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论语》虽堪称经典,却太过晦涩,理解起来颇为费劲,即便阅读了,也难以记住,并且不清楚如何运用,故而很难持续下去,学习成效也不佳。那该如何是好?我觉得,学习《论语》时,我们需思索三个问题:“为何要学?”、“怎样去学?”以及“学了之后如何运用?”,这是否有点类似哲学的三个终极问题呢?(我是谁? )那么为何要思考这三个问题呢,这关乎我们学习的方向性问题,关乎学习的方法和效果,更关乎我们能否持之以恒、慎终如始地学以致用。
学习《论语》的哲学三问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论语》?
我们称四书里的《论语》是儒家文化的经典,它还是根基,有着“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衿”这样的地位,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赞,还有司马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仰望,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价值宏大,这自是不必说的 。
但是经典数量众多,我们为何偏偏要学习《论语》呢?我觉得《论语》里有一句话能很好地阐释这一点。即大家都熟知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当然孔子说这话时还没有《论语》,不过我们能套用此句来解释学习《论语》的重要意义。我觉得这句话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
首先,学《论语》是为己,而不是为人。
为人,是带有目的性的学习,也是功利性的学习,要么是为了获得现实的回报,要么是为了彰显自己所谓的文化素养,要么是为了博取他人的眼球,这种学习目的实在浅薄,让我们读书人感到羞耻。
那么为自己呢 我的理解是成就自身 提升自身 通过学习《论语》 我们至少能在三个方面获得成长
一是为人处世的人生智慧
教育子女时,孔子说要做到“能毋劳乎”,还要“循循然善诱人,博之以文,约之以礼”;对待父母,孔子说要“敬不违,劳不怨”,要“父母在,不远行”,要“父母唯其疾之忧”;对待朋友,孔子说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对待配偶要“贤贤易色”;对待上级要“事君尽礼”,这便是人生智慧。
二是文明高尚的人文素养
如何对待学习?孔子说学习态度应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要“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学习方法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同时还要明白“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的道理;树立志向,孔子说要“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要“十五岁就立志学习”;除了学习呢?孔子说还要精通六艺,懂得音乐,“长时间沉浸其中竟不知肉味,没想到欣赏音乐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既要有“吃着简单的食物,喝着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自己的乐趣”的淡泊洒脱,还要有“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的兴趣爱好,还要培养“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的生活乐趣。大家瞧,孔子凭借自身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表明,生活不只是当下的窘迫,还有诗歌以及远方。
孔子讲学
三是止于至善的个人修为
通过《论语》,我们知晓了“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般的人生境界,知晓了“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句警世恒言,知晓了“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宏图伟志,知晓了“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种成长方法,懂得了“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是君子所为 。有了关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价值判断,知晓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体现的君子风范。
所以大家看,《论语》是关于修身的学问 ,“温、良、恭、俭、让”体现了修身的要求 ,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如果想“为己” ,那么学习《论语》是最佳选择 。
这是第一层含义,学习《论语》是为了自己,并非是为了别人。那么仅仅“为己”行不行呢?不行,“大学之道,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民众,在于达到至善的境界”。真正的学习,在完善自身的同时,还要将心比心,这就是第二层含义。
止于至善的个人修为
其次,学《论语》为己,是为了更好的为人。
《论语》中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还有“泛爱众而亲仁”,以及“节用而爱人”“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等内容,这些体现的就是这种推己及人的利他主义思想 。我理解《论语》中讲的“仁”涵盖了三个层次 :自爱、爱人和被人爱 。只有懂得自爱,才会知道怎样去爱人 。只有懂得自爱的人,才会去爱别人,如此别人才会来爱你 。这是一个先为自己考虑,再为他人着想的过程 。为自己是为了能更好地为他人 ,为他人也能反过来让自己受益 。这是一个相生相长、相互促进的过程 。
那么学习《论语》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学到了知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做好自己,我们还要懂得帮助别人,我们还要传播智慧,我们还要弘扬经典,我们还要回馈社会。当然,在成就大我的时候,小我自然也就获得了更大的提升。北宋大儒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学习《论语》,既要为自己,更要为他人,要心怀远大志向,心系天下,要传承以往圣人的学问,这才是一个读书人的境界和气度,更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
巧言令色,鲜矣仁
第二个问题,该如何学习《论语》?
《论语》乃儒家文化经典,由孔子弟子依据孔子言论汇总编纂而成,共计20篇,然而每一篇皆缺乏逻辑性系统。即便如此,其仍饱含人生智慧,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去领悟。我们讲中国传统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逻辑推演,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感悟思维,需去“悟”。对于同样的一段文字,不同的人理解会有所不同。所以在学习《论语》时,我觉得应当留意以下三点:
学习《论语》需结合实际,要从不同角度、维度多方位参阅比照,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既不能妄度猜测、望文生义,也不要过分迷信专家解读,因其本身是孔子的讲话集录,置于不同时代背景会有不同解释,甚至不同的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理解内容也不会完全相同。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参照别人的解读,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进而产生自己的理解,这才是真正的学到。
学习《论语》需要对比着进行。为加深对《论语》的理解,我们可将其置于儒家文化体系中,还可置于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下,甚至可放到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里,通过对比来学习。如此一来,我们理解的深度与广度将会得到大幅提升。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三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借鉴、彼此印证。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当年孔子向老子问教的故事,是否会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儒家作为积极入世的文化取向,为何也有“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隐逸思想?道家和儒家文化是怎样互相借鉴、相互影响的?佛家作为外来文化,是怎样借鉴儒家思想并在中国发展光大的?儒家文化为何能在中国文化主流中几经波折却生生不息?其生命力旺盛仅仅是由于统治阶级的支持和利用吗?儒家思想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新儒家思想有哪些主张?后来朱熹、张载、陆九渊、程颐、程颢、王阳明这些大儒是如何将儒家思想推陈出新、发扬光大的?这些问题都十分有意思,我们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广博高深、包容并蓄,我们在对比参照的时候,就更易于理解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
学习《论语》需持有辩证态度。不能完全否定它,也不能盲目地、教条式地全部照抄。有人认为,《论语》里诸多观点满是封建主义思想糟粕而对其不屑一顾。像“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我觉得这里面存在一些误解,同时也受到时代背景的限制 。
毕竟孔子生活在距离我们2500年前的时代,那个时代很遥远,在那个时代能有如此精彩深邃的哲理思想,难道还不足以让后人景仰吗 ,可以说孔子对于人生的思考至今仍无人能及 ,孔子对于人性的把握至今仍无人能及 ,对此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一些包容 ,为什么不能多一些宽恕呢 ?孔子说:“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即忠恕罢了”,我们研读《论语》,同样要有忠恕的态度,忠,意味着敬畏并感恩,恕,就是要多些理解与包容。那么对于那些只因一些小问题就拒绝学习《论语》的人而言,我认为这是因噎废食、一叶障目。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具备批判性思维,不能对其一棍子打死,也不能盲目教条地照单全收,这才是正确的学习之道。
孔子思想惠及人类
第三个问题,学了《论语》应该怎么用?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问题,孔子在第一篇中就给出了答案。这里的“习”并非练习,而是实践、践行。对于《论语》,我们学了便要用。要用学到的知识指导实践,用实践巩固和提升学习成果,如此才有足够意义。
当然学习《论语》是这样,学习其他经典也是这样 。在这里我想引用余秋雨老师给文化下的定义来说明这个问题 。余老师说 ,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论语》传授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些道理可约束我们的行为,能增加我们的人生智慧,若我们在生活中践行并养成习惯,那么渐渐地,它不再是约束,会变成我们的生活方式,进而成为我们的精神价值。
做文化的传播者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如果我们每个人不仅自己能做到,还能够加以推广,使其他人也做到,如此便会形成我们整个社会的集体人格,这便是文化的力量。
所以我们学习《论语》,要让《论语》的思想智慧成为我们自己的精神价值,成为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要努力做一个文化的传播者,要努力做一个经典的弘扬者,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在当下这个强调文化自信的盛世,传统文化的复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复兴传统文化,弘扬国学经典,我们这代人责无旁贷,也必将大有作为!
作为中华儿女,作为中国文化的继承者,《论语》是中华文化里一颗耀眼且璀璨的明珠,是我们重要的思想之源。学习《论语》,或许不会使我们成为物质上的富人,却绝对能让我们成为精神上的贵族!
天地存在的时间虽然有尽头,但是这种学问却连绵不断没有终止的时候。让我们一起学习经典,一起传播经典。在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持续前进。共同创造辉煌!
【学论语吃力难坚持?弄清这三个问题,效果竟能天翻地覆!?】相关文章: