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八条目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的是人生的八大基本问题,即体验、理性、信仰、欲望、自我、家庭、社会、人类。
我的这个解读前人未曾有过,我自信这是儒家的微小发展,我正在进行经典的大众化解读,不敢沉溺于形而上的思辨,以后闲下来时,一定会以这个框架对这个体系再次梳理。
谷园
2016.1.17记
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家庭的人,要先修养自身品德;想要修养自身品德的人,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的人,要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探究事物原理 。
“欲明明德于天下”,意味着要将自身天赋才能奉献给天下百姓,为提升全人类的福祉而拼搏奋斗。这并非是让我们去解救世界上四分之三处于水深火热中的阶级兄弟的不实言论,而是人生最终极的追求。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小人物实际上都更具备了这种可能性。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作儒家的“八条目”。前文提到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三纲领”,是方向、目标,条目讲的是落实 。
八条目中后四条易于理解,然而前面四条的意义却说法众多,没有一致的看法。我觉得,对于这八个概念,应该突破原始文本里的先后顺序以及概念背景,凭借儒家所倡导的与时俱进的观念,进行全新的理解,也就是:体验、理性、信仰、欲望、自我、家庭、社会、人类。这是每个人都需面对的八大基本问题,它们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
格物意味着感知事物,意味着体验,这属于人的基础本能,是婴儿来到世界后最先做的事,婴儿会看到妈妈的脸庞,会吮吸甜美的乳汁,会倾听催眠歌谣。这种对事和对物的感知,在人生的每时每刻都在持续进行,创造、享受、奋斗、快感、苦痛、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以及所有实践活动,从生命的角度来看,皆是体验。人一辈子追求名、利、权、情,说到底都是为了某种体验。
从某种意义上讲,体验高于理性。我跟你聊米开朗基罗,你或许能说出一堆关于他的艺术理论,甚至是逸闻趣事,然而你却未曾闻到西斯汀大教堂的气息,未曾仰望过天花板上他的原作;我跟你聊女人,你大概也能说得头头是道,可你不曾感受过在心爱的女人身边醒来时,内心涌起的喜悦;我跟你聊战争,你肯定能背诵莎翁“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这样的诗句,但是你不曾将挚爱的战友抱在怀中,不曾看着他临死时那无助的眼神。
致知是在各种体验基础上形成知识的过程,致知就是理性。像1+1=2、是非判断、微积分、相对论、四书五经、世事洞明,这些都是知识、学问、智能,都是理性,是追求和实现真、善、美的阶梯。
在体验和理性的基础上,人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起生命的信仰,这体现了诚意。俗话说“心诚则灵”,诚意强调的是坚定的信仰,只有拥有坚定的信仰,才会有强大的力量。
在体验、理性、信仰的基础上,我们会有所发现,影响制约我们做人、做事的存在那颗躁动不安的心,也就是各种各样的欲望,正心便是控制欲望。
我们要在体验、理性、信仰、欲望等四大问题的基础上完善自我,改善家庭,造福社会,为人类发展尽自己的努力,这就是儒家所认识的人生。
(本文选自谷园国学励志系列书《人生四书》)
【前人未有的儒家解读!人生八大问题竟有这般新解?】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