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知道厨神的名字。有人说他姓刘,也有人说他姓李,甚至还有人说他和中国烹饪的祖师爷伊尹同姓。
他是个没见过爹娘的孤儿,靠爷爷拉扯长大。可他八岁那年,爷爷得了病,没几个月,爷爷也下世去了。爷爷去世后,两间破草房,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塌了。他命大,躲过一劫,没了住处,他就住在了村东头的“彭祖庙”。村里的香客嫌他住在庙里不伦不类,对彭祖不敬,要赶他出去。村里的村医站了出来,说服了香客,“娃没了亲人,也没了住处,让他住吧。就是彭祖他老人家知道了也不会怪罪。”村医在村里看病救人,威望高,他说的话谁会不听?
虽然有了住处,可他却喂不饱自己这张嘴。为了果腹,逢人家红白大事,他就去帮厨。他天生聪颖,看得多了,也就慢慢钻研出来了做菜的窍门。有时候,主家高兴,打赏些钱,他也舍不得用。如若是在夏天,他就买上几斤土豆,如若是在冬天,他就买上几斤萝卜,用来苦练刀工。练完的土豆或者萝卜,他也舍不得扔,放到锅里,加上水煮熟,用来填饱自己的肚子。他一边吃一边还吼上几句自己编的戏词,“有位王打坐在金銮殿里,满桌的美食让人称奇,夏土豆、冬萝卜,一年四季我不请医……”
十四岁那年,隔壁村过喜事,他去帮厨。说来也巧,主家请的大厨,过事这天早上突然中风,口歪眼斜,满嘴流口水,走路都迈不开步子,更别提掂勺炒菜了。主家急得满头大汗,连呼倒霉。这时候,他站了出来,“主家,你要信得过我,就让我试试。”主家一瞧,这小孩瘦如麻秆,一阵风都能把他刮倒,本不愿让他做菜,可是客人眼看就要登门贺喜,一时半会儿又请不来厨子,姑且让他试试。只见他手起刀落,切丝,丝细如发;切片,薄如蝉翼;切丁,大小相同。他虽然是第一次做大厨,可做的东西色香味俱全,每盘菜端上桌,都被客人席卷一空。主家这天听到最多的话除了贺喜外,剩下的就是称赞主家请的厨师厨艺高超。
他一战成名,县里各大酒店的老板争相出高金聘请他。据说“永宁酒家”的老板,为了请他到自己店里掂勺,在县里给他置办下了三分半的宅子;“宏源饭庄”老板扬言,只要他来自己店里,将来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可他最终却留在了县里的“和顺居”,因为和顺居老板仁义,只要有乞丐到了店里,老板总会给他们拿上一点儿吃的,有时候没有了饭菜,和顺居的老板就给他们几个钱,让他们上街买馒头。每年赈灾济民,和顺居老板出的钱总是最多。
他成名后,做的好菜多,吃过的好菜更多。按照常理来说,嘴应该是越吃越刁,可他对饭菜却不挑剔,只要能够果腹,他从不嫌弃。客人剩下的饭菜,他也照样吃得津津有味,他吃过饭的碗,每次都精光。
他干过场大事。村里的村医给八路军治过病,不知咋的,村医给八路军治病的事被敌人知道了,便杀了村医,还把村医的尸体吊到了城门楼子上。
他一个人走到了敌人的大营里,说给他们做三年菜,把村医的尸体换出来,让他给村医挖坟下葬。敌人长官一开始不愿意,可尝了他的菜后,便答应了。他买来一口上好的棺木,请了唢呐手,自己手持哀杖,披麻戴孝,把村医安葬在了一处风水宝地。
他给敌人做菜,和以往做菜没有啥不同,对于食材的挑选,还是和以前一样苛刻。只不过现在每次做菜他都要吃上一份,以前给“和顺居”做菜的时候也吃,只不过那是尝上一点儿,试个味,看看自己的菜有没有失误,能不能给客人上桌。现在敌人让他吃上一份,他心里明白,是敌人怕自己给他们下毒。
1942年夏天,给敌人做了一年菜后,他死了。他死的时候,敌人死了6个军官。
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尸骨被埋进了烈士陵园,只不过,依旧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他的墓碑上刻的是“厨神烈士之墓”。几个大字,刚劲挺拔,苍劲有力。
【厨神】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