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党,初三福利来了:“虎”字相关的120个成语,中高考咱不怕
虎经常独活动,只有在繁殖季节雌雄才在一起生活,没有固定巢穴,多在山林间游荡寻食,还会游泳,老虎的身体强壮,从而形成了很多关于“虎”字的四字成语,小编带大家了解关于虎字的四字成语,咱们往下看!
一:“虎”字开头的4字成语。
虎视眈眈、虎踞龙盘、虎头蛇尾、虎背熊腰、虎落平阳、虎口拔牙、
虎口逃生、虎踞龙蟠、虎头虎脑、虎尾春冰、虎啸龙吟、虎口余生、
虎略龙韬、虎啸风生、虎入羊群、虎落平川、虎兕出柙、虎头燕颔、
虎据龙蟠、虎穴龙潭、虎跃龙骧、虎步龙行、虎变龙蒸、虎狼之势、
虎啸风驰、虎荡羊群、虎视鹰扬、虎珀拾芥、虎斗龙争、虎超龙骧
二:“虎”字在第二位的4字成语。
如虎添翼、调虎离山、卧虎藏龙、为虎作伥、骑虎难下、与虎谋皮、
谈虎色变、放虎归山、养虎为患、龙虎风云、暴虎冯河、养虎遗患、
画虎类犬、为虎添翼、风虎云龙、为虎傅翼、两虎相斗、饿虎扑食、
两虎相争、官虎吏狼、画虎类狗、养虎伤身、饿虎扑羊、纵虎归山、
酒虎诗龙、猛虎出山、柙虎樊熊、杨虎围匡、伏虎降龙、众虎同心
三:“虎”字在第三位的4字成语
狐假虎威、狼吞虎咽、龙潭虎穴、马马虎虎、龙盘虎踞、龙争虎斗、
龙腾虎跃、虎头虎脑、豺狼虎豹、将门虎子、龙行虎步、龙吟虎啸、
打马虎眼、龙骧虎步、羊质虎皮、龙精虎猛、龙骧虎跱、燕颔虎颈、
大人虎变、龙蟠虎踞、龙腾虎啸、燕颔虎须、羊落虎口、春冰虎尾、
龙骧虎视、狼虫虎豹、鸱目虎吻、九关虎豹、骏波虎浪、熊腰虎背
四:“虎”字在第四位的4字成语
马马虎虎、降龙伏虎、藏龙卧虎、生龙活虎、敲山震虎、三人成虎、
照猫画虎、如狼似虎、势成骑虎、潜龙伏虎、投畀豺虎、割肉饲虎、
鲁鱼帝虎、握蛇骑虎、盘龙卧虎、打死老虎、开柙出虎、云龙风虎、
冯河暴虎、如狼如虎、以肉喂虎、驱羊攻虎、乔龙画虎、宫邻金虎、
杯弓市虎、鱼鲁帝虎、敲山振虎、人中龙虎、如龙似虎、擒龙捉虎
侯立虹:不能失去虎文化的斗争灵魂——虎生肖系列感悟(四)
老虎,起源于中国,也是最有威慑力的吉祥物之一,虎文化也应运而生并茁壮成长,不断繁荣为中华传统文化,而且日益影响改变人生和日常生活,成为谁也离不开的特殊文化。然而由于西化渗透和历史虚无主义猖獗的双重作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虎文化逐渐被抽取斗争的灵魂,被奴性文化和娘炮文化挤压甚至颠覆,所以借壬寅虎年连续推出虎生肖文化系列感悟,找回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自信,增强新时代的四个自信。
虎文化的繁荣兴盛,源自人们对它的广泛运用和极高的使用频率,涉虎的成语、谚语、歇后语,事实上已经成为工作学习生活和交流的不可或缺工具,还隐含着人品道德文化修养和警示引导等多种作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们的人生和生活轨迹。因为虎成语本来是中性的,不带立场和感彩,可有些居心叵测的人却在使用中,或是故意回避某些具有斗争性的成语,或是肆意阉割某些成语的原意,或是抽取人们熟知能详成语的灵魂,以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这就不能不让人在虎年重温虎文化的重要虎成语,防止别有用心的误用滥用。
1、悟透虎成语激励人们不畏艰险勇往无前的核心要义,把握虎文化敢于斗争藐视强暴的本质。这类虎成语,一方面是突出大无畏的气概,如比喻勇往无前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形容动作迅猛势不可挡的“猛虎下山”,敢于攀高峰的“绝壁上爬山虎”;另一方面是藐视困难的勇气,如比喻青年人无所畏惧敢说敢干的“初生之犊不畏虎”,比喻没有历艰险就没有成功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以及不畏艰险的“虎口拔牙”“虎嘴上拔毛”“老虎不发威还以为是病猫”,等等,都是激发人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还有激励人们昂扬向上,做响当当打虎英雄的谚语,比如“黄忠七十五,正是出山虎”“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穷”“要学武松打虎,不学东郭怜狼”“跟虎进山,跟鹰飞天”“打虎要有胆力,捉猴要有智慧”“猛虎不在当道卧,困龙也有上天时”,表达应该学什么不应该学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要有雄心壮志,做群众敬重的人。所有这些,都说明虎的本性就是横扫兽间威胁人类的“斗”,虎的威严威风不是吹出来的,也不是捧出来的,而是靠斗争拼出来的,它的兽王至尊地位是靠“斗”赢得的,生肖位次的靠前排名也是靠“斗”赢得的。所以,虎精神的内核就是斗争精神,虎文化的精髓就是以斗争为核心,反映老虎勇猛无畏习性,体现其斗争领域、成果和效力对人们生活保护、激励和对社会发展直接间接影响的文化,虎年的奋斗就是彰显气吞万里的虎文化,弘扬勇猛无畏的斗争精神,取得虎虎生威的辉煌。
重提虎的斗争精神,就是要肃清奴性思想。后由于所谓的多元化,不仅资本主义的自私自利思想大行其道,而且封建社会的奴性思想也沉渣泛起,奴性思想源自奴隶社会,奴隶被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和奴隶主是人身依附关系,任由奴隶主处置(包括处死)和买卖,尽管经历了数千年,但奴性思想根深蒂固,尤其是资本主义唯利是图和私有化血淋淋管卡压的双重作用下,不少站起来的中国人又趴了下去,比如没有独立人格的趋炎附势只唯上,如绵羊一样让人用鞭子驱赶。一些富豪和官僚大肆宣扬所谓感恩和福报,打压有叛逆意识和不顺从的人,目的就是让员工和群众遵从听命,循规蹈矩。
重提虎的斗争精神,就是要重温毛“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的著名论断,正确理解和诠释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重大命题,重新认识和对待“斗争”,开展好伟大斗争。有人歪曲“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认为讲“斗争哲学”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就会犯历史性错误;而相反的意见认为,大之前之所以存在“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和“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教训就是在理论上否定和在实践上淡化了“斗争哲学”,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必须重新强调“斗争哲学”。近百年的历史证明,我们党是在斗争中诞生并在斗争中发展壮大的,是一个有着光荣的斗争传统和丰富的斗争经验的党,毛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辉典范,他提出的“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同时也是‘真老虎’”,“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等思想,教育了一代代人,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在新的形势下,毛关于的思想、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统一战线理论对我们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以来,总不仅强调进行伟大斗争,而且把“不怕、英勇斗争”作为伟大精神重要内容,要求“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进行伟大斗争,就必须理直气壮按照所强调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人,我们是者,不要丧失了精神”,就必须遵循总“中国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的宣言,就必须消除奴性思想,涵养斗争精神,唱响斗争精神,发扬斗争精神。
2、彻悟开启人们智慧的虎成语,提高对敌斗争的水平。这类成语有主动运用的计谋,比喻用计谋调动对方离开原地的“离山调虎”,故意示警使人震动的“敲山震虎”,比喻旁观双方斗争消耗从中获利的“坐山观虎斗”,比喻待机行事一举两得的“刺虎持鹬”,比喻照着样子模仿的“照猫画虎”,比喻乘时变化而飞黄腾达的“虎变龙蒸”,等等。这些虎成语是军事计谋,也是和平年代的谋略,关键是如何运用,在什么时候运用。有的人常在世界局势稍有动荡,抑或美国霸权挥舞大棒之际,提出类似谋略,但有的却建立在短视甚至变相投降之上,也就从根本上误会了这些成语计谋的本意。也有间接开启智慧的,教人如何做人,既要避免胆小怕事顾虑太多的“前怕龙(狼)后怕虎”,不自量力的“老虎头上搔痒”,坏人接踵而来的“狼前虎后”,又要防止外表善良心地凶狠的“笑面虎”,心怀不善伺机攫取的“鹰瞵虎攫”,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的“虎兕出柙”,还要杜绝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的“为虎添翼”,充当恶人帮凶的“为虎作伥”。这些成语虽然都熟知能详,但有人却自觉不自觉地在做着,突出表现在前怕狼后怕虎,也表现在笑面虎似的鹰瞵虎攫,以及践踏正义公平的为虎作伥。所以虎年最需要增强驱邪除妖的虎气,提高对敌斗争的水平。
3、掌握具有引导教育作用的虎成语,有人越怕我们要越会运用。提醒人们不要涉险犯险。其中有比喻既舍弃生命也无法满足对方的贪欲的“割肉饲虎”,比喻触犯有权势的人或冒着很大的风险的“捋虎须”,比喻甘愿冒着生命危险的“甘冒虎口”,等等。这些成语虽然创造的很早,但在当今却很有教育意义,比如适用美国霸权和一些富豪的“割肉饲虎”,一些跪舔美国的公知和横行无忌的富豪就特别忌讳使用这个这些成语,活脱脱似阿Q怕人说,连灯泡光亮都避讳。也有比喻落入险境很难幸免的“羊落(入)虎口”,比喻处境极其危险的“身寄虎吻”,比喻处境极其险恶的“握蛇骑虎”,比喻置身险地的“垂饵虎口”,比喻处境危险灾祸即将到来的“委肉虎蹊”,等等。这些成语是提示人们注意面临的处境,不要做“握蛇骑虎”之类极其危险的决策和行为。现实中一些公知的所谓计谋策略和办法主意,都带着明显的“身寄虎吻”痕迹,也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还有比喻跟恶人商量要他放弃自己利益的“与虎谋皮”,比喻企图依仗恶人结果反受其害的“引虎自卫”,比喻外表装作强大而实际上很胆小的“羊质虎皮”,害怕敌人如同怕虎一般的“畏敌如虎”,比喻一提到自己害怕的事就情绪紧张起来的“谈虎色变”,比喻事情中途遇到困难又迫于形势想停止也停止不了的“势成骑虎”。这些成语是与当今国内外形势联系最密切的虎成语,不仅在与美国经济等交锋中有大量的谈虎色变、畏敌如虎,而且不少公知屡屡提出引虎自卫的孬注意,更多的是在实质性推进共同富裕中某些人怕得要命,哭天喊地如丧考妣,叫他们帮助共同富裕真有些与虎谋皮味道。
熟知让人提高警惕的虎成语,少犯致命的错误。如比喻放走强有力的敌人贻患无穷的“纵虎出匣”,比喻纵容敌人自留后患的“养虎自遗患(养虎自贻灾)”,比喻姑息敌人终致损害自己的“养虎自啮”,犹言引狼入室的“引虎入室”,等等。这些成语是提醒也是警示,可现实中依旧有人怂恿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假借招商引资日渐坐大的外资企业和私有企业,由于开始对他们太优惠太照顾,太多的本地企业无法企及的治外法权,弄的不少尾大不掉,所以有人很怕提及这些警示类成语。也有比喻白白送死的“以肉喂虎”,比喻豪强割据和相互兼并的“虎踞鲸吞”,比喻以强凌弱为所欲为的“虎荡羊群(虎入羊群)”,比喻迅猛贪婪的“饿虎攒羊(饿虎见羊、饿虎逢羊)”,比喻凶恶狡黠之辈的“虎党狐侪”,等等。这些虎成语可以说是少数人暴富非法富过程中的写照,他们致富过程的以强凌弱、欺行霸市大有虎荡羊群、虎踞鲸吞之势,他们如此做派怎么会怎么可能去推进共同富裕,只能是共同富裕的拦路虎。还有比喻仰仗别人威势或借别的势力欺压人的“狐藉虎威(狐假虎威、假虎张威)”,比喻没有能人的“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比喻赶走了一个敌人又来了一个敌人的“前门去虎后门进狼”,形容人言可畏的“三言讹虎(三人成虎)”。这些成语是社会的乱象,也是一些人混淆是非的惯用伎俩,实际上那些历史虚无主义的妖风大行其道,就是三人成虎的例证。遗憾的是,这些涵盖修养砥砺和引导警示的虎成语文化熏陶,却受到泛娱乐化的严重挑战,甚至被颠覆。他们把严肃高雅的包括虎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通过制造笑料、噱头,恶搞、戏说取悦观众,出现为博得人们眼球披着传统文化外衣的低俗现象,不仅降低传统文化品质品位,也大大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可此等媚俗的形式,不仅没有受到,反而获得观众赞许,益发助长了恶搞传统文化的歪风。因而突出传统文化传播的通俗,避免媚俗、低俗对文化内涵和传播价值的冲击,促进包括虎文化在内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就成了虎年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行文至此,不免想起“虎生犹可近,人熟不堪亲”的古训,意为老虎虽然残暴只要驯服就可以接近,而生活中的熟人却异常险恶不能随便亲近。老虎作为兽王,为了生存和彰显威风武力,会伤害比它弱小的动物甚至还会伤人,可动物园中的老虎经过专业驯化,对驯兽员百依百顺,确实体现了虎生犹可近的道理。可现实生活中的“人熟”,亦即熟人,却专干“杀熟”的事情,越是和他亲近或熟悉的人,越容易遭他的毒手或陷害,即使对他很好,也会在贪欲和利益面前兽性大发,所做出来的忘恩负义伤害亲人或朋友等事情,还不如一只没有人性的老虎。那些见利忘义的小人是这样,那些背叛祖国数典忘祖的汉奸更是这样。这就告诉大家,所谓市场化私有化,就是忘记良心的尔虞我诈,就是践踏道德的“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逼迫人们时刻保持“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能无”的警惕,防止生活中熟人设置的陷阱。
为什么要连篇累牍书写虎文化,为什么要为传统文化正名?就是因为历史虚无主义歪曲抹黑乃至颠覆传统文化,也是因为西化渗透竭力鼓吹西方文化,企图以西方文化价值观代替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在毛时代强调文化、工农兵文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文化的多元化,主管部门对戏说“恶搞”的放纵,使得这股妖风越刮越猛,直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斗争才有所收敛。我们认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学习虎文化的斗争精神,进取精神,汲取虎文化的文学和智慧等精神营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相关阅读】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他是“甲骨四堂”之首,如何还原有鲜活骨肉的国学大师的一生?
为罗振玉立传,可能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一方面,罗振玉一生的活动轨迹极为复杂,由大清而民国,由民国而入伪满,在上海、湖北、天津、北京、东三省、日本等地都留过脚印,资料博杂,搜集、解析均不是易事;另一方面,中国近代史上的四大考古发现均和他密切相关,拥有“甲骨四堂”之首的桂冠,又是著名的敦煌学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校勘学家,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是无法绕开的一座高峰。要写好他这样精深学问家的传记,如果作传者对传主的学问知之甚少或知而不深,想写好也必定是极度困难的。也正因如此,多年来一直没有称得上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罗氏传记问世。著名学者陈鸿祥的新作《国学与王朝:罗振玉大传》近期出版,70余万字的规模让人肃然起敬,细细拜读,无论是材料的征集使用,还是对具体人物的勾稽查考,都有不少令人称道之处。
▍《国学与王朝:罗振玉大传》
心史:一次史学实验
陈寅恪晚年著《柳如是别传》,史学家王汎森认为这是他的“史学实验”,至于何为“史学实验”,他解释道:“这场实验的核心是他使用的证据还有推理的方法。历史学是靠证据的,在这部书中,他大量使用我个人所谓的‘象征性证据’或‘间接性证据’,这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研究,也不同于他自己此前研究的地方。‘以诗证史’在《元白诗笺证》中已有体现,但《柳如是别传》更进一步。……陈寅恪在讨论文本的时候,往往有个基本的前提:文本是一层一层‘套叠’着的、‘用典’有着一层一层指代意义。他认为典故本身蕴含着用典人的想法在里面,‘典’不只是简单地为了装饰或诗的好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说出当事人所要说出的东西。”
很显然,使用大量“象征性证据”或“间接性证据”是《柳如是别传》证据链上的一大特色,以诗证史,解析典故,往往能发明新意,得人之所未见。翻看陈鸿祥所写的罗振玉传,也不时会有这种感觉,作者并不满足于一般性的文本解析,而是试图以心映心,窥见罗振玉的内在世界。譬如罗振玉65岁时曾作诗云:
二十年来国步频,
握蛇骑虎阅艰屯。
低回苦忆承平日,
迟莫俄惊天地春。
尚有故人同汉腊,
且斟柏酒诵皇恩。
但期早勒湘江石,
皂帽何妨老海滨。
诗作于1931年农历新年来临之时,所谓“二十年来国步频”指的是1911年清朝灭亡以来的种种变化。全诗既有黍离之悲,也有皇图再造的希冀。作者并未简单将其释为遣怀之作,而是敏感地意识到末句中的用典。“皂帽”原指黑帽,此处则化用汉末管宁之典,指隐居不仕。1931年,东北发生“九一八”,罗振玉奔忙着“迎驾莅东”,中兴大清。这诚然是他再造故国的具体实践,但是也能看得出他内心有一丝功成身退的打算。“何妨老海滨”倾注着原典所不具备的意涵,管宁隐居辽东30余年,最终还是回到了中原。然而罗振玉则觉得老死海滨又何尝不可。“皂帽”这顶帽子,罗振玉是戴了。早在1916年称帝失败后,柯劭忞在给避乱日本的罗振玉信中就说:“元兄已伏天诛,辽东皂帽盍归来乎。”将罗振玉比喻为管宁。伪满建立之后,罗振玉虽官拜伪监察院院长,但随后多次辞官。他在《归田》诗中说:“垂老无裨天下事,归来幸饱腐儒餐。”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位归隐的文士。最终也如其所愿,他辞官后在旅顺海滨建有鲁诗堂一座,“此土此人,载酒看花”,一派文人逍遥的景象。他讲授杜诗,集陆游诗,撰写《石交录》《宋本庐山记校勘记》等了却残生。总的说来,罗振玉确乎遗老,尽管曾旅日生活,和东洋人、西洋人有深入交往,但是骨子里的旧式文人色彩并未改变。
▍罗振玉
学者龚鹏程曾说:“论罗(振玉),则基本上是仅述其‘迹’而不能探其‘心’的。因此谈来谈去,辄觉不真切,亦不深刻。”陈鸿祥的研究恰好补足了这一缺憾,还原了一个有鲜活骨肉的国学大师。
画作里的遗民气息
《史记·伯夷列传》云:“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这是商末伯夷、叔齐两兄弟耻食周粟,在首阳山饥饿时所歌。伯夷、叔齐的事迹在古代文人的描绘中往往代表着一种高尚的节操。但凡改朝换代常有人效仿他们为前朝殉节,或者选择隐而不仕。当这一价值观念形诸人名和图像时,则往往表现为使用、创作有明显象征意义的自号以及书画作品。罗振玉大传中收录了一幅罕见的罗振玉亲笔画,上绘两棵傲然挺立的松树,树下有石,石旁有丛竹,画幅右上端有罗振玉甲骨文题字“贞松”。唐人刘知几在《史通》中说:“盖霜雪交下,始见贞松之操;国家丧乱,方验忠臣之节。”刘希夷也有诗云:“愿作贞松千岁古,谁论芳槿一朝新。”“贞松”就是“忠臣”的代名词。罗振玉自号“贞松老人”“松翁”,也曾获溥仪钦赐“贞心古松”“岁寒松柏”匾额。翻看《罗振玉印谱》,含有“松”字的罗氏自用印不止一枚,如“贞松老人”“松心老人”等。“松”之于罗振玉无疑有特殊意涵。因此,这幅画可以视为罗振玉的自画像。根据落款,此图作于1921年。这一年罗振玉办了一件大事,他开办了天津博爱工厂,先租房,后自建房,以四子罗福葆为经理,于天津、河北开设新厂房。该厂规模不小,有织布、织带、织巾、织帘、布沙纸等科,请熟练师傅传授技艺,“后生徒再毕业,乃罢诸科,专设印刷科”。开厂的目的在于“以工代赈”,救济当时已经没落的八旗子弟。“庄王的一个后代,最终是饿死在南横街会馆的空房子里,死了也无人收尸。睿王的后代钟氏兄弟,因生活无着而去掘祖坟。怡王的后代毓子玉、毓子良兄弟,为争祖产,闹上公堂,打了几年官司。”凄惨至极。当时清室皇族三万余人,而“啼饥号寒之家,不可数计耳,耳闻目睹,情实堪怜”。为了解决旗人的生计问题,罗振玉可谓是披肝沥胆,在此前后他还同遗老金梁一道办起了东华,以金融手段融资生息。由此可见,罗振玉的才识确实远超凡人。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中,、经济、文化等全方位受到外来冲击,1911年清朝覆灭,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和既往的朝代更替有多大不同。如果从同情之理解角度出发,罗振玉同汪精卫有很大区别,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申不害式的人物,甚至算得上是一位“爱国者”,但是他所爱之国和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有相当的距离。他画画的这一年中国成立,南方的福建华侨陈嘉庚在家乡办起了厦门大学,孙中山则在广州任非常大总统。到了年底爱尔兰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宣布独立。整个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向前发展,然而我们无论从罗振玉的诗文,还是字画来看,他仿佛是和时代潮流脱节的,他更像是一位古人。
学者写学者
2019年为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及学界都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罗振玉作为通读甲骨文的第一人,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他是一位大学问家,学界也公认没有罗振玉就没有王国维。如何展现罗振玉的学术成就,是为其立传的一大难点。幸运的是,在《国学与王朝:罗振玉大传》中,作者用力最勤最精的恰好是这个部分。30章70余万字的规模,尽数按严格的学术规范写就,在阐述研究所得的同时,也回应了众多学界关注的议题。这种写法在传记作品中是极为罕见的。本文试举陈鸿祥考辨罗振玉学业和事业起点以佐证之。
▍罗振玉与王国维在日本
其一,学业。罗振玉天资聪颖,著述极多。学界一般认为他一生学业始显于《存拙斋札疏》,其文本依据来源于罗振玉晚年回忆录《集蓼编》中的一段话:“德清俞曲园太史采予《札疏》中语,入所著《茶香室笔记》中。于是,海内多疑予为老宿,不知其时甫弱冠耳。”这里的“德清俞曲园太史”是清朝著名的经学大家俞樾,他长罗振玉45岁。俞樾在《茶香室笔记》中确实提到罗振玉,使用的称呼还是“国朝罗振玉”。这非同小可,因为俞樾在名字前冠以“国朝”二字的皆不是常人,书中同罗振玉一样加“国朝”的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钱大昕、赵翼等,均为学术巨擘。作者替罗振玉作传时并没有照搬罗振玉的回忆,他统计俞樾笔记中摘抄的罗振玉条目,发现11则来自《存拙斋札疏》,另有7则来自于《读碑小笺》,4则来源于《面城精舍杂文》甲编。《读碑小笺》是罗振玉18岁时的作品,也是罗振玉平生所写第一本书。《存拙斋札疏》刊于1887年,罗振玉时年21岁。《面城精舍杂文》甲编刊于1891年,罗振玉25岁。换而言之,俞樾摘抄罗振玉的研究成果最早也要在罗振玉25岁时,绝非“其时甫弱冠耳”。罗振玉的回忆并不准确。罗振玉的后人以及一些学人未加考订,甚至错解罗振玉回忆,上升至俞樾将罗振玉“误认为本朝名宿”,一来这于史无征,二是俞樾摘抄的《存拙斋札疏》有汪士铎跋文,跋文中明言21岁的罗振玉“年裁弱冠,斐然有成,后来之彦,非君莫属”,看到跋文的俞樾没有误认的可能。
其二,事业。罗振玉早年间在上海从事实业,办务农会和《农学报》,此为罗振玉事业的起点。20世纪50年代问世的出版史料中论述罗振玉所办的这份报纸,说:“后让与日人香月梅外,出至三百十五期止。”此条论述误导了很多人,有人进一步说《农学报》于“1898年挂上日商招牌”。然而从版权角度考虑,以《农学报》所刊的公告为据,即使是报纸重刻也要经务农会开会讨论决定,罗振玉无权随意转让。1898年中国发生戊戌,朝廷禁学会、封报馆,但是《农学报》不仅没有被封,罗振玉反而乘机请求清廷改为官办,两江总督刘坤一批示,“令上海道拨款维持”,1900年的出版的《农学报》封面上也因此加上了“遵旨刊行”四字。如此一来,所谓的“挂上日商招牌”也就无从谈起了。
罗振玉一心辅佐溥仪,试图恢复大清,事不成时则立身伪满。虽然说他是中国近代农学的奠基人,但是其所治之学却接续着乾嘉以来的朴学传统,研究理路大不同于陈寅恪等人。如果说“国学”这一概念能够成立,罗振玉有资格当“国学大师”。罗振玉的实业才能,非同时代其他学者能比。他的作为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大清中兴、故国再造,财力不济时甚至不惜售卖私人收藏。他不同于郑孝胥,少见私心私利。或许正因如此才显得更加迂腐不堪,最终连在他所忠心的皇帝溥仪那里也得不到好印象。
如果中国沿着过去的传统继续下去,他有很大的可能性进入正史中的遗民列传,位同顾炎武、朱舜水等人。只可惜时代剧变,生不逢时,他成了活在近代的古人。这也是他最大的不幸处。(责编:李峥嵘)
来源 北京晚报·五色土|作者 查品才
编辑:姜宝君
流程编辑 吴越
【握蛇骑虎 握蛇骑虎是什么生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