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动于衷”,是一种很高级的智慧
有的智慧,用于鸡毛蒜皮的生活。
有的智慧,用于成就大业。
有的智慧,用于民族、宇宙。
显然,智慧也是有层次的。越高级的智慧,越能定夺大局。
对于个人来说,沉沉浮浮是常态,若要成功,就要遵照“宁静致远”的规律。
那些有高级智慧的人,总是很安静,以不变应万变。
01
心神不宁,一切都输了。
清代家纪晓岚写过一个故事。
曾某和王某是一个地方的人,还常常一起喝酒。
王某发现曾某的妻子很漂亮,就动了色心。
如何能占有曾某的妻子呢?王某想了很久,变成了一块心病。
有一天,当地的一群盗贼被带入衙门,盗贼诬陷曾某,也是合伙人。
王某闻讯,马上拿钱,贿赂衙役,并交代:“一定要让曾某死无葬身之地啊。”
果然,曾某含冤而去。
王某来不及欢庆自己的胜利,就发现自己的“良心”启动了。不敢正面看曾某的妻子。
连续一段时间,王某都惶惶不可终日,于是决定把曾某的父母、妻子、孩子都接到家中,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曾某的父亲,被王某的孝顺感动了,就决定把曾某的遗孀,许配给王某。
王某吓得面如土色,不敢答应。
在曾某的母亲过世时,王某把自己的罪孽,和盘托出。
我们可以看到,王某是——“吓坏了、被道义谴责了、无法原谅自己了......”
而这一切,源自于王某对曾某的妻子,动了色心。
做人,若是内心混乱了,就会被外物吸引,不可自拔。等自己回过神来,发现后果不堪设想,又乱起来了。
爱情乱了,就会喜欢这个人,也喜欢那个人,无法选择。遇到更美的人,就会抛弃之前喜欢的人,从而没有好的归宿。
工作乱了,就没有办法做出成绩。本来很简单的事情,某个程序错了,就满盘皆输。忙乱之中,只是害了自己。
家庭乱了,父母不被孝顺,儿女不被关爱。大家都怨声载道,互相指责。对家庭的付出,却没有任何人看到。
关系乱了,从合作,变成了算计。想要成功,无疑是做不到的。
孔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可见,对什么都在乎,把外界的东西都请到自己的心灵里,才是乱的根本。
乱起来,是从自身开始的,外物只是起到了推进作用。
越是混乱,越说明智慧不够,没有定力、远见,也不知道选择。
02
无动于衷,你就赢了。
哲学家庄子说了这样一句话:“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也就是说,有大智慧的人,就像枯木,又像燃烧殆尽、冷却的灰尘,非常安静,只有精神在暗中向上。
若是外界有风雨,哪怕是有火苗,也不会死灰复燃。其定力,已经超越了一般人。
具体来说,就是以下几个方面,能够做到无动于衷。
其一,对外人的嘲讽,无动于衷,专注做自己。
先驱孙中山,有一个绰号“孙大炮”。
在广东话里,“大炮”就是“不切实际之人”的意思。带着一股嘲讽的味道,说孙先生,言过其实了。
孙中山年轻的时候,在加拿大一家餐厅吃饭,有人问:“你总是要推翻清朝,但是没有一兵一卒,靠什么?”
他从容地说:“清朝训练的士兵,其实就是在帮我们训练士兵。”
旁人笑了:“果然是大炮,我只是知道,一个人在这里吃饭。”
经过多年的努力,清朝被推翻了。清楚的灭亡,和新军,有直接的联系。不就是见证了孙中山的设想?
经过历史的见证,孙中山很多想法,都是对的。当时被嘲讽,后来被点赞。
学者张友渔给孙中山点赞:“如今社会上有扫不完的,非得用大炮去轰。”
但凡能够成大事的人,都能“咬定青山不放松”。至于过程之中,有人笑话,诽谤,都无关紧要。
其二,对自己的名气,无动于衷,低调前行。
曾国藩说过:“乱世之名,以少取为贵。”
人的名气大了,就如一顶无形的帽子,把人压住,喘息都困难。
若能对名气无动于衷,那就可以持续以普通人的样子活下去。别人赞美你,也不会洋洋得意。
事实证明,把名气看重的人,飘飘然,活成了无根豆芽;脚踏实地的人,活成了大树。谁更聪明,很明显。
其三,对多余的情感,无动于衷,放手才是真爱。
感情,总是令人怦然心动。
可是,有大智慧的人,却懂得:“心若不动,风又奈何?”
古时候,鲁国的男子,柳下惠,都留下了好名声。他们对于身边的女人,能够帮助,也能保持距离。
顺理成章,亲情、友情、同学情等,都要懂得取舍,而不是都放在心上。
父母对于成年的儿女,一放手,就说明儿女真的长大了。对于友情等,看淡了,也就不会去依靠了,自己就强大了。
03
歌手唐彪说:“无事时不教心空,有事时不教心乱。”
有大智慧的人,不是故作镇定,而是把当下的事情搞懂了,都在把握之中;把未来的事情,都谋划好了,走走停停,都在预料之内;把别人的事情,都进行了分类,属于自己的,珍惜,不属于自己的,放弃。
做到无动于衷,不是很难,你像鸭子游水一样,水面上的身体,自然优雅;水下的脚,却在不停划水。
也就是说,不断驱除内心的杂念,就能微笑向暖了。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
一个人真正的厉害,就是“无动于衷”
人这一生,都离不开外物。
普通人因为外物而烦恼、愤怒、纠缠;厉害的人,能撇开外物,做好自己,也能用好外物,成就自己。
庄子说:“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
让自己安静下来,各种事物都不能动摇和扰乱自己的内心,心神犹如死灰,这就是圣人的心智。
真正厉害的的人,都有无动于衷的共性。
01
动,则生乱。
生命在于运动。
人只要活着,就是要运动,就是躺下了,心、眼睛、思维、血等,都在运动;时间也在催促一个人,慢慢变老,一刻都无法停顿。
若是人还被外物吸引,并且频繁被外物左右,那么运动就更厉害了,并且运动的规律,是很乱的,会导致局面不可控。
唐朝安史之乱的起初,哥舒翰镇守潼关,挡住了安禄山进入长安的通道。
双方僵持半年之久,安禄山日益疲惫。
长安城里,权臣杨国忠担心,哥舒翰会暗中对自己下狠手,毕竟安禄山举起了“讨伐杨国忠”的旗号。
同时,唐玄宗也想速战速决,认为一直守住潼关,是难以最后取胜的。开始下令哥舒翰主动出击,消灭安禄山。
当哥舒翰带兵走出潼关后,迅速被安禄山打败。安史之乱愈演愈烈,唐玄宗不得不逃到蜀地去躲避。
想一想,若是潼关一直守住了,安史之乱的这段历史,应该是要改写了。可是,这一切都没有如果,不能回头。
对于混乱的局面,要尽力观察,考虑到事物变化的局势。
不能冷静面对局势,其祸害就冒出来了,而当事人却没有预测到。
一是心乱之中做出的决策,往往是错误的;二是“欲速则不达”,越急着要做好某件事,越会节奏混乱,最终失败;三是准备不够充分,一旦开始,就意味着漏洞百出;四是团队不够稳定,彼此勾心斗角,合力是无法形成的。
古人云:“学者动静殊操、喧寂异趣,还是锻炼未熟,心神混淆故耳。”
没有深思熟虑,事情就开始了,这是很幼稚的行动,不管你长得多威猛,也没有用。
02
静,可制动。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人,什么都没有做,但是工作的效果很明显,家庭也很和谐。
也有一些人,遇到了十万火急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反应,而是保持原有的姿态。但其结果,仍旧比较如意。
古人推崇“无为而治”。就是用很少的精力,把很多的事情做完。这是成事的技巧,也是做人的境界,对事物的精准淡定。
就像《庄子》里写的一只斗鸡,站在斗鸡场,任由其它鸡来挑衅,都一动不动。其它的鸡,因此望而生畏。
斗鸡不动,但是赢了,赢在气场、智慧。人若能如此,也能赢。
无动于衷,是胜券在握。
东晋时,谢安指挥淝水之战。将士们出发了,他在和朋友下棋。
前方不断有人来报告情况,谢安也没有做出回应。
直到胜利,谢安才说:“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
一切的从容,都离不开紧密的部署。当前方传来消息的时候,谢安已经预测到了,并且一切都是在部署之中的事情。
反正结局、过程,和自己的决策一样,那就没有什么好慌乱的了。
人的厉害之处,就是“决策正确”,疏而不漏。
无动于衷,是临危不乱。
唐朝将领郭子仪,名气很大,也很受人尊重。
当郭子仪很老的时候,回纥人以为他已经过世,就派兵攻打唐朝边疆,围困了泾阳城。
郭子仪快马加鞭,来到回纥人的面前,交谈了很久。
回纥很快就撤退了。
看过“单骑退回纥”的典故,我们为郭子仪的魅力折服。其实,他之所以能够做成这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包含了他多年征战的智慧。
并且,双方在多年的交往中,形成了某种人情关系。
太多的时候,我们和人较劲,是“亦敌亦友”的关系,就看如何去化解、运用。
比方说,职场上的同事,为了位置而较劲,因为某些工作,不得不合作。不能因为较劲,就丢了合作的关系。
危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你洞察到了危险的走势,那就不害怕了。
乱了,不是危险太大,而是抵挡危险的能耐不够。很容易被人抓住要害。
无动于衷,是生死无惧。
生死都不怕了,人就会特别勇敢。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以死相逼等成语,都是智慧和勇气的叠加。
孔子被人当成了阳虎,被围困多天。他不担心,反而弹琴。
过了几天,围困的人群散去,也显露了。
人越怕,说明越心虚,别人看了,假的也会当成真的。害怕的人,难免要呜呼。
03
无动于衷,不是冷漠无情,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什么都能提前准备,做好善后工作,能够在关键时候,稳定大局。
无动于衷,是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最值得做的事情上,撇开一些琐碎、无用的事情。从而,事情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一个人不怕穷,就怕瞎折腾,就怕局面不可控。
我们可以借用外物来成就自己,但是随意抓住一些没用的东西,参与一些不适合的事情,反而是浪费时间。
厉害的人,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
【无动于衷 无动于衷造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