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之死:冤屈于血腥的十族诛灭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方孝孺被诛十族的惨烈故事背后,隐藏着多少冤屈与泪水?那些被杀的人,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消失的?
在中国历史上,方孝孺这个名字绝对是一个悲剧的象征。他不仅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更是一个因“直言不讳”而遭受惨遇的忠臣。他的故事不仅令人心痛,更是引发了我们对“冤屈”的深思。
方孝孺生活在明朝末年,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即便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依旧以他那份正直而闻名。然而,当时的环境却让他的忠诚变成了致命的代价。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这样一位优秀的人物惨遭横祸?
当时,崇祯皇帝面临着外敌入侵和内部叛乱的双重压力。在这个关键时刻,方孝孺因直言劝谏而得罪了权臣,他的忠告不仅没能得到重视,反而成为了权力斗争的品。最终,崇祯皇帝在权臣的迫害下决定对方孝孺进行极刑,并且下令诛灭方氏的十族。
方孝孺被处以极刑,令人震惊的是,这个惩罚不仅限于他个人,而是扩展到了他的整个家族,甚至连同他的妻子、子女、父母,甚至远支的亲属都未能幸免。这种惩罚的残酷程度可想而知,让无辜者也沦为品。
那么,方孝孺的十族诛灭究竟死了多少人呢?根据历史记载,方孝孺家族的庞大与复杂,使得这一惩罚涉及的人数非常庞大。有人估计,光是近亲就可能有数十人以上,而如果算上远支的亲族和旁系亲属,这个数字甚至可以达到几百人。可以说,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悲剧。
更让人震惊的是,执行这个惩罚的刽子手,竟然足足杀了七天七夜。这是一种怎样的残忍行径啊!在这期间,许多无辜的人被强行拖出来,无法辩驳地面对死亡。想象一下,那些被迫面对死神的人的绝望与恐惧,真的令人心碎。
在历史的长河中,方孝孺及其家族的冤屈仿佛是时代的缩影。为了保全自己的权力,许多统治者总是愿意选择残忍的手段,来对付那些敢于说真话的人。而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古代,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权力的滥用依然屡见不鲜。
回过头来,为什么方孝孺的冤屈至今仍然被人们铭记?这是因为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无数个像他一样的人,曾在历史上为了真理而奋斗,却因为各种原因被迫付出惨痛的代价。
我们是否能够从方孝孺的故事中学到一些东西?面对不公与暴力,我们是否能够勇敢站出来,为真理发声?这不仅关乎个人的命运,也关乎整个社会的正义与未来。只有铭记这些历史,我们才能更加珍惜当下的自由与公正。
在如今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有责任去探讨历史中的那些悲剧,反思其中的教训。方孝孺以自己悲惨的命运警示后人,提醒我们要时刻牢记正义与良知的重要性。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社会能够更加包容,能够给更多像方孝孺一样的人以理解与尊重,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在总结这个故事时,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冤屈的灵魂。方孝孺和他的家族,都是历史洪流中被遗忘的品。他们的死,绝不是简单的一笔勾销,而是值得我们每一代人去铭记、去悼念的教训。希望我们能在历史中找到智慧,勇敢地追求真理,捍卫正义,让那些曾经的冤屈不再重现。
都面对篡位上台的皇帝,为何魏征投靠李世民,而方孝孺被朱棣
唐朝和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两个相似度很高的朝代。这两个朝代最大的共同点在于:王朝建立的初期就发生了或,使得王朝皇位的继承顺序发生了偏移。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发动明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
然而,玄武门之变和靖难之役带来的连锁反应却大不相同。
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包括魏征在内的一大批李建成旧部纷纷投靠李世民,这些人都被李世民重用,魏征还成为贞观时期的谏议大夫。
而在靖难之役发生后,除了“三杨”、夏元吉、解缙等建文旧部投靠朱棣外,包括方孝孺在内的一大批建文旧部都被朱棣残忍。
这使得后人明显感觉:靖难之役比玄武门之变更加血腥。玄武门之变仅仅是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家子,他们的部下大都没有被,而靖难之役带来了血腥恐怖的大屠杀。这使得后人产生了疑问:为何魏征能投靠李世民,而方孝孺却拒绝投靠朱棣,最后被朱棣残忍?
上图_ 魏徵,现作“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
- 魏征和方孝孺的个人对比
魏征,唐朝初期有名的家。他的一生效忠过很多主人。刚开始,魏征效忠了李密。随后,魏征又效忠太子李建成。在李建成和李世民闹矛盾的时候,魏征就曾经劝李建成要李世民,但李建成并没有采纳魏征的建议。这使得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中惨遭。
李建成被后,李世民派人将魏征带来问“你为何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征回答“太子要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就不会有今日的祸端了。”李世民感觉魏征非常的耿直,就将魏征留在了自己身边。魏征进入到李世民麾下后,薛万彻、王珪等李建成的旧部也纷纷投靠李世民。紧接着,李世民又实施天下和解的政策,派魏征到全国各地安抚李建成的旧部,玄武门之变的负面影响很快消除。
随后,在贞观之治的岁月里,魏征对李世民犯言直谏,李世民也能虚心接受魏征提出的建议。尽管君臣两人之间也有一些不愉快的地方,但这对贞观君臣一起上演了一段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佳话,李世民也因为魏征成为后代帝王学习的榜样。时至今日,李世民善于纳谏,魏征敢言直谏的故事都被国人津津乐道。
上图_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
方孝孺,明朝初期的知识分子,早年学习儒学,在朱元璋时期并没有受到重用。直至朱允炆登基后,方孝孺才在朱允炆身边做读讲学士。燕王朱棣起兵后,方孝孺起草了很多檄文、诏令。当时,道衍和尚向朱棣建议,方孝孺是天下人读书的种子,不能杀。朱棣答应了道衍和尚的建议。随后,朱棣让方孝孺起草登基诏书,但深受孔孟之道与程朱理学影响的方孝孺宁死不屈,他决心以所谓的殉难来表明自己对建文帝的忠诚。
最后,方孝孺被朱棣残忍。
上图_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
该如何看待方孝孺和魏征的行为呢?
首先,魏征的熟练度,或者说叫敏锐度要比方孝孺优秀。
魏征的忠诚是对国家的忠诚,并非对皇帝个人的忠诚。魏征起初忠诚于李建成,但在李建成被后,魏征非常务实的投奔了李世民,并为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做出了很多贡献。
方孝孺的忠诚则是对建文帝个人的忠诚,这样的忠诚在今天很多人看来带有“愚忠”的味道。
朱棣和朱允炆之间的仅仅是明朝内部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和玄武门之变的性质是一样的。不管是朱棣上台还是朱允炆上台,明朝都是朱元璋的子孙在做皇帝。而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方孝孺却将对国家的忠诚替换成对皇帝个人的忠诚,此举在当时看来无可厚非。但为建文而献身并非方孝孺当时唯一的选择。
上图_ 靖难之役
除了熟练度优秀,魏征的实干才能也比方孝孺好。
魏征提出的建议条条切中要害,尽管李世民有时候不太容易能接受,但李世民最终仍然会采纳魏征的建议。而方孝孺的实干能力几乎为零。
在靖难之役期间,建文皇帝的百万明朝军被燕王打得节节败退,身为大儒的方孝孺不仅没有想出任何御敌的正确策略,他还在战场节节败退的关键时刻让朱允炆在全国恢复他心中梦想的“周礼井田制”,这不是开历史倒车吗?方孝孺是一个学问很好的知识分子,但他的可悲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将自己的学问用在国家需要的地方,还搞一些很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政策。这样的人治理国家,对国家发展不会有什么好处。方孝孺的实干才能,着实比魏征差了不少。
上图_ 唐朝的多元民风
- 开放的唐朝和思想禁锢的明朝
唐朝是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国度。唐朝官方提倡儒家,但儒家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远不如明朝厉害。在唐朝,寡妇再嫁很常见,即便是皇家公主都能再嫁人,最后还出了个能力很强的女皇武则天。除了儒家,唐朝还默许其他宗教的大规模发展,比如道教、佛教的发展。多种文化宗教的发展让盛世大唐的思想活跃度和宽松度比明朝中前期好很多。直至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起来后,明朝的社会思想和文化才产生了高度的活跃。
思想活跃,文化开放,社会风气开放。寡妇都能选择再嫁人,有的知识分子和大臣也不会选择上的从一而终。对于玄武门之变后的李建成旧部而言,对李建成的忠诚是次要的,个人的生存与国家的发展才是硬道理,选择一个更优秀的比忠于过去的要强很多。这一点就从魏征身上找到答案。
上图_ 朱棣(1360-1424),即明成祖,永乐皇帝
而明朝初期的情况和唐朝就不一样了。明朝初期,统治阶级提倡的文化是经过程朱理学影响的儒家文化,这个儒家文化就倡导“气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从一而终”等。在当时,妇女再嫁被视为耻辱,寡妇要立贞节牌坊。而很多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知识分子也将所谓的“忠诚”看作是至高无上的。
尽管明朝后期的思想又重新活跃起来,但明朝整体的思想禁锢程度比唐朝要高出很多。
文:军事帅哥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明实录》《明史》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千古忠臣方孝孺,被诛十族下场凄惨,873个冤魂之过?
公元1402年,明朝历史上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太祖驾崩以后,就藩北平的四儿子,燕王朱棣觊觎皇位,发动了“靖难之役”,与继位大统的皇太孙朱允炆,进行了三年多旷日持久的,终于在这一年夏天分出了胜负。六月十三日燕军抵达南京城下,奉命守卫北城西侧金川门的曹国公李景隆和谷王朱橞,不战而降,打开城门,燕军从金川门潮水般涌入城,魏国公徐辉祖等人虽率军奋力死战,但无济于事,南京从此陷落,朱允炆下落不明,建文一朝只存在了短短的四年,就寿终正寝了。明朝开启了永乐的时代,朱棣的新年号叫永乐,庙号成祖,后世称之永乐大帝。
永乐大帝
众所周知,朱棣并不是朱元璋钦点的皇位继承人,他的帝位是从侄儿朱允炆手中夺过来的,继位并不合法。朱棣担心世人说他不孝不仁,就想找个在海内外有广泛声望的大儒来替他草拟一份继位诏书,堵住世人的嘴,收买一下人心。在讨论草诏之人选时,文武大臣们说:“草拟继位诏书意义重大,须得方孝孺这样名满天下的人来执笔才行。”燕王于是命令侍臣,持节到狱中,召出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年),字希直,一字希古,浙江台州宁海人,他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又称“缑城先生”。明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他一生坎坷而熟谙民情,好学重道而为天下文章第一,他力图经世而孜求改政,是明初最德高望重的领、学术思想之先的人物,时人称之为“明之学祖”和“天下读书种子”。在"靖难之役″中,方孝孺竭尽全力为建文帝出谋划策,抵御朱棣的进攻,但方毕竟只是一介文人书生,军国大事并不擅长,最终功办垂成,靖难成功后,方孝孺也被燕军抓获,关入狱中。
方孝孺
方孝孺满身缟素,踉踉跄跄的奔到阙下,伏地失声痛哭,悲切衰恸的哭声响彻天地。燕王见方孝孺进殿了,亲自从高高的宝座上站起身,拾步降阶来到他的跟前安慰道:“先生何必苦自己呢,朕此举,本意不过是想效法周公辅成王罢了。奈何成王如今也不在了,朕受文武之请,不得已只好自立了。”
方孝孺却好像没听见他后面的话一样,厉声问道:“你不过是想效法周公辅成王,那么成王何在?”燕王讷讷地说:“他自焚死了。”方孝孺又质问道:“成王既不在,何不立成王之子为帝而辅之?”燕王只好顾左右而无奈地搪塞道:“朕闻国利长君,孺子恐误天下。”
不料方孝孺的声音更高更硬地问道:“那为何不立成王之弟?”燕王到这儿是真的语塞了,理亏词穷,无言以对,他紧皱着眉头,勉强说道:“这是朕的家事,先生就不必过间了。 ”方孝孺还要再说什么,燕王早已转过脸去,命令左右递上纸笔,笑着说:“如今朕已然即位,欲诏告天下,使万众成知,这不是件小事,所以恳请先生费费心,好好地起草一份诏告天下的即位书。”方孝孺没等他说完,再次大放悲恸地痛哭起来,并且抓起笔来把扔到地下,且哭且骂道:“天命可以强行,武功可以虚耀,却只怕名教中一个篡字难以掩盖啊,殿下虽千载之下,也逃不过去。我方孝孺,读的是圣贤书,操的是春秋笔,要杀就杀,诏书我是绝对不会写的。”
朱棣不禁动了真气,咬着牙冷冷地说:“你想死就能马上死吗?没那么便宜,就算是你不怕死,难道你连方氏九族也不顾了吗?”方孝孺马上厉声接话道“:义之所在,莫说九族,便是诛我十族,又有何妨。”说到这儿。他从地上拾起笔来劲猛刚烈地疾书了几笔,笔落处,雪白的纸上马上出现了四个大字,然后他将纸扔给燕王说:“这就是你的草诏!”燕王不看犹可,一看勃然大怒,原来那纸 上写的四个大字正是“燕贼篡位”。字体道劲有力,宛如一把利刃,让人触目惊心,燕王顿时怒暴跳如雷:“你敢把朕叫做贼吗?”怒不可遏的燕王喝令左右武士按住了方孝孺,用刀挑豁方孝孺的嘴,一直割裂到耳旁,然后拖入牢房关押。就着淋漓的鲜血和锥心的疼痛,方孝孺的哭骂仍不绝于口。
燕王马上搜捕了方孝孺的宗族亲戚,如母族朱家,如妻族郑家,并将其朋友、故交,门生,算作一族,凑足十族,大大小小,男女老幼一共抓了八百七十三人。每抓到一人, 都带给他看。方孝孺紧咬牙关,眼皮都不抬一下,任凭他的一双小儿女,一声声哭泣欲绝地叫着爹爹,燕王知道他并非铁石心肠,他不看一眼是因为不敢面对不能面对,于是下令将方孝孺的十族人全部在他面前杀死。方孝孺也被牵出聚宝门外,处以极刑。燕王在下这样的命令时,心想这个迂老夫子在全身的肉被刀刀地零割时的极剧痛苦中, 一定会后悔的。可是他错了,被碎磔于市的方孝孺是慷慨就戮的,并且临死前,方孝孺还赋绝命词: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优。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以此殉君兮, 抑又何求?
呜呼哀哉!庶不此尤。
方孝孺的弟弟方孝友自然也在被逮捕并杀戮之列,而且还是与方孝孺同死于聚宝门外的。临刑时,方孝孺对着无辜的弟弟,不觉潸然泪下,方孝友却同他哥哥一样,以大道为先,他的这种人生信仰和人生追求也物化成了一首千古流芳的诗:
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
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
当时人都称他们为难兄难弟。方孝孺的妻子郑氏和方孝孺的两个儿子方中宪、方中愈皆悬梁自尽,方孝孺的两个女儿都还年未及笄不满十五岁,当然也被捕来,在坐船过淮河时,她们也都投水自尽。就这样方孝孺的宗族亲友及门下弟子,一共八百七十三人,全都连坐被杀戮殆尽,近千条无辜殃及的生命,成全了一个千古忠臣方孝孺。
因为这次中国封建王朝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杀戮,亲属以外门生朋友都被算上一族诛连进来,谓之诛十族,方孝孺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个被灭十族的人。明成祖朱棣也就以生性残忍、如麻而被后世笔诛口伐,遗臭万年。
【方孝孺的故事;方孝孺的故事有哪些】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