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登飞来峰》意境深远,苏轼向他致敬,写出了一首千古名篇
宋仁宗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有一个江西人在浙江当官,任满回乡的途中路过杭州,写下了一首以“登高”为主题的七言诗。
在这首诗中,这位29岁的官员踌躇满志、万丈豪情。用诗歌讲述了一个人生哲学,并体现出青年人奋发向上的精神。
三十四年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有一个四川人,也跑到江西去,也写了一首以“登高”为主题的诗歌。
这首诗用一个中年人的智慧,同样讲述了一段人生哲学。既像是在对前者的致敬,又像是在发表自己的感悟,意味深长。
这两个人,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他们曾经是政敌,老来相逢一笑泯恩仇。前者叫王安石,后者叫苏轼。
《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北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也就是苏轼出生的那一年,16岁的王安石,跟着他的父亲进了京城,并结识了他后来的好友曾巩。
曾巩把王安石的文章,推荐给了自己的老师欧阳修,欧阳修对王安石的文章大加赞赏。大概又过了五年,王安石考中了进士,于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被调到淮南当节度判官。
王安石任满以后进京述职,欧阳修和当时很多文人都很看好他,准备推荐他留京任职。可是没有想到,王安石却以家中有母亲要奉养,拒绝了。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又把王安石调到浙江鄞县去当地方官,就是七品的知县。一晃又是四年过去,王安石任期满,返乡途中路过杭州,写了一首诗,就是前文提到的《登飞来峰》。
我们看这首诗时会发现,那时才29岁的王安石,其实是野心勃勃的。他在地方上当官,政声颇好。京城中又有欧阳修等人做“后台”,他感觉到自己的前途是一片光明。
于是他借着这首七言诗,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他说,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去奋斗。只有站到最高的地方去,才不会被浮云遮挡住视野。
因为这首诗,后来就一直有人攻击王安石虚伪。他们说,你既然这么想当官,这么想往上面爬,当初为什么要拒绝欧阳修好意呢?
用这样的方式来理解这首诗,显然是出现了偏差。不惧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里的“高处”,也不见得就是指官阶的高低。
毕竟读书读到一个境界后,智识变得高明了,也等于到达了“最高层”。有了高明的见解,同样可以无惧低端知识中的“浮云”。
王安石这首诗写得非常浅,其中的道理也不深奥。我们从诗的第二句“闻说”二字就可以看得出来,他既没有登上“飞来山”,又没有攀上“千寻塔”。
他只是在借题发挥,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哲学的一种看法。换句话说,王安石只想告诉读者:一个人无论是当官、做学问还是干别的事,总会遇到很多让你困惑的事。
可是,只要你一直努力向上攀登,直到你到达一定的高度之后,那些困惑自然就会被解开。
《题西林壁》——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这首诗写于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当时宋神宗皇帝,第四次想要起复苏轼,可是一直遭到“新党”的反对。于是宋神宗只得动用特权,将苏轼从黄州迁到汝州,担任团练副使。
苏轼来到江西庐山时,他还不太愿意写诗。因为李白、张九龄这些人,都曾经写过庐山,而且写得非常好。面对这些前辈的名篇,苏轼显得有些“胆怯”。
但是,一路上见到的景物、人和事,让苏轼心情愈发开怀。后来,他先写了几首诗练笔,等游览到西林寺时,终于写出了著名的《题西林壁》。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写于29岁时,而苏轼的《题西林壁》则是他47岁时的作品。当时的苏轼,已经算得上是一个老年人了。
苏轼把自己在庐山见到的奇景,与自己四十几年来的人生感悟相结合,写出了这一首诗。他的诗和王安石的诗相比,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在讲人生哲理,不过在深度上却大不相同。
苏轼写诗,是认真观察过的,并且亲自用脚丈量过庐山才写的。而王安石从来没有登上过“千寻塔”,他只是在“借题发挥”。
因此,有的人一门心思地跑去研究杭州的“飞来峰”到底在哪里?“千寻塔”又在哪里?这就纯属是在搞笑了。因为这种研究,和王安石诗的本身意境无关联了。
王安石的诗中包含的道理很浅,看起来很像是唐朝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翻版。不过他着重强调了“浮云”,这证明了他在这29年的生涯中,还是遇到了不少困惑。
王安石的仕路,在那之前一直都是很顺利的,因此让他困惑的,不应该是有些人说的那种“小人”或者“奸党”,而是他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包含了相对深奥的哲学,也许还和王安石有一定的关联。“乌台诗案”的时候,朝中当权派都想苏轼死,但是王安石却站出来为他说情。
后来,苏轼和王安石两人之间的恩怨,也因此而化解了。经过了这种打击,再加上年龄的增长,苏轼对于人和事的看法,自然也就发生了变化。
有些东西,他从前觉得非黑即白,后来觉得并非如此。比如说,最初的时候,苏轼对王安石新法的看法,就是想“一竿子打死”。
刚开始苏轼是坚决不要命也要的,甚至他还曾经两次上书给皇帝,严厉地批评王安石新法,并且还写了很多诗去讽刺王安石。
可是,后来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元佑党人”上台打击新时候,苏轼又站出来反对。他认为新政自有其好处,不能够“一竿子打死”。
那么,苏轼的思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呢?这就是因为他学会了像看庐山一样,站在不同的位置,或者跳出原来的地方,再去看问题。
从道理上讲,苏轼的《题西林壁》比王安石的《登峰造极》更加深刻,且更加具有独创性。
不过从抒情的角度来说,许多年轻人可能会更加喜欢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因为他写得明白晓畅,情志飞扬,更能令人振奋。
古诗《登鹳雀楼》原文注释,译文赏析《跟康爸学古诗》朗诵视频
视频加载中...
原文: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2.白日:太阳。3.依:依傍。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6.穷:尽,使达到极点。7.千里目:眼界宽阔。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欲的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