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祖先在二千多年前留下了文字,我们如今还能够读懂,还可以触摸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中国。
古埃及、古巴比伦的文明,比我们的文明更为古老,然而却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不见——如今被再度发掘出来,其最大的意义或许就在于为人们提供旅游时的谈资——他们无法知晓两千多年前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古人的情感,甚至,他们并非同一群人。
而我们不同。
二千年前的祖先,和二千年后的我们,有着共通的情感,有着共通的心理,我们仰望的是同一片天空,我们脚下拥有的是同一片土地。
《古文观止》开篇所选的文章,皆出自《左传》,并且选了许多篇,多达整整两卷 。
我们都清楚,《左传》又被称作《春秋左氏传》,据说它是左丘明为解释儒家经典《春秋》而作,不过也有学者觉得它是独立成书,无论怎样,它在儒家体系里的地位是“史”,相较于作为“经”的《春秋》,地位要低一些 。
两位信奉儒家的老先生,为何会选择《左传》作为开篇,而非《春秋》呢?
我们先从关二爷晚上读什么书说起。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有这样的描述,关二爷在夜里阅读《春秋》,然而裴松之在为《三国志》所作的注里提到
《江表传》曰: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
两者所说不一样。
图片源于网络
有人说,《三国志》属于正史,《三国演义》是小说,正史必定比小说可靠,因此关二爷读的应当是《左传》。
正史就靠谱吗?正史说的都是事实吗?
我们把这些历史叫什么?叫散文。
在这些散文当中,存在大量传说故事,还有作者的偏好,并且儒家尤其喜好删改文章,动不动就对经典进行修改,还觉得自己改得十分正确。
所以,看历史就像断案一样,需要推理,看哪个解释更合理。
《春秋》是一本什么书,《左传》是一本什么书?
《春秋》,简单来说,是一本大事记,基本上记载的是,今天公司领导召开了会议,明天a公司与b公司发生了冲突,后天c公司领导和d公司领导展开了亲切友好的交谈……
郑伯与弟弟的宫斗大戏,只用了“郑伯克段于鄢”一句话。
相比之下,《左传》情节曲折,史料丰富,很有学习和参考价值。
熊逸老师曾经讲到过它的意义:
《左传》在传统典籍里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两千多年历史中有诸多沿革,存在不少争议,发生了许多改变,从风俗到立法,从秦朝的郡县制到明代的大礼议,甚至从中国的夷狄论、文学观到日本的武士道,都能够一直追溯至《左传》的世界。
我们如今提及儒学经典,首先想到的便是《论语》 。然而,要领会《论语》里孔子与弟子对话中的那些内容,却需《左传》所提供的历史背景 。
比如,孔子争议很大的一句评论,当年是也上过热搜的。
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教养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不谦逊,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怨恨 。
钱穆先生把这句话翻译成:只有家里的妾侍和仆人最难养。
倘若翻开《左传》,就会发觉,“君子”“小人”皆是身份概念,并非道德概念,孔子并非在进行道德评价,而是在描述一些人的性格特征 。
这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论断,就如同鲁迅先生针对一部分人所表达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般 。
再比如“礼不下庶人”,我们认为是封建社会压迫百姓。
实际上,周礼极为繁杂,若是老百姓事事都遵循礼制,那就无法从事劳动生产了,这事实上是一种宽容,也可算是那个时期的正确做法。
而且,《左传》过手的大牛人有很多。
汉代刘向梳理了《左传》的师承脉络,左丘明将其传给曾申,曾申又传给吴起,吴起再传给儿子吴期……
有了这些厉害的人助力,它还汇集了春秋时代众多战例,所以自然而然就成了许多名将必定会读的书籍,关二爷也在其中。
《左传》的可信度:两个面孔的赵盾
我们想说明一件历史是真事时,经常强调,据正史记载……
正史是指官修的历史。《左传》虽不属于二十四史,却开创了历史散文写作的先河。它有人物对话。有场景描写。还有适当评论。历史细节随处可见。这便是其巨大价值所在。
我们看待一本历史著作,不能单纯评论其中所写之事的真假。况且年代久远,要是没有相应文本对照,或许永远都弄不清真假。
经过连年的战争考验,曾国藩对史书上关于战争的描写产生了强烈怀疑,他觉得其情节十有八九是文人编造的,不能运用到实战中。
但是,有些东西只要被记录下来,就存在价值,就能够使人们体会到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当时人们的所思所想。
《西游记》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它虽讲述了诸多唐朝的故事,然而无法从其中考察唐朝文化,却能够从中探究明朝时期的人情世态。
《左传》之中,存在一部分细节是经不起仔细琢磨的。我们来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就是赵盾遇刺事件。
简单介绍一下,赵盾是晋国的重要大臣,著名的赵氏孤儿乃是赵盾的孙子。我们暂且不说他的孙子,主要谈论的是赵盾。
刺杀事件大概是这样的:
这位刺客抵达赵盾住处时很早,大概觉得他还未起床,便手起一刀,毫无心理负担。岂料,赵盾早早便已穿好朝服,十分整齐,气度森严,颇具风范。毕竟,春秋时期,讲究的正是这般风范 。
刺客明显很欣赏这种风范,觉得赵盾在家中都这般恭敬守礼,那到了朝堂之上必定是优秀的国家公务员,杀了他明显是对国家不忠,可不杀他又会对委托人失信,该怎么办呢?
自杀吧。刺客很干脆,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
之后的历史,尤其史记,记载了不少这样的刺客故事。
先秦时代时候的刺客可歌可泣;之后的刺客,却越来越沦为盗贼。
当然,我们所说的重点并非在此处,而是故事里存在的漏洞,这漏洞也能够称作玄机 。
什么玄机呢?
这个刺杀事件发生时,现场仅有两个人,要是此事被传播开来,那存在一种可能性,即赵盾向他人透露了相关情况 。
既然是赵盾的一面之辞,那他可以选择讲各种各样的故事。
他可以讲,这个刺客功夫不行,被他直接杀了。
也可以说,刺客正要杀他,结果不小心撞到树上死了,或者自己被绊倒死了,或者被房上的瓦片砸死了,或者突发脑溢血死了……
反正死法无数种,为什么赵盾偏偏说刺客是受了感动自杀呢?
这是做铺垫。
因为他知道要杀他的人,是国君。
国君一直想杀他,赵盾不想死,就开始逃亡。
国君没逃出多远,就被赵盾的亲戚赵穿杀死了,赵盾回来后继续担任正卿,且没有追究杀人者的责任。
这就耐人寻味了。
简单看史书所记载,赵盾就是一个实诚君子。
他对待国君态度恭敬,礼数周全,工作完成得也很好,然而国君却老是挑刺,还多次派人去杀他,实在是太过分了 。国君最终被杀,完全是自作自受 。董狐在史书上记录“赵盾弑其君”,着实冤枉了他 。
可是,考虑到刺杀时间的背后的玄机,有没有这种可能?
赵盾一直在为杀国君做铺垫,他先树立起自己正直、讲礼的形象,国君来杀时他只是逃跑并不反抗,暗地里却派人杀了国君。
不然的话,为何就这么正好,没逃多远国君就被杀了呢。
而且,他也没追究杀人者。
董狐写“赵盾弑其君”时的是不是也发现了什么不妥之处?
后来,人呢常常把“董狐笔”比作历史监督的典范。
文天祥在《正气歌》里都称赞“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孟子曾说“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这意味着史书能够如实记录奸臣们的所作所为 。
所以,读《春秋》,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仁义忠孝。
关二爷夜读《春秋》,正与他的光辉形象相符。
我们能从不同的历史解读中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当时人们的所思所想,也能知晓当时人们的所忧所惧,这未尝不是一种历史真实。
一个文明不会因古老而伟大,但会因伟大而古老
《左传》所代表的,不单单是那些历史故事,还是儒家的文脉,更是一种文明。
大家可以想一下,我们即将读到的,是二千多年前的文字。
二千多年前祖先留下的文字,我们还能读懂,还能触摸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中国。
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些文明比我们古老,却早已在历史长河中湮灭,如今被重新打扰,其最大意义或许只是给人提供旅游谈资,他们无法知晓二千多年前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那些人的情感,甚至,他们并非同一群人。
而我们不同。
二千年前的祖先,与二千年后的我们,有着共同心理,有着共同心声,我们仰望的是同一片天空,我们脚下拥有的是同一片土地。
是为记。
【推敲古文 为何只有中国能让二千多年前祖先文字被读懂?背后原因惊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