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通常的翻译是:
傍晚的时候,我的心情不太好,于是驾着车前往乐游原。眼前的夕阳晚景非常美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此时已临近黄昏 。
看着美丽的夕阳,诗人不禁发出感叹,夕阳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再美好也是转瞬即逝的,自从读到这首诗我们都这样理解,教材上也是如此表述的。
但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觉得,这里的“只是”极有可能是“祇是”的简略写法。
在《说文解字》中,“只”与“祇”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字 。对“只”的解释为“语巳词也,从口,象气下引之形” 。它是句末感叹的语气助词 。表示话说完后感叹的样子 。其位置在句末 。相当于“耳” 。
“祇”字在《说文》中的解释是“地祇,提出万物者也”,其意思为“地神” ,到了唐代 ,才有了“祇是”这个词 ,它指“单一的、仅仅的”的意思 ,“祇”成为了“只”的异体字 。周先生觉得 ,李商隐应该是写作“祇是近黄昏” ,后世传抄时 ,按照惯例简写为“只是近黄昏”了 。
周先生觉得,古代人写的是“祇是”,而非“只是” 。在《詩经.小雅.何人斯》里有“胡逝我梁,祇搅我心” 。曹丕的《煌煌京洛行》中有“多言寡,祇令事敗” 。等等这些经典之中,“祇”的意思都是“恰、正、只” 。如此一来,“夕阳无限好,祇是近黄昏”这句诗就应该被翻译为:
夕阳无限好,特别是黄昏那一刻为最美。
乐游原在唐代是个适合旅游的好地方,它处于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之处,登上乐游原能够俯视长安城。乐游原在秦代属于宜春苑的一部分,其得名于西汉初年,汉宣帝时期在此设立“乐游庙”,它又被称作“乐游苑”。《汉书·宣帝纪》记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 。汉宣帝第一任皇后许氏死后埋葬于此,由于“苑”和“原”读音相同,乐游苑后来被传作“乐游原” 。
乐游原在盛唐时就已颇具名气,让它闻名遐迩的,是李白所作的那首《忆秦娥》 。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是促使“乐游原”成为网红打卡地的最大推动者,李商隐是后来者。李商隐也喜爱乐游原,这是确定无疑的。不然他心情一不佳,就不会“驱车登古原”,来此地排解烦闷,调节心情想必是他常做的事。
也许,那美丽的黄昏景色,真的使他整个身心都获得了放松,让他体会到世间万物的美妙。这是何等的惬意啊。
【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翻译存异议?红学家周汝昌竟提出这样的观点】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