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少年梦》—成语故事(十一)之更上一层楼
[成语释义]说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也用来比喻在已有的水平和成绩的基础上再提高一步。更:再。
[典故出处]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
成
语
故
事
王之涣,字季陵,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公元688年他出生在晋阳( 今山西太原),后迁居绛郡(今山西新绛)。早年曾任冀州衡水县的主簿,后因遭诬陷而去官。此后,就过了十多年的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南北。在漫游中,有一次他来到了蒲州(今山西永济)。蒲州的西南城楼,是一座三层高楼,楼上常有一种形状像鹤,人称鹳雀的鸟停在上面,因而人们就叫鹳雀楼。这天傍晚时分,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举目四望,前面对着中条山,下临黄河水,一时兴起,便对着这壮丽景色将当时的感受吟咏成诗句,
即《登鹳雀楼》。全诗四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依:依靠;穷:尽;千里目:更加广阔的视野。
诗的大意是:傍晚时登上鹳雀楼极目远望,只见西边太阳贴近西山慢慢地落下去,东边黄河水波涛滚滚地流向大海。要想使视野舒展得更远一些,看到更加壮美的自然风光,就得再登上一层楼。
《华夏少年梦》栏目,用纯真的童心,抚慰平凡的感动。
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首先,讲讲作者的情况。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可是,《旧唐书》与《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我们只能从其他书中得知他的一些情况。比如,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与元代文学家辛文房《唐才子传》都写到了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早年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由于与世俗不合,就辞官而去。后来他又当过文安县尉,不久去世。据说,他“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为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由于其诗韵调优美,朗朗上口,所以多被谱曲,广为传唱。
这里讲有关他的一个小故事。王之涣同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是好朋友。一次,他们三人在旗亭恰遇不少“梨园名伶”(就像今天的有名歌手),王昌龄就说:“我们三人都是著名诗人,但没确定名次。现在就来确定一下:请这几位乐人唱用我们的诗谱成的歌曲,谁的多谁就排在前面。”他的这个提法得到了3个人的同意。于是,乐人开始唱了起来。一人先唱了王昌龄的两首绝句,另一人唱了高适的一首绝句。唱罢,王之涣说,这些词都不甚高雅,能不能再唱唱高雅一点的。过了一会,一位著名的女乐人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接着,又唱了两首绝句,都是王之涣所作。三人听罢大笑。当诸乐人知道连着三首歌原来其作者都是王之涣时,便下拜道:“肉眼不识神仙!”
这里要补充一句,有人考证说,这首诗的作者应该是唐代诗人朱斌。理由是《国秀集》里就有朱斌的《登楼》诗一首,同《登鹳雀楼》一字不差,而《国秀集》为唐诗选本,三卷,由芮挺章编选;并且芮挺章就是唐代人。
其次,解释部分词语。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下临黄河。传说有鹳雀在这里停留过。
2.白日:指太阳。
3.穷:尽。
4.欲穷千里目:好多书上把“千里目”单拿出来解释为“眼界宽阔”。这使人无法理解。因为“欲穷”与“眼界宽阔”连起来,无论如何也说不通。其实,诗中的“千里目”就是“千里眼”。“欲穷千里目”是“目欲穷千里”的倒装:眼睛要想穷尽千里之遥。
5.更:再。
最后,赏析这首诗。
古今评论家,一致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特别蕴藏着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但对这首诗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现上述深邃的思想,却是见仁见智了。下面所说的也只是拙见而已。
1.写景与议论丝丝入扣。
前两句是写景:“白日依山尽”是写太阳和远山相依,“黄河入海流”是写黄河与大海相亲。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登楼所观看到的雄伟壮美、气势磅礴的景象。试想,当我们置身于如此环境之中,总该用一些词语来形容此时此刻的感受吧?比如用上“心旷神怡”或“爽心悦目”等词语,来点抒情的句子。可是诗人却不落窠臼,他没用任何一个抒情的词语,笔下出现的竟然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无人能想到的议论。开始,你也许感到有些惊诧,但只要你稍加思索,便立刻会拍案叫绝:原来,诗人的胸怀是无限广阔的,他不满足于现在看到的雄伟壮美、气势磅礴的景象,他要放眼更加广阔的千万里之外的天地,甚至想获得宇宙的奥秘。
诗人的这个想象当然是由他前面所写的景象引起的,而诗人的这个议论则又给所写的景象平添了更加奇妙的色彩。这岂不是写景与议论丝丝入扣?
2.对仗与炼字相得益彰。
这首诗是绝句,而绝句并不要求对仗。可这首诗却两联都用了对仗,而且都对得很工整,属于对仗艺术中的正对:“白日”和“黄河”是名词对名词,“千里”与“一层”是数量词对数量词。而后两句同时是对仗艺术中的流水对:“欲穷千里目”与“更上一层楼”是假设关系。这在绝句的创作中是很少见的。
此外,这首诗在“炼字”方面也是下了功夫的,但给读者的感觉却是自然天成,毫无雕琢之嫌。你看,“白日”和“黄河”,用了两个名词就为读者绘出傍晚时太阳与黄河的鲜明色彩;而“依”和“入”则又用两个动词,给我们展现了太阳与山峦难舍难离的恋情,以及黄河和大海相见恨晚的拥抱。你再想想,诗人所用“欲穷”与“更上”之间,其中是不是正蕴含着他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以及决心登上人生的高峰,实现“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呢?诗人的炼字艺术达到如此境界,如果用成语表达我们的心情,除了用“肃然起敬”之外,是不是还会想到“望尘莫及”呢?
对仗兼顾炼字,炼字不忘对仗,相辅相成,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3.情怀与哲理相互交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面上是写景,其实是抒发诗人的一种情怀:他热爱大自然,他喜欢登高望远,他执着于对宇宙与人生意义的思索。要否则,他登上鹳雀楼为何不欣赏上上下下和远远近近的其他人、事、物、景,却去关注“白日”与“黄河”的命运呢?所以,这首诗,是写王之涣的胸襟与志向的。
但是,写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之后,如果接着再写其他景致,无论写些什么,也难以演奏他的心声。这就决定了后两句采取议论这一表达方式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的议论不是离开写景另起炉灶,而是继续写景。可是,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究竟写了什么景物呢?谁也不知道,但谁都可以想象。这就是意境,这就是空白,这就是艺术。
而这一切,就是在抒发一种情怀的同时,暗示一种人生的哲理。所以,我说这首诗的最奇妙之艺术,是诗人不仅通过他所写的景物表达他的情怀,而且在其情怀之中蕴藏着深邃的哲理,而且这哲理又不限于诗人一个人,而是为所有读者的想象创造了展翅飞翔的空间。这岂不是“情怀与哲理相互交融”的奇妙艺术的贡献?
古今评论这首诗的大家都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特别蕴藏着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这是对的。但,对诗人是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并没有限制后人的赏析。
拙文结束时,还要补充几句话。有人对这首诗写了不少文字,说“白日依山尽”,应该是写西面的景物,而“黄河入海流”却是写东方的景色。这岂不矛盾?我却认为,这个问题虽然可以讨论,但不要因此影响了对这首诗深邃意蕴与奇妙艺术的探讨。
诗歌文化,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文化的表现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其中最多的还是通过语言来记录传承,所谓言为心声,诗歌是文学的语言,特定时代的诗歌即特定时代人文心理的反映。诗文化深刻、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我们有很多非常熟悉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清照,苏轼等,但有一些诗人,其诗作在诗歌文化中的笔墨比他本人还多,就比如下面这位。
文化传承-《登鹳雀楼》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中华古代诗文化中流传最广、最深的诗句。基本上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我们的小学教育课本上还有这首诗,这是中国人必学也是必备的诗句了。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首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那么这首《登鹳雀楼》到底有怎样的魅力,被如此多的人所认可推崇呢?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歌文化《登鹳雀楼》节选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河水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这首诗写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特别蕴藏着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诗歌文化-《登鹳雀楼》节选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歌文化-《登鹳雀楼》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是不可或缺的文化精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成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用成语表达)】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