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崇备至是什么意思、推崇备至啥意思

更新:09-01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慈”的深层含义

中国人很注重“慈”。“父慈子孝”作为道德基础被推崇备至;古代咏“慈”的诗词也较多,有名的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慈”有两个特点,其一,“慈”出乎于天然本能,闪耀着母姓的光辉。《大学》有云: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女人不用先学怎么抚养孩子然后再去嫁人。在动物界,不管是孵小鸡的母鸡,还是处于哺乳期的母狗,人见了都会离远点的,雌性动物为了保护幼崽所展现出来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令人敬佩乃至动容,这也正好验证了“女本柔弱,为母则刚”那句话。其二,“慈”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母亲抚养小孩,千方百计,竭尽所能,只希望小孩子好,哪会想要孩子将来报答。正因为母爱的无私,才铸就了其伟大。

所以,“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很特别分量。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佛家讲大慈大悲、慈悲为怀。儒家也讲“慈”,孟子口中的恻隐之心即是“慈”。

中国人讲“慈”,其实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怎么解这个“慈”呢?将“慈”拆开来看,上面是“兹”,下面是“心”。“兹”表示草木茂盛,“心”为人心。两者合起来,意思是要人们与草木同心,草木为自然,在古人观念里,自然即天地,原来“天人合一”思想中包含着“慈”的因素。宋明理学家认为,一事一物、一草一木皆含至理,即物穷理,最终能达到纯乎于天然至理的状态,天人合二为一,即如王阳明所描述的“心外无物”之状态。在佛家看来,慈,或者说大慈,是菩萨的境界,觉有情,能感受一切众生,乃至所有生命的动物“苦”。道家对“慈”的解释是“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与百姓同其心,无我无私。“仁者爱人”,儒家对于“慈”也表达了与上大致相同的含义。

往日不可追,来者犹可期。选择困难时,读读《六悔铭》

官行私曲,失时悔。富不俭用,贫时悔。

艺不少学,过时悔。见事不学,用时悔。

醉发狂言,醒时悔。安不将息,病时悔。

北宋名相寇准的传世奇文《六悔铭》,全文仅有六句话,四十二个字,却概括出了人生六大悔事,意蕴深长,发人深省。

我们的人生,归根结底是无数次选择的结果。高考填报志愿、结婚对象、第一份工作……无数次的选择造就了现在的你。

既然有选择,就必定有所放弃。你以为只是在一个平常的日子里做的一次平常的选择而已,却不料在未来的日子里,都在为今天的选择追悔莫及!所以佛说人生有三苦,其中之一就是当你轻易放弃了,后来才发现,放弃的却正是生命中最珍贵的!

可是,我们寻常人,又如何能做到未卜先知?周国平说:“判断一件事情该不该做的两个标准:第一,做的时候喜欢、快乐,做了以后一定不会后悔的事情。第二,做的时候未必喜欢、快乐,但不做一定会后悔的事情。有这两个标准基本就够了,而且它们很好掌握。”

多年前,我决定结束一段关系时,朋友问我你确信这样做了,将来一定过得比现在好吗?我说我不确定,未来充满未知性,我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不这样做,我一定会后悔。目前来看,我从未为当初的选择后悔过。

人生最难事在于“不后悔”。一个“悔”字,让无数人肝肠寸断。可惜世上无后悔药,不然一定供不应求。这也是“穿越”题材的小说之所以经久不衰的缘故吧,让人在文学中找到重来一世重新选择的机会,也算是一种慰藉。

晚清重臣曾国藩对寇准的《六悔铭》推崇备至,将他奉为经典,时刻用于自省。寻常人想要有所作为,也不防经常以“六悔”对照自身,定可及早觉悟悔改以做到不悔。

当然,选择错了,也千万别一条道走到黑。记得及时回头,重新出发。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生活就是实验,你大可以放心地去尝试。

【推崇备至是什么意思、推崇备至啥意思】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推崇备至【推崇备至的备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推己及人,推己及人是成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