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加入豆瓣,在发稿之前,该影评位于条目第2位,原题目是“说说不二情书中的古诗句词的引用”
看完《北西 2》后,肯定会有不少人讲述海莲娜和弗兰克的故事,那么我来讲讲电影里的古诗文句。
我看完电影后发了条朋友圈,表达的意思是,这是我看过的最具话剧感的电影,其中有大量独白,两个人凭借大量臆想的对话与独白来代替纸笔谱写情歌。该电影故事讲述得较为零散,节奏略显拖沓,还有尴尬的植入广告以及特别生硬做作的结尾,这部片子存在诸多我不喜欢的元素,不过作为一部致敬片,它仍是合格甚至上乘的。但是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台词中引用了诗句。有些引用显得有些刻意,这是不行的。不过大部分引用还是很惊艳且动人的。
作为一个学习中文的孩子,和妈妈一同观看了这部电影,被台词中大量引用的古诗句震撼到了。记得不太全,因为电影节奏确实不快,然而信息量极大,并且多种语言能自由切换,脑子实在不够用。
“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
——陆机《猛虎行》
西晋文学家陆机,文才在当时极为出众,然而后来其政治立场出现了问题,是遭到了馋人的陷害 。
这句话是爷爷在知晓大牛的“阴谋”后写的,当时爷爷心脏病发作,他写在纸上嘱托老奶奶转交给大牛。这句难以说出口的教诲,饱含着老人对晚辈深深的爱与殷切的期望。对老人来说,最大的伤害并非大牛的企图心,而是大牛将自己的企图心隐藏在为老人圆梦的华丽外衣之下,这是欺骗,是恶意,是强烈的功利心 。
就算感到口渴,也不要去饮用名为“盗泉”的水,就算酷热难耐,也不要在不好的树木下乘凉。
只因名字是“盗泉”,便不肯饮用,这般气节,确实是那个混乱的年代所独有的吧。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读《出师表》却不落泪的人,他必定不忠诚,读《陈情表》却不落泪的人,他必定不孝顺,读《祭十二郎文》却不落泪的人,他必定不重情义 。
这句话出自大牛写给小虾的信,学习《陈情表》时,老师会讲这句话充满深情,体现了一老一少感情极深,死后只能与影子相互问候,这是一种极为孤独的伤感 。大牛是孤独的,小虾也是孤独的,两人孤独感的原因不一样,表现也不同。大牛是个14岁就远赴美国的孩子,深切体会过所谓爱带来的负担与压力,因而躲避爱,觉得一切人与人的关系都是自作多情。小虾是15岁拿着砍刀到黑社会找爸爸的娇爷,她连赢21把,励志不欠钱,想要追求爱,然而一路走来,赌场上只留下一屁股债,情场上更是一无所有 。
这是两个活在幻想中的人,他们在信里把自己想象成女大学生和教授,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究其根本,是孤独所致。孤独到只能与自己的影子交流,只能自己给自己治愈伤痛。渐渐地,一个人独处的时间久了,也就变得坚强无比了。
“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
“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
——苏轼《屈原庙赋》
屈原的这条线索被埋藏了很长时间,起始于老爷爷写给孙子的那封信,一直持续到最终魂归故里。老奶奶在金佛寺里进行了虔诚的一拜,大牛询问她是否要在这儿给爷爷立块碑,奶奶说出了这句话。
老爷爷一生都爱逞强,有中国老头特有的倔强劲头,不愿认输,不愿低头,就连向老太婆表白都充满勇气。他喜爱中国本土文化,字写得很好,对古文运用自如。不管曾经离开家乡多长时间,如今都已归来;无论死后有无墓碑,这片土地与这条江河都是他的归宿 。
“你离开家园跋涉千里,生无归宿啊死无墓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大年三十那天,大牛独自开车前往唐人街,打包了一份饺子。就在这时,台词突然响了起来。这首诗,大家都耳熟能详,实在是太熟悉了。在那一刹那,心酸之感涌上心头,真的很酸。想到倘若大学不在故乡读,就会有“从此故乡再无春秋”之感,人在美国,独自点一份外卖,独自在海边看潮起潮落,大团圆时刻,无人为自己等待,也无人对自己说“春节快乐”。最可怕的思念是,思念着一大片土地,却想不起一个思念的亲人,也想不到一个思念自己的人 。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去国怀乡”
——范仲淹《岳阳楼记》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这句话说出口的瞬间,所有情怀都被囊括。不该再多说一个字,对跟着爸爸移民的娇爷是如此,对守着百年旧房子的老夫妇是如此,对美国的大牛是如此,甚至对那对母子亦是如此。怀乡,所怀的不仅是土地,还有这片土地上的家,以及这个家里的人。
“离开故都,怀念祖国”
“父母在,不远游”
——《论语》
这句话是老奶奶在山峰之上对大牛说的,后半句奶奶接的是“现在啊,是儿女在,父母不远游” ,真的很奇怪 ,儒家文化影响中国几百上千年 ,我们把孝道传承至今 ,然而我们的生活方式持续变化 ,我们总认为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我们年青一代总想干出一番事业 ,觉得那样才是孝敬父母 。但是常常,我们忘却了,父母会逐渐变老,当他们体态变得年迈时,心智开始慢慢趋近于孩子,他们需要陪伴,需要爱,需要我们陪着他们看3D电视,需要我们听他们讲话,需要我们陪他们考驾照,需要和我们一起喝茶吃饭。
“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刘禹锡《竹枝词•其七》
刘禹锡创作情诗时情真意切,感慨人心世故时别具风味。大牛给娇爷写信,询问她是否读过《陋室铭》,(后来谈笑有鸿儒被娇爷用来讽刺号称爱看书的祖峰),接着表示自己更喜欢刘禹锡的另一首诗,随后只说了前半句,后半句是娇爷后来补上的。
那个时候,大牛对自己充满质疑,他也对周围的人充满质疑,他开始觉得自己的想法存在问题,认为自己的想法太过功利 。
“常常遗憾人的内心不同于水,平白无故就会有波动起伏”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娇爷跟着邓先生踏上去赌城的飞机前,一咬牙一跺脚,流着眼泪,仿佛立军令状一般决绝,进行了自我剖白。王昌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写起战争壮志凌云、豪气外露。这里的娇爷有的是霸气,是那种鱼死网破的霸气,不给自己留后路。她这么做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好心收留自己的阿姨。娇爷是真爷们儿,同时,也是真的苦。
“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 ”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
编剧肯定很喜爱苏轼,苏轼有着豪放大气的词风,这和我们两位心思细腻的主人公不太相似。然而后半句话的那种飘渺,却恰好与娇爷的人生轨迹极为相像。娇爷说出这句话,是在告知教授自己选择了这样一条路。但我始终觉得,这句话用在这里,似乎还是有点不太恰当那种真正的大度,真正的无畏,真的只需一件蓑衣就能直面雨打风吹,这是要靠经历、岁月乃至涵养积累而成的,然而娇爷,或许还未达到这种程度。不过,那种乘风破浪会有时的勇气,却是十足的,满满的 。
竹杖草鞋比骑马还要轻松,风狂雨骤又有什么可怕的,一件蓑衣就能迎着烟雨度过这一生。
以下诗句,并非我自行想出,而是好心的豆瓣小伙伴找到微博上一位叫“别时忆相逢”的po主的整理,看起来很齐全,我会详细说一说我能想起桥段的那些句子。感谢豆瓣的小天使们,尤其要感谢特地贴了链接的那位美少女,还要谢谢微博原po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这句诗是讨债的将三个熊孩子扔在娇爷临时居住的家时出现的,当时这个出入赌场的女公关,噼里啪啦对孩子们进行了一番(言语上和些许行动上的)修理,之后把书pia在了他们桌上,要求他们每人背出三首。接着最大的孩子随手一翻,被迫大声朗读的就是这个。读的是这两句,而所有人都知道后面那两句,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实这首诗的确旷达浩远,前半句向你呈现自然规律,所有事情都有尽头,一切皆有定数。后两句格局变小,淡淡地跟你讲道理,这或许是导演的小心思,就如同娇爷所说,你爹和我的事情让他自己来找我。无论大人的世界怎样,孩子都要努力进步,是拥有无穷可能性的 。
“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应当再登上一层楼”
“三千弱水深”
——吴承恩《西游记·二十二回》
这个出处在百度之后惊到我了……我原本以为这是秀波叔自己编造的,结果认错了人。这句句子是娇爷从邓先生房间偷了筹码牌后,在走道上自我挣扎时臆想出来的,是教授对她说的话。但我自己都不明白它是什么意思,只晓得这句话是沙僧用来形容流沙河的,大致猜测一下,可能意思是,世间的诱惑非常多,困难也很多 ?
附上翻阅书籍,一般认为许多浅而急的河流不能用舟船过渡,只能用皮筏,这是因为水嬴弱,不能载舟,所以把这样的河流称为弱水,比如《尚书禹贡》记载“导弱水至于合黎”,《尚书今古文注疏》记载“弱水出张掖”,《山海经》记载“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 。但弱水与数字连用时是泛指险且遥远,比如苏轼在《金山妙高台》中写道“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 ,宋人张孝祥在《水龙吟--望九华山》中写有“缥缈珠幢愚卫,望蓬莱、初无弱水” ,《红楼梦》里也有“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地理学著作中,弱水还被用来专门指代位于西北的婆夷河或者黑水河,月氏曾在此建都昭武城,匈奴也曾在弱水畔驻牧,甘肃省地图上至今仍有一条弱水河。然而我要说的却是“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我曾撰写文章表明“流沙河不是河”,既然八百流沙河没有水,那么三千弱水指的是什么呢?并且它还很深!我原以为弱水是小型湖泊,其水很浅,而在水的下方是沼泽地,沼泽地很深。如此想来,便容易理解了,还能解释“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这句话。这八百里流沙界,分布着众多可怕的沼泽地,沼泽地中的芦花都沉到了水底 。
“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定风波》
这句话是在老爷爷家里,老爷爷拉着大牛,在说起给孩子写信的时候说的。
老奶奶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家,又问那人不在了该怎么办,老奶奶拉着大牛的手放在自己心头,在心里这样想着,然后又想到了这句话,很多人被爷爷奶奶的故事感动得泪流满面,我也好几次眼眶湿润,因为他们身上不只是简单的相爱相守,他们有着对彼此的爱,对儿孙辈的守候,还有对故土的眷恋,对中国文化的颂歌,老头子,回家了 。
“内心安宁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辛弃疾《鹧鸪天》
编剧必定是豪放派词人的粉丝,并且挑选的大多是豪放派词人婉约风格的词句。这句话出现时,教授尚未经历老爷爷老奶奶怒坐长途车离去的事,娇爷也未体会到情场惨败。有一种故弄玄虚的调情意味。
这首词原本是借助女子的痴情相思来书写自身壮志难酬的状况,此处却被用以感叹人生苦难,甚至表面上是在感慨人生不易,实际上是在表达对对方的思念之情。我直至如今依旧觉得这两个主人公的爱情来得太过突然,这句诗在此处,发挥的作用太小了。
若不是当下亲身遭受离愁别恨的煎熬,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存在一夜白头的情况。
“云中谁寄锦书来”
——李清照《一剪梅》
这个事出现在两个一大串的独白里,这两个一大串独白总括了所有的信。等待的是一封信,等待的更是一个人,一份情。我有点期待你的心,我有点想你,我有点喜欢你。
“谁从云端给我寄来书信?”
“居蛮夷之地,与魑魅为群”
——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
今天突然想起了这句话,它的出处很是可爱呢!你们还记得吗?那时老爷爷刚在驾校遭遇失败,还和印度人激烈地吵了一架,之后回到大牛的车上,老奶奶坐在后座偷笑,眉眼间满是泛滥的少女心。接着老爷爷说出了这句话,后面还接上了古代休书的梗 。
在这位孩子气且有傲骨的老人家眼中,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一切都是好的。美国在他看来,如同蛮夷之地。印度人在他眼中,好似魑魅魍魉。有文化的爷爷,嘲讽时都会引经据典。(还有个小细节,当印度人画大叉时,老爷爷生气地说,你们就是在欺负我们中国人。)
“住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荒凉之地,和那些鬼怪为伍”。
“勿惮劳,勿恃贵”
——张之洞《诫子书》
老爷爷给孙子的信里有这样一句话,所有长辈的谆谆教导都浓缩在六个字里,即“不要害怕辛劳”,这是教育孩子要踏踏实实地,要不断努力,“不要依赖权贵财富”,这是告诫孩子要牢记初心,不要贪财,不要趋炎附势,不要忘本。
“不要害怕辛劳,不要依赖权贵财富”
插一句,如果是我,肯定会拍到祖峰和汤唯坐在台阶上接吻,会拍到波叔在美国好好过日子,最后会用店主的口吻讲明白信的来龙去脉。因为生命里的巧合往往都是颠倒为止的。对于这样两个人而言,信里的情愫远比见一面的执念珍贵得多。通过通信,能让对方成为更好的人,也能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进而遇到更好的人,收获对的爱情,这才是我最喜欢的不二情书。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了那首被反复提及的诗,“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那就用纸,用笔,谈一场复古的恋爱吧!
- END -
【北西2凭啥能在豆瓣排第2?那些古诗文句竟藏着大秘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