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都是一家:一名印尼学生的中国情缘
编者按:2021年3月,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举办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汉语桥-非遗体验线上团组项目,旨在面向海外中文学习者介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天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展现中华文化与天津文化的魅力。项目吸引了全球超过160人次报名,20多个国家的学员参与。该学院同学采访了参与汉语桥项目的外籍学员之一,就读于印度尼西亚万隆帕拉欣安大学法学专业的奥利弗·艾德,他畅谈了他的学习感受和他的“汉语梦”。
奥利弗·艾德,中文名李彬彬,就读于印度尼西亚万隆帕拉欣安大学法学专业。他喜欢读书,也因为广泛阅读的习惯,让他爱上了中国文化,“我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兴趣十分浓厚,它们的确复杂,但是也很美。”
武术打开中国文化的兴趣之门
在李彬彬看来,从他出生那天起,他和中国的这段“不可分割”的缘分便开始了。他的父亲是华裔后裔,母亲来自巴塔克部落的纯正印尼血统,他随父姓“李”。 “很多印尼的华裔后裔,包括我自己,都不会说普通话。”李彬彬有些不好意思的表示。在印尼,许多华人后裔长得很像中国人,但是基本只讲印尼语和当地语言。
李彬彬从小学到高中都有汉语课程,“但是课后,我对学习汉语一点兴趣都没有”,他认为学习汉语非常难,所以上了12年汉语课也只是应付差事,他只记住了“我”“你”“晚安”这些简单的字词。他能说的最复杂的句子就是“西瓜甜又甜”,因为他最喜欢吃西瓜。
虽然上学时没有好好学汉语,但是中国文化却深深地在年少的李彬彬心中扎下了根。他读书的学校有很多华裔,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庆祝中国新年的庆典。庆典上的经典节目就是“舞狮”,在印尼被称为“巴龙赛”。李彬彬就对舞狮情有独钟。 “对我来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舞者如何能够在表演杂技动作的同时,和另一名舞者互动”。现在李彬彬回忆起看舞狮的场景,依旧很惊叹。“更令我佩服的是,他们在表演高难度动作时,外面穿着的是华丽且厚重的狮子服装。”
他在中学时爱上了中国功夫,他喜欢功夫明星李小龙的话“普天之下,都是一家。”他最喜欢的是电影是《叶问》,“从那时起,我开始学习咏春功夫。现在我把练习武术作为一生的爱好。”从舞狮到中国武术,李彬彬对中国文化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
李彬彬与叶问学生萧玉门师父的合影
汉语是求职的加分项
读高中后,李彬彬发现身边有很多朋友计划到中国留学,刻苦学习汉语。他的梦想是学法律、做律师,印尼规定,要想得到律师的实习资格,必须拥有在印尼大学获得的法律学士学位,所以当时他没有中国留学计划。“当我进入大学学习时,我终于意识到一直以来我对汉语的认知其实是不正确的。”改变李彬彬认知的是,他看到印尼雅加达一家著名律师事务所要求的合伙人的条件,英语语言技能是必须的,而汉语语言技能会被认为是额外的加分项”,虽然他对自己的英语水平很有信心,但那时他的汉语水平的确很差劲。
李彬彬重振旗鼓地开始学习汉语,但是他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没有学校提供系统的汉语课程,如何有效学习汉语?他也试过模仿备考去中国留学的同学的方法,每天背一个汉字,但是不久他就觉得这是很低效的方法,因为他不会发音,不会用字组词、造句,不能用汉语表达。正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精通汉语的朋友向他推荐了天津外国语大学汉语桥项目,“我立即填写了报名表,报名参加汉语桥-非遗文化体验项目!”
李彬彬和高中同学的合影
“汉语桥”是我与中国的桥
参加项目开始,李彬彬还担心自己汉语太差,跟不上项目班的学习。但是老师和助教都特别负责,他很快就喜欢上这个项目。“特别感谢蔺晓宇老师耐心地教我们汉语基础知识。我很感谢天津外国语大学组织的这个项目,非常好!”谈起在汉语桥的学习经历,李彬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我也很感谢助教给我起了中文名字,李彬彬,我喜欢这个名字。”
课程期间,每到西印尼时间下午6点,李彬彬都很兴奋,因为这意味着汉语桥直播课就要开始了。在繁忙的一天学习之后,这门课成了他的提神“神器”:他可以一边放松,一边听蔺老师非常简洁又认真的讲解。除了汉语直播课,他觉得最有趣的文化课程是书法。他完成了书法作品,作为课程的结项作业。
李彬彬在汉语桥课程学习期间写的书法作品
李彬彬认真地谈起他的学习收获:“这门课程给了我新的认知和知识,不仅关于中国语言,而且关于中国文化、观点等。让我大开眼界地看到中国的真实面貌,而不是媒体所描述的那样。”在新冠肺炎刚爆发的时候,很多亚洲人主要是中国人都受到不好的评价,李彬彬认为这很不公平,“因为他们没有做错,没有错的人就不应该被惩罚!”有一小部分印尼本地人对华人后裔怀有仇恨或不好的情绪,仅仅因为他们身上有华人血统。
“我的梦想是有一天,我们所有人都能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感知、对待和爱对方,不必担心种族、民族、宗教和肤色。”在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新、更全的了解之后,李彬彬看待一些社会现象的眼界也更加开阔了。“我还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因为通过对于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为深入地了解中国这样一个美丽的幅员辽阔国家。”
在印尼有句谚语叫“tak kenal maka tak sayang”,意思是不了解对方就没有爱,随着我们对他人文化的了解,我们也会增加对他们的同理心。李彬彬将这句话送给了解和学习了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自己,也送给更多正在学习或者将要学习的人。
供稿推荐: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
作者:武卓仪、周广燕
供图:奥利弗·艾德
(中国天津记者站)
来源:中国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为何自主地会被德国允许长期存在?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帝王统治的基本理念。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清康熙帝力排众议撤三藩,历朝历代君王无不为加强在努力。
而在中世纪的德国,情况却并非如此,自主地作为个人所有土地,在德国的历史中长期存在达六百多年,且并没有影响德国的历史发展进程。
为何自主地会被德国允许长期存在?
首先,是德国的自身历史原因造成了自主地的存在。
德国的内部结构一直是以部族为单元来构成整个国家,因此日耳曼人的民族认同感薄弱。德意志,本义是中世纪日耳曼族的一些部落统称,它曾是法兰克帝国的一部分。
直到路易皇帝死去,法兰克帝国分崩离析,到公元962年,神圣罗马帝国成立,德意志民族才终于有了自己的王国。
但一直以来的部落族结构并没有随着国家统一而消失,萨克森人、法兰克人、图林根人等部落族依然存在,这些部落之间没有归属关系,各自为营。这些德国的日耳曼虽然有着统一的语言文字,却依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民族整体。
若在中世纪的德国,一个德国人要对外介绍自己,一定是先说自己归属于哪个部族,而不会说自己是德国人。
日耳曼人的归属感源自于自己的部族,而不是国家。没有民族认同感,国家的存在也只是表象。时间久了,曾经的部落慢慢发展为诸侯国,而他们的领土,也就是后来的自主地。
其次,来自上层统治者的支持,让自主地产生了萌芽。
实际上,德国的历代君王一直都在鼓励或默许自主地的扩大。最早,在德国向外扩大领土时,统治者就会将新的领土以抽签方式分给各大贵族,而这就是最早的自主地。
德国的统治者通过这种分发土地的方式,来鼓励贵族们不断扩张领土。最初的德国正是依靠这种方式来发展壮大的。
这种鼓励的态度在形成了统一国家后,也并没有改变。其实一般来说,在国家政权统一后,君王为巩固自己的地位,都会加强。但德国的君主却是个例外。
这是由于在中世纪的德国政权并不是单纯把持在君主手中,比之皇权还要高的是教会的神权。自神圣罗马帝国建国以来,皇帝与教皇的冲突就不断。皇权与神权的争夺,让德国陷入了持久的内部斗争中。
争斗让德国的内需损耗极大。时间久了,皇权和神权的力量都被削弱,而割据势力却趁此机会,不断发展。而不管是皇权还是神权都需要拉拢诸侯势力的支持,所以统治者也都默许了自主地的发展壮大,并乐见其成。
时间久了,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不断吞并周边小诸侯国,自主的范围不断扩大,诸侯势力也更加强大,直到皇权不能再控制他们。德国的也逐渐变成一种散漫的联邦。
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的《黄金诏书》中更是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保护地方诸侯权益的条款,维护了割据势力的权利。
由于这种割据势力长年存在,又一直受到上层统治者的保护和鼓励。因此,随之产生的自主地也受到了保护。在中世纪的大部分德国人心中,土地就成了私有物品。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国家都不得私自处理土地。自主地的领主有了民众拥护,地位被再次巩固。
在罗马法中也有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若要收回自主地,等同于亲手推翻自己创立的法律,丧失公信力。
因此,即使上位者也曾有意要将土地收回,也要考虑到当时的舆论压力和强大的割据势力。要想取消自主地,等同于和全国作对。
再次,国外力量的扶持,进一步壮大了自主地掌控者的力量
德国,一直以来都处于欧洲各国的位置,军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日耳曼民族又一向以争强好胜闻名于整个欧洲。在长年的对外中,他们掠夺资源,侵占土地,且战斗力强悍。一直是其他各国小心防备的对象。
自16世纪三十年之后,德国周边的法国、瑞典、俄国都先后创立了制,他们开始向外扩张。
而处于中间地带的德国的未来发展直接决定了周边国家的生存发展。如果让强悍的日耳曼人也成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一致对外,对周边的其他国家将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因此,其他的欧洲国家都不愿意看到德国统一并强大起来,他们希望德国能一直处于分散的状态。谁都不愿意看到对手一步步强大起来,一时间,各国都不约而同对德国的统一进行了强力的外部干预。
这些国家干预德国统一的主要手段就是去扶持德国掌控者自主地的诸侯们。德国内部的诸侯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来自国外力量的帮助,逐渐强大起来,他们彼此之间互相抗衡,矛盾也日益增加,再无和解可能。
这就意味着德国的力量再次被削弱,再也无法与各诸侯相抗衡。分散的德国力量,也让外部其他国家稍稍心安。
1648年德国内部皇权与神权的混乱斗争导致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但这一和约的签订也有着外部国家的推波助澜。这项和约让德国内部的各诸侯国均享有同样的权利和地位,再也没有高低之分。
这项和约继续加深了德国的分裂,自主地的收回变得更加困难,德国的统一进程再次被搁置了。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
最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为自主地的长期存在创造了条件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德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而那些被扶持的贵族和诸侯势力,也随之也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转变,手握重金的他们在土地交易买卖中,赚得盆满钵满,俨然成为了新贵族。
这些新贵族原本就在地位上就有优势,同时又手握大量土地资源。新贵族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为了能赚得更多的财富,他们开始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强巩固了德国自主地的长期存在。
而这个时期的德国封建制度的落后性日益凸显,已不能满足国家发展需要。同时,在德国国内又崛起一股新的力量,他们就是借着商业经济发展的契机,迅速成长起来的一批私人地主,这正是德国资本家的前身。
他们不满足自己所拥有的小块土地,为了取得更多的土地资源,开始用大量金钱同贵族们换取自主地。
可以说,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正是贵族们用自主地扶持起来的。这些新贵族和私人地主成了拥护自主地的新力量。大量的自主地买卖交易,使德国的自主地数量迅速增加,规模进一步扩大。而落后的封建制度已无力管束这种局面,只能视其做大,无动于衷。
德国的自主地的产生同德国特殊的结构有关,而不管是德国内部权力中心还是外部国家力量一直都在尽力维持自主地的存在,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又给自主地的存在提供了经济保障。
虽然后期,拿破仑后,普鲁士推行改革,最终完成德国统一,但直到如今,自主地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全部解决。
【普天之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的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