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不写稿=武官不练刀!干部为啥不能自己写稿子?
1
不必自己写稿
“忙大事,写稿这种小事代笔即可”,这是笔杆子们的一句口头禅。有人说干部履职尽责无外乎“说”“做”二途(往下看会发现这种说法有问题),把写的时间节省下来,多做点实事似乎无可厚非。
我以为干部的工作职责大致有三:把方向、做决策、带队伍。这样看,的认识水平才是其核心能力,而在当今自媒体泛滥的时代,不自己动手写稿,会给的认识水平带来三大危害:
一是加剧认知偏见。也是人,心理学认为只要是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认知偏差,我们在学术传统上强调逻辑、强调客观就是要尽可能地规避人的主观偏差,而写作恰恰是梳理人思维的最重要方式。有人认为平时讲话都是一套一套的,逻辑性多强啊?这就混淆了“说”和“写”的区别,如果你把们的即席讲话整理成文字,就会发现其中存在逻辑谬误的概率极高。那些只讲话不写稿的,其逻辑思维不但无法得到强化,还会因为自己的逻辑错漏被笔杆子们主动弥补而愈发加深认知偏差。
自媒体泛滥的时代,身处信息碎片洪流之中,思维的碎片化和认知的偏执化趋势会越来越明显,而党高度重视思想建设,学和写是两个重要的手段,如果放弃之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认知偏见将逐步演化为错误思想,“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对个人也许是句笑谈,但对的事业而言,就是一种危害。
二是严重脱离群众。每天都要看大量的内参和文件,始终全面掌握一线情况,所以不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对么?这种观点混淆了一个概念,如同把“说”和“写”划等号是错误的,把“看”和“写”相混同也是有害的,其害在于虽然看得多但想得浅,义理考据辞章、对指导实践而言缺了考据其他都是立不住的,亲自写稿的人(不含抄书匠)为了“自圆其说”,必须要核实素材的准确性、真实性和代表性,甚至要开展必要的“田野”。这也是深入群众的必要手段。
在思考深度方面,通过报告了解一线,而不自己动手写东西,还可能带来一个隐患,就是被撰写者“思想绑架”的危险,这听起来有点耸动,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很难保证每一份内参和报告的撰写人,其研究能力和水平、甚至研究动机都能保持高质量和客观公正。
三是衰减工作能力。每天要处理大量工作,越是实干型就越擅于总结提高,这点估计大家都认可。那么作为亲自抓亲自干的事业,总结的时候别人写稿,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对,就是没有问题!一律圆满完成一概超额实现,缺点不足啥的必须蜻蜓点水,说好听一点叫文过饰非,说难听一点叫自我麻痹,原本是促进提高工作能力的关键节点和有效措施,反而变成了歌功颂德的文字秀。这样的这样的工作能力,只能是文字越来越美、现实能力每况愈下。
2
不应自己写稿
笔杆子们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出思想,我们码文字”。言下之意是的思想更深邃、笔杆子们驾驭文字的能力更强,强强联合可以达成效率和效果的最佳。
我认为要区分一下情况,如果稿子是用于媒体传播的,我认为这种联合是有必要的,而且仅有大笔杆子可能还不够,最好还要有专业的媒体顾问,甚至是战略传播专家辅佐才好,这种组合对于维护的公信力、维护其公众形象而言肯定是应该的。
而如果稿子是用来内部交流和讲话、工作汇报、甚至是表达个人思想的话,让大笔杆子捉刀代笔就极为不妥,这至少会带来三大危害:
一是对精神一知半解。大笔杆子之所以比更擅长写稿,就在于他们每天都在钻研文件精神,以确保在“出思想”之后,落笔时文字“不出框、不犯错”,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恰恰掩盖了思想中的瑕疵甚至谬误。如果是面向媒体的稿子这当然是好事,但如果是在党内,这就会积小疾为大病。
二是塑造“双面人”。很多说一套做一套的双面人,其成长过程中都少不了大笔杆子空话套话假话的助攻,这个都懂,不再赘言。
三是扼杀创新。这点听起来很悬乎,但当多接触过几次笔杆子们就会明白:出于工作需要,笔杆子们不得不阅读和背诵大量资料,以此不断强化和维护自己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但问题是他们缺乏实践,于是“从文字来到文字去”逐渐演变成为“文字胜于一切”。义理考据词章到了此时就只剩下文字了,有次与某大笔杆子闲聊,对方深入分析了一篇讲话,我无比震惊地表示:“您说的这篇讲话的素材是鄙人提供的,我自己都不知道原来我是这个意思啊。”
当然,我又被对方各种寻章摘句鄙视了一番……
3
文官不写稿=武官不练刀
岳飞说“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说的是在乱世求太平。而和平时期求复兴又当如何?军委要求所有,特别是们要通过严格的体能测试,长跑短跑力量爆发柔韧……有人说们练啥跑步啊?!应该练军事指挥啊,大不了练练枪法就足够了!当然也有人说,们连跑都跑不动,还想上阵杀敌?!
过去中国世界第N的时候,一门心思搞发展,的思维和行动聚焦于建设,光干不写也许是可以的;现在我们世界第二了,人家处处想着打压你遏制你,们要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要理论联系实际解决本领恐慌,要具备“听说读写干”全面素质,不亲自写稿真的好么?
待到“两个百年”伟大目标实现,中国傲立世界舞台必将面临大大小小方方面面的新挑战,“黑天鹅”“灰犀牛”亦可能直奔各级的日常,连稿子自己都不写,真的行么?
笔者斗胆建言各位:学学总的笔耕不辍吧!从县里到市里、从省里到,总写了多少东西?细读之下你会发现,其思想之连贯、逻辑之缜密、文风之统一,且篇篇都是结合实际、言之有物。
总尚且如此,其他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扳椽”如何解?
宋代《太平广记》卷三六七中有唐末五代西蜀才女黃崇嘏的故事。原文如下:
王蜀有偽相周庠者,初在邛南幕中,留司府事。時臨邛縣送失火人黃崇嘏,才下獄,便貢詩一章曰:「偶離幽隱住臨邛,行止堅貞比澗松。何事政清如水鏡,絆他野鶴向深籠。」周覽詩,遂召見。稱鄉貢進士,年三十許,祗對詳敏。即命釋放。後數日,獻歌。周極奇之,召(「召」原作「名」,據明抄本改。)於學院與諸生姪相伴。善棋琴,妙書畫。翌日,薦攝府司戶參軍。頗有三語之稱,胥吏畏伏,案牘麗明。周既重其英聰,又美其丰采。在任將逾一載,遂欲以女妻之。崇嘏又袖封狀謝,仍貢詩一篇曰:「一辭拾翠碧江涯,貧守蓬茅但賦詩。自服藍衫居扳椽,永拋鸞鏡畫蛾眉。立身卓爾青松操,挺志鏗然白璧姿。幕府若容為坦腹,願天速變作男兒。」周覽詩,驚駭不已,遂召見詰問。乃黃使君之女,幼失覆蔭,唯與老奶同居,元未從人。周益仰貞潔,郡內咸皆歎異。旋乞罷,歸臨邛之舊隱,竟莫知存亡焉。(出《玉溪編事》)
此处黄崇嘏诗中有“扳椽”一词,词意费解。
椽,chuan2,本义指房上承载瓦或屋顶的一种条木。这种条木,圆的称椽,方的称桷(jue2)。一说“秦名为屋椽,周谓之榱(cui1),齐鲁谓之桷。”此外,“椽”还有“大笔,巨笔”的典故,就是“大笔如椽”之意。
扳有两个读音,一个为 ban1 ,动词,意为“将物体等朝着某个方向拉、推、挪等移动”。另一个为 pan1 ,同“攀”。
因此,“扳椽”也可以有两种读法和解释。读 ban1 chuan2,就是“挥动巨笔”的意思。古代读书人做不了官的,还可以去官府里给人作刀笔吏,文学掾,清代名为笔帖式的小吏。也就是在官员或的幕府里给上司起草文件的掾属。虽说职位不显眼,但是他们的文字最后会成为重要的公文。所以这种捉刀代笔如动“大椽”。
扳椽读为 pan1 chuan2,似乎也无不可。意思大致为“攀高,攀援,攀缘”之类。黄崇嘏的诗,用第二种含义也解得通,暗示对于攀缘权贵的拒绝。
清人所编的《全唐诗》卷七九九中收录了黄崇嘏的这两首诗。但词句略有不同。
《下狱贡诗》
偶辞幽隐在临邛,行止坚贞比涧松。何事政清如水镜,绊他野鹤在深笼。
《辞蜀相妻女诗》
一辞拾翠碧江湄,贫守蓬茅但赋诗。
自服蓝衫居郡掾,永抛鸾镜画蛾眉。
立身卓尔青松操,挺志铿然白璧姿。
幕府若容为坦腹,愿天速变作男儿。
其中“自服蓝衫居扳椽”一句变为“自服蓝衫居郡掾”。由此可知“郡掾”与“扳椽”的意思相同或相近。
此外,扳椽还见于“扳椽卧辙”的成语。这个成语一般写作“攀辕卧辙”或“扳(pan1)辕卧辙”,是说古时有一些好官在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依依不舍,就爬到车辕上(或者扳住车辕),躺在车道上,拦下他的车,以示挽留之意。在古代这是一个地方官员的官声很好的说辞。
但为什么又会有“扳椽卧辙”的版本呢?是近意,是误用,还是文字游戏?这里“扳椽”若同“扳辕”,就是将椽解为“车辕”。但考虑到“扳椽”还可作“郡掾”之意解,“扳椽卧辙”是否也该解为文吏(而不是老百姓)挽留官员?嗯嗯,联想一下古代官场小说中的故事,官员离任时为了捞取好名声,让自己的文吏想方设法编几篇颂扬的文章。这个两字之差的成语版本岂不是很意味深长?
【捉刀代笔是什么意思(捉刀弄笔)】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