斟酌损益是什么意思(斟酌损益是什么意思打一生肖)

更新:09-04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出师表》课件

电子课本

知识点

(一)主题探究

本文是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行前给后主刘禅的表文,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明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二)文章结构:

出师表诸葛亮

三、实词解释

(一)重点字词:

(1)崩殂:死。殂,帝王死亡。 (2)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3)菲薄: 轻视 (4)恢弘:发扬扩大

(5)引喻适义:称引 恰当 (6)陟(奖)罚(惩罚) 臧(善)否(恶)

(7)昭…..之理: 显示 治 (8)性行淑均:善,平

(9)倾颓:倾覆衰败 (10)倾覆:兵败

(11)布衣:平民 (12)躬耕:亲自。

(13)闻达:做官扬名 (14)猥:辱这里指降低身份

(15)驱驰:奔走效劳 (16)夙夜:早晨

(17)不毛:不长草,指人烟稀少的地方 (18)庶竭:希望

(19)驽钝:劣马;刀刃不锋利;比喻才能平庸 (20)攘除:铲除。

(21)彰:表明,显扬。 (22)斟酌损(减少)益(增加): 考虑

(23)慢:怠慢 ,疏忽 (24)以彰其咎:过失

(25)以咨诹善道:询问 (26)雅言:正言

(27)临表涕零:面对 眼泪 (28)危急存亡之秋:时

(二)古今异义字:

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今:指品质低劣。

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 今:指极为仇恨。

开张 古义:扩大。 今:指商店、饭店等开业。

布衣 古义:平民。 今:粗布衣服。

感激 古义:有所感而情绪激动。 今:感谢。

涕 古义:眼泪。 今:鼻涕。

(三)一词多义: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yí)诏 (遗留)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任务)

恐托付不效。(成效)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的原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用来)

咨臣以当世之事 (拿)

寄臣以大事 (把)

遂许先帝以驱驰 (为、替)

先帝不以臣卑鄙 (因为)

以光先帝遗德 ( 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致)

行阵和睦 (队伍)

性行淑均 (行为)

四、重点简答题理解

1、作者回忆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

三顾茅庐 临危受命 临崩寄大事

2、分析形势的原因:

指出先帝创业艰难,希望后主发愤图强,继承父志,复兴汉室

3、自述身世的目的:

(1)感激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2)指出创业艰难,劝勉后主发愤图强,复兴汉室

4、写作特点:

(1)以议论为主,陈述意见提出主张,兼记叙身世,追随先帝的原因,以身许国的经过,字字句句蕴含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2)语言质朴、恳切:

提先帝蕴含对先帝知遇之恩德无限感激,提陛下以父辈的真挚感情反复规劝,再三嘱咐

5、全文要点:

分析形势――提出三条建议―――叙经历感帝恩――出师目标 ―――归结责任

作者思想感情:报先帝而忠陛下

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对诸葛亮的惋叹。你还知道跟诸葛亮或

《出师表》相关的诗文名句?试写出一二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7、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表中向后主刘禅陈说了什么请求和愿望?)

希望国内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计划得以实现。

8、诸葛亮对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哪一条是主旨所在?为什么?

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

主旨是:亲贤远佞

这样才能让后主认识到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修明,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使命。

(只有以广开言路为基础,用赏罚分明的手段,方可达到亲贤远佞的目的。)

9、全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希望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成实兴复汉室的大业

10、本篇开篇有何特点?(为什么先分析不利的客观条件,再分析有利的主观条件呢?)

本文开篇分析不利的客观形势,起笔凝重,予以人警醒,在分析不利的形势后又引出有利的主观条件,即使后主意识到形势的危急,又树立兴复汉室的信心

11、诸葛亮为什么要自叙本志和白帝城托孤?

表现刘备的知遇之恩和对他的极度信任,说明了创业维艰,表达了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

心情希望后主支持北伐。

1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自叙本志和出身的?

对先主刘备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刘氏父子的效忠之情

13、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为全篇议论作铺垫

1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其中“报先帝”一语呼应上文哪两件事?

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

15、“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说明了什么内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16、如何理解第六段是以陈情的方式为下文作铺垫?

作者自叙本志,为了突出先帝的三顾之恩,而“出师北伐,”“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

帝未竟的事业,报答先帝的深恩,由此自然引出下文.

17、请写出刘备给后主的遗诏,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体会:今天,我们仍要坚持以德服人。生活中对于小的缺点或恶劣的坏事要防微杜渐,因为小错不改,慢慢会变成一种,而不断的积累善行,却可以铸造成优秀的品质,形成高尚的人格,最终赢得人们的尊重。

18、诸葛亮对刘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这条建议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出刘禅是怎样的人?

亲贤臣,远小人。

刘禅亲小人远贤臣,宠信宦官,昏庸无能,不辨忠奸。

19、“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臣以当世之事”点出刘备具有怎样的品质?

有宽宏的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

20、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21、谈谈亲贤远佞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例: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亲近贤人,才能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中

吸取丰富的营养;也只有疏远小人,才能避免他们的不良影响。“孟母择邻”就充分说明

了这一点。亲贤远佞无论对于干部还是平民百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的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

“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

“亲贤远佞,才能治理好国家”

五、本课成语

1.开张圣听:打开圣明的听闻,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意见

2.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3.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4.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法律

5.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

6.斟酌损益:处理事情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7.感激涕零:形容感激得留下了眼泪

8.不知所云:不知道说些什么

9.三顾茅庐:用来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10.亲贤远佞:亲近贤臣.疏远奸邪小人

11.计日而待:数着日子等待.指马上就要实现

12.危急存亡:情势危险急迫,关系到生存或灭亡。

13.裨补缺漏: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六、理解性默写

(1)分析形势:

① 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②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作者分析当时有利的主观条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3)表达蜀国形势危机,令人担忧的语句: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4)形成有利主观条件的原因是:盖追先帝之殊遇,预报之于陛下也。

(5)赏罚同一标准: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6)三条建议是:

a、开张圣听 (广开言路)

b、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严明赏罚)

c、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

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7)作者提出“开张圣听”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8)“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造成的结果是:以塞忠谏之路也

(9) 体现“赏罚分明”的句子(第二段中提出的建议的具体内容):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0)作者志趣(无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1)临危受命(创业艰难、患难与共的经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2)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3)出师目标(“大事”、愿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14)三顾茅庐(追随先帝驱驰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5)表达感情: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6)《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17)上级任命郑兴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郑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8)强调依法办事的语句(如何具体执行,”赏罚分明”):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19) 第二段中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20)作者认为先汉兴隆的原因是(本段的中心句)“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

(21)作者提出”亲贤远佞”建议的原因是:(从正反两方面概括两汉历史经验教训的句子)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2)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23)作者向后主提出的希望是: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24)概述”三顾茅庐”的故事即”感激”的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25)表明作者“静以修身”“淡泊明志”的过人志趣的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6)成语”三顾茅庐”出自于<<出师表>>中的原句(唐代诗人杜甫在<<蜀相>>一诗中,写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其中第一句在本文中的原句是):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7)作者为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愿为先帝奔走效劳的句子: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28)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出师前的有利物质基础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9)诸葛亮提到“先帝临崩寄臣以大事”,“大事”指(写出师表的战略目标,自己的职分的句子)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0)表达作者思想情感,贯穿全文的句子(诸葛亮一切行动的情感基础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1)作者对汉室刘氏父子衷心,可以用六个字概括为:报先帝,忠陛下

七、歇后语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

门角里藏着诸葛亮——暗中盘算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当军师——足智多谋;名副其实

诸葛亮的丑妻——家中宝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诸葛亮吊孝——假仁假义

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

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金蝉脱壳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己

诸葛亮斩马谡——执法如山;不念旧情

课后思考探究

一、1. 愚/ 以为营中之事,悉以/ 咨之,能使/ 行阵和睦,优劣/ 得所。

2. 先帝/ 不以臣卑鄙,猥自/ 枉屈,三顾臣/ 于草庐之中,咨臣/ 以当世之事,由是/ 感激,遂许/ 先帝以驱驰。

3. 先帝/ 知臣谨慎,故/ 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 以来,夙夜/ 忧叹,恐/ 托付不效,以伤/ 先帝之明,故/ 五月渡泸,深入/ 不毛。

二、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第二条建议: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第三条建议:亲贤臣,远小人。第三条建议最重要。因为只有亲贤远佞才能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只有亲贤远佞汉室才能兴隆。

三、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临崩寄大事。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四、1. 开张 古义:扩大;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2. 异同 古义:不同。今义: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3. 痛恨 古义:感到痛心、遗憾;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4. 卑鄙 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5. 感激 古义:感奋激发;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五、示例:1. 亲贤臣,远小人

成语:亲贤远佞 含义:亲近有才能的人,疏远阿谀奉承的人。

2.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成语:三顾茅庐 含义: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3. 奉命于危难之间

成语:临危受命 含义:在危难之时接受任命。

六、

千秋诸葛我评说

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气周瑜,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致死不渝,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贰,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是义!然孔明也有不“明”之处,就是轻信马谡,虽然马谡有些才华,但毕竟是纸上谈兵。他将至关重要之地交于一狂妄自大之人的手上。唉,要不然汉室怎能不兴隆?诸葛亮,虽然你的灵与肉已经化作清风明月,但诸葛精神永存,在历史的天幕上镶嵌起耀眼的恒星,永远散发出圣洁的光辉。

图文解读

《出师表》中的20个成语、10句金句,您知道多少呢

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大军,深入不毛之地,“七擒孟获”,平息了南方的叛乱,稳定了国内的形势。

建兴四年(226年)五月,四十岁魏文帝曹丕因病英年去世,他的儿子魏明帝曹叡匆忙继位,魏国局势处在动荡不安中。

诸葛亮审时度势,认为这是一个统一全国、恢复汉室的好时机,他决定率军北上伐魏,夺取长安。尽管诸葛亮是托孤重臣,被后主刘禅尊为“相父”,可他没有独断专行,而是严格履行作为臣子的规矩和程序,为了取得刘禅的批准授权,他特意呈上了一篇千古奇文——《出师表》。

“表”是我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在汉朝时期,臣子写给君王的文书分为四种文体,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一文里解释道:“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因为诸葛亮是在向刘禅陈述情况、请求授权出师,所以他了采用“表”这种文体。

建兴五年(227年)三月,刘禅读完这篇《出师表》后,被感动得是一把鼻涕一把泪,他立即正式下诏授权出师:“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先帝托以天下,以勖朕躬。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罚。除患宁乱,克服旧都,在此行也!”

刘禅为什么会被感动得涕泪纵横呢?我们先看一遍这篇《出师表》吧: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bì),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nú)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在这篇《出师表》里,诸葛亮用率直质朴的语言、恳切忠贞的感情,剖析了目前的严峻形势,提出了治理国家的正确举措,表达了对刘禅的殷切期望,抒发了他“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高尚情操。对于这样忠心耿耿、高瞻远瞩的相父,刘禅怎能不感动呢?

被感动得不仅仅是刘禅,还有历代的后人:

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咏史》一诗中感叹道:“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在《书愤》一诗中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南宋文人安子顺对《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这三篇文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正气歌》一诗中表示:“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在这篇758个字的《出师表》里,诸葛亮创造了20个成语,留下10个名句,展露了他卓越的智慧和文采,脍炙人口、感人至深,您知道多少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一、20个成语,按照在文章里出现的顺序排列如下:

1、危急存亡:意思是情势危险急迫,关系到生存或灭亡。出自于“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妄自菲薄:意思是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出自于“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引喻失义:意思是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出自于“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4、陟罚臧否( zhì fá zāng pǐ):意思是赏罚褒贬。出自于“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5、作奸犯科:意思是为非作歹,触犯法令,指干违法乱纪的事。出自于“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6、志虑忠纯:意思是志向和心思都很忠诚纯洁,形容某人忠心耿耿,坚贞不二。出自于“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7、事无大小:意思是事情不分大小,形容什么事都管。出自于“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8、裨补阙漏:意思是补救缺点和疏漏之处。出自于“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9、有所广益:意思是收到更多的成效。出自于“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10、优劣得所:意思是优秀的人和才能一般的人都得到适合于发挥自己才能的位置。出自于“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11、亲贤远佞( nìng):意思是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出自于“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2、计日而待:意思是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出自于“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3、三顾茅庐:意思是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出自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4、夙夜忧叹:意思是整天的忧愁叹息。出自于“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15、深入不毛:意思是到了人烟稀少、愚昧落后的地方,不毛是我国古代的地名。出自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16、庶竭驽钝:意思是希望竭尽自己的平庸之才,这是表示自谦的一种说法。出自于“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7、攘除奸凶:意思是指铲除奸臣贼子。出自于“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8、斟酌损益:意思是仔细考虑,斟情酌理,掌握分寸。出自于“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9、察纳雅言:意思是认识、采纳正确的言论。出自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20、不知所言:意思是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出自于“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二、10个名句,按照在文章里出现的顺序解释如下:

1、指出蜀国当前所处危急形势的名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诸葛亮对刘禅表达殷殷期盼和劝勉的名句: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诸葛亮对宫中与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名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诸葛亮分析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名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5、表现诸葛亮自谦和志趣的名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叙述自己忠心耿耿追随先帝驱驰原因的名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7、表明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名句: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8、诸葛亮表达受命以来殚精竭虑、深恐辜负先帝托付的名句: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9、表明这次出师的战略目标的名句: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0、诸葛亮请求刘禅授权自己率军出师的名句: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以上就是诸葛丞相《出师表》里的20个成语、10个名句,读了能提高您的修养、增添您的文采。好友们,您知道了吗?

【斟酌损益是什么意思(斟酌损益是什么意思打一生肖)】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