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树万树梨花开 究竟描绘了怎样的边塞奇景?竟能展现这般爱国热情

更新:05-03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它创作于岑参第二次出塞阶段,那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都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凭借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以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还描绘了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展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也展现了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作为线索,对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进行记叙,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为三个部分 。

友人即将踏上归京之路,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眼中化作一夜盛开的梨花,伴随美丽的春天一同来临。前面四句着重描绘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生动、精准地展现出早晨起来骤然见到雪景时的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全然一新。风停了,雪不大,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很恰当,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毫无怨言,“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上描写的是寒冷,实际上是借助冷来衬托将士内心的热情,进而更能体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用浪漫夸张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积极意义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属于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的“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也属于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在主帅的中军设置筵席,尽其所能搬来各类乐器,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尽情饮酒作乐,这场宴会一直延续到暮色降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忱,于此爆发宣泄,抵达了欢乐的极致。

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即便雪愈发大了,送行之人仍千叮万嘱,不愿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以平淡质朴的语言展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情感,字字皆传神,含蓄又隽永。这一部分描绘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还体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这首诗,凭借奇丽多变的雪景,依靠纵横矫健的笔力,运用开阖自如的结构,借助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营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适宜,张弛有度,而且刚柔相和,急缓协调,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诗人抒发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因友人返京而产生了惆怅之情。

这首诗是用来咏雪并送人的作品。杜甫在《渼陂行》里写道:“岑参兄弟皆好奇”。这首诗在各个地方都展现出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非常奇特突兀,还没写到白雪就先传出了风声,这就是所谓的“笔所未到气已吞”,说的全是飞雪的精神,大雪必定是随着刮风而来的,“北风卷地”这四个字的妙处在于通过风就能看出雪来,“白草”,根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的注释,是西北的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说它的质地极其坚韧,然而经过霜打的草很脆,所以能够折断,要是春天的草就会随风俯仰不能“折”,“白草折”又显示出风来势凶猛。八月秋意正浓,然而北方之地已然满天飘起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其中一个“即”字,极为逼真地描绘出从南方而来的人那种少见多怪的惊奇语气 。

塞外气候寒冷,北风刮起时,大雪纷纷扬扬飘落。诗人用“春风”让梨花绽放,来比作“北风”使雪花飘舞,非常新奇恰当。“忽如”这两个字用得特别好,既描绘出“胡天”变化不定,大雪来得迅猛,还再次表现出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所呈现的壮美意境,颇具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样子,那雪白的花不是一朵一朵的,而是一团一团的,花团锦簇,把树枝压得快要低下来了,和雪压冬林的景象非常相似。春风吹来时梨花开了,竟然达到了“千树万树”的规模,重叠的修辞展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是用花来比喻雪,构思相同,但是无论豪情还是奇趣都要比这首诗逊色三分。诗人把春景拿来与冬景作比较,特别是把南方的春景和北国的冬景相比,几乎让人忘却了奇寒,内心感到喜悦和温暖,其构思、营造的意境都堪称奇绝。要赏析这咏雪的千古名句,恰好有一个成语,那就是“妙手回春”。

诗笔在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然后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得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若在南方,穿“狐裘”必然会发热,而此地“狐裘不暖”,就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得单薄。边将本领高强能拉开五张雕弓,如今却连角弓都拉不开;平时将军夜里不脱金甲,此时都护的铁衣冰冷难以穿上。这两句是同时说都护和将军,运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这四句,有人觉得表现了边地将士的苦寒生活,单看这几句,确实如此啊。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来看,这主要借助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被南来人视作反常的情事来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实在是一支白雪的赞歌,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兴致勃勃,让人不觉其苦,反而觉得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也是诗人“好奇”个性的体现 。

场景再次转移到帐外,并且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延伸,那里是浩瀚的沙海,冰雪覆盖大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虽然暂时停下,但看样子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用夸张的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勒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还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 。天气如此酷寒恶劣,进行长途跋涉将会很艰辛。“愁”字隐隐约约对离别分手作出了暗示。

于是写到了中军帐(主帅营帐)摆酒饯行的情景。如果说前面主要是在咏雪,并且逐渐融入了情感,那么接下来则是正式描写送别,是以白雪作为背景的。“胡琴琵琶与羌笛”这句话,并列列出了三种乐器,却没有去写音乐本身,看起来颇为笨拙,然而依旧能够间接传递出一种热闹欢快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的器乐,对于送行的人来说,能够触动他们的乡愁,在送别之外还有别样的感受 。写饯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不过落墨并不多,这也表明,作者依据题意,在用笔上区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到了军门之外,此时天色已经黄昏,又看到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就在这个时候看到了一个奇异的景象,风刮得很猛烈,然而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不动,因为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且反常的细节又一次传神地表现出天气极其寒冷。那白雪作为背景,上面有一点鲜红,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有一星暖色,这反衬得整个境界更加洁白,更加寒冷;那雪花在空中乱飞,其中有个不动的物象,这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了路口,这里是轮台东门。虽然心中满是不舍,可终究到了分手的时候。诗人不禁心想,大雪封山了,这路该怎么去走呢。路转过山峰迂回曲折,行人逐渐消失在了雪地里,诗人依旧在深情地目送着。这最后的几句格外动人,成为了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堪称相称。结束之处留下了很大的思索空间,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诗人到底在想些什么呢?是对行者难舍从而心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呢 ?这里有着悠悠不尽的情感,形成了一个艺术空白,其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的名句相近,不过用在诗的结尾处,效果更为佳妙 。

此诗主要的特色是充满奇情妙思,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洒,比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比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比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歌咏自然风光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其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了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有的是二句一转韵,有的是四句一转韵,转韵的时候场景必定会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然急促,和狂风暴雪猛烈的画面相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紧接着就出现了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为沉滞紧涩,出现了军中苦寒的情事,末四句渐渐进入徐缓,画面上出现了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让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非常好,称得上有声画的称誉。

作者介绍

岑参是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是太宗时功臣岑文本的重孙,后来迁居到江陵,他大约生活在715年至770年,岑参早年孤苦贫寒,跟随兄长读书,广泛阅读史籍,在唐玄宗天宝三载考中进士,起初担任率府兵曹参军,后来两次参军

【千树万树梨花开 究竟描绘了怎样的边塞奇景?竟能展现这般爱国热情】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20年过去!炊事班的故事主演今何在?胖洪变化太大 下一篇:柏拉图式爱情,只求精神相恋?不乞求拥有,这真的是爱情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