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苏轼,宋代。
横着看形成山岭,侧着看成为山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
yuǎn jìn gāo dī gè bù tóng 。
远近高低各不同。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它是险峻的山峰,从远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出一种样子,从近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另一种样子,从高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别样的样子,从低处看庐山,庐山又呈现出不同的样子。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
赏析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从不同视角观赏庐山所获的不同景致,直观地呈现出庐山的多彩姿态。后两句从景过渡到理,借助庐山的景象,传达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深邃的哲理。苏轼以简洁的言辞,把游山感悟和生活智慧融合在一起,使人在欣赏庐山景色之际,还能得到思想的启发,极具艺术魅力 。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他为苏东坡 。他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他和辛弃疾同为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文章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在诗歌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在词作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在文章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在书法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在绘画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小贴士
理解古诗词中的哲理,可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自己是否有类似“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经历,如此能更深刻领会诗人传达的思想。背诵古诗词时,可依照诗句描绘的画面或情感脉络来记忆,效率会更高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这首诗究竟藏着啥玄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