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四过庐山留下40首诗!为啥说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就不同?

更新:05-03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苏轼四次路过庐山,他于此处写下40首诗歌,其中最具名气的是这一首,其内容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那么,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山石变得光润,草木显得璀璨,整座山被云雾环绕,仿佛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我们不了解庐山,这是必定的。庐山雄伟奇特、险峻秀丽,到处存在差异,每个季节景色都不一样。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会有一千种看法。一千个游客看庐山,会有一千种样子。为什么会这样呢?明显是由于观察角度不一样。这个道理看似简单,实则并非如此。东坡先生身处庐山之内,周围山峦重重叠叠,已无法分辨此时到底身在何处。四周山峦变化多端,从各个方向展现出不同景致。置身于造物者那无尽的艺术构思中,景象波澜壮阔,气韵不断迭起。人就如同这山一般,最难认识的恰恰是自己。古人凭借心去观察人,然而心长在自己肚子里,所以往往容易看到自己的长处,却很难认识到自己的短处,这正是问题导向的源头所在。每一个人,唯有站在新的高度去观察世界、审视自身,才能够看到真实的世界以及真实的自己。

元丰七年四月二十四日,苏轼抵达庐山。晨光映照下的庐山,云气升腾,彩霞弥漫,奇妙的山峰与怪异的石头好像披上了华美的衣裳。幽静且翠绿的山间小路也被晨光笼罩,凉爽的山风掠过树梢,清晨的阳光从绿叶相互交错的缝隙中洒下,在布满青苔的石板路上留下一个个色彩杂乱的光点 。

这样的美妙胜景,的确是大自然的杰出作品,绝不是人类语言能够形容的。所以,在刚要进入庐山之前,苏轼就和朋友约定:这次登上庐山,纯粹是游玩观赏,放松心境,不写诗。但奇怪的是,不知什么时候,苏轼要来的消息已经在庐山各处传开了,他所到的地方,山中的人们都互相转告,都跑来看看这位文章才华出众的大才子。最后苏东坡只能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随意写下一首诗 。谁能想到,这首随意创作的作品,竟成了描写庐山诗歌中的巅峰之作。千年过去,这首诗依旧闪耀着哲理的光辉,拥有着长久的生命力 。

面对庐山被云遮住、被雾笼罩,且烟雨迷茫的景象,苏轼并没有仅仅沉醉于对美好景色的观赏赞叹,而是保持清醒去观察,进行理智地思考,透过庐山迷雾的表面现象,看清它真实的内在实质。

他就是苏东坡,人们对他怀有崇敬、爱戴、仰慕、钦佩、尊重之情,也喜欢他,总之,他多才多艺,有着千般面貌。在不同时段,不同阶层的人眼中,他有着不同的面貌和不同的称呼。但最后大家都将“喜欢”给予了他。他最喜欢的地方是庐山,他诗歌最大的特点是充满哲理。他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首诗,是赠予小儿子苏过的,此诗没有标题,仅有四句话:“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在北宋时期,庐山的烟雨与浙江潮是两处名气极大的景点,若不去,便称不上是文旅方面的知名人士,因而必定得去。但是看过之后,发现并非像想象中那般神奇,山依旧是山,水依旧是水,我们竭尽全力去争取的事物,实际上并没有我们原本想象的那么重大的意义,要敢于放下执念,不必执着到底。

【苏轼四过庐山留下40首诗!为啥说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就不同?】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汉文帝侍母三年不离不弃!这些孝道家风家训小故事你知道吗? 下一篇:至古文意思 喜迎元宵!官方活动详情大揭秘,猜灯谜答案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