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49年10月29日,上海市公安局接到中央公安部电报:“台湾保密局特务头子毛人凤将派遣军统特务杀手刘全德潜沪,阴谋暗害我军政首长,希即注意提防。”
次日,公安部又电:“刘将于十月底从舟山动身,与刘同来我区活动者尚有其他匪特多人,希即注意侦捕。”
与此同时,杭州市公安局函告:“刘已受保密局之命潜回活动。”
上海市公安局下属“情报委员会”安插在舟山(尚未解放)的特情亦报告:“刘全德受命暗杀陈毅市长,已搞好两只船,装了白糖,即日启程潜沪,与刘同行的还有一名军统特务。”
数日之内,从多条渠道发来的秘密情报集中指向同一个人:刘全德。
刘全德是谁?
对于长期在隐蔽战线工作的人员来说,此人并不陌生。
刘全德其实是喝共产党的奶长大的。此人原籍江西吉水,生于1915年(又说1913年)。吉水是中国最早的红色苏区之一,被毛泽东盛赞为“飞将军”的红军着名将领黄公略,第三次反围剿时就战死在“赣水那边红一角”的吉水,因此吉水一度被苏维埃政权易名为公略县。当年吉水“闹红”,村村寨寨都在扩红征兵,16岁的刘全德随大流也参加了红军,没过多久还入了党。不管怎么说,凭这份履历怎么说都应当算是响当当的红小鬼。参加红军后,刘全德在红一军团当过班长、排长、连长,从事过部队保卫工作。有传闻说,他给当时红一军团保卫局长罗瑞卿当过警卫员。还有人说,陈毅在红四军当政治部主任时,他是其麾下十一师某团的传令兵。不管怎么说,刘全德从根上熟悉共产党肯定没得说,和陈毅、罗瑞卿至少见过面也没得说。
因为机灵过人,尤其枪打得准,1933年刘全德被选派到中央特科工作,成为红色特工。非常不幸,1935年革命陷入低潮,他在武汉不慎被捕,架不住国民党的威逼利诱,很快倒戈叛变,投靠蓝衣社(军统前身)。抗战期间,他跟随军统头目陈恭澍、毛森,先后当上行动组长、大队长,在上海、杭州等地,多次执行暗杀和爆炸银行、铁路之类的行动,屡屡得手。1939年汪伪特工总部在上海极司菲尔路(今万航渡路)76号成立,军统旋即与之展开以暗杀为手段的血腥厮拼。刘全德奉命锄奸,目标是76号电讯总台少将台长余玠。此人原为军统东南局电讯督察,真名李开峰,附逆后对军统的秘密电讯构成很大威胁,最终被刘全德成功剪除。民国三十年,为阻止汪逆发行推广伪中储券,刘全德奉命对伪中央储备银行上海分行(外滩15号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原址)实施爆炸威慑。数日之后,随着一记滚雷似的炸响,中央银行大堂一片狼藉,虽未造成多大实际伤害,刘全德的大名却从上海传到了重庆,受到军统局本部的通令嘉奖和赏赐。据传戴笠还随口说了一句,“好嘛,刘全德以后可以叫刘全能啦”。然而好运不长,此后不久刘全德即在上海被76号抓获。所幸昔日长官陈恭澍此时已先于他被捕附逆,由其出面担保劝降,刘全德很快也随陈投降,成为陈恭澍的副官兼汪伪特工学校教官,暗中仍随陈与军统保持联系。
抗战胜利后,陈恭澍虽以汉奸罪短暂入狱,但很快便被释放,出任国民党河北绥靖总队上校总队长,驻守北平,与解放军进行所谓政治作战。1949年逃往台湾,一度担任国防部情报局第二处少将处长。刘全德则留在上海,担任京沪杭警备司令部中校警卫组长。上海解放之初,1949年6月刘全德被我解放军第20军保卫部门抓获,但由于掌握情况不足,未能识破他的真相,关押一周后即予释放。之后刘全德随保密局秘密交通华庆发逃往舟山,继而转去台湾。
刘全德的到来,使台湾保密局极为振奋,许多久困未解的难题,似乎一下子有了打开的希望。毛人凤办公室主任、书记长潘其武迅速约见,迫不及待地要求其再返上海,执行暗杀陈毅市长的任务。这对一个刚从战场归来,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的人似乎不够仁义,但保密局已顾不上任何虚情假意,非常时期,必须特事特办。刘全德也是急于邀功。他很明白,台湾岛很小,要想在其中立足,站稳脚跟,必须拿出慑服人心的本事来,天上不会掉馅饼。对潘其武的急切要求他毫无怨言,积极响应,随即制订出暗杀计划。毛人凤闻讯后亦拨冗安排,亲自出面召见,当场批准其行动计划,并委以保密局直属上海行动组上校组长头衔,要什么样的助手随他挑,限6个月完成任务,着即发给银元2780元(折合黄金超过30两),任务完成返台后再重奖黄金大条100根,共计1000两。
刘全德的潜入,给上海方面造成的压力也不小。主管反间谍工作的市公安局扬帆局长深感责任重大,第一时间就将敌情向陈毅、潘汉年作了报告,听取指示后,随即召开全局科长以上干部会议,进行紧急动员。要求按市委指示,一手抓侦捕,限期破案;一手抓防范,确保首长安全。扬帆再三强调,“随侦随破”见面就抓,先发制敌,务必在敌人下手前将其抓获,绝不手软。同时宣布成立破案指挥部,指定社会处三室主任王征明、侦查科长王大超为正副总指挥。
一张天网迅即张开。凡是刘全德有可能进入的口岸和抵沪后有可能落脚的地点,均日夜监控;情报部门加紧与特情人员联络,密切关注保密局的所有动态;行政部门做好后勤保障和服务工作……
【“全能杀手”落网记】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