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清楚,在古代存在三代,分别是夏、商、周,中国人会自称是华夏子孙,中华民族也被称作华夏民族。
历史上,有关夏的文献资料主要存于《尚书》《史记·夏本纪》《竹书纪年》之中。当下有人依旧觉得夏仍是传说,原因在于《尚书》是伪书,《史记·夏本纪》多摘自《尚书》,《竹书纪年》流传至今仅存今本,其记载内容与《史记》有别,像舜囚尧于阳城并夺取帝位,这并非禅让 。再比如伊尹放逐太甲,他想自己称王,后来被太甲杀掉。并非伊尹因太甲不施行王道而被幽禁,太甲改正后又被迎回继续为王。而且上述那些文献资料中,存在神话传说的成分。此外,至今未发现夏朝文字,甲骨文中也没有关于夏朝的有力证据,所说的夏字是以贞人名字的形式存在的。
在这里我们不想进行过多学术争论,我们觉得可以疑古,然而不能怀疑一切,古史辨派的根本出发点是尊重客观事实,走出疑古时代并非只是为了民族感情认同,重建中国文明史的源头之路漫长,不要轻易肯定,也不要轻易否定,关键是不要随便下结论,要依据材料说话 。
关于夏,这里再补充这样几则材料:
夏代有大型乐舞,名为夏籥,后称大夏,在祭祀山川时举行,表现大禹治水的情景。
于是,禹命令皋陶创作《夏籥》,共九个乐章,用来彰显他的功绩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
(2)(夏后氏)其乐《夏籥》九成。(《淮南子·齐俗训》)
季札见到表演《大夏》的人,说道:“真美啊!(表演的人)勤勉却不自夸,若不是大禹,谁能做到这样呢!”(《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2.先秦早期的文献中出现夏,特别是墨子提出了夏书的说法。
(1)《墨子·明鬼下》“故尚书夏书,其次商周之书”。
(2)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大雅·荡》)
《诗经》里有大雅和小雅,也就是大夏与小夏,雅和夏读音相近且意义相通,雅的意思是正,雅是王畿之地的音乐。
(1)《墨子·天志下》引《诗经》中《大雅》作《大夏》。
郭店楚简《孔子诗论》中,“大雅”被称作“大夏”,“小雅”被称作“小夏” 。
《尚书》与出土竹简相互照应,其中出现了“西邑夏”这个词,甲骨文里也有西邑,虽然没有夏字,但两者或许存在联系。
只有尹躬先在西邑夏被发现,自身有始有终 。(《尚书·商书·太甲上》)
(2)尹念天之败西邑夏。(《清华大学藏竹简》)
(3)甲骨文中的“西邑”。
我认为夏商周被称作三代由来已久,而且我们一直称自己为华夏民族,中国人都是华夏子孙。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汉字,一个夏字就如同一个徽号(图腾),它把夏民族和其他民族区分开来,我们仅从文字学的角度,对夏进行一番追溯探索。
《说文解字》记载,“夏”指的是中国之人。它由“夊”“页”“”组成,其中“”表示两手,“夊”表示两足,“”是古文的“夏” 。
夏字系列有两类,我们分别作一探究,先看第一类。
此类的特点是,上面是“日”字,下面是一个突出眼睛的跪坐人形。一般认为,这个“夏”字的字义是日光在头顶直射,由此会意炎热的先天。第二个金文字形还突出了挥动的手臂。当然,也有与此类似的看法,一种认为,此“下”字突出了人的眼部形象,表示阳光刺眼。另外一种认为,夏天白昼时间长,日中时空中仍是白昼漫长,对此存在质疑。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祭祀太阳的仪式,即太阳崇拜。还有人认为,该字与监测天象、授时有关。总之,按照这种观点,就是认为夏与季节有关,然而甲骨文中并没有夏季的说法,用季节去表示一个族群并作为标志,似乎不太可能。
夏字的第二系列,源于秦公簋,通常觉得这是秦景公时期的器物,铭文中有“虩事蛮夏”四个字,虩,依照《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恐惧的意思。其含义是小心翼翼地侍奉蛮横的夏族,这里清晰地提到了夏字。而且,在铭文开头还有“鼏宅禹责,十有二公”的语句,出现了夏代始祖大禹的名字,表明从秦襄公开始,受封成为诸侯,历经十二代辅佐周王的历史。这个夏字写作
这个字是《说文解字》篆文的源头,字形突出一个大头、有手脚的人形,我认为这个字表现农耕,表现的是手持播种尖木棒点种、脚踏耒耜翻地之形,夏民族能统一各部落,是因为提前进入农耕文明,能种植农作物,粮食生产技能保证了种族繁衍生息,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而已。要了解夏字的真正含义,还需要更多的材料。
【因古文意思 夏朝真的存在吗?诸多疑点引发对这段历史的深度思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