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 搜索名人读书的故事

更新:09-01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我的阅读故事/鲁迅先生的一生也是买书、读书、爱书的一生

鲁迅先生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而从另一个角度说,鲁迅先生的一生也是买书、读书、爱书的一生,是与书为伴的一生。

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里曾详细地记述了少年时代的鲁迅买书、爱书、护书的故事。

少年时的鲁迅对《毛诗品物图考》很感兴趣,也很珍重,“不知为什么那么看重此书,买来后必要仔细检查,如果发现哪里有什么墨污,或者哪一页订得歪斜了,便要立即赶去掉换。有时候在没有查出缺点之前,变动了一点,有如改换封面之类,那就不能退换了,只得折价卖给某一同学,再贴了钱去另买新书。鲁迅先生对书的迷恋和洁癖,从少年时代就已露出端倪。

有意思的是,少年时代的鲁迅还和两位兄弟用零花钱“集资”买书,木刻《海仙画谱》就是鲁迅和兄弟周作人、松寿三人各出五十文钱买回来的。后来,这书的“所有权”还给了小弟松寿,当然,他当初买书所付的那五十文的“股份”,也一并奉送了。

少年时代的鲁迅心灵手巧,学习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很强,还善于向书坊伙计学习怎样包书和修订破损的书。“鲁迅因为去的回数多了,对于书坊伙计那么丁宁妥贴的用破毛边纸包书的手法也看熟了,便学得了他们的方法,以后在包书和订书的技术方面都有一点特长,为一般读书人所不及。”周作人客观平实的记述里,让我们看到,鲁迅在少年时期对书就特别热爱、爱惜,并且善于观察,善于学习,勤于动手。

鲁迅的日记中,很大一部分记述的就是一部“买书账”。据有心人统计,鲁迅从1912年到北京教育部任职,一直到1936年去世,每到年终,总有一篇“书账”的记录。24年中,鲁迅平均收入的11.1%专门用来购置图书,共耗资1.3万多银元,购置图书1万多册(幅),价值约合今天币52万元,可见鲁迅买书的“魄力”。鲁迅和兄弟周作人的通信中所谈及的,很多是买书和读书的心得。许广平说,鲁迅处理自己的书籍文具,似乎比生命还看重。

喜欢毛边本的书友书痴们大都以鲁迅也是“毛边党”而自豪。鲁迅曾颇自得地说过:“我喜欢毛边书,宁可裁,光边的书像没有头发的人——和尚或尼姑。” 鲁迅对于书籍的装饰和爱护,无微不至,极其认真,审美眼光也高而独特。鲁迅先生的好友,许寿裳先生多次撰文称许。“他所出的书,关于书面的图案,排字的体裁,校对的仔细认真,没有一件不是手自经营,煞费苦心。他用的图案总是优美的,书的天地头及题目左右总是宽裕的。”这也是鲁迅钟情于毛边本的一个原因吧。

鲁迅先生还是补书、修书的高手。“关于线装书,内容有缺页的,他能够抄补;形式有破烂的,也能够拆散,修理,重装完好;书头污秽的,能用浮水石把它磨干净;天地头太短的也能够每叶接衬压平,和北平琉璃厂肆的书匠技术一样高明。”

鲁迅还翻译、编撰、自费印刷出版了不少书,这是鲁迅对书籍的爱的另一种深意。他曾与兄弟周作人合作翻译、筹资印刷《域外小说集》。唐弢在《有人翻印,功德无量》一文里写到:“鲁迅先生自费印过不少书,包括许多版画的选集。其间认真从事,甘苦相与,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所选印的版画,中外古今,方面很广,例如《木刻纪程》、《士敏土之图》、《引玉集》、《死魂灵百图》、《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还有和西谛先生合资印行的《北平笺谱》和《十竹斋笺谱》,自己计划而未完成的《拈花集》、《铁流之图》和《城与年插图》。单就已经出版的画册而论,选材取料,十分严格,因此从内容到形式,都极精美。他只要稍有余钱,便立刻想到印书,往往因为不惜工本,全力以赴,结果弄得连生活也十分拮据”。有意思的是,鲁迅在《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一书中还赫然写到:“有人翻印,功德无量。”

书籍对于写作者,更有一种别样的深意。对此,鲁迅也有他的小小“狡狯”之处:“他在北京时,那小小的寝室,便是他的会客室,他把那些自己爱好的书放在隐僻所在,免得别人去翻乱。他最不愿意借书给别人,除非万不得已,有时他宁愿另买一本送那朋友的(曹聚仁《鲁迅评传》)”。文人爱书惜书,也是常理常情。鲁迅先生对书如此爱惜、珍重,他买的书又那么多,而他对青年又那么热心爱护,不惜一切地给予帮助与帮忙,肯定有不少人借他的书。他会有什么态度呢?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如此说:“由于他的爱护书籍,纤悉必至,有人把他珍藏的书,借去弄得污损了,他非常悲叹,不叹书而叹那人的心的污浊。即此一端,便可推见爱护民族爱护人类的大心!”这也是鲁迅先生爱书的境界。

是的,鲁迅先生有这样一颗大心!有人说,你越从平常人的角度来看,你越发现他真正的伟大之处。信然!

壹点号雨兰诗文书画

世界读书日|这些古人的读书故事,你知道几个?

几千年来,中国民间不乏莘莘学子寒窗苦读后成才立业的故事,这些故事流传于民间,经打磨提炼,成为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如囊萤映雪、凿壁偷光、闻鸡起舞等。

在“4·23”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为助力营造全民阅读氛围,南方+清远新媒体实验室推出“古人的读书故事”专栏,阐述系列成语背后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读书故事,配以图片海报。忆古思今,古为今用,了解历史上好书之人的“追梦故事”,对今人或有所裨益。

古人的读书故事①|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包括“囊萤”“映雪”两个故事,分别源自唐朝欧阳询等撰写的《艺文类聚·续晋阳秋》和唐朝徐坚撰写的《初学记》。

“囊萤”,讲的是车胤的故事。

晋代时,有一位年轻人名叫车胤,他好学不倦,勤学刻苦,可惜家境贫困,没钱买灯油供其夜晚读书。车胤不愿放弃夜深人静这样的“黄金时间”,却也无计可施。

在某个夏晚,正干坐在院里默念文章的车胤忽然瞥见正低空飞舞的萤火虫。萤火虫浮动着,闪烁着,照亮夜里漆黑。车胤灵机一动:若是把萤火虫装在一块,不就成了一盏灯?想好就干,车胤找来一口白绢袋,将数十只萤火虫抓来扔进里头,绑紧袋口,萤火虫的光芒穿过袋子晕染开,整个白绢袋就宛如一个小油灯,车胤的“实验”宣布成功。

凭借这股求学毅力,车胤饱读诗书,终成一位刚正不阿、为国为民的好官。

“映雪”,讲的是孙康的故事。

跟车胤相似,同在晋代的孙康因没钱购置灯油,晚上无法看书。某个冬夜,他自睡梦中醒来,侧身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那来自大雪的月球反射光。

何不借用雪光看书?想法一冒出,孙康倦意顿失,立即穿着厚实的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看到宽阔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还亮堂,孙康大喜过望,不顾寒冷、如饥似渴地看起书来。冬夜酷冷,手脚若是冻僵、缺乏知觉,他就起身跑步、搓搓手指,暖和身子后再继续攻读。此后,每逢夜晚窗外积雪,他便借着“雪灯”苦读。通过自学、苦学,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一方名士。

古人的读书故事②|凿壁偷光

凿壁偷光,指凿开墙壁、借着邻居的光看书,出自《西京杂记》。

传言西汉时期,有一位叫匡衡的少年,酷爱读书识字,苦于家中贫困买不起书,他只能到村里藏书丰富的大户人家中打工,借此借阅大户家中藏书。寒来暑往,随着年龄增长,匡衡对知识愈发渴求,然而现实骨感:他每天在地里从早忙到晚,只有中午休息片刻才能看一会儿书;到了夜深人静闲下来有空了,却因没钱添置油灯,只能白白瞪着夜里一片漆黑。

一天晚上,匡衡在土地干完活回家,看到邻居家的窗户透着光亮,照亮周围的夜,一个想法逐渐在匡衡脑海中成形。

回家中放下农具,他就开始摸索自己与邻居的共用墙,终于找到一处有破损、较薄弱的墙壁。“就是这里!”他掏出一把小刀轻抠破损墙壁,不一会儿,一道微弱的光线就从墙缝里透射过来——匡衡创造了自己夜晚读书的“光源”。凭借这一丝光线,匡衡开始夜晚苦读。光线阴暗,眼睛容易酸痛,他不就此放弃阅读,而是休息片刻后继续学习。

凭借凿壁偷光的毅力,匡衡博览群书,下笔成文,最终成为西汉知名学者。

古人的读书故事③|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纸张还没有出现,竹子仍是制作书籍的主要材料。人们通常把竹子削成片片竹签,刮去青皮,用火烘干后即可用于写字,人们称之为“竹简”。竹简长度与宽度均有限,一根竹简所能记载的文字不多,导致一部书的完成需要大量竹简。内容记载完成后,还需用牢固的牛皮绳子按照一定顺序编联这些竹片,该过程就称为“韦编”。一部书的完成,常常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

为了深入研读晦涩难懂的《易经》,也为给弟子们讲解清楚,孔子花了不少功夫,不知把《易经》翻阅了多少遍。长此以往,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多次被磨断,这就是“韦编三绝”的由来。

古人的读书故事④|闻鸡起舞

闻鸡起舞,指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最早见于《晋书·祖逖传》。

西晋末期黑暗,社会矛盾急剧加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同在司州当主簿的祖逖和刘琨见识到社会黑暗,两人志同道合,意气相投,立志复兴晋国、建功立业。他们白天一起在衙门供职,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鸣惊醒,便把刘琨踢醒,问:“听到鸡叫声没?”

刘琨侧耳细听,随后说:“是啊,是鸡在啼叫。不过,半夜的鸡叫声可不吉利啊!”

祖逖一边起身,一边反对:“这并非不吉利的声音,鸡叫声可以提醒我们晨起用功,不如我们以后听到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

刘琨欣然同意,跟着穿衣起床。两人来到院子里,只见满天星斗,月光皎洁。两人拔剑对舞,直到曙光初露,才汗流涔涔地收剑回房。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刻苦训练和学习,两人最终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在时代的舞台上发挥文才武略,实现了报效国家的愿望。

古人的读书故事⑤|划粥割齑

划粥割齑,指粥冻结后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

北宋文学大家范仲淹自幼研学刻苦。他曾到睢阳应天府书院读书,读书期间生活极其窘迫,为了生计,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和切成细末的咸菜一起吃,吃完继续攻读诗书。

古文为:“日作粥一器,分四块,早暮取二块,断虀数茎,入少盐以啗之。如是者三年。”

【文字】陈立楷

【绘图】张铭然

【作者】 陈立楷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 搜索名人读书的故事】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搜索枯肠-搜索枯肠而不可得 下一篇:搞笑哲理故事 4个很有深意的哲理故事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