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儿八经、正儿八经的近义词

更新:09-16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给所有客家博主的建议,字幕莫乱用,客家话是正儿八经的汉语

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客家话自媒体了,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说明客家人越来越自信了。但也发现一些很严重的问题,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以下观点仅仅是我对做自媒体的客家人小小建议,只能说是建议,不是要求。

因为我发现大多数客家话视频的配的字幕都很多错字。说不堪入目也不过分。有些生僻字打不出来可以理解,但有些很简单的字,小学生都懂的字也会写错,真的让人很无语。

比如有个视频介绍客家话的 “暗亚”,如果看文字,根本让人无法理解其意思,其实它是指“暗夜”,晚上的意思。这么简单的字幕没必要写成“暗亚”吧?。还有 “暗住”,也是莫名其妙,其实他想说的是 “宴昼”,中午的意思,起码 “昼” 字不是生僻字,不应该写错吧?客家话还有 “昼边”“当昼” 的讲法。

再举个例子,前几天我刷到一个视频,说韶关的客家话 “烤火”,叫“扎火”,配的字幕就是 “扎火”,错得很离谱了,这个连同音字都算不上,正确的应该是 “炙火”,“炙” 字和 “一只两只” 的 “只”字同音,这个写不对,还可以理解,相对来说有点生僻。

其实不会写的话可以用拼音代替,而不是写离谱的错字,这是在教坏人,误导人,对客家话的宣传推广有百害无一利。

所以我建议所有客家话博主,用字尽量准确些,虽然做不到百分百没错,但要尽量准确。不懂可以学,不能理所当然地胡乱配字幕。如果你们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客家话,就尽量用对字幕。

还有一个建议,如果你不会用客家话的标准字,就按普通话的意思翻译过来配字幕,这也是一种办法。

最后再强调一点,客家话是正儿八经的汉语,不是毫无文化的初级语言,都有对应的汉字,只是受北方胡语的影响,有很多汉字不再常用,逐渐被忘记了。

客家话历史悠久,是古代中原汉语的活化石。客家先民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迁徙,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古老的中原汉语不断传承和发展。许多客家话中的词汇和发音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有明确的历史渊源和对应的汉字记载。

例如,客家话中一些日常用语如 “食(吃)”“行(走)”“企(站)” 等,在古汉语中都能找到对应的用法。这些词汇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如《论语》中 “君子食无求饱”,这里的 “食” 就是 “吃” 的意思;《古诗十九首》中 “行行重行行”,“行” 即 “走”;“企” 字在《汉书・高帝纪》中有 “日夜企而望归”,表示 “站” 的含义。

客家话有完整而独特的语音体系,与古代汉语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域的差异,语音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仍然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音韵特点。

比如,客家话保留了古代汉语中的入声。入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但在客家话以及一些其他方言中依然存在。入声字的发音急促有力,具有独特的音韵美感。例如 “一”“七”“八” 等字在客家话中都读入声,这些字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被用来营造特定的韵律和意境。

大家认为呢?同意我的观点请帮忙分享点赞。

获评“农民职称”当事人:正儿八经的农民才能参评,想冲击更高职称

极目新闻记者 余渊 刘楒睿

10月3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方微信发布消息,河北石家庄两名农民获评初级职称,成为石家庄市最早获得职称的农民。

11月2日,当事农民于江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未来自己仍将继续参加学习,拿下自考本科学历,冲击更高的职称。

随着消息发酵,此事随即引发广泛关注,不少网友感慨:农民也能参加评职称了。

事实上,给农民评职称并非新鲜事,此前甚至有人获得了正高级职称。

正儿八经的农民才能评定职称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0月31日消息,10月14日,河北石家庄鹿泉区的李永平和于江顺利通过石家庄市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成为该市最先取得初级职称的新型职业农民。

于江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他不会在拿到初级职称后就此止步,未来,自己仍将继续参加学习,拿下自考本科学历,冲击更高的职称。

于江(图源:受访者)

1996年,20岁的于江中专毕业后,进入了石家庄一家工厂当工人,之后又成为了化肥销售员。在他之前,父辈都是传统农民,一家人靠着家里一亩多地生活。

在销售员岗位工作多年后,2011年,于江看到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决意辞职回乡种地,“我爱人当时是反对的,只给了我3000多元创业启动金,让我花完钱继续回城上班。”

于江说,凭借父辈积攒下的人缘和口碑,他用赊账的方式,从乡亲们手里拿到了8亩地,全部种上了玉米和小麦。但没有单独干过农事的于江,最初连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除草这些基本常识都不懂。

于是,于江只能跟着乡亲们的节奏,别人干啥他干啥。“好在都是平地,当时机械化已经普及,一个人还算干得过来。”于江说。

时间一长,于江觉得一个人难以干出成绩,于是便开始组建合作社。当年,有80个农民以土地或资金入股的方式加入了合作社,在种植农作物之外,还开辟了养殖项目。

“当时我还在外边有一家超市,把超市赚的钱拿了一些算作合作社收入,想第一年多分给他们一点。”于江说,当年每个入股者都分到了钱,最低的拿到了3万元。到2021年,合作社的入股人数已经达到102人,土地面积超过3000亩。

今年10月初,石家庄出台政策,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工作。

于江的职称证书(图源:受访者)

“农业局当时鼓励我报名参加。”于江说,这些年,他每年都会参加区里组织的农业学习班,这一次农业局鼓励报名,他便去了。

到10月底,于江顺利通过评审获得了初级职称,成为农民助理工程师。于江介绍,“农民职称”的评定,要求参加者是正儿八经的农民,“对种植规模、农技都有一定要求。”

截至目前,于江的合作社内仅有他一人获得了初级职称。“我们还有很多符合条件,未来希望合作社内有更多的能够顺利取得职称。”于江说。

谈及职称给自己带来的变化,于江称,农民职称让自己出去传授技术更为方便。

“我目前兼任着我们村里的技术员,村里田地、作物出现了病虫害,他们都会咨询我。”于江说,获得职称后,自己给农民们讲述技术,更容易让他们信服。

职称评定提升农民社会认同感

随着消息的不断发酵,不少网友也对“农民职称”这个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农民何时也能评职称了?是在河北首次出现吗?

极目新闻记者查询发现,1994年10月,国家原人事部、农业部曾发布《农业九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文件主要针对于从事农业工程专业技术推广、科技研究、生产指导、技术监督等工作的技术人员进行了职称分类。而对于申报条件,文件中有明确的学历和资历的要求。

这意味着,当时,拥有一定技能和学历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可以申请评定职称。不过,有农民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到了2017年7月,浙江省提出打破户籍、地域、身份、人事关系等制约,将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农业系列职称的评审范围,评审并轨、证书统一。2020年7月,在浙江首次承接的农业正高级职称评审工作中,薄永明等4人成为浙江省首批拥有正高级职称的“职业农民”。

2018年,果农靳志强被甘肃省人社厅按照特殊人才评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成为该省首位取得正高级职称的农民专家。据报道,近年来,甘肃开展农民职称评审,对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专业技术人才,开通职称评审“绿色通道”,通过特殊评价方式申报高级职称。截至今年5月,甘肃省累计47435名基层人才获得高级职称,2万多农民获得职称。

2018年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

此后,2021年,在宁夏石嘴山市开展农民职称评审试点工作以来,有111名农民提交了职称申报材料,经评审最终共有45人获评相应职称,其中农民高级农艺师3人、农民农艺师12人、农民助理农艺师30人。今年,宁夏将在五市全面推行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审工作。

2022年8月,广东省首批乡村工匠烹饪专业类别专业人才高级职称评审结果出炉,全省共有12人获评乡村工匠烹饪专业类别正高级职称。这是广东乃至全国的乡村工匠专业人才首次获评正高级职称。

2022年9月,在湖北宜荆荆恩区域乡村振兴农民技术人员高级职称评审会上,通过现场展示、理论答辩、专家打分等环节,来自宜昌、荆州、荆门、恩施的44名农民技术人员破格通过高级职称评审。

北京一高校社会学教授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职称评定是对于农民的一种认可。“可以为乡村人才建设起到示范作用。”该教授称,对农民的职称评定,符合社会从业人员职业化的过程。另一方面,相关职称的评定,也能够改变社会上对于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从而进一步提高现代农民职业的社会认同感。

“这也有利于改进我国就业结构。”该教授表示,往长远角度来看,也能一定程度改善农村青年的就业现状。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正儿八经、正儿八经的近义词】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正中下怀的意思 正中下怀的意思解释词语 下一篇:正儿八经的【正儿八经的陈老师哪个学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