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风细雨—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前两句

更新:09-04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苏轼春雨词: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丨周末读诗

过完正月,风和日暖,身上的棉袄渐渐穿不住了。午后晴好,那时我们就挎上小篮,去麦地里挑菜。

出村往北,一条平缓的坡路,两边都是场圃,越冬的蒜苗和将醒未醒。上坡,阳光更加辽阔,长风像透明的翅膀,明亮地闪耀,青青麦地一望无际。

所谓菜,就是长在麦地里的草,好吃的叫菜,不好吃的叫草。谁家的麦地都可以去,对于挑菜,麦地不分彼此。我们青睐的是荠菜,蹲在地里,手握小铲定睛搜寻,在麦苗和众草中间,那似花瓣碧绿绽开的就是荠菜。

返青的麦苗清凉而寂静,一茎茎似乎在侧耳倾听,听我们说笑,听我们窸窸窣窣地寻找。天空偶尔飞过一架飞机,我们便辍而仰视,在那隆隆声中,感觉麦地的寂静成倍增长,飞机那么高,自己那么小。

荠菜可遇而不可求,往往发现一株,周围便忽然涌现好多株,奇怪刚才怎么竟视而不见呢。若运气不好,一株也找不到,但也全不介意,挑菜是为了好耍,春风,春日,麦苗,野菜,泥土,蚂蚁,天地之间,一切无不美丽,无不有趣。

不论荠菜,或是蒿草,天黑前满满一篮提回去,下到晚饭汤面锅里,作了肴馔,饶有风日泥土的滋味。

《挑菜》三书

撰文 | 三书

淡烟疏柳,清茶野餐

/ /

《浣溪沙》

(宋)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 /

这是苏轼的一首早春词。1084年,苏轼在赴汝州(今河南汝县)任团练使途中,路过泗州(今安徽泗县),与朋友刘倩叔同游南山,而后作此词纪游。

那日天气,天气预报会说不太好,有风,风力几级,还会下雨,气温比较低,不适宜出游之类。我们忘了天气预报就是。苏轼说,斜风细雨,清晨是有点冷,“作晓寒”,但这不是一个评判,而是一种单纯的体验,嫩寒风雨,正是早春的新鲜况味。

苏轼喜欢淋雨,与其说旷达,不如说率真,即对所有情境敞开,完全体验生命的当下。遇雨是寻常却又特别的事,雨模糊了时间和空间,模糊了事物之间的界限,也模糊了我们对自身坚固的认知。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正是那次在黄州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他独不觉,已而遂晴,戏剧性的天气变化,使他若有所悟,进而写下这首词:“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们喜欢这首词,喜欢这种洒脱态度,因为苏轼让我们看清,人生就是无常梦境,不必害怕,不必执着,“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泗州的这天,午前风雨渐收,烟云澹荡,河滩上,疏疏几株柳树,沐浴着柔和的日光。“淡烟疏柳媚晴滩”,“媚”字极媚,既传神写照了早春柳树的姿色,又反衬出河滩残冬犹存的枯索景象,同时使诗人的欢喜心情跃然纸上。

再看河中之水,随着冰雪消融,淮水涣涣然,有渐涨之势。“入淮清洛渐漫漫”,由眼前的河水,遥想上游的清洛,入淮之后将与黄泥水混成一片漫漫。

下午清茶野餐。茶是雪沫乳花的午茶。宋人喝茶,将团茶碾研成末后,置于茶盏,然后持汤瓶注汤,以茶筅击拂搅动茶汤,打出来的泡沫越多茶越好,此谓之“点茶”。“雪沫乳花浮午盏”,就是点茶的白沫漂浮在杯盏中,宋人以茶泡制成白色为贵,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

野餐是“蓼茸蒿笋试春盘”,即蓼芽与蒿茎,皆早春应时节物,旧俗立春后,亲友相互馈赠以鲜嫩春菜、水果及饼饵,称为“春盘”。清茶蔬食,此即苏轼与朋友郊游日的饮馔,他颇自足、自得,故曰:“人间有味是清欢”。

此意不仅在山家简朴,更是自觉选择的审美情趣,清旷,淡雅,不俗。正如苏轼在《於潜僧绿筠轩》诗中所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苏轼《雨竹图》

昨夜东坡春雨足

/ /

《江城子》

(宋)苏轼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

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

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馀龄。

/ /

公元414年,晋安帝义熙十年,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陶渊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独爱曾城,遥想灵山,欣慨交集,率尔赋诗。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苏轼在黄州东坡,垦荒数十亩,并筑茅屋以居,名曰“雪堂”。根据序文,某日躬耕之暇,游目四望,见雪堂南挹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他遂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

苏轼引陶渊明为超越时空的绝尘知己,在漫长崎岖的贬谪生涯里,除了从佛法禅理得到安慰和解脱,陶渊明诗也是他多年的精神陪伴和支持,几乎陶渊明的每一首诗,他都作了唱和。1097年,被贬海南的第一年,苏轼把他的一百二十多首《和陶诗集》寄给在雷州的苏辙,请弟弟为之作序,并在信中说,“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

《江城子》一词,亦可看作对陶渊明《游斜川》诗的追和之作,苏轼以雪堂春时躬耕之境,比渊明当日斜川之景,油然而生对渊明任真自得、淡泊自守的仰慕之情。

“梦中了了醉中醒”,起句一反常理,直见性命。并非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愤世嫉俗,而是把世界颠倒过来看。梦中了了,才看得清人生;醉中的醒,才是真的清醒。这句禅语,也唯有东坡道得出。

不仅引陶渊明为灵魂知己,而且更进一步认他为“前生”,苏轼在渊明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或曰他自己的精神形象。“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这句感慨颇有些辛酸,当初离别家乡壮志远游,胸怀平天下的远大理想,孰料现实是另一套逻辑,走遍人间,依旧回到躬耕。陶渊明躬耕是主动弃官归田,苏轼此时乃是获罪被贬,不得已而为之,由“却”字可以感知,他的心情较为沉痛。

沉痛归沉痛,回到当下,心境又顿时好转。“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放下得失妄念,当下具足圆满,有什么比一夜春雨更有价值?又有什么比新晴时乌鹊的欢喜更为纯粹?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雪堂西望,暗泉幽鸣,北山斜倾,山前小溪横流,南望丘亭,孤峰独秀,远远耸立在山颠,有似曾城。耳目所接,岂不就是斜川当日风景吗!

陶渊明游斜川时五十岁,纪游之后,悲日月之遂往,悼年华之不留。东坡作为回应,也确乎是当时的心情:“吾老矣,寄馀龄”,是年他已四十七岁,仕途险恶叵测,恐怕无望东山再起,心想不如这般了此余生。

“都是斜川当日景”,语气平淡,有沧桑之感,似乎是命运的轮回,苏轼在怅然中发出了历史的回声。

苏轼《新岁展庆帖》,作于1081年春,相约陈慥与李常同于上元时在黄州相会。

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 /

《如梦令》

(宋)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 /

就在苏轼以为将终老于躬耕之后,隔年四月,他被调离黄州,受到宋神宗的重新起用,在京城做翰林学士,但因遭权臣竭力排挤,他的心情并不好受,不由深深怀念在黄州的日子,且再次而有归耕之意。是年,苏轼戏作《如梦令》数阕,亦庄亦谐,抒写人生感悟及对黄州东坡的思念。

这一首题为“有寄”,如同写给东坡的一封情书,东坡是他躬耕过的一片土地,一个被遗弃在身后的自己。“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请告诉东坡,它不知我去了哪里,告诉它我在翰林院的深处。

“别后有谁来?”仅此一问,摇曳生姿,使人想见多少往事。“雪压小桥无路”,隆冬腊月,京城大雪,黄州总也下雪了吧,雪的重量,雪的白色,压在小桥上,寂静而荒凉。

末了,叠呼“归去”,是愿望的迫切,也是暮年的叹息。“江上一犁春雨”,此刻怀想的,是《江城子》里的“昨夜东坡春雨足”吗?一犁春雨,叫人看见春耕,看见春雨下得很透。

苏轼另有一首《如梦令》怀念黄州:“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堂前手植的桃李,春时青子满枝,五更梦中常惊醒他的鸟鸣,对了,还有那小桥流水……多少生活细节一一都记得你。

撰文/三书

编辑/安也

校对/赵琳

四首意境超美的《渔歌子》,您最喜欢哪一首?

现在我们说起文学体裁,脱口而出的肯定是唐诗宋词元曲。

其中词以宋称,所以在我们印象中,单论词来说,每个词牌下填的词,宋朝的词会比唐朝的词好的多。

大部分是这种情况,但凡事没有绝对,也有宋朝的词相对于唐朝的会稍逊一筹,就比如词牌名“忆秦娥”,整个宋朝都没有一首词能够比的上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

还有词牌名“渔歌子”,唐朝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后来者也无法企及。

张志和的这首词太好甚至还火到了当时的日本,以至于当时的嵯峨天皇读后备加赞赏,亲自在贺茂神社开宴赋诗,这也引起日本的朝廷大臣、皇亲国戚、学者名流,皆随嵯峨天皇来和唱张志和的《渔歌子》,成为当时一盛事。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渔歌子》这个词牌的代表词作,让我们进入那诗情画意的情景中,去感受那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渔夫生活。

“渔歌子",原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一开始是单调体,后经过创作演变,时间推移,在唐末五代后由单调演化为双调,并更名为《渔夫》《渔父乐》、《渔父词》等名。

进入宋朝后,词人如过江之鲫,词人用《渔歌子》这个词牌创作很多词作,其中单调和双调都有,也有写得非常不错的作品,但还是比不了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开头两句,山、水、鸟、花、鱼出场,给读者勾勒了一个环境优美、水涨鱼肥的垂钓环境。

有这么一个好环境,自然吸引了垂钓者的光临,只见一位老翁泛舟江上,他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春雨料峭,斜风细雨,他仍悠然自得地垂钓,不知是被眼前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还是被垂钓鱼肥给留着了,以至于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这首词通过作者对自然春景风光和渔人悠闲垂钓生活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南唐·李煜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这首词是南唐国李后主登基前所写。作为皇帝李煜不在行,但是作为文化人,他能在中国文人榜上名列前茅。

这首词开头对仗工整两句,先写景,交代时间和环境。

作者两句即写江景,一望无际的浪花翻滚如雪,又写岸景,桃花十里正竞相怒放,花团锦簇。

接下来三句描写了渔父的装束,是点睛之笔,写出了渔父淡泊潇洒的人生境界。

全词其实也是写作者自己的境界,欲摆脱世俗的羁绊,避开名利的枷锁,去过逍遥自在的快活日子。

宋·苏轼

渔父醒,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苏轼《渔夫》组词总共有四首,四篇作品既独立成篇,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这是其中第三篇。

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被贬黄州的苏轼,接到诏书,离开黄州赴汝州上任,在途中乘舟见沿河百姓生活所作。

作者先描写,后议论,景理融合。

他将渔父置于大好春光中来看世界,借醒了以后还会再喝醉,醉了以后又会再醒的生活常识,来古往今来人间的功名利禄表示轻视。

这写出渔父随缘放旷、与世无争的超然心态,强化了渔父的“醒”眼与“笑”态,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

清·纳兰性德

收却纶竿落照红,秋风宁为剪芙蓉。

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

这首词是容若题画之作,画是《枫江渔父图》,这首词很好地展示了这幅水墨风俗画。

在作者笔下,开头就铺展在读者面前的这样一幅场景:夕阳西下,晚霞漫天,渔人悠然收竿,准备回家。

心情舒爽的时候,连飒飒西风都是温柔的,轻轻袭来,摆动水中那一簇簇绝美的荷花。

下阕给人描述了空远淡漠的远景,人影稀,烟水蒙,笛声轻,点明主旨,道出了渔人那悠然自得,逍遥快活的生活。

容若这首词,格高韵远,风致殊胜,在他作品里是一首特殊的存在。

这四首风格类似的《渔歌子》,您最喜欢哪一首。

来源:微信公众号“长风文史”,原标题“四首意境超美的《渔歌子》,逍遥自在,潇洒快活,您向往吗?”

编辑:杭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斜风细雨不须归——游天汉湿地公园

三月的春风,柔中带寒,大地俨然已是一副早春模样,气温回升,天汉湿地公园开始“解冻”。从西伯利亚远道而来越冬的红嘴鸥又到了返程的时候,他们结伴而行,陆续飞走,只留下一些“小迷糊”还在贪恋春光,不免落得个形单影只。

落雨,是汉中三月里常见的天气,天汉楼在细雨中伫立,雨滴落在灰石瓦后凝成细流滴在青石板上,颇有几分烟雨江南的样子。墙隅边红梅冒雨绽放,香气四溢,花瓣遇雨显得更加饱满厚重,与天汉楼的雄壮交相呼应。湿地公园里,行人陆续前来踏春。撑伞的,不紧不慢,各处景色逐一看完才罢休,没撑伞的,走马观花,催促着家人朋友速战速决,但哪有就那么空手而归的道理,冒雨又何妨,一点也不耽误大家给春拍摄美美的照片。

细雨落在汉江,江面泛起阵阵涟漪,白鹭从远处飞起又落下,捕获着肥美的江鱼。汉江孕育了鱼儿,也孕育的白鹭,季节更替,时代变迁,细雨冲洗着大地积攒一冬的灰尘,也清洗着人们那尘封一冬的内心,是时候脱去冬日的束缚,迎接春日的轻盈。走出去吧,在这美好的春天里,走出去吧,去感受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时光。

作者:胡兰(城固法院)

编辑:刘一笑

责编:郑黎波

审核:姚启明

【斜风细雨—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前两句】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料事如神的意思-料事如神的意思造句 下一篇:斜风细雨的意思 斜风细雨的意思和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