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过饰非是什么意思-文过饰非是什么意思解释

更新:09-03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王阳明:过于在过错上下工夫,则会"文过饰非"

人有过,多于过上用功,就是补甑,其流必归于文过。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会犯错,但如果过于在那个过错上用功,就像是补破了的饭甑,必然会有文过饰非的弊病。这也是许的人在自省后常犯的错误,这主要是因为人们自省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自省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掩盖错误,而不是彻底地改正错误。

"文过饰非"出自唐·刘知几《史通·惑经》,意思是说人们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是做工作、干事业,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过失、错误。问题在于,怎样对待已经出现的过失和错误。一种态度是,实事求是,问题是什么就承认什么,有多大就说多大,决不故意掩饰和歪曲;另一种态度是,报喜不报忧,用虚伪的言辞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即文过饰非。后一种行为——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很容易放大错误,带来重大灾难。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事例。

南朝陈后主"性愚,恶闻过失",他所重用的大臣也多是文过饰非之徒。其中他最宠信的都官尚书孔范,虽然形容举止文雅,善写五言诗,但实为曲意承欢的狎客,后主"每有恶事,范必曲为文饰,称扬赞美"。就是这样一群文过饰非的君臣,导致了陈朝的灭亡,统统成了隋文帝的俘虏。

因为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陈后主最终失去了江山,也害了自己。如果人们羞于面对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对其百般掩饰,也终将毁灭自己。相反,如果人们能坦然面对并努力修正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这些过失和错误就会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财富,为我们赢得成功和幸福。

事实上,过失和错误往往是成功的开始。正如美国一位大企业家所说:"年轻人需要多犯错,因为错误是事业发展的最好燃料,错误可以让你懂得如何扭转逆境,我们只要学会如何不再犯同样的错就可以了。坚持这样的(自省)原则,你会比那些保守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1886年5月的一天,在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药剂师约翰·潘博顿在自家的院子调制出一锅能提神解疲、减轻头痛、镇静心神的饮料。潘博顿将这锅液体带到药房,指示他的助理魏纳伯倒出一杯饮料来,并加入一些糖浆和水,然后添加些冰块,他俩尝过后觉得味道好极了。

当调制第二杯饮料时,助理魏纳伯误将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当做普通水加入了杯中,却使得饮料更加美味。因此,潘博顿没将饮料作为"头痛药",而是当做一般解渴的饮料来销售。因为里面含有古柯叶和可乐果,他们将这种饮料取名为"可口可乐"。如今,可口可乐已在一百多个国家畅销,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

正是魏纳伯的一次过失成就了饮料界的巨星"可口可乐"。由此可见,过失和错误不只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也有其正面价值。如果人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就能够凭借过失和错误的正面价值获得成功。

然而,大多数的人自省时都只看到过失和错误的负面影响,忽视了其正面价值。他们害怕犯错,希望自己做的每件事都是正确的,以至于他们只想避免做错事,而不敢去尝试一些新东西,不去接触新的技术,不去接受新的事物,总是试图掩饰自己的弱点而不是去勇敢地克服它,因此,他们总是在原地踏步,甚至越来越糟糕。正如王阳明所认为的那样,既然错误已经发生了,就坦然面对,努力去改正;如果竭力去掩饰错误,就好像补已经破碎的饭甑一样,白白耗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对自己的发展也没有益处,这才是自省的真谛。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欢迎您在留言区交流。您的认可和鼓励,是我们精进的最大动力!恳请您把今天的内容转发给您的亲朋好友。不胜感激!

《微子篇》中的成语典故

【枉道事人】——枉:违背;道:正道;事:侍奉。原指不按正道事奉国君。后泛指不择手段取悦于人。

【父母之邦】——指祖国。

原句:《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季孟之间】——这里指春秋时鲁国三家大贵族中势力最大的季氏和势力最弱的孟氏。指在季、孟两者之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原句:《论语·微子》:“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来者可追】——可追:可以补救。过去的事已无法挽回,但是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赶上。

原句:《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原句:《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降志辱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指与世俗同流合污。

原句:《论语·微子》:“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

【无可无不可】——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

原句:《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子张篇》中的成语

【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原句:《论语·子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文过饰非】——文、饰:掩饰;过、非:错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原句:《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

【即温听厉】——后以之称面受尊者的教诲。

原句:《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小德出入】——小德:小节;出入:偏离标准。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

原句:《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有始有终】【有始有卒 】——有开头也有收尾。指做事能坚持到底。

原句:《论语·子张》“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学而优则仕】——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原句:《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恶居下流】——恶:讨厌,憎恨;下流:即下游,引伸为卑下的地位。憎恨处于下游。

原指君子不愿居于卑下的地位。现也指不甘居下游。

原句:《论语·子张》:“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文武之道】——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原句:《论语·子张》:“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学无常师】——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指凡有点学问、长处的人都是老师。

原句:《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赐墙及肩】——比喻才学浅陋。

原句:《论语·子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生荣死哀】——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原句:《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尧曰篇》中的成语

【兴灭继绝】【存亡继绝】【继绝存亡】——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

原句:《论语·尧曰》: “兴灭国,继绝世。”

【惠而不费】——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原句:《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望而生畏】——畏:恐惧,害怕。看见了就害怕。

原句:《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不教而杀】【不教而诛】——教:教育;杀: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原句:《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语文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01

课内实例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解析】“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解析】“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

方法一:字形推断法

(利用汉字字形)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 “(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 (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

课外实例:

1、启听淮北取籴。

【解析】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 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袖空牒窃印

【解析】部首“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

02

课内实例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解析】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用”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解析】见:被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解析】弥:愈,越

4、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解析】固:险固的地势

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析】族:族灭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解析】“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7、追亡逐北

【解析】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方法二:语言结构推断法

(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课外实例:

1、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解析】“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2、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私者,然欲厚之,更所以祸之。

【解 析】“顽鲁者亦当矜怜”中的“顽鲁”义: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由于这句话同下面“贤俊者 自可赏爱”构成整句。因此,你只需了解“贤”“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义,就很容易能选出D项这一正确的答案。

03

课内实例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解析】“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的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会水”即“游泳”的意思。

2、范增数目项王

【解析】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3、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解析】《促织》 “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4、臣战河南,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

【解析】“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5、视之,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解析】“意”作主语,为名词,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

方法三:语法分析推断法

(利用语法结构)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课外实例:

1、文过饰非 (掩饰) 严惩不贷 (宽恕)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2、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解析】“朱丹”、“黝”都处在谓语的位置并分别带了宾语“门”和“之”,所以就能感知它们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漆成红色”和“涂成黑色”的意思。

3、自放驴,取樵炊爨

【解析】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4、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解析】“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04

课内实例

1、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解析】“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2、烟涛微茫信难求

【解析】“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

方法四:语境分析法

(利用上下文语境)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课外实例:

1、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解析】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2、(郭)永以书抵幕府

【解析】“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05

课内实例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解析】言听计从:听从

2、势拔五岳掩赤城

【解析】出类拔萃,超出

方法五:成语印证法

(利用成语)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处逢生”。

课外实例: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解析】不速之客 :招致

2、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解析】日薄西山:接近

3、在官清恪,未尝闻私。

【解析】恪守不渝:谨慎而恭敬

4、吾亦望汝副其心

【解析】名副其实:符合

06

课内实例

1、“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

2、“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

3、“伐其功”跟课文《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义。

方法六:课内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解答文言实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代入检验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法宝越多,你获得成功的系数就越大

课外实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家歙州 家:定居。

B、君行坏堰 坏:使……毁坏。

C、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 知:主持、执掌。

D、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 可:符合、适合。

【解 答】A、家:定居。谓语、动词 B、根据上下文意,不可能是许逖出行使河堰毁坏,而应是许逖行走在已损坏的河堰上,有所感慨,于是下决心重修。因此不能把“坏”理解为使动用法。C、知:主持、执掌。 例如,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D、可:符合、适合。例如,可口。

【文过饰非是什么意思-文过饰非是什么意思解释】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文过饰非 文过饰非的典故 下一篇:斑斑驳驳的意思—斑斑驳驳的意思五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