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更新:09-07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原诗非赞美老师,而是形容爱情

我们常引用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讴歌教师的辛勤耕耘、兢诲人不倦、兢兢业业、呕心沥血。这句诗出自李商隐的七言律诗《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通观整首诗不难看出,诗歌内容与老师没有一星半点联系,全篇都在叙写爱情。

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叙说聚少离多、别情正苦,就中更有痴儿女。与先景后情的一般手法不同,他将抒情部分提前,再以景衬情:东风渐收,群芳凋残,春天就这样过去了,我们分别的日期也悄然而至。

这和他另一首诗《夜雨寄北》的首联"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抒情起首,接着用景色烘托,且景色与前句的感情相得益彰,让人分不清究竟是因为要与恋人分别才让所见都是衰残景致,还是置身于衰残景致中才升腾起幽怨离思。

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经历了首联的情感酝酿,突然喷薄而出,情绪达到了一个爆发点。众所周知,春蚕吐丝作茧,破茧而出成蛾,丝吐尽之时,也是作为蚕的一生结束的时刻。"丝"与"思"谐音,以春蚕吐丝和蜡烛燃烧比喻思念之情,直至蚕丝吐尽、蜡烛烧干,思念方才止息,足见爱恋的热烈与执着,大有生生死死又生生世世的缠绵。

与此同时,还能看出尽管陷入情网的二人痴缠得热烈,但这段感情充满阻碍而不得圆满,所以二人只能相思不可相守,平添了悲壮感。

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站在女子的立场叙事:清早照镜子,惊觉鬓发间冒出了银丝,面色大不如前,大约是相思消耗了我的容颜。笔锋一转,进入女子的冥想世界:他是否像我心心念念着他一样为我相思、为我忧?那么,漫漫长夜他定难入眠,唯以吟诵排遣,还要忍受月光的凄冷寒凉。所谓为伊消得人憔悴!两人都被相思折磨,一日一夜的时间跨度安排使得对于相思的描写进入纵深。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借用神话想象,我二人分隔两地,希望殷勤的青鸟替我看一眼心上人!有将尾联解读为绝望之辞,因现实中阻隔重重已然感到无望,所以才寄托于神话之物;也有将之解读为希望之辞,或许这份爱情能够撼天动地、创造奇迹呢?

这首《无题》诗写得深情入骨,首联已经开始酝酿悲情,颔联引入悲壮境地,颈联往纵深发展,尾联以飞扬遐想结束,完成了由浅入深又渐浅的情感表达过程。

尤其颔联堪称海誓山盟的范例,清代文学批评家张谦宜《茧斋诗谈》评价:情太浓,便不能自摄,入于淫纵,只看李义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句便知。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爱情的动人诗词,在评论区和我一起讨论吧!

(本文由花间读书何十四发布)

这首唐诗人人倒背如流,但其中2字,被误解了千年!

一首古诗,一个千古名句,甚至一个成语,自它问世之日起,就拥有了生命。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习俗观念的变化,被赋予不同的涵义。

有时只是原本意义的延伸或缩小,有时却连基本的褒贬词性都会发生变化。

例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最初出自《诗经》,讲的是战友之间相互勉励,“同生共死”的一种承诺。如今通常被用来形容至死不渝的爱情。

再如苏轼名句“天涯何处无芳草”,本意是说春光虽晚,但是天涯到处还有绿草茵茵,另有一番情致。如今却成为了安慰失恋人士的必备语句。

还有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本是形容有情人不能相聚,思念至极,痛苦坚守的忠贞情态,如今却被用来形容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都是后人对原诗的二次解读,重新赋意,也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但并不是说后人的解读每次都是没有争议的。

就如我们今天要解读的李商隐的千古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从字面理解,这句诗明显是在感叹岁月匆匆,夕阳虽好,却接近黄昏,美不了多久了!

这符合大众的解读,也符合从古至今大多数学者的主流说法。直到上世纪80年代“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千余年来我们都解读错了!

“只是近黄昏”中的“只是”二字,不是转折,而是肯定。

按照这种方式解读,原诗不但没有了愁绪,反而焕发出了一种希望的光芒:夕阳之所以这么美,恰恰是因为它接近日落黄昏时刻。

当然,周汝昌先生给出了自己的证据。

今天汉语词典中,“只是”有三种涵义,其一是“仅仅是”、“不过是”;其二是限定于某个情况;其三是“只不过”,相当于“但是”。

三种解释,或多或少都带有转折否定的涵义。

但在唐朝,“只是”还有另一层涵义,即“正是”、“一向”。

比如白居易的:“少有人知菩萨行,世间只是重高僧”。姚合的:“闲人只是爱春光,迎得春来喜欲狂”

这些诗句中“只是”都是“正是、因为”的意思。

而且结合李商隐的用词习惯,他生平留下的600余篇诗作中,曾八次在诗歌中使用“只是”一词,其中多半表达“正是”的涵义。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中的“只是”,都是“正是”的意思。

到了宋朝,“只是”的涵义逐渐缩小,慢慢等同于“但是”。

这也是为什么宋代之后,学者们不约而同将“只是近黄昏”中的“只是”理解为“但是”的原因。

当然,由于李商隐所处的时代,“只是”的几种用法都存在,要具体了解这首诗中“只是”的具体涵义,还要结合它的创作背景。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诗写于会昌四年到五年之间,这时的李商隐正值壮年,31岁。

在此之前,他刚刚经历了母亲、岳父相继去世的打击。为了排遣心中愁绪,他来到了唐朝的游览胜地乐游原,眺望风景。

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看着夕阳美景,李商隐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此时的李商隐仕途虽算不上顺利,但是因为娶了“李党”成员王茂元的女儿为妻,得到了“李党”首领李德裕的关照,也算不得坎坷。且这时的李商隐还比较热血,多次写下针砭时弊的诗歌抨击帝王。

因此,诗中有些许感慨叹惋,但不至于消极落寞。正值壮年,前途无限,李商隐也不该有岁月迟暮之感慨。

如果将“只是”理解为“正是、因为”,一切就说得通了。夕阳那么好,就是因为它快要落山了。唐王朝内部有这么多弊病,像“我”这种人才,才有机会发挥特长。“我”会替它扫除黑暗,肃清阉党,迎接光明。

周汝昌先生将“只是”理解为“正是”,不是主流,但也有理有据。

也许你仍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慨,也许你认同周汝昌的说法,认为这首诗是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的宣言。

两种解读都无可非议,因为夕阳本无情,是人为赋予了其涵义。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不论你支持哪种说法,都希望你人至暮年无暮气,洒脱豁达度余生。

来源:微信公众号“品读诗词歌赋”

作者:向小园

编辑:邓汝濛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诗词品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爱情,本是诗歌中最为重大的题材,然而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真正具有爱情诗品味的情诗很少。

这与古代的婚恋观有很大的关系,在封建社会的婚姻中,义务多于爱情。婚前的爱情被视为非礼,婚后的爱情同样很克制,很少诉诸笔端。因此,文人在诗中写夫妻爱情的很少,如果写到爱情,写的多是夫妻之外的风流韵事。

这类写夫妻之外风流韵事的爱情诗,有比较明显的夸示艳遇的色彩,他们对爱情的描写,往往更津津乐道于女子的容貌、体态,甚至男女的调情欢会。就连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也有这种艳俗的倾向。

在古代的诗人中,爱情诗写得最好的诗人是李商隐,李商隐虽然也写过一此艳俗的诗,但在他的无题诗中,却将一切非爱情的杂质淘洗干净,在他的十四首无题诗中,没有一句亵渎女性的描写,甚至连女性的姿容体态都很少涉笔。

李商隐的无题诗,把古代文人的爱情诗真正提升到了纯粹感情的领域,实现了由欲到情的升华,成为真正具有高品味的纯粹爱情诗。李商隐的六首七律无题诗,都是爱情诗中的经典,尤其是《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首,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经典的爱情诗了。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相见时难,是爱情受到外在的阻隔,别亦难,是爱得太深,不忍相别,也是相见太难,故不愿别。相见难,他人诗中多见,别亦难,他人诗中未见,开篇七字,便缠绵悱恻,写出了极为深刻的爱情体验。

东风,指春风。第二句接以春风绵软、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既点出了双方分别的时节,又象征着青春、爱情的逝去,同时暗含着双方别离时痛苦而无奈的心绪。这一句于写实中寓含着丰富深永的象征,《义门读》引冯舒评:“第二句毕世接不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一联用比喻的手法,写至死不渝的痴情,是写爱情的千古绝句。

这了联将带有悲观绝望的殉情主义精神,将爱情表现得深刻而富于悲剧美。到死、成灰、丝尽、泪干,无不象征着爱情的绝望感,但绝望中又透露出对感情的坚定执著,既悲观又坚定,既痛苦又缠绵。

作者明知这段爱情是无望的,却仍然要作无穷无尽的无望追求,明知思念是徒劳的,只会使自己终生痛苦,但却心甘情愿地陷入如此痛苦的爱情之中。如此深刻纯粹的爱情描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不多见的。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颈联转写意中人的情境,诗人的目光,仿佛跨越千山万水,来到意中人的身旁,他看到意中人早晨起来,对镜梳妆,担心自己的青丝中染发白发,他看到意中人,夜里在寒冷的月光下吟咏,寄托自己的思念。

这一整联,都是诗人设想意中人的情境,字字饱含着诗人的脉脉情意,我们仿佛诗人的心魂,跨越千山万水,来到意中人的身边,时时刻刻注视着意中人的一举一动。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尾联说意中人所居之处不远,希望青鸟代为探望,传达自己的殷殷情意。

尾联看似颇有希望之辞,实是自我安慰,想把自己从颔联那种绝望的悲剧中拯救出来,然用“蓬山”之典,仙山缥缈,青鸟难觅,真能音讯相通?于是这安慰里又带有一种无望的悲思。诗人在面对这无望的爱情时,用幻想来安慰自己,如此情致,读来悲不自禁。

清代梅成栋《精选七律耐吟集》中评此诗说:“镂心刻骨之词。千秋情语,无出其右。”

【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