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谤莫如自修 止谤莫如自修出处

更新:09-15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止寒莫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的确如此

止寒莫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止寒最好的方法是加衣服,穿厚重的皮毛衣服,止住诽谤是不止,最好的方法是增加自己的修养。前一句“止寒”为后一句“止谤”的铺垫,重点在说“止谤”。这样的表现手法、逻辑关系在俗语中比较常见。“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都是如此表现手法。

酷冬严寒,天寒地冻,在古时候,没暖气,没空调,甚至好多房子是草房不避风寒的,除了生火取暖,就是穿棉衣,穿皮毛衣服。寒是一个问题,怎么解决?俗语给到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加衣服。遇到问题不要急,不要慌,找到根本所在皆会迎刃而解。这个道理懂了,就为俗语要表达的下句重点做好了铺垫。一个生活中的经验,常识,对应另一个道理,可以一下子让人明白,并记忆深刻。“好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河狭水紧,人急智生”皆如此。

谤,《辞海》释义为恶意攻击别人,说别人的坏话。现在的理解是诽谤,背后议论,说是非,无中生有,夸大事实等。古语“ 防民于口胜于防川”,这是警醒当政者要广施仁政,德政,从侧面也说明了人的口是要说话的,防不了人家说什么。现在是言论自由吧,但有“诽谤罪”来惩罚这种恶意言论。总之,谤在古代有,现代也有。止谤莫若自修,在古代有指导意义,在现代仍然有它积极地作用。自修,自己修行自己的言行,加强自己的修养,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伟人说过“加强修养性无不胜”,也是注解,更是对谤的回应。听到谤,别冲动,想想自己是否有过,是否做过,是否说过,若有,更加自修;若无,要注意警觉。这可能是俗语暗示的寓意吧。

我们不诽谤他人,是俗语给到的自修高境界。“严以待人宽以待己”对他人要求严格,见不得别人的谤,我们自己呢?谤过他人没?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人无完人,多少都有些这类现象吧。生活中,那些不说他人坏话的人,很少有听到关于他的谤。这种人往往是我们身边德高望重的人,之所以德高望重,不是他的成就,不是他的财富,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的口德。华为,任正非等许多优秀企业,优秀企业家不就是榜样。当我们遭到他人的谤时,首先反省自己先,谤过人家没?所以,俗语汇认为不谤是止谤,是自修的最高境界。

但是,若是伤害较大,已经严重影响到生活,工作的,俗语汇认为是可以反击。以前看新闻,感到憋屈,为什么?他国家谤我们,我们都很少回应,用漠视,也可能是自修的方式处理。现在,不一样了,对恶意诋毁,恶意攻击,恶意诽谤,我们有专门团队给予回击,好样的。普通老百姓,对恶意诋毁,恶意诽谤我们不用回击,直接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新闻报道小学生被老师殴打的,最后反转,事实清楚,是爆料人的恶意诽谤,博眼球,等待她的是法律。

止寒莫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自修莫若不谤。俗语虽简单,寓意好深刻。俗语不仅交给我们处理问题的方法,更多的是让我们善于去应对处理问题,从根上解决问题。加强修养性,无不胜。

您说呢?若喜欢小编的分享,就给个赞点个关注呗。

止谤与自修

尚书》有云: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百姓可以亲近,却不可以轻视;百姓是国家的根本,百姓安定,国家才能安宁。《孟子》也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再次强调在国家统治中,百姓受到应有的尊重,国家才能强盛不衰。

历史总不乏反其道而行之的例子,周厉王就是。《国语》记载:”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劝诫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按理周厉王应该反躬自省,及时修正错误,谁料到周厉王找来卫国巫师去监视诽谤的百姓,“以告,则杀之”。老百姓害怕不敢多说,“道路以目”。召公再次告诫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老百姓发表评论,政事的成败能显现出来,当政者方可扬长避短。“若壅【堵塞】其口,其与能几何?”周厉王刚愎自用,不听劝阻,路再也没有老百姓敢发声了。三年后,国人,周厉王不住,只得逃离了镐京。若没有后来召公与周定公的共和执政,周朝也就拉上历史的帷幕。

另一个例子与魏谟有关,魏谟是唐名相魏征的五世孙。他步入仕途颇有些传奇色彩,据《新唐书·魏谟传》记载,魏谟进士及地后,唐文宗有天读《贞观政要》,想起了魏征的贤德,于是下诏寻访魏征的后人,受长春宫巡官杨汝士的举荐,魏谟担任了右拾遗,负责监察文宗的政策得失。魏谟不负众望,多次向文宗上书谏议,唐文宗悉数采纳。唐文宗曾对宰相谈到:“太宗得征,参【检验】裨【益处】阙失【阙失:失误】,朕今得谟,又能极谏,朕不敢仰希贞观,庶几【庶几:或许】处【处于】无过之地。”魏谟在谏议中曾引入一句谚语:‘止寒莫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御寒不如多穿毛皮衣物,阻止诽谤不如提高自身修养。

东汉魏朗有云:”源静则流清,本固则丰茂;内修则外理,形端则影直“,内心修省自然外在理顺,诽谤自然也化于无形。

论语史鉴:止谤莫若自修

第十四篇第29章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子贡:孔门“十哲”之一,“孔门四科”中言语科的代表,孔子最亲密的弟子之一,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子贡做国鲁国和卫国的国相,外交能力强,还擅长经商,被后人尊为儒商始祖,财神!

方:音bang,是谤的通假字,从言旁声,旁从凡从方,凡的古字形像矩形的盘子一类器具的象形,是“槃(盘)”的初文。

凡和方结合,意为盘的周边四方,即广大之意,如旁征博引。后延伸指别的、其它的,如旁人、旁边,进而延伸指偏颇、斜曲,如旁门左道。

言旁结合就指诋毁,如《说文》:“谤,毁也。” 《玉篇·言部》:“谤,对他人道其恶也。”

清代文学家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谓“‘谤’者,道人之事实,与‘诬’、‘谮’不同”。

可见“诽谤”并非无中生有,而是往往实有所据,二者起初并非贬义词。《左传·襄公十四年》:“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

谤的本义指议论或批评别人的过失。如《召公谏厉王弭谤》:“厉王虐,国人谤王。”《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后引申为恶意地攻击他人,含贬义。

“谤”、“诽”、“讥”、“诬”、“讪”义近,又有所不同。“谤”一般指公开地指责,“诽”指背地议论、嘀咕,甚至是腹诽,“讥”指微言讽刺;“诬”指夸大其辞,无中生有,“讪”指用语尖刻,使人难堪。

朱熹在《朱子集注》里认为,方做“比方”的意思来讲,就是人比人,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孔子并不反对人比人,他曾把子贡和颜回比较,子贡说:“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暇:闲也!形声。从日,从叚(xiá),叚亦声。“日”指“时光”。“叚”意为“非原本的”、“借来的”。“日”与“叚”联合起来表示“借来的空闲时光”。

本义:忙里偷闲,挤出来的空闲时光。如《书·无逸》:不敢自暇自逸。又如龚自珍《病梅馆记》: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

暇又指悠闲,如《聊斋志异·狼三则》: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暇也指大方、从容,如《世说新语》:谢便起舞,神意甚暇。

全文理解为:

子贡背后议论别人。孔子说:“你端木赐就什么都好吗?我可没有这种闲暇去议论别人。”

我们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从本文可以推断,这句话本身就有问题,每个人都会犯错,圣贤也是会犯错的,孔子也犯过错,他曾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贡在背后议论别人的是非短长,孔子表示不屑,毫不客气地批评了他。孔子对弟子的教诲,很容易让人想到《格言联壁》里的一副名联,“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在沉静下来的时候,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进而以是克非、以善祛恶;与人闲谈的时候,不要论别人的是非短长。这种严于自省、宽于待人的观念,是儒家修养的重要方法。

“常思己过”即重视自省。“吾日三省吾身”,“内省不疚”、“见不贤而内自省”都是儒家提出的有关自省的名言。

子贡的外公蘧伯玉就非常重视“自省”,西汉时期刘安的《淮南子·原道训》有记载:“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有助于使自己内心更加安宁,避免出现更大的失误,是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一种重要途径。说白了,“思己过”强调的是自我管理,是自律。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对人性有着深刻而全面的认识,知道有缺点、做错才是人生常态,故而会对他人抱以宽容和理解。但是,也有不少人拿别人的过错或失误当谈资,津津乐道,甚至是到处嚼舌根。

论人是非危害很大,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都没有好处。那些喜欢议论他人是非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以消极的情绪去对待人和事,他们总是盯着别人的短处。这样一来,就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更不会通过向别人学习取得进步。

东汉名将马援的侄子马严、马敦喜欢在背后议论别人,而且结交的都是一些轻薄子弟。

马援南征交趾时,曾特意从军中写信告诫他们说:“我希望你们以后再听到别人的过失,就像听到父母的名字一样,耳朵可以听,却不可以从自己的嘴里说出来。爱议论别人的长短,胡乱评论正当的礼法,这是我最不喜欢的行为。你们都应该知道这种行为的坏处,现在我之所以还要再提醒你们,就是希望你们终生不要再犯。”

马援深知“论他人是非”的危害,因而告诫子侄严格要求自己,谨防祸从口出。

不过,适当的评论别人也是正常,每个个也都会别别人评论,《增广贤文》有云:“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每个人都要注意自己的修养就不怕别人议论。司马光说过:“救寒无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

李白与徐凝

中华历史上,驾驭文字能力最强的人,非李白莫属,他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高峰、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李白自称一生写了上万首诗,现存一千多首,被称为“诗仙”。

李白不仅文采斐然,喜欢剑术。他“十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李白的诗,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合称“唐代三绝。”

李白为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被人称为“谪仙人”,即被贬入人间的神仙。

有人曾这样评价:“李白之诗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诗德参天地,源于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

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李白家世、家族皆是个迷,一般认为其生于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

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此时李白五岁,开始发奋读书,他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市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李白一生放荡不羁、风流倜傥,不仅作诗无数,而且还让力士脱靴、贵妃斟酒,他看遍大江南北无数美景,生平趣事数不胜数,他的《望庐山瀑布》还让后人一直模仿。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从飘烟的香炉起句,将读者引入庐山之境,自然流畅;“挂前川”的一个“挂”字将瀑布如珠帘一般悬于半空,写得淋漓尽致。

第二句也十分惊艳,“三千尺”和“落九天”的两处夸张,似乎是引用了神话却又让人觉得真实,通过写瀑布的动态,突出了瀑布的壮观,让人如临其境。

整首诗仅28个字,增一字减一字换一字皆不可,妙不可言。

名气大了就会有无数人争相模仿,唐末有一个叫徐凝(今浙江桐庐县人)的人也做了一首瀑布诗,原文是: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其实这首诗歌也不差,不过是因为李白珠玉在前的缘故,就让这首诗失去了原本的颜色。

李白有个超级粉丝叫苏轼,字东坡,他非常崇拜李白,他认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无人可以超越,他游庐山时,只敢写庐山,不敢写关于瀑布的诗,所以只写《题西林壁》。

对于徐凝的模仿,他是打心眼里看不起的,所以就做了一首诗来打趣徐凝,诗名为《戏徐凝瀑布诗》,原文是: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苏东坡认为徐凝的诗为恶诗,这显然有自己浓烈的主观色彩,苏东坡自视甚高,他觉得,除了李白,没有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

相对来说,明代文学家、诗人、“吴中四杰”之一的杨基,他对李白和徐凝的评价就客观多了,他在他的《眉庵集》中云:“李白雄豪妙绝诗,同与徐凝传不朽”。

【止谤莫如自修 止谤莫如自修出处】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止戈为武什么意思,止戈为武什么意思啊 下一篇:正中下怀 正中下怀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