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塞防与海防之争: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选择题
公元1865年,阿古柏之乱爆发。号称“中亚屠夫”的阿古柏在英国与俄国等列强的支持下,率军入侵中国新疆,妄图裂土封王,成为一个政教合一的新国家。
清廷闻讯,立刻派重臣左宗棠出征新疆,分分钟打得阿古柏抱头鼠窜。1877年,阿古柏兵败身死,新疆之乱宣告平定。然而,左宗棠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知道,躲在阿古柏身后的英俄两国仍然时刻觊觎着新疆的土地,他们甚至在阿古柏后败亡不久,便大摇大摆地跑去喀什开设领事馆,进一步加强对大清的渗透。
其实,早在列强们在新疆地区搞小动作之前,左宗棠便敏锐地意识到防御新疆的重要性。正如左宗棠在写给朝廷的奏章中所说:“若新疆不固,则蒙古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秩,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
这话的意思是,“新疆实在太重要了。要是新疆有什么问题,必然影响到京畿外围的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等诸多地区,而且俄国与我北境接壤,若新疆有失,列强铁骑就要长驱直入啦。还望朝廷能看在新疆重要性的份上,多派兵马防守新疆,做好未雨绸缪的安排。”
左宗棠的建议刚一上达天听,另一位重臣李鸿章立刻急了。随后,李鸿章针锋相对地提出“新疆再重要,也不过就像人肢体末端的小毛病”,带动着一帮朝臣集体实名反对左宗棠的建议。
那么,左宗棠的建议到底正当与否?李鸿章又为何要高调反对呢?
李鸿章带头当起了左宗棠的“反对党”,并非他不认可新疆的安全正在遭受威胁,而是他实在有不得已的苦衷。
自康熙时代开始,清就一直实施着“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国策。雍正上台后,又进一步推出了“摊丁入亩”的新方案,此后清朝历代帝王,纷纷认真执行祖训,直接影响了晚清的赋税收入。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晚清朝廷开支处处捉襟见肘之际,两场更是让本就脆弱的清廷财政雪上加霜。随着国家财政恶化,地方财政也陷入困境,而清廷最重要的“钱袋子”江南地区,又因一场太平天国的难以给朝廷输血,这无疑让清只能看着空荡荡的国库,仰天长叹一声:这年头,大清朝也没有余粮啦。
朝廷手上不富裕,朝臣们不得不为获得有限的资源展开一场争夺资源大战。而作为洋务派代表的李鸿章,长期担任两江总督,几乎没有踏足过西北边疆。因此无论在李鸿章的认知里,还是出于争夺资源考虑,李鸿章都认为朝廷将资源倾斜到海防上,效果远比塞防好得多。
于是,李鸿章当即给朝廷上奏了一份《筹议海防折》,立场鲜明地指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防不防,则心腹之大患愈棘。”
从这句话来看,李鸿章觉得新疆就算丢了,也不会让朝廷伤筋动骨,而海疆一旦有失,列强既可以入侵东南赋税重地,又可以从天津登陆直捣京师,甚至有可能再现一次太平天国般的噩梦。
因此,李鸿章极力主张将有限的资源倾斜到海防上,以保大清长治久安。
李鸿章长篇大论求朝廷保海疆的时候,左宗棠也想为保新疆再努力一回。不过,或许是不想激化与“海防派”之间的矛盾,左宗棠很聪明地提出了“海防”与“塞防”并重的主张。
饶是如此,李鸿章依旧不愿分资源给左宗棠。为此李鸿章专门提出:“新疆在乾隆时代才收归版图,现在朝廷为了维持新疆地区的运转,每年支出经费三百多万,却只是收来了数千里不毛之地,实在是太不划算了。”
紧接着,李鸿章又提出:“按左宗棠海防与塞防并重的建议,朝廷既要承担西北万里粮饷经费开支,又要留些钱用于东南万里海防,这简直就是要把朝廷弄破产嘛。要我说,朝廷就应该主动放弃新疆,把全部的资源用在海防上。”
李鸿章的这番言论一出,瞬间获得了无数朝臣支持,就连光绪生父醇亲王也力挺李鸿章,上奏请罢西征。
想来若是清廷当真放弃了新疆,不仅会对当时的时局带来无穷后患,也将极大地削弱中国的地缘影响力。要知道新疆深深嵌入欧亚,与诸多国家接壤,保住新疆,中国的战略纵深能力便可大大增强。
所幸当时清廷的最高决策人慈禧,在考虑种种利弊后毅然支持了左宗棠提出的塞防与海防并重的主张。然而,清廷当时穷得都快揭不开锅了,为了筹备塞防的经费,朝廷不得不咬牙从本就不富裕的国库里拿出几百万两银子,然后一纸号令要求各地督抚协饷了事。
数百万两银子对朝廷来说很多,可对于西征来说不过杯水车薪。无奈之下,左宗棠不得不自行通过大商人胡雪岩(一说沈葆桢)的关系向中外商人借钱,这一借就从同治五年借到光绪七年,先后借款6次,合计白银15950000两,这才勉勉强强凑够了军费。
而海防的钱则由衙门和户部每年从海关税与厘金税中拨出400万两银子作为经费,其中南北洋各200万两,总算让塞防海防之争落下了帷幕。
回过头来看,当年大清爆发塞防海防之争,本质还是朝廷没钱了。各方人马都怕朝廷无法承担两线作战的压力,因此想方设法让朝廷将钱用在所谓的“刀刃”上,从而带给清廷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选择题。
好在清廷选对了答案。左宗棠西征圆满成功,李鸿章的海防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清廷的海上作战能力,而晚清能够在国库并不充裕的情况下,提前做好两手准备,时刻将两线防御体系同时运转自如,这对于素来重陆轻海的朝廷来说,无疑已是巨大的进步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钟婷婷《试论晚清财政危机下的海防塞防之争》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2020四川公务员备考之—你必须知道的成语辨析!
1.人迹罕至、荒无人烟
【词义】
人迹罕至: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荒无人烟:十分荒凉,没有人家。
【辨析】
“人迹罕至”和“荒无人烟”都形容地方荒凉,但“人迹罕至”的程度比“荒无人烟”的程度轻。
【例句】
①勘探队员在人迹罕至的戈壁滩上找石油。
②过去荒无人烟的北大荒,如今变成了米粮仓。
2.人声鼎沸、沸反盈天
【词义】
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沸反盈天:声音像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
【辨析】
两者都可以形容人声喧闹。但“人声鼎沸”的程度比“沸反盈天”的程度轻。
【例句】
①广场这时已是一片锣鼓喧天,人声鼎沸。
②一走进超市就会听见人声沸反盈天。
3.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词义】
人云亦云: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
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辨析】
“人云亦云”和“亦步亦趋”都有缺乏主见的意思。其区别在于:“人云亦云”侧重于言语上,而“亦步亦趋”侧重于行为上。
【例句】
①做人不要总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见。
②中国的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
4.日积月累、与日俱增
【词义】
日积月累:长时间地积累。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地不断增长。形容增长得很快。
【辨析】
“日积月累”侧重强调积累;“与日俱增”侧重强调增长。
【例句】
①丰富的知识是靠努力学习,日积月累得来的。
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俩的感情与日俱增。
5.日薄西山、穷途末路
【词义】
日薄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穷途末路:形容走投无路,处于十分穷困的境况。
【辨析】
“日薄西山”含临近死亡义,而“穷途末路”意为处境困窘尚不到死的地步。
【例句】
①有些传统产业真是到了日薄西山的景况,很难维持下去。
②许多人认为传统产业已接近穷途末路,没想到他能败中求胜,一枝独秀。
6.日暮途穷、山穷水尽
【词义】
日暮途穷:比喻到了末日或衰亡的境地,也比喻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
山穷水尽: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辨析】
“日暮途穷”和“山穷水尽”都强调走投无路。“日暮途穷”侧重正接近末日;“山穷水尽”侧重陷入绝境。
【例句】
①如今敌人日暮途穷,没有多少好日子可以过了。
②我们已经是山穷水尽,揭不开锅了。
7.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词义】
融会贯通:融合多方面的知识道理,得到全面、透彻的领悟。
举一反三:指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辨析】
“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都可形容在学习上能够领会、理解。但“融会贯通”的语义范围比“举一反三”大,指将各方面知识都能汇聚起来,得到透彻理解。而“举一反三”只是反映由一类事物推得其他事物。
【例句】
①学习任何东西,都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发扬创造。
②我们不能死板的学习,要学会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1、(2019江苏)善良是洞穿黑暗的阳光,是心与心的亲和与信赖,是爱与爱的共振与________。善良让世界充满仁爱,让岁月溢满温馨。更多的时候,善良是危难时毫不犹豫地向你伸出的一双帮扶的手,是在你________时,向你坦然敞开的一扇门。
依次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交融走投无路
B.汇合山穷水尽
C.集聚日暮途穷
D.结晶束手无策
【解析】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善良……是爱与爱的共振与________”可知,文中要体现的意思是善良是两份“爱”之间的“共振”,也就是情感的互动与紧密联系。A项“交融”指事物的交汇融合,也指不同思想、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往、融合,符合文意。B项“汇合”指水流会合,引申为聚集,会合;C项“集聚”指会合,聚会。这两个词仅体现聚在一起,不体现情感互动、紧密联系,排除B项和C项。D项“结晶”比喻珍贵的成果,强调的是最终的结果,不体现互动与联系,排除D项。答案锁定A选项。
第二步,验证第二空。根据“善良是危难时……是在你________时……”可知两个句子句式一致,表示并列关系,前后语义相近。该空词语应体现“危难”之意。“走投无路”指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A选项。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王熙凤说刘姥姥的话“让人恶心”,到底是何意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战战兢兢的和王熙凤拉关系。面对未知的结果,难免进退失据患得患失。她农村人,不太会说话,王熙凤也不怎么尊重她,甚至当面说刘姥姥说话“恶心”,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看看原文怎么说。
凤姐儿笑道:“这话没的叫人恶心。不过借赖着祖父虚名,作个穷官儿,谁家有什么,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俗语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何况你我。”说着,又问周瑞家的回了太太了没有。
王熙凤这段话虽非骂刘姥姥,可也不符合待客之道。如果刘姥姥的身份够高,哪怕是个富裕家庭,王熙凤对她说话也会客气点,不会用“恶心”这个词汇。王熙凤和刘姥姥说话这种随便,几乎与奴才们无异。
刘姥姥来贾家打秋风一看就知道。王熙凤每天管家迎来送往,刘姥姥这种“穷亲戚”不说常见,也不鲜见。贾家“富贵深山有远亲”,王熙凤对上门打秋风这种事根本不屑一顾,既然想不劳而获,羞辱你又如何!
凤姐儿笑道:“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厌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刘姥姥忙念佛道:“我们家道艰难,走不起,来了这里,没的给姑奶奶打嘴,就是管家爷们看着也不象。”
王熙凤的厉害是不说自己嫌弃刘姥姥,反倒说刘姥姥嫌弃她们,这种“反咬一口”的谈话方式,一上来久占据了上风,为自己不认识刘姥姥找到了理由。也变相说明一个道理,你们穷是因为你们不愿意向我们低头,“瘦驴拉硬屎”撑着面子可不是我们不愿意帮衬亲戚。脂砚斋对此毫不留情,直接揭穿王熙凤心思【甲戌侧批:阿凤真真可畏可恶。】
王熙凤“没理咬三分”挤兑刘姥姥,让人看不过眼。也是刘姥姥打秋风的本质决定的。不劳而获之人,王熙凤打从心底看不起。刘姥姥上门就要承担自取其辱的准备。
刘姥姥说“家道艰难,走不起”,是最没营养的辩解,当初家里还殷实,用不着人家不来,穷的揭不开锅了才腆脸上门要钱,代表了很多底层的所谓“尊严”,这种尊严看似可贵实则可悲。他们家与贾家王家有关系,却不好好经营,以至于穷到底再上门本就失礼。
资源和人脉的利用是现代社会最常被讲起的。刘姥姥一家守着那么好的人脉资源,却拉不下面子求助,最后演变成要小钱的窘迫境地,本身就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有些人过的穷,给自己找了无数借口,就像刘姥姥说的“没的给姑奶奶打嘴,就是管家爷们看着也不象。”他们过成这个穷样上门要钱才是真打嘴,自己上进勤勉一点,不浪费祖宗好容易攀附的人脉关系,善加利用,只要人家肯拉一把,自己再努力也能活得很好。等到山穷水尽再求人,不怪被人说“恶心”!
当然,王熙凤这话也是“自谦”,意思是现在自己不争气,没有祖宗们那么荣光了。当初祖宗荣光时,亲戚们争相踏破门,现在实在活不下去才上门,本就代表自身不如以往。她说自家是“空架子”,也是给刘姥姥划线,想要多的钱不可能。以至于刘姥姥误会,还以为不给她钱了呢。
王熙凤的精明就在于说话滴水不漏,她的一句“恶心”,几乎囊括了刘姥姥一家与自己的前世今生。既表明刘姥姥自己不争气混不下去的现实,也表明自己不会无限满足刘姥姥这种人的贪欲。将道理拔高,是为了拉低刘姥姥预期,求得付出的利益最大化。刘姥姥一颗心沉到谷底,哪怕只给五两银子,也会高兴的不得了。何况拿到二十两等于她一家人一年多的花销,正是高兴而来,满意而去,以至于有了二进、三进后投桃报李的感恩行为。您说是不是?
【文/君笺雅侃红楼】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揭不开锅什么意思、揭不开锅什么意思生肖动物最准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