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的《三国志》,对刘备推崇备至,却为何瞧不上孙权和曹操
作为《二十四史》中颇具“流量”的一本史书,《三国志》从诞生到今日,为《三国演义》等诸多演义评书以及游戏、影视剧作品提供了素材和养料,而作者陈寿,也凭借该部著作位列史学大家之列。
一本优秀的史书,又是出自名家之手,当然不会仅仅只是枯燥无味的材料和堆积,而是在客观详实的基础上,生动有趣,有血有肉,让人有“阅读欲”。而《三国志》中的对人物的记载刻画可谓入木三分,尤其是魏蜀吴三方各自的“一号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在陈寿的笔下,可谓风格各异,令人印象深刻。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_图
- 褒贬参半的曹操
在《魏书·武帝纪》中,陈寿评价曹操“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这段描述大致一看是把曹操一顿猛夸,但明显能感觉其话中有话。申不害和商鞅都是典型的“法家”,喜欢搞严刑峻法这一套,白起则在长平活埋了赵国几十万俘虏,这是在“内涵”曹孟德为人严酷无情,且有屠城的恶行。此外,商鞅、韩信、白起这些人最后都被帝王认为是“以下犯上”,或被杀或自杀,这也是在影射了曹操“篡汉”行为。
而更有意思的是,曹操生前虽然只是魏王,但曹丕建魏后追尊为太祖,谥号“武”,陈寿虽然也用“本纪”这个规格来作传,但却仅仅是拿商鞅、韩信这样的“将相”来类比曹操,可见,在陈寿心目中,压根没把曹操当成“皇帝”来对待,也仅仅是将其看成是“治世之能臣”这个档次的。
曹操(155年-220年),魏武帝_图
- 推崇备至的刘备
再来看刘备,虽然规格用的是《蜀书·先主传》,仅仅是“传”,但这个记载却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不像对曹操那种明褒暗贬,而是发自内心的夸赞,甚至拿汉高祖刘邦来类比。刘备的功绩能不能和老祖宗刘邦相比是显而易见的,可见陈寿对刘备的推崇真是无以复加。
孙权题跋像_图
- “瞧不上眼”的孙权
这其中最可怜巴巴要数孙权了,连名字都直呼其名《孙权传》,连个“吴主”的名讳也没给,陈寿称“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於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贻厥孙谋以燕翼子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这段描述,对孙权的优点只是一笔带过,却从性格、处事、为人等方方面面将孙权骂了个遍,认为滥杀无辜。而且文中类比孙权的勾践,也是以残杀无情著称的,从这段赤裸裸的描述,不难看出陈寿对于孙权的反感和厌恶。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西晋时史学家 _图
- 首先在于陈寿的个人经历和态度
在蜀汉长期为官的陈寿,先后担任过黄门侍郎、观阁令史等职。其为人正直,曾被擅权的宦官黄皓所打压。蜀汉灭亡后,其虽在晋朝为官,担任过治书侍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务,但蜀汉情结可以说是相当深厚的,对于蜀汉的奠基人刘备,陈寿和众多蜀汉“遗老遗少”一样,依然是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这在《三国志》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陈寿的观点和态度也对后世很多人物将蜀汉视为“正统”起到重要影响。
相比之下,尽管蜀汉集团一直将曹操视为头号敌人,且曹操身上的“黑料槽点”确实不少,但对于曹操身上的优点和能力,蜀汉这边也同样高度认可。比如刘备就“每称操为能”,而诸葛亮更是称赞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因此,身为蜀汉官员的陈寿也可能不免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对曹操的优缺点比较客观。
关羽(160-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_图
而如果说对于曹操还算评价客观,那么对于孙权为首的东吴,虽然名义和蜀汉是“盟友”,但刘备以及关羽、张飞的死都或直接或间接的和孙权有关系,使得蜀汉对东吴的痛恨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还要超过曹魏。而相对于对曹操实力能力方面的认可,蜀汉方面更是对东吴充满鄙夷,
因此《三国演义》里关云长面对孙权的求亲一脸不屑的骂道“虎女焉能嫁犬子”的“戏说”倒也算符合情形。因此,陈寿对孙权的记载当然就不会客气,再加上东吴已被晋朝所灭,陈寿当然就更不会顾忌了。
增像全图--三国志演义 _图
- 西晋对三国的态度
秉承西晋朝廷旨意修订《三国志》的陈寿,当然更不免受到当时的大环境、大背景的影响,其实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西晋朝廷对三国的态度。
由于在形式上,晋武帝司马炎是受曹魏末代君主曹奂的“禅让”建朝,因此按照历史传承,自然会遵循曹魏为“正统”,这也是后世“魏晋”称呼的由来。然而现实中,晋朝对曹魏的态度却是相当复杂甚至是矛盾,一方面,禅让后的曹奂被司马炎封为“陈留王”, 有“食邑万户”,可“使用天子旌旗,行魏国正朔”,且有“上不称臣、收招不拜”的特权,堪称史上待遇最佳的前朝皇室(曺氏这个“陈留王”甚至一直延续至南朝宋代结束,比晋朝的时间还长)。
但另一方面,当年司马懿可是屠了把持朝政的宗室曹爽的三族,司马昭更是放任指使贾充、成济等人当街弑杀曹魏的第四位皇帝曺髦,可谓双手沾满了曹魏皇族的鲜血。这就使得双方其实是有着“血海深仇”的。再加上曹操在世的时候对司马懿又拉又防的矛盾态度,使得司马家族当然不会对其太有好感,因此陈寿对曹观的描写,乃至“明褒暗贬”的态度,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司马家对曹魏的态度。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_图
而对于东吴,毕竟晋朝是直接将其消灭,而且灭吴之战也并无太多周折,晋军算是摧枯拉朽直至“一片降幡出石头”。战场上“拉垮”的表现自然也不会得到对手的尊重。而吴国末代君王孙皓投降后不过才是个“归命候”,而曹奂则是“陈留王”,蜀汉的刘禅也是“山阳公”。孙皓在三位中可以算是最低的,这也反映了晋朝对整个东吴的态度。
而比起直接打过交道的魏吴,蜀汉恰恰和晋朝的交集最少。灭蜀之时,尚且名义上还是曹魏时代,且参与灭蜀的两位统帅,钟会和邓艾都被司马昭所杀,因此,晋朝对蜀汉的态度肯定与东吴不同。再加上不少原蜀汉的官员在晋朝也受到重用或优待,像晋朝能将三国修史的重任交给蜀汉旧臣陈寿,而李密一篇《陈情表》不仅能千古传诵,也能让晋武帝司马炎为之动容。因此,陈寿在“合理范围”内夸一夸刘备,晋朝廷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异议。
司马炎(236年-290年) _图
- 个人修史和集体修史的差异区别
对于修史,在古代存在着个人修史和集体修史两种类别。有不少观点认为是“私人修史”和“官方修史”,在此认为并不完全贴切。因为即使是个人修史,作者也都是着“官方身份”,除了陈寿以外,比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时任西汉王朝的太史令;《汉书》的作者班固,先后担任东汉王朝的玄武司马、中护军等职务;而南朝齐代的范晔在修订《后汉书》时,正担任宣城太守。可见这种个人修史其实质上还是有朝廷官方做背书的。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_图
当然,由于他们的修史主要是个人修订为主,因此编写自由度相对较高,行文中不免掺杂着个人的好恶情感和“三观认知”。而在隋朝以后,则转变为朝廷牵头组织的集体修史,一般由皇帝指派一名德高望重、才华横溢的官员担任主编,并会汇集众多当朝出色的学者进行统一修著,比如唐太宗时期,由魏征领衔修订《隋史》;宋神宗时期,由司马光领衔修订的《资治通鉴》等。
这些集体修订的史书往往考证严谨、相对客观,同时个人感彩淡薄,“趣味性”明显“不足”。因此,像《史记》、《三国志》等个人修订的史书和后世集体编著的史书在行文风格上存在明显差异,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杨上柳下 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三国志》,西晋,陈寿著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杜甫为何对陈子昂推崇备至?“名讲堂”周一遂宁开讲全程直播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自2021年名讲堂第三季开启以来,以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为线索,名讲堂走入名人故里的系列收获了不少好评。2021年名讲堂第一讲落地常璩故里崇州,西南交通大学汪启明教授妙解常璩及《华阳国志》;第六讲落地李调元故里德阳,著名学者、民俗专家袁庭栋解读这位“百科全书式才子”。
11月29日,2021年名讲堂第八讲将迎来众多观众期待的“陈子昂专题”,本场讲堂也将再次走出成都,走进陈子昂故里射洪,在其最新落成的陈子昂纪念地——文宗苑,拉开一代诗文雄才陈子昂激荡起伏的人生序幕。本场名讲堂邀请到的主讲嘉宾,是来自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王红。
三个篇章解答陈子昂的谜团与成就
王红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三十五年,主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诗歌艺术》《唐代文学专题》等课程,获评四川省优秀教师。由她主讲的《中国诗歌艺术》为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开讲之前,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主讲嘉宾王红教授,她介绍了本次讲座上将讲解的三个重点。其一是千年风云,身后是非。陈子昂在唐代是受到莫大推崇的,却因侍奉武周一朝在后世留下不少争议,如今的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其二是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陈子昂不仅是文学奇才,也是一个军事天才,武则天多次召他应对实事,但却不受重用,仕途坎坷。他为当时的国家以及故乡蜀中做了哪些事?其三是我们最熟悉的“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韩愈曾用这两句诗为陈子昂在文学上的贡献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为何流传千古?他对唐诗风气带来的革新为何如此重要?敬请关注11月29日下午3点的“名讲堂”,封面新闻将进行全程线上直播。
杜甫对陈子昂推崇备至:比肩日月、一代雄才
众所周知的是,“诗圣”杜甫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有学者曾将杜甫喻为古典诗歌大河中游的“巨大水闸”——上游的所有涓滴都聚集到他那里,而下游的所有波澜也都从他那里泻出。此说尤为妥帖。而陈子昂,应该就是这条发展长河中最重要的涓滴之一,杜甫对陈子昂可谓推崇备至。
首先是陈子昂倡导的诗新,与杜甫所主张的观点几乎一致。陈子昂去世时,杜甫尚未出生,所以也可以说,杜甫从陈子昂处继承了《诗经》《楚辞》以来的文学传统,追求“风骨”、“兴寄”,诗当言之有物,苍劲有力。杜甫在《陈拾遗故宅》中写道:“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一句“名与日月悬”,将其与日月比肩,这是何等高的评价!
再有是杜甫对国家命运、生活的关注,甚至是自身生涯,都与陈子昂有着类似的轨迹。两人都担任过拾遗之职,一左一右。官位虽不高,但却都对国家大事表现出了高度的关怀,在见解上体现出了崇高的人格。因此杜甫对陈子昂的推崇,也有如此精神上的契合的缘由。
也正因此,杜甫对陈子昂结局的悲惨遭遇和其人生的惨淡收场尤为悲愤与同情。在《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中,杜甫慨然写道:遇害陈公殒,于今蜀道怜。君行射洪县,为我一潸然。他对陈子昂的不幸遭遇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才有“为我一潸然”的落泪之举。《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中,杜甫又说:“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在《陈拾遗故宅》一诗中,又赞其:“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在杜甫心中,陈子昂足以与日月比肩,是一位诗文雄才,终古忠义之人。如此高的评价,我们也极少在杜甫对其他诗人的评价里看到了。
陈子昂读书台
为传承弘扬四川历史名人精神品格、气质风范,彰显历史名人当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四川省自2017年3月启动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以来,先后公布2批20位四川历史名人(第1批: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第2批:文翁、司马相如、陈寿、常璩、陈子昂、薛涛、格萨尔王、张栻、秦九韶、李调元)。
“名讲堂”是由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四川省图书馆承办的重要文化活动,受到广大粉丝追捧。自2018年11月正式开讲以来,“名讲堂”已经邀请到包括李敬泽、阿来、郦波、于丹、梅铮铮、方北辰、孙小淳等历史人文、自然科学等领域专家与观众坐而论道,成为一个靓丽的文化名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胡博士说中药|为啥历代医书对附子的功效都推崇备至?告诉你答案
附子是温里药的第一味药。放在第一的位置,证明附子在温里药的地位。历代医书对附子的功效都推崇备至。“附子,续命之要药。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门之气。”、“乃阴证之要药,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用之得法可救命于顷刻。”
附子的药用部位为乌头子根的加工品,因此性温而有大毒,入药使用前必须经过炮制或久煎,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而在古代还有利用附子毒死人的事情呢。
附子的故事
汉朝时期,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汉宣帝皇后许平君怀孕。无奈霍光弄权,要置之死地。负责为皇后看病的人是女医淳于衍,其刚好有求于霍夫人,就密谋趁皇后分娩将其毒害。商量妥当,淳于衍就捣碎附子,携入宫内,毒死了许皇后。
附子的来源和作用
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产地: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
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用法用量:煎服,3-15g。本品有毒,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使用注意:
1、孕妇及阴虚阳亢者忌用。
2、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3、生品外用,内服必须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附子的服用
《本草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
因此,附子可以治疗:
1、亡阳证。
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2、阳虚证。
3、寒痹证。尤善治寒痹剧痛者。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中医药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团队联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编辑&排版:大思。
【推崇备至【推崇备至的备是什么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