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首先,简要地说说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年杜甫52岁。那时,持续了7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杜甫这位饱经战乱的诗人正流落在四川。他听到战乱结束的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自己的家乡。
其次,注释部分词语。
1.闻:听说。
2.官军:指唐朝。
3.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4.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现在的河北北部地区,原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5.河南河北:指黄河以南与黄河以北地区,不是指现在的河南与河北两省。
6.裳:读cháng,指古人穿的下裙。
7.却:再。
8.妻子:妻子和孩子。
9.漫卷(juǎn):胡乱地卷起。
10.青春:指美好的春天,不是指年青时候。
11.巴峡:巴县(古县名,在今重庆境内)以东的石洞峡、铜锣峡、明月峡的统称。
12.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在湖北省。
13.襄阳:今属湖北。
14.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最后,赏析这首诗。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八句,由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组成;凡律诗都要求颔联与颈联两两对仗(即对偶),即三、四两句对仗,五、六两句对仗。这首诗思路清晰,用语通俗,所以不去逐句分析,只想就其写作艺术方面,试着作一些探讨。
一.全诗字字句句都贯穿着诗人无比惊喜与极其激动的心情。
读者也许觉得这句话用在颔联与颈联上还有点说服力,如果用在首联与尾联身上,恐怕就有些牵强。现在我们就共同来看看。
1.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中的“忽”字表示突然,突然就是没想到。那时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七年多,而诗人在此期间经受了各种各样的磨难,正不知道这战乱何时到头。他连做梦也没想到,这天能够听到官军收复了蓟北的消息,叛军彻底被消灭了。诗中一个“忽”字,写出了诗人无比惊喜与极其激动的状态与心情。还有“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满”字。我们在古诗中常常看到形容眼泪多的词语,涉及到穿着时,“衣”与“裳”二字总是单独出现,而不是同时出现的。如“泪沾裳”“泪湿罗衣”。白居易倒是写过“湿衣裳”的句子,但那是形容“白露”的,而且也只是“湿”了一下而已。而杜甫却让“衣”与“裳”合在一起出现。在古代,“衣”指的是上衣,“裳”指的是下裙。在“衣裳”之前加上一个“满”字,请想象一下,那眼泪多到何种程度!一个“满”字,就使这眼泪变成两股悲与喜融合在一起的山洪,一下子倾泻下来。
2.尾联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单从字面来看,这两句好像只是写诗人在想象“还乡”的路程;但,我们稍加探讨,就可以感受到诗人恨不得立刻“还乡”的那种迫不及待的感情。“即”,在这里不当“就”讲,是立即的意思;“便”同“即”,也是立即的意思。再加上“从”“穿”“下”“向”这些表示连续动作的字,读者会觉得诗人已经兴奋激动到忘乎所以的程度。你看,他简直把想象当做现实了!
如果说“即从巴峡穿巫峡”表示诗人“还乡”的兴奋,那么,“便下襄阳向洛阳”就是表示诗人“还乡”的激动了。
二.诗人善于运用对比、衬托,以及情景交融多种手法,把一切写得栩栩如生。
1.先说对比与衬托。
颔联是:“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有的专家说,“却”字当回头讲,“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笔者觉得这种分析不妥。诗人听到好消息时应该立刻告诉妻子才对呀,为什么要回头看呢?难道他们是背对背坐着或背对背站着吗?查《汉语大词典》,“却”字有当“再”讲的义项,而无当“回头”讲的内容。而这首诗里的“却”只能当“再”讲。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却”就当再讲,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中的“却”,也当“再”或“又”讲。这首诗中的“却”当然只能当“再”讲。“却看”就是再看。为什么呢?因为以前看到妻子,进入眼睛的总是满脸愁容;而今天再看,那愁容消失得干干净净了。这一对比,不仅表现妻子的高兴与激动,而且又从侧面突出了诗人更加欢快的心情。妻子高兴的样子,又迅速传染给诗人,于是就有了“漫卷诗书”的动作与“喜欲狂”的疯癫。请看,这岂不是对比兼衬托的艺术?
2.再说情景交融。
颔联是“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颈联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读者如果把两联连在一块思索,就不仅会欣赏到“白日”与“青春”等艳阳高照和春风拂面那种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而且会从“放歌”与“纵酒”这些似乎失去理智的狂欢中,从“作伴”这种自作多情的痴迷中,从“还乡”这个超前的想象中,体会到诗人杜甫亦悲亦喜、忽悲忽喜、悲喜交集的那种极其复杂的心情。这岂不是绝妙的情景交融的艺术?
三.独一无二的对仗艺术。这首诗除首联外,其他三联都是对仗联。这里不说“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与“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两联的自由与舒放,单说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尾联的对仗特点。我们知道,律诗的首联与尾联是不要求对仗的,可这首诗的尾联却不仅对仗,而且对得十分奇妙。
1.四个地名两两相对。“巴峡”对“巫峡”,“襄阳”对“洛阳”,而且是“峡”对“峡”,“阳”对“阳”。
2.两个副词相对。“即”对“便”。
3.四个表示动态的词语两两相对。“从”对“下”,“穿”对“向”。
4.既是正对,又是流水对。古代诗词中的对仗,主要有三种:正对、反对与流水对。正对也叫工对,指上下两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互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反对,指上下两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如,“富家一席酒,穷汉半年粮”。流水对也叫串对,指上下两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说这首诗的尾联是正对,因为“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两句意思相近,都是写“还乡”的路线;说它又是流水对,是因为上句与下句之间在时间上有先后的不同,是承接关系:“即从巴峡穿巫峡”在前,“便下襄阳向洛阳”在后。
所以,笔者认为,对仗的艺术能够运用到如此程度的,恐怕只有杜甫一人。
杜甫真是“诗圣”。
那些年被“误读”的古诗词,你的理解真的对吗?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误解:生活贫贱的夫妻,事事不称心。
正解:这句诗出自元稹悼念亡妻韦丛的《遣悲怀》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这里的“此恨”指的是夫妻间的生离死别。诗人说,他明明知道这是人生在所难免的,但是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却是更为悲哀的。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误解:这是一首爱情诗,形容恋人间的矢志不渝。
正解:这句诗来自《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这是《诗经》中一首典型的诗,全诗五章,每章四句。前三章描写征人出征的场景,后两章则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所以,这句诗实际上是歌颂战友间情谊的诗句。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误解:这首诗是描写男女相思之情。
正解:这句诗来自唐代诗人王维的《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又作《江上赠李龟年》,是王维怀念友人李龟年而写。据说后来李龟年流落江南,唱起这首诗,不禁潸然泪下。
红豆产于南方,鲜红浑圆。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因悲伤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它又被称为“相思豆”。“相思”其实并不限于爱情,朋友、亲人间其实亦可使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误解:这句诗常被用来歌颂老师的无私奉献。
正解:这句诗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实际上是一首爱情诗。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与“念”的“思”谐音,形容恋人间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则书写恋人间矢志不渝的誓言,如同蜡炬般,必要燃成灰烬,蜡油才能滴干。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误解:“屋漏”指屋子漏了,雨水流了下来。
正解:这句诗出自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屋漏”在这里其实是一个名词,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误解:“坐”指的是诗人停下马车,坐下来休息看漫山枫叶。
正解: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里的“坐”其实并不是“坐下来”的意思,而是“因为”的意思。诗人其实是说: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误解:形容相爱男女不能在一起,有时又被用于分手。
正解:这句诗来自唐代诗人张籍的《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这首诗表面上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的爱情诗,但实际上这是一首抒情诗,以诗明志。
诗中的“君”指藩镇李师道,“妾”是诗人自比。“明珠”则指的是李师道为了拉拢诗人,所给予的荣华富贵之类的东西。“恨不相逢未嫁时”,遗憾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其实便是诗人巧妙的拒绝。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误解:将“臭”读作“chòu”,理解为难闻的味道。
正解:这句诗出自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水从西下,极目高突兀。
诗中的臭,其实读作“xiù”,指味道,具体到这首诗应指酒肉的香气。这句诗真正的意思应当是:达官贵族的家中酒和肉发出诱人的香气,而路边还有冻死的骨头。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误解:将“船”理解为“船只”,以为李白抗拒天子的旨意,不肯上船。
正解:这句诗出自杜甫的《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在这首诗中,杜甫写了当时的八位酒中豪客,其中“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专门写诗仙李白。
据说,当时唐玄宗,想要召见李白,李白却仍旧十分高傲的样子。这里的“船”并非指船,而是指“衣襟”。据《康熙字典》里记载:“衣领曰船”,“或言衣襟为船”。“不上船”,指的是李白因醉酒而衣冠不整就跑来见驾,并不是抗旨不肯上船。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误解:将“床”理解为床榻,以为李白站在窗前抬头仰望明月。
正解:这句诗出自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床,实际上应作“井栏”解。《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对这些诗句,你的理解都是正确的吗?
在留言区告诉大家吧!
同义词语使用,彰显汉字魅力
“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朦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差,远峰近树,依稀可辨。”
在这段文字中,连续用了四个比喻,比喻词“如、似、犹、若”都有“好像”之意,词义相同;后面“隐约”、“依稀”都有模模糊糊的意思,词义相近。
这种意义相同或者相近的词叫做同义词。
同义词可以帮助我们避免用词重复,从而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而富有变化,达到更好的修辞效果。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词中的“银、蜡、素”都描写雪的白色,是同义词的并用,如果换成“白”字,就显得重复,索然无味了。
“略输、稍逊”含有略差一点,稍次一等之意,“文采、风骚”都含有文治的意思。
这些同义词的巧妙使用,增加了全词的文学韵味。
“‘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是蚕一生的生动写照。而它们只是默默无闻地辛苦了一辈子。”
这里,“一生”、“一辈子”并列使用,亦庄亦谐。
“一生”适用于书面语,同时带有庄重的风格色彩;“一辈子”多适应于口语,带有通俗的语体色彩。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在这里“甩”和“摔”读音完全相同,词义相近,都有扔掉的意思。
可以从词语的轻重去区分。“甩”是往下扔,“摔”是用力往下扔。
“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迷迷糊糊”、“模模糊糊”都有不分明、不清楚的意思。
“迷迷糊糊”指眼睛模糊不清,“模模糊糊”指神志不清楚。
①“我没命地逃着。”
② “我想我一定跑得很快,因为风在我的耳边呼呼直响。”
③“我害怕到极点,便不顾一切地纵身跳进那条河。”
④“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上。”
⑤“我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上奔去。”
这几句中,分别使用了“逃、跑、跳”三个词,表现了七八岁的女孩子的惊慌心情和急速动作。
“游荡”一词,又表现了女孩子无所适从的样子。
“迈、奔”两词,表现了女孩子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些同义词,准确恰当地表现了女孩子的不同情态,传神逼真,富有变化。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
“贱视”、“鄙视”都有轻视、看不起的意思。
但细细品味,“贱视”语意重,极端蔑视,付诸行动;“鄙视”语意相对轻,侧重写内心的蔑视。
“网着红丝的眼睛向岸上斜溜。女人臂弯里钩着篮子,或者一只手牵着小孩,眼光只是向两旁的店家直溜。”
“斜溜”是斜眼看,一扫而过,毫不停留,只是观赏,刻画的是男人的眼光。
“直溜”是瞪眼看,看的是店家,那里有琳琅满目的货物。丰收了,农民仍是一贫如洗,天生喜欢购物的女人,只有在船上看的份,描写的是女人的眼光。
“她的音色美丽,音域宽广,令人赞叹。一向以要求严格闻名的苏林教授也颔首赞许。专家们不由得互相递了递赞赏的眼色。”
短短一段话中,就出现“赞叹”、“赞许”、“赞赏”三个同义词。
“赞叹”就是称赞,“赞许”是认为好而加以称赞,“赞赏”称赞、赏识。
词义富有变化,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高度赞扬了陈伊玲的音乐才华。
(图片来自网络)
【春蚕到死丝方尽意思、春蚕到死丝方尽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