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商丘历史上著名的圣贤
文子姓辛、名研,号计然,一作计岘,又作计倪。范蠡所著的《范子》记载:计然者;葵丘濮上(今民权县)人,博学无所不通。为人有内无外(人品好,学问高,有修养,但是却没有与之匹配的相貌),形状似不及人,少而明,学阴阳,见微知著;其志沈沈,不肯自显;阴所利者七国,天下莫知,故称曰计然。有的史载文子的年龄小于孔子,而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研究认为,文子是春秋末年人,老子弟子,长孔子十岁以上。
文子是春秋时期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经济学家,道家代表人物;品行刚直,酷爱山水,常泛舟出游,才冠当世而不肯主动自荐于诸侯。
一、著《文子》释老子之言
文子师承老子,学道早通,得道尤高。楚平王时,楚事日非,伍子胥奔吴,文子南游楚国,《文子·道德》记载:“平王问文子曰:‘吾闻子得道于老聃,今贤人虽有道,而遭淫世之乱,以一人之权,而欲化久乱之民,其庸能乎?’文子曰:‘夫道德者,匡邪以为正,振乱以为治,化淫败以为朴,淳德复生,天下安宁,要在一人。人主者,民之师也。上者,下之仪也。上美之则下食之,上有道德则下有仁义,下有仁义则无之世矣。积德成王,积怨成亡;积石成山,积水成海。不积而能成者,未之有也。积道德者,天与之,地助之,鬼神辅之,凤皇藉其庭,麒麟游其郊,蛟龙宿其沼。故以道邪天下,天下之德也,无道治天下,天下之贼也。以一人与天下为仇,虽欲长久,不可得也,尧舜以是昌,桀纣以是亡。’平王曰:‘寡人闻命矣。’”宋代学者杜道坚在《文子缵义》中说:“楚平王不用文子之言,遂有鞭尸之祸。”楚平王的孙子白公胜也曾向文子请教道家理论。
后来,文子游齐,在齐国的黄老道家哲学家彭蒙、慎到及其与之齐名的田骈,从楚至齐为传播老子思想的环渊等皆拜他为师,因此形成了齐国的黄老之学。
文子为解说老子之言、阐发老子思想而著《文子》一书,为早期记录老子言论的道家经典,不但在先秦与汉代黄老思想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而且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之地。汉武帝时,见“书缺简脱”,下诏“广开献书之路”,《文子》一书又面世。《汉书·艺文志》将之著录于“道家”一类。《隋书·经籍志》著录《文子》十二篇。
唐朝天宝元年,唐玄宗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诏改《文子》一书为《通玄真经》,与《老子》《庄子》《列子》并列为道教四部经典,文子与老子、庄子、列子被称为道门四大真人。但后来,柳宗元认为《文子》内容驳杂,指为抄袭诸家语句而来的驳书。因柳宗元是当时著名学问家、思想家,所以从此之后,普遍认为《文子》是伪书,其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价值不再让人们认识。直到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书简,专家发现里面有与《文子》类似的章节;河北省定繇八角廊40虢漠墓又出土大批竹筒,其中的《文子》书文与今本《文子》相同的有六章,另有不见于今本的内容,也和今文《文子》大体思想脉络一致,基本上是一种文本的不同流传。于是大白:《文子》不但不是伪书,而且确确实实是记录文子和老子的对话并释老子之言的经典;不是《文子》抄袭了诸家语句,而是诸家采用了《文子》中的话。如《文子》中的“学而不厌,所以治身也;教而不倦,所以治民也,贤师良友,舍而为非者寡矣。”其后的《论语·述而》中引用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文子》中有“人莫鉴于流潦而鉴于止水,以其清且静也。”其后的《庄子·德充符》引用为“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文子》中有“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良弓藏,功成名遂身退,天道然也。”其后的《史记·越王句践世家》引用为“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子》中的“山致其高而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而德泽流焉”,其后的荀子《劝学》引用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文子》中的“衰世之主……构木为台,焚林而畋,竭泽而渔,积壤而丘处。”后来的《吕氏春秋·义赏》引用为“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再后来有《淮南子·本经训》,引用《文子》原文。《文子》中的“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后来的《淮南子·氾论训》抄用为“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汉书》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文子》中的话相同,更出其后。
《文子》在释老子之言的同时,也根据自己的见解有所阐发。如孔子向老子嗜谈仁义,老子却认为只有“绝仁弃义”才能“民复孝慈”,以大道为本才不违人之孝慈本性。文子在《道德》篇中解释并阐发说:“仁莫大于爱人”,“兼爱无私”。以兼爱反对有差等的爱,认为大道的众爱是没有等级的。关于兼爱的好处,文子说兼爱可以得到人们的拥护,从而得众人之力,“举众人之所喜,则得众人之心,故见其所始,而知其所终。”“得众人之力者即无不胜也,用众人之力者乌获不足恃也。”“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千人之众无绝粮,万人之群无废功。”论述得众人之力来统治才可以无往不胜。而要得众人之力,就要“用众人所爱”,“举众人之所喜”以顺民心。“故云上德者天下归之,上仁者海内归之,上义者一国归之,上礼者一乡归之,无此四者,民不归也,不归用兵,即危道也。”在文子看来,“夫道,无为无形,内以修身,外以治人,功成事立,与天为邻,无为而无不为。”统治者只有很好地修养自己的道德,成为的榜样,才具备治人的资格,才能功成事立,无为而无不为。这种对于的看法加入了仁、义、礼、智、信的内容,与老子学说有所不同。文子的这一思想对其后来墨子的《兼爱》思想有重大影响。
《文子》在不少方面都发挥了老子的思想,创立了自己的见解,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二、出策助越
文子在南游到越国时,利用道家思想创立了自己的经济理论。
公元前494年,勾践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入吴为臣,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计倪内经》记载:“昔者,越王句(勾)践既得反国,欲阴谋吴”,报仇雪恨,“乃召计倪(文子)而问焉,曰:‘吾欲伐吴,恐弗能取。”文子向勾践献计:要想达到目的,必须先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依自然规律向勾践献了发展经济的七策。一是经济周期论:“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他用五行之说总结农业生产丰歉的一般规律说:“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二是价格调控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之道也。”三是实物价值论:“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四是贸易时机论:“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五是价值判断论:“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六是物极必反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七是资金周转论:“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范蠡说,这七策“越用其五而得意”。
《吴越春秋·句践阴谋外传》说,越王勾践很佩服他的这些计策。文子说,“乃仰观天文,集察纬宿,历象四时,以下者上,虚设八仓,从阴收着,望阳出粜,筴其极计,三年五倍,越国炽富。”
据《越绝书》等史籍记载,越王勾践迫切地想讨伐吴国。文子说:“要想起兵伐吴,必须先准备充足的粮食,有充足的钱币储备,堆满了粮仓和银库,当打仗的时候,可以用钱粮来激励士兵。要做到这些,必须知道自然客观规律的变化,鼓励生产,积累财富。准备充足以后,才可以考虑准备进攻敌人。”而且在正身、用人等问题上向勾践献计:“君主尊崇仁义是治理天下的方法。大臣和百姓则是君主治理天下的根本所在。君主是否得道,国家是否能够兴旺,关键在于大王是否能明选左右,任贤使能。”并建议勾践:“范蠡明而知内,文种远以见外,愿王请大夫种与深议,则霸王之术在矣。”越王乃请大夫文种而问之,文种说:“夫欲报怨复仇、破吴灭敌者,有九术。”勾践正是听从文子的建议,运用文种攻敌的办法,实现了灭吴而成霸的愿望。
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越国胜利后,勾践“位以上大夫”,文子“弗就,隐吴兴馀英禺山”。《通玄真经缵义序》说,文子“佐越平吴,功成不有,退隐封禺之地”,“不贵难得之货,不舍检且啬,不以不足奉其馀,生财而不有,成功而不居,若是者,盖几乎道,固已超然于利害祸福之外。”范蠡深信他对勾践的评价,而且忆起他在《上德》中说的“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良弓藏,名成功遂身退,天道然”,便决定激流勇退,离开越国。《汉书·货殖列传》载:“范蠡……乃乘扁舟,浮江湖,变姓名,适齐为鸱夷子皮”。《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记载:“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借文子的话“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向文种说“子何不去?”文种没听他的话,结果被勾践赐剑自杀。
《汉书·货殖列传》载:“范蠡叹曰:‘计然之策,(勾践)用其五而得意。既以施国,吾欲施之家。’……以为陶(宋国陶邑)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人。故善治产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间三致千金,而再散分与贫友昆弟。后年衰老,听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钜万。故言富者称陶朱。”《通玄真经缵义序》说:“观蠡之始终以信其师之道,观蠡屡对勾践之言,皆其师之言也。其书与诸子为道家。”
三、遗文独昭昭
文子释老子之言所著的《文子》是一部伟大著作,其中有许多被《淮南子》引用。根据著名国学大师王利器的说法,《淮南子》是《文子》的解释。因此,《文子》和《淮南子》是《道德经》最好的助读书。更何况文子是老子的亲传弟子,其对老子之言的解释应该是最权威的。因此要理解《道德经》《文子》一书不能不读。
文子给越王勾践出的“七策”,有人称其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商业理论”。由此又可见文子在历史上的一大贡献。文子提出的关于发展经济的办法,在今天也很有借鉴意义,不愧是了不起的经济学家和战略家。同时,他察世鉴人的能力也很值得后人学习。
关于文子的归宿,有的说他后来隐居在吴兴馀英禺山,不知所终,或云成仙而去。唐·吴筠《通玄真人颂咏》赞曰:“通玄贵阴德,利物非市朝。悠然大江上,散发挥轻桡。已陈缁帷说,复表沧浪谣(文子有浪沧歌:“混混之水浊,可以濯吾足乎?泠泠之水清,可以濯吾缨乎?”)。灭迹竟何往,遗文独昭昭。”以“疾虚妄”著称的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自然篇》中说:“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
文子是和庄子一样的道家代表人物,是中华历史上的圣贤,更是商丘圣贤。在商丘优秀历史文化中,文子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文子被历史冤枉,既然汉简《文子》的出土已为其昭雪,我们应该对文子文化进行很好的挖掘和研究,以丰富商丘的优秀历史文化。
春秋哲人文子十大名言,后世尊称通玄真人
文子,姓辛氏,号计然。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文子是老子的亲传弟子,范蠡的老师,为《文子》一书作者,《文子》者,《道德经》之传也。要真正理解《道德经》, 不可不读《文子》。文子品行刚直,酷爱山水,才冠当世而不肯主动自荐于诸侯,他学道早通,游学于楚,楚平王孙白公胜曾向他询问“微言”,后游学到齐国,开创黄老之学,再到南方的吴越游历,不知所终,或云成仙而去。汉代学者王充对他极推崇,曾称:“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唐玄宗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诏改《文子》一书为《通玄真经》,与《老子》《庄子》《列子》并列为道教四部经典,文子与老子、庄子、列子被称为道门四大真人。
一、善游者溺,善骑者坠,各以所好,反自为祸。
擅长某一技艺的人,往往因大意而招致失败。会游泳的人,往往淹死,擅长骑马的人容易掉下来,是因为自恃所长反而给自己带来了祸害。
二、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
凡人的处世之道是:心要细小,志向要大;头脑要圆通灵活,行为要正直;要有多方面的才华能力,但做事不要大小都管。
三、夫乘舆马者,不劳而致千里;乘舟楫者,不游而济江海。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四、古往今来谓之宙,上下四方谓之宇。
古往今来的时间曰宙,四方上下的空间曰宇。
五、人莫鉴于流潦而鉴于止水,以其清且静也。
人的心性不要学习流水的波涛起伏,要学习静止的水,静止的水澄清。引申为只有知道有所止,有所不用不为,才能不受到伤害。
六、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并覆,非正平无以制断。
只有将名和利看得很淡泊才能明示自己的德行,只有内心平静才能到达很高远的境界,只有心胸宽广才能拥有更多,只有仁慈厚道才能得到民心,只有公平公正才能裁制决断。
七、是以圣人之道,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
做人应当宽容而庄重,柔和而能干,正直而平易近人,具备这些优点就是有福之人,宽容、温和与平易近人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舍此便不可能与他人友好相处;庄重、能干、正直,是做人的正确立场,舍此就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友谊。
八、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人们应该基于当下现实,如果百姓能够获益,不必效法古代规定;如果能把事做得体,也不必遵循俗法。
九、故扬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本者,去火而已。
所以扬汤止沸,只能使沸腾越来越厉害,知道其根本的,撤去柴火而已。比喻办法不对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十、故仁莫大于爱人,智莫大于知人。
所以仁爱莫过于爱人,智慧莫过于知人。
公叔文子因为什么事,得到孔子的认可,认为能得到“文”的谥号
职场上常常流行这样一句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居然还有个别人真的把这句话当成金科玉律。说实话在职场上还真遇到过这种人,但是这种人的结局怎么样呢?也许在一些技术领域会一时领先,但只要长远看,没有一个不被时代所抛弃的。孔子曾经赞扬过公叔文子提携自己家臣的事,可以说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这件事也被记载于《论语.宪问篇》第章,其原文是: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所谓“同升诸公”,朱熹注释为“公,公朝。谓荐之与己同进为公朝之臣也”,公叔文子前面介绍过了,叫公孙拔,他有一个家臣名叫僎,非常贤能,公叔文子就推荐他与自己同朝为官,成为公朝之臣。也就是和自己一起去辅佐君主。
对“文”则是指谥号,所谓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谥号“文”是很高的评价。根据谥法有以下几种情况的可谥号“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公孙拔符合最后一项“锡民爵位”,故可以谥号文。大家比较熟悉的范仲淹、曾国藩的谥号中都有“文”字。
本章的译文是,(在他的举荐下)公叔文子的家臣僎和他一同做了卫国的大夫。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说:“(公孙拔死后)可以‘文’为谥号。”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用了洪兴祖的注释“家臣之贱而引之使与己并,有三善焉:知人,一也;忘己,二也;事君,三也”。不在意自己家臣地位的低贱,举荐他取得与自己相等的地位,从中可以体现出公孙拔三处优点,一是知人,二是忘已,三是事君以忠。作为一名以仁德为人生目标的君子,要有知人识人的能力,不能让一已私利蒙蔽了双眼,要有一心为公的大度,对的忠诚要体现在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
文子:商丘历史上著名的圣贤
文子姓辛、名研,号计然,一作计岘,又作计倪。范蠡所著的《范子》记载:计然者;葵丘濮上(今民权县)人,博学无所不通。为人有内无外(人品好,学问高,有修养,但是却没有与之匹配的相貌),形状似不及人,少而明,学阴阳,见微知著;其志沈沈,不肯自显;阴所利者七国,天下莫知,故称曰计然。有的史载文子的年龄小于孔子,而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研究认为,文子是春秋末年人,老子弟子,长孔子十岁以上。
文子是春秋时期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经济学家,道家代表人物;品行刚直,酷爱山水,常泛舟出游,才冠当世而不肯主动自荐于诸侯。
一、著《文子》释老子之言
文子师承老子,学道早通,得道尤高。楚平王时,楚事日非,伍子胥奔吴,文子南游楚国,《文子·道德》记载:“平王问文子曰:‘吾闻子得道于老聃,今贤人虽有道,而遭淫世之乱,以一人之权,而欲化久乱之民,其庸能乎?’文子曰:‘夫道德者,匡邪以为正,振乱以为治,化淫败以为朴,淳德复生,天下安宁,要在一人。人主者,民之师也。上者,下之仪也。上美之则下食之,上有道德则下有仁义,下有仁义则无之世矣。积德成王,积怨成亡;积石成山,积水成海。不积而能成者,未之有也。积道德者,天与之,地助之,鬼神辅之,凤皇藉其庭,麒麟游其郊,蛟龙宿其沼。故以道邪天下,天下之德也,无道治天下,天下之贼也。以一人与天下为仇,虽欲长久,不可得也,尧舜以是昌,桀纣以是亡。’平王曰:‘寡人闻命矣。’”宋代学者杜道坚在《文子缵义》中说:“楚平王不用文子之言,遂有鞭尸之祸。”楚平王的孙子白公胜也曾向文子请教道家理论。
后来,文子游齐,在齐国的黄老道家哲学家彭蒙、慎到及其与之齐名的田骈,从楚至齐为传播老子思想的环渊等皆拜他为师,因此形成了齐国的黄老之学。
文子为解说老子之言、阐发老子思想而著《文子》一书,为早期记录老子言论的道家经典,不但在先秦与汉代黄老思想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而且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之地。汉武帝时,见“书缺简脱”,下诏“广开献书之路”,《文子》一书又面世。《汉书·艺文志》将之著录于“道家”一类。《隋书·经籍志》著录《文子》十二篇。
唐朝天宝元年,唐玄宗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诏改《文子》一书为《通玄真经》,与《老子》《庄子》《列子》并列为道教四部经典,文子与老子、庄子、列子被称为道门四大真人。但后来,柳宗元认为《文子》内容驳杂,指为抄袭诸家语句而来的驳书。因柳宗元是当时著名学问家、思想家,所以从此之后,普遍认为《文子》是伪书,其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价值不再让人们认识。直到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书简,专家发现里面有与《文子》类似的章节;河北省定繇八角廊40虢漠墓又出土大批竹筒,其中的《文子》书文与今本《文子》相同的有六章,另有不见于今本的内容,也和今文《文子》大体思想脉络一致,基本上是一种文本的不同流传。于是大白:《文子》不但不是伪书,而且确确实实是记录文子和老子的对话并释老子之言的经典;不是《文子》抄袭了诸家语句,而是诸家采用了《文子》中的话。如《文子》中的“学而不厌,所以治身也;教而不倦,所以治民也,贤师良友,舍而为非者寡矣。”其后的《论语·述而》中引用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文子》中有“人莫鉴于流潦而鉴于止水,以其清且静也。”其后的《庄子·德充符》引用为“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文子》中有“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良弓藏,功成名遂身退,天道然也。”其后的《史记·越王句践世家》引用为“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子》中的“山致其高而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而德泽流焉”,其后的荀子《劝学》引用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文子》中的“衰世之主……构木为台,焚林而畋,竭泽而渔,积壤而丘处。”后来的《吕氏春秋·义赏》引用为“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再后来有《淮南子·本经训》,引用《文子》原文。《文子》中的“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后来的《淮南子·氾论训》抄用为“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汉书》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文子》中的话相同,更出其后。
《文子》在释老子之言的同时,也根据自己的见解有所阐发。如孔子向老子嗜谈仁义,老子却认为只有“绝仁弃义”才能“民复孝慈”,以大道为本才不违人之孝慈本性。文子在《道德》篇中解释并阐发说:“仁莫大于爱人”,“兼爱无私”。以兼爱反对有差等的爱,认为大道的众爱是没有等级的。关于兼爱的好处,文子说兼爱可以得到人们的拥护,从而得众人之力,“举众人之所喜,则得众人之心,故见其所始,而知其所终。”“得众人之力者即无不胜也,用众人之力者乌获不足恃也。”“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千人之众无绝粮,万人之群无废功。”论述得众人之力来统治才可以无往不胜。而要得众人之力,就要“用众人所爱”,“举众人之所喜”以顺民心。“故云上德者天下归之,上仁者海内归之,上义者一国归之,上礼者一乡归之,无此四者,民不归也,不归用兵,即危道也。”在文子看来,“夫道,无为无形,内以修身,外以治人,功成事立,与天为邻,无为而无不为。”统治者只有很好地修养自己的道德,成为的榜样,才具备治人的资格,才能功成事立,无为而无不为。这种对于的看法加入了仁、义、礼、智、信的内容,与老子学说有所不同。文子的这一思想对其后来墨子的《兼爱》思想有重大影响。
《文子》在不少方面都发挥了老子的思想,创立了自己的见解,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二、出策助越
文子在南游到越国时,利用道家思想创立了自己的经济理论。
公元前494年,勾践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入吴为臣,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计倪内经》记载:“昔者,越王句(勾)践既得反国,欲阴谋吴”,报仇雪恨,“乃召计倪(文子)而问焉,曰:‘吾欲伐吴,恐弗能取。”文子向勾践献计:要想达到目的,必须先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依自然规律向勾践献了发展经济的七策。一是经济周期论:“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他用五行之说总结农业生产丰歉的一般规律说:“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二是价格调控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之道也。”三是实物价值论:“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四是贸易时机论:“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五是价值判断论:“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六是物极必反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七是资金周转论:“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范蠡说,这七策“越用其五而得意”。
《吴越春秋·句践阴谋外传》说,越王勾践很佩服他的这些计策。文子说,“乃仰观天文,集察纬宿,历象四时,以下者上,虚设八仓,从阴收着,望阳出粜,筴其极计,三年五倍,越国炽富。”
据《越绝书》等史籍记载,越王勾践迫切地想讨伐吴国。文子说:“要想起兵伐吴,必须先准备充足的粮食,有充足的钱币储备,堆满了粮仓和银库,当打仗的时候,可以用钱粮来激励士兵。要做到这些,必须知道自然客观规律的变化,鼓励生产,积累财富。准备充足以后,才可以考虑准备进攻敌人。”而且在正身、用人等问题上向勾践献计:“君主尊崇仁义是治理天下的方法。大臣和百姓则是君主治理天下的根本所在。君主是否得道,国家是否能够兴旺,关键在于大王是否能明选左右,任贤使能。”并建议勾践:“范蠡明而知内,文种远以见外,愿王请大夫种与深议,则霸王之术在矣。”越王乃请大夫文种而问之,文种说:“夫欲报怨复仇、破吴灭敌者,有九术。”勾践正是听从文子的建议,运用文种攻敌的办法,实现了灭吴而成霸的愿望。
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越国胜利后,勾践“位以上大夫”,文子“弗就,隐吴兴馀英禺山”。《通玄真经缵义序》说,文子“佐越平吴,功成不有,退隐封禺之地”,“不贵难得之货,不舍检且啬,不以不足奉其馀,生财而不有,成功而不居,若是者,盖几乎道,固已超然于利害祸福之外。”范蠡深信他对勾践的评价,而且忆起他在《上德》中说的“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良弓藏,名成功遂身退,天道然”,便决定激流勇退,离开越国。《汉书·货殖列传》载:“范蠡……乃乘扁舟,浮江湖,变姓名,适齐为鸱夷子皮”。《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记载:“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借文子的话“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向文种说“子何不去?”文种没听他的话,结果被勾践赐剑自杀。
《汉书·货殖列传》载:“范蠡叹曰:‘计然之策,(勾践)用其五而得意。既以施国,吾欲施之家。’……以为陶(宋国陶邑)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人。故善治产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间三致千金,而再散分与贫友昆弟。后年衰老,听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钜万。故言富者称陶朱。”《通玄真经缵义序》说:“观蠡之始终以信其师之道,观蠡屡对勾践之言,皆其师之言也。其书与诸子为道家。”
三、遗文独昭昭
文子释老子之言所著的《文子》是一部伟大著作,其中有许多被《淮南子》引用。根据著名国学大师王利器的说法,《淮南子》是《文子》的解释。因此,《文子》和《淮南子》是《道德经》最好的助读书。更何况文子是老子的亲传弟子,其对老子之言的解释应该是最权威的。因此要理解《道德经》《文子》一书不能不读。
文子给越王勾践出的“七策”,有人称其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商业理论”。由此又可见文子在历史上的一大贡献。文子提出的关于发展经济的办法,在今天也很有借鉴意义,不愧是了不起的经济学家和战略家。同时,他察世鉴人的能力也很值得后人学习。
关于文子的归宿,有的说他后来隐居在吴兴馀英禺山,不知所终,或云成仙而去。唐·吴筠《通玄真人颂咏》赞曰:“通玄贵阴德,利物非市朝。悠然大江上,散发挥轻桡。已陈缁帷说,复表沧浪谣(文子有浪沧歌:“混混之水浊,可以濯吾足乎?泠泠之水清,可以濯吾缨乎?”)。灭迹竟何往,遗文独昭昭。”以“疾虚妄”著称的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自然篇》中说:“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
文子是和庄子一样的道家代表人物,是中华历史上的圣贤,更是商丘圣贤。在商丘优秀历史文化中,文子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文子被历史冤枉,既然汉简《文子》的出土已为其昭雪,我们应该对文子文化进行很好的挖掘和研究,以丰富商丘的优秀历史文化。
【文子—文子念什么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