的袁本初一听,立刻改主意了——不去!

其实,袁绍的心态,是当时大部分天下诸侯的心态。在乱世来临,拼实力、要实惠的关键时刻,谁会要个没啥用的“爹”来伺候着?而且一不小心,可能会招来其他诸侯的胖揍,这风险不值当!退一万步说,这些人来了不还得管饭吗?咱自家的饭都不很够!

三、曹操的机遇

对于汉献帝的倒霉样,天下诸侯互相观望,谁也不肯动,这块天大的馅饼就砸到了曹操身上。

此时的曹操,论资排辈,他名义上是袁绍的小弟,是跟着袁绍出道混江湖的。这没办法,在那个看脸、看门第的年代,曹操只能给袁大帅哥当小弟——袁大哥站C位,曹小弟就站C旁位。只不过,曹操已经实际上控制了东汉十二州中的兖州,尽管比起老大袁绍和老二袁术来,还差一点,但也属于有的独立诸侯了。

于是,曹操便开始实施“吃馅饼”活动。但这个馅饼也不是那么好吃,此时的汉献帝控制在军阀韩暹、杨奉、李乐手里,曹操想取代这几个人也没那么容易:往好了想,大家得坐下来分果子;往坏了想,没准得跟这帮人干一架。

这事说来也很讽刺,韩暹、杨奉、李乐这几个人属于黄巾军的白波系,他们都可以叫白波帅,而曹操的,也大部分来源于黄巾军。汉献帝手下的各镇诸侯都在各打算盘,谁也不鸟他这个皇帝,反而是当年造反闹的黄巾军,如今成了汉献帝最后的依靠!世事的讽刺,真是无过于此!

但不管怎么说,曹操想入主,必须得过白波帅这一关。此时,曹操迎来了这场博弈中毛玠之后的第二个贵人——董昭。

四、董昭

董昭,曾经是袁绍的手下,本来干的有声有色,可后来因为董昭弟弟董访跟着张邈干,老袁便对董昭玩起了猜忌,迫使董昭借机“尿遁”而去,最后兜兜转转跟着张扬进了东汉。

他也在董卓之乱中颠沛流离,对各路军阀实在是失望透顶,唯独对曹操另眼相看,觉得只有他靠得住,在这乱世之中,曹操便是他的绝对偶像。为此,董昭玩了一把“欢迎曹操”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他利用就近关系,强烈建议张扬结交曹操,于是便有了张扬向举荐曹操,汉献帝从此知道了曹操这么一号人物。

第二步,董昭先以曹操的名义,给长安军阀写信,表达安抚和结交的意愿。而这一步看似闲棋,却让曹操后来的行动,不至于受到西北军阀的干扰。

第三步,董昭又以曹操的名义给本地军阀杨奉写信,什么“你是东汉大功臣,没有你,皇帝早玩蛋了”、“我(曹操)很仰慕你,咱俩做朋友”之类的话,对杨奉是又推又拍。于是,杨奉也开始举荐曹操,这一次曹操被东汉封为镇东(实权,四镇之一)。

这三步走,彻底为曹操入驻铺平了道路!

而等到曹操到达洛阳,见到董昭之后,董昭又有了新主意:洛阳这地方,久经战火,已经成了人类不宜居区域,咱迁都许昌,既能解决吃饭问题,也能让你更好控制大汉政权!

这话简直说到了曹操的心坎里,于是,曹操不断给杨奉灌各种汤,既有心灵鸡汤,也有迷魂汤,最后杨奉迷迷糊糊的同意了曹操的迁都(鲁阳)大计。等到杨奉发现曹操迁都许昌而不是迁都鲁阳的时候,老杨肠子都悔青了,但一切都已经晚了!后来杨奉发动军阀大战,想把汉献帝抢回来,结果却被曹操一顿胖揍。

基本上,董昭一手自编、自导完成了曹操入主!

五、挟天子以“训”诸侯

天子牢牢掌控在手之后,曹操很想试试这把“王炸”牌的威力。便先给老袁绍扔了颗——曹操以的名义,给袁绍写了封信,大意是说:这么危难,老袁家四代三公,你老袁也是兵多将广,却对漠不关心,这个你老袁要好好反思。

就这一通骂,袁绍也只能竖着耳朵乖乖听着。想必此时,老袁才知道汉献帝不是“废牌”,而是“王炸”!

曹操训完袁绍之后,给自己封官——大,给老袁绍封官——太尉。这样一来,袁绍立刻就不干了:曹操是小弟,他怎么能爬我这个老头上呢?曹操一看,立刻又改封老袁为大,自己则降格为车骑。这把操作,直接就平复和稳定了老袁那颗不平衡的心绪。

相比于此前董卓的胡作非为、为所欲为,最后天怒人怨,曹操的操作,绝对堪称完美,而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艺术所在。

一句话,“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但是个新概念,而且是个技术活,对智商的要求真的很高!那个时代,也只有曹操这样的高智商玩得转!

总之,不管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还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都让曹操在立场上,始终站在制高点,为老曹此后的征战天下,省了N多倍的力气。

参考资料:《三国志》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天子以令诸侯说的是哪个天子)】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