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热衷于文学创作,并且才华出众,他曾自我宣称:“我这一生没有什么让自己感到畅快愉悦的事情,只有写文章的时候,心里想到哪里,笔下就能把曲折的意境完整地表达出来。我认为世间的乐事,没有超过这个的。”(参考何薳《春渚纪闻》卷六)苏轼写诗,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场景,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题目,都是随心所欲地挥毫泼墨,一口气完成,当时的人对他的诗作没有不赞叹佩服的,来看几个例子。黄庭坚回忆苏轼时说,元祐年间在礼部锁试,苏轼每次前来相见,桌上纸张不论精粗,写满才罢休。苏轼生性喜欢饮酒,然而喝不到四五龠就已烂醉,也不告辞就躺下,鼾声如雷。过一会儿苏醒过来,落笔如风雨,即使开玩笑也都很有意味,真是神仙中人!(《题东坡字后》)
张嘉甫回忆,苏轼在扬州平山堂当众赋词时,红妆成轮,名士堵立,都看着他落笔。他置笔后,目送万里,仿佛要仙去一般!(参释惠洪《跋东坡平山堂词》)朱弁记载,元丰末年苏轼在金陵会晤王安石,二人相将出游山寺。王安石见案上有一大砚,便提议集古人诗句以咏此砚。东坡应声说:“轼请先道一句。”接着大唱道:“巧匠斫山骨。”“荆公沉思了很长时间,没办法接着往下说。”(出自《曲洧旧闻》卷五)“巧匠斫山骨”是唐代人刘师服《石鼎联句》中的句子,苏轼借用它来吟咏石砚,非常精确。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例外,苏轼的题壁诗不全是一挥而就的即兴作品,《题西林壁》是一个典型例子,值得我们仔细阅读深入思考。苏轼在《自记庐山诗》中说,他刚进入庐山时,山谷奇特秀丽,是他生平从未见过的,几乎应接不暇,于是打算不写诗。不久后他看到山中僧人和俗人都说,苏子瞻来了,他不自觉地作了一首绝句,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自己嘲笑之前所说的话是错误的,又再次作了两首绝句,一首是:“青山好像没有旧交,高傲地不与我亲近。要想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将来它就是我的老友。”另一首是:“往昔就心怀清赏之情,初次游览在深远渺茫之中。如今这不是梦,真的就是庐山。”这一天有人把陈令举的《庐山记》寄送给我,我一边走一边读。……在山的南北往来十多天,认为优美的景色多得说不完,挑选其中最突出的,没有比得上漱玉亭、三峡桥的,所以作了这两首诗。
后来苏轼与总老一同游览西林,又创作了一首绝句,内容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无一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关于庐山的诗作都在这里了。”这篇文章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是记录《题西林壁》创作背景的第一手材料。依据后人的研究,我们能够补充如下史实:这一年的四月,苏轼离开了黄州。四月二十四日,苏轼在友人道潜等人陪同下,从庐山北麓进入。之后,苏轼草草游览了开先寺与圆通禅院,随后便匆匆下山,前往筠州看望胞弟苏辙。
十来天之后,苏轼离开了筠州,在五月十二日前后从南麓再次进入庐山,陪同他游览的,除了道潜,还有从润州特意赶来的佛印(了元),这时苏轼心情较为轻松,于是从容地游览了诸多名胜,一直到六月初才离开,所以苏轼游览庐山实际上有两次,第一次是匆忙路过,对庐山美景只是匆匆看了一眼 。当时苏轼急于前往筠州,所以心思不宁,他又觉得庐山景色非常美丽,美得让人不停地咏叹,于是暂时不想写诗了。
那三首五绝,其中一首写的是诗人进山后遇到僧众欢迎的情景,诗人作为一个长期被贬斥的人,自然有诸多感慨,并非专门吟咏庐山。其二的第一、二句讲的是庐山众多山峰林立,傲然高耸,难以接近。第三句“要识庐山面”,句后有作者自注:“山南,山面也。”意思是庐山的南面才是它的正面,而苏轼初次进入庐山是从背面进山的。三、四句意谓,须待与庐山互相熟悉,成为“故人”之后,方能识得庐山真面目。第三首自称与庐山神交已久,如今终于亲至山中。后二首诗也没有直接描写庐山,而是说愿意花费时日来了解庐山,其中隐然含有《题西林壁》的意旨。
到了第二次进入庐山的时候,苏轼才能够从容地游玩观赏,他对许多优美的景色一个一个地仔细观看,还为其中最称得上幽静美丽的两个景点漱玉亭和三峡桥写了两首篇幅比较长的五言古诗,前一首总共十六句,后一首总共二十句。经过一番逗留,最后来到天下闻名的庐山著名寺庙东林寺,和长老照觉禅师谈论佛法、题写偈语,第二天到西林寺作诗并题写在墙壁上。这时苏轼已经对庐山非常熟悉了,这首诗能够被看作是他畅游庐山之后的总结性题咏。
此外,苏轼对庐山的了解不是从这时开始的,他的父亲苏洵早年四处云游,曾在庐山逗留,苏辙《赠景福顺长老》诗“序”里说,苏辙小时候陪侍父亲,听说父亲曾游览庐山,路过圆通,见到讷禅师,停留了很长时间,苏轼进山后经过圆通禅院,第二天正赶上苏洵的忌日,苏轼就亲手写了一首偈语赠给长老仙公,并且在诗题中说,院里有个蜀地僧人宣逮,侍奉讷长老,认识自己的父亲 。能够推断出苏轼小时候也曾从父亲那里听闻过庐山,并且对其向往了很长时间。而且苏轼早在黄州的时候就曾收到正在庐山开先寺的佛印寄来的信件,佛印请他撰写《云居山记》,两人从那时起建立了交情,此后信使往来不断。
苏轼写给佛印的书信如今存有十五通,其中一封称庐山为“名山”,还有一封提到“见约游山”。佛印写给苏轼的信如今已不存在,不过不难想象其中应当有涉及庐山的内容。苏轼进入庐山后还曾携带前辈文人所著的《庐山记》,一边行走一边阅读,他对庐山的地理、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毫无疑问,苏轼来到西林寺挥毫题壁时,对庐山的理性认识会渗透到文本中。上文引述苏轼《自记庐山诗》里所录的《题西林壁》,次句是“远近高低无一同”,这应是初稿。或许是传闻不同,也可能是苏轼后来做了修订,此句末三字有几种异文,有的作“无不同”,有的作“总不同”,有的作“各不同”,最后一种最为通行 。
我们先依据此来分析文本。开头的两句描述了游山时所见到的景象。庐山的七座山岭是从西往东横向排列的。游人眺望庐山,从横向看山岭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山峰高耸突出,直入云端。如果分别从远处和近处去看庐山,那么各个山峰姿态万千,气势各不相同。后面的两句抒发了游山时的感受。为什么不能看清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是因为身处山峦重叠、云雾缭绕的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重重峰岭的遮蔽,才能够把握庐山的总体面貌 。全诗并没有具体描写庐山的秀丽风光 ,然而却堪称庐山的总评和定评 。
读者都公认它是一首哲理诗,一直以来都被当作宋代理趣诗的代表。长久以来,人们在剖析宋代的“理趣诗”时常常将“理”字当作重点,好像理趣诗的价值就在于诗歌里包含着某种精妙的哲理,进而拥有认识价值或者思想意义。其实并非如此。理趣诗固然必须蕴含哲理,然而更要具备趣味,两者缺一不可。邵雍的《伊川击壤集》,几乎每一篇都和理相关,然而诗的韵味淡薄,算不上是优秀的理趣诗。再看杨万里的一些七绝,充满趣味,可其中蕴含的哲理浅显简单,同样称不上是优秀的理趣诗。
苏轼堪称理趣诗的大家,《题西林壁》便是一个典型例子。这首诗的长处并非在于描绘庐山的具体模样,而是归纳出所有攀登大山之人的普遍感受,将深刻的人生哲理蕴含于其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近千年来,中国人登山时总会下意识地想起这首诗。这首诗到底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前两句表明,站在不同角度看待事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执着于一己之见,就如同盲人摸象,往往只能认识到事物的一个片面 。后两句更深一层 ,纵然一直在变换角度 ,依然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 ,因为一丘一壑 ,一峰一峦 ,都在庐山之中 ,得知一隅 ,却很难窥其全貌 。
也就是说,即便不局限于单一角度,能够进行换位思考,仍然无法看透事物的真实面貌。人应当跳出自身所处的立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与观察对象保持一定距离,才能够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这就是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黄庭坚读了这首诗后感慨地说:“这位前辈对于般若学说横竖阐释,毫无多余的话语。若不是他笔下如有口才,怎能道出这无法言传的精妙之处呢!”佛家所说的“般若”,出自惠洪《冷斋夜话》卷七,是指理解一切事物的大智慧,黄庭坚觉得这首诗中蕴含着这样的大智慧,清人陈衍更明确表示:“此诗有新思想,似未经人道过。”的确,前人虽已表述过类似的意思,例如汉代的《盐铁论》中曾说“从旁议者与当局者异忧”,唐人白居易也有诗句“觉悟因旁喻,迷执由当局”(出自《和梦游春诗》),然而都远远不及此诗所表达的那般精警。
此诗还有一个优点,它说出了一个精妙且警醒的哲理,并且将这个哲理表达得清晰、准确又生动。苏轼避开了逻辑论证,还省略了要表述的哲理本身。前两句是叙事,诗人进入庐山,四处游览观赏,发现庐山的面貌会随着脚步变化而呈现不同景色,千姿百态。后两句看似在说理,实则还是就游览庐山这件事展开,只字未离此话题。也就是说,全诗的每一句、每一个字都在讲述游览庐山的过程,从表面看,它确实是一首关于游览的诗,然而,精深的哲理却毫无痕迹地充分显露出来。借用前人的话来说,可以称得上是“一字不落理障”!
正因如此,此诗所蕴含的哲理是寄寓在诗歌意象中的深层意义,是诉诸读者体悟的言外之意,它真切灵动,易于让读者领会,它意蕴丰富,能使读者联想无穷。此诗的写作方式是在西林寺中对着客人挥笔书写,从表面上看它是一首即兴题壁的作品,然而实际上这是苏轼经过长达一个月的全面考察后对庐山的整体认知,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更是他一生哲学思考的理论提升,是诗人积累深厚、时机成熟时的一次灵感爆发,值得我们仔细品味,深入思索。——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23年第4期
【才气横溢的苏轼作诗有多厉害?随意挥洒一气呵成令人叹服】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